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正信的佛教 >

第10章

正信的佛教-第10章

小说: 正信的佛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佛国净土,但在十方法界之内,有著十方 
的诸佛净土,西方的极乐世界,只是无量佛国净土中的一个。所以,佛教徒之中也 
有不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愿往生其他世界的,比如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唐代的 
玄奘大师及窥基大师,以及近代的太虚大师,都愿往生本界(大千世界)兜率内院 
的弥勒净土。                                                             
                                                                         
    如果是悲愿宏深而信心坚强的佛教徒们,也有不愿往生他方的佛土,而愿生生 
世世在人间度化的。                                                       
                                                                         
    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区域的佛教徒,根本不知道有极乐世界的存在,那里的出 
家人,最高的期望是即生修证阿罗汉果而解脱生死,如果一生不成,期待转生继续 
修证,他们不知极乐世界,也不相信极乐世界,如果大乘佛教告诉他们有个极乐世 
界,他们或可相信,但相信是在天上。(见海潮音四五卷四月号二一页)         
                                                                         
    不过,极乐世界的存在,对于真常唯心一系的大乘佛教而言,乃是深信不疑的 
。由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极乐净土的莲池之中,莲华分为九品,即使造了五逆 
十恶的人,若能于临命终时,至心称念阿弥陀佛,令声不绝而具足十念者,便可带 
业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的莲华之中,过了十二大劫之后,莲华开放,得见观音势 
至二大菩萨为之说法,开示诸法实相即缘生性空的道理(观无量寿经)。一旦悟透 
了诸法实相,实证了诸法实相──诸法缘生,体性本空,便可破除一切的善恶观念 
,一切的善业恶业也就一时抖落。那就叫做业障消除,那就不再受到业力的牵制, 
不再糊涂地沉沦生死,唯有乘著各自的悲愿,再来人间,自主生死,行菩萨道,称 
为「不违安养入娑婆」。所以,弥陀净土的安立,确是最最安全最最方便也最最可 
靠的一种信仰,这也正是许多没有自主把握者的最佳安慰与最大恩德。           
                                                                         
    可是,弥陀经说,不可能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及微少的福德之缘,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弥陀的愿力虽大,仍要依靠各自在平日的修善积福。否则,到了临命终时,
恐怕连念佛的能力都没有了,那时候,阿弥陀佛虽愿伸手救济,也是爱莫能助了。 
                                                                         
§佛教重视神迹吗?
                                                                         
    神迹,在佛教称为神通。
                                                                         
    佛教承认神通的事实,也承认神通的功用,并且,佛教的神通境界,远在其他 
的一切宗教之上。                                                         
                                                                         
    佛教将神通分为六大类,那就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漏尽通。                                                               
                                                                         
    佛教相信一切神鬼多有由果报而得的神通,一切凡夫仙人,也可以有由修禅定 
而得到神通(耶教的祈祷,至其心力完全统一集中时,也是定)。但是,凡夫及神 
鬼,只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前五通,唯有佛教已经解脱了生死的大小乘圣者,才 
能另加一通,称为漏尽通,那就是六通具足了。                               
                                                                         
    可是,佛教并不以为神通是万能的,在因果律的原则下,众生的生死祸福,都
是出于善恶业力的自作自受,神通的功用虽大,却不可能破坏因果的律则,凡是决
定性的重大业报,纵然以佛陀的神通,也不能把局势全部扭转,否则,因果业报的
理论,便将无从成立。因此佛陀在世,虽曾现过不少的神通,但不轻易现神通;佛 
陀座下的许多罗汉大弟子,也多有相当神通的,佛陀却不许他们当著俗人现神通(
根本杂事卷二及律摄卷九)。因为佛陀知道,神通虽可使人轰动一时,如果现得不 
能恰到好处,便会招致相反的恶果!                                         
                                                                         
    对于神通的问题,如有兴趣,可以参阅另一篇拙作「神通的境界与功用」。
(按:此文今收于「学佛知津」一书中──本社出版)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是的,佛教徒对于佛菩萨的圣像,有著崇高的敬意。                       
                                                                         
    不过,佛教徒对于佛菩萨圣像的崇敬与顶礼,并不像基督徒所以为的那样幼稚 
、那样罪恶!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做就是佛菩萨的本身(增一 
阿含卷二八以观空为礼佛),所以也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             
                                                                         
    正信的佛教徒,对于圣像的崇拜,目的是在藉著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 
通佛菩萨的悲愿。正像靶场的射手,将视线由瞄准口通向准星,再对准靶子的红心 
,射击的目标虽在靶子的红心,要想射中靶子的红心,却须首先通过瞄准口及瞄准 
星。当然第一流的射手,并不需要按照瞄准基本动作瞄准;同样的,一个已经悟透 
了佛法的佛教徒,便会发觉佛的本身是遍满虚空而充塞法界的,那就根本用不著偶 
像来作为感通感应的媒介。所以唐朝禅宗的丹霞祖师(西元七三八至八二四年), 
曾把木雕的佛像,取来烧火烤手的公案(五灯会元)。但在尚未证悟的佛教徒来说 
,岂能不敬佛菩萨的圣像?正像一个国家的国民,岂能不敬国家元首的肖像?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著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 
的。(见四分律调部之二及律摄卷二)                                       
                                                                         
    此所谓自杀,是指为了厌恶此一生命的存在,误以为自杀之后,便可得到解脱 
而言。                                                                   
                                                                         
    因为佛教徒主张因果定律,若不证悟诸法实相,若不以修持的工夫解脱生死, 
自杀是没有用的,业报未尽,即使自杀,也将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正像一个欠了 
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追讨而将户口从甲地迁到乙地,那是不中用的,迟早一些 
债主仍会找到他的。所以,佛教徒反对自杀,佛教鼓励人生的建设,利用这一生的 
存在而做修善的努力,以改造现实的乃至未来的命运。                         
                                                                         
    然而,佛教不是鼓励自私的宗教。如果为了救济众生,在必要时可以舍身,如 
果为了维护神圣的信仰,在必要时可以殉教;并且,一个真正的菩萨道的实行者, 
应该是头目身肉,无一不能施舍的,比如释迦世尊在往昔生中的菩萨阶段时,曾经 
屡屡舍身,如法华经中说:「未有一微尘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便是最好的
说明。其实杂阿含卷三九及四七,就有三位罗汉自杀,佛陀倒是赞成的。         
                                                                         
§佛教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答案:一是肯定的,一是否定的;从表面看,应该是肯 
定的,从通体看,应该是否定的。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 
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幻无常,乃是不足贪恋的。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 
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四十二
章经);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养得快活, 
刚搔过后痛苦即至。所以,世间的快乐是瞬间的,世间的痛苦是长久的。         
                                                                         
    为了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所以要求解脱生死。可见,佛教是厌世的,也 
是出世的。                                                               
                                                                         
    然而,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自己出离,也要设法使得一切的众生都 
能出离。所以,如人希望成佛,必须先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实践者,必须是更深入 
更扩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了世间的群众之中,才能化导群众,为了化导群众,必须 
更积极地肯定人生的行为价值,并且发挥人生的道德价值,否则,自己在群众之中 
没有过人的贡献,没有特殊的服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