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怎样突破读书的困境张春兴编著 >

第24章

怎样突破读书的困境张春兴编著-第24章

小说: 怎样突破读书的困境张春兴编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技。可是对初学写作论文的研究生来说,仍觉相当困难。熟悉论文撰写体例,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一种基本训练,缺少此种训练,不但自己的论文写不好,就是对别人的论文也不容易看得懂。
写学术论文与文学创作不同。文学创作可以凭作者自己之意念,海阔天空任其发挥。学术论文只能就事论事,每句话都必须有根有据,绝不能按个人兴趣任意描写,作者在写研究论文时,面对两类资料,一类是他运用研究工具搜集来的资料,这是属于作者自己的原始资料,也叫第一手资料。对原始资料,作者可以按照他预定的处理方法,将之分析统计整理,写成论文的第四章.亦即前述之结果与讨论部分。另一类资料是作者在文献探讨时搜集来的第二手资料,是属于前人的理论或其他学者研究发现的旧有资料。一篇论文中作者采用前人研究资料的目的,一则表示他自己的研究在本学科知识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另则也表示自己在学术修养上由博而专的方向。因此,如何把搜集来的第二类资料在论文中做最有效的处理,正是我们要讨论的撰写体例问题。
严格讲来,论文撰写体例是非常繁琐的,而且在细枝末节上,不同的学科又各不相同。在这旱我们的讨论,除了在学科范围上,只限于社会及行为科学的有关科目外,在论文撰写体例上,也只限于讨论引证注释与参考书目的写法。对一般研究生来说,引证注释与参考书目的写法,是必须具备的技巧,少了这些根本无法撰写论文。
(二)引证注释的写法
引证,引前事以为据,表示所用资料是有来源的。注释,证明资料出处,或进而对文意做补充说明。如此看来,这两个名词的涵义大同小异,引证是简单的注释,而注释范围有时超过引证。为了使讨论的问题简化,我们把这两名词当做一个意义来看,就是指撰写论文时对资料的引证与解释。
( A )引证注释的功能  最简单的看法,引证注释有以下两大功能:
1。说明资料的出处  这是引证注释的主要功能。作者在他的论文里,除了自己研究发现的资料外,对文中引用别人的资料,均注明其出处。如此不但可供读者进一步去查证参考,更可由之表示自已治学的严格态度;对个人的研究自己负责,对别人的贡献不掠美剽窃。至于资料出处的引证方式,大抵不外以下4种:(1)直接引文,(3 )间接引意,(3)脚注(footnote ) ; (4)附注(endoot)。前两种方式是在正文之内使用的,我叫它“正文内引证注释”,后两种是正文之外使用的,我叫它“正文外引证注释”。当然,我这种分类方式未必符合专门专研论文规范者的规定,我的目的是重实用不重形式。
2。对文意补充解释  此项功能主要是指非引证的资料而言。写科学性的论文,文字越简洁越好。有时候用一个符号代表一段话,有时候用一个英文(或希腊与拉丁文)字母代表一个术语,为了避免读者阅读的困难,作者采用适当的方式加以补充解释,如此既可保特本文简洁,又不致使读者感到困难。例如,在统计表中常见到一些数字的右上角附加星号(如,19。65·、23。58··等),作者在表格的左下方即加以解释(如·P 《 。05 ; ··P 《 。01等)。如此作法是用一个注释说明了表格中很多带星号数字的意义。再如,作者为求文书简洁,不愿重复已在前章或前节写过的资料,但事实上它又与当时的文意有关。于是就可加一括号内注明,如(参阅第2 章第4节)或(参阅表3…2 )等。像这类注释,不是注明资料出处,所以不是引证,只是补充说明。除了类似上例的注释之外,最常见的还有以下3种用途:
(1)补充文章   有时正文内提到某种概念,解释多了显得冗长繁琐,不解释又恐读者不了解,于是采用脚注或附注的办法,在正文之外作补充解释。例如,在本文内提到“这是一种条件化的学习历程”。、作者唯恐“条件化”一词会使读者误解,于是在该名词后上方加一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然后在脚注中给予以下之解释:“条件化系学习心理中Conditioning 一词的翻译,在国内有的学者译为制约学习或制约作用,也有的学者译为交替学习或交替作用”。其他如有关数字的计算公式与法律条文等,不便占本文篇辐者,也可采用注释来补充说明。
(2)推荐资料  有时正文内提到的问题,可能是读者最有兴趣的,只是碍于篇幅不能写太多题外的话。在这种情形下,作者可在正文内加一注码,然后在脚注(或附注)内写:“读者如希望对此类问题获得更多了解,建议参阅“教育部”出版的《教育统计》。
(3)个人观点  学术论文重客观,如缺乏充分证据,在正文内不宜随便批评。不过,可以在注释内表示个人的意见。例如谈到本世纪初以迄30年代美国民主科学的发展,以及战前我国教育思想的演变时,无不推崇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贡献。这些都是有引证资料的。可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反面影响,却很少有人提及。因为缺乏可靠资料,在正文内未便表示个人意见,但仍可加一注释说明个人的观点。我个人认为,美国30年代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盛行,使美国基础教育的水准降低,使学校教育过份迁就其“教育无目的”的主张而失去导向,可能是形成美国50年代科学落后于苏联以及60年代青年问题的远因。但这只代表个人着法,故写在脚注里,这样不致影响本文的严谨性。
(B)正文内引证注释  正文内引证注释可分直接引文与间接引意两类;前者照引原文一字不改,后者只取其意,文字表达方式不受太大限制。直接引文时,如只引用一两句话,可将原句用引号括起来,直接放在正文之中,并在句末加注出处。加注出处的方式,如采用脚注(或附注)的方式,只需加一带小括号的数码即可:引文如采用著者与年代的方式,因为在行文中已提到著者姓名,只需在引句后加注年代即可。此处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引文之后加小注位置,如系中文写的论文,加在标点符号之前,如系用英文撰写,则须加在标点之后。
直接引文时如果引的是一段文字,则须来用“方块引文”的写法。那就是将所引的原文单独写为一段,而且每行缩进三字,并前后与本文各空出一行,如系排版,则将引文排成小一号的字体。如此做的目的是特别显示这段文字是引用别人的。方块引文之后也须引注出处,其规定与正文内直接引文一样。
间接引意是只引用原作者的意思,文字表达方式不受限制。此种引注资料的方式,一般学位论文应用最多。我们现在试将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应用最多的“著者与年代”的引注方式,举例说明间接引意的用法。
  先看中文资料的例子,
  1。根据梁启超( 1933 年》 的解释……
 (意思指此处资料系出自梁启超在1933 年出版的某一著作。在此只注著者与年代,详细资料必须再在论文之末的参考书目里全部列出。)
  2。根据我国社会心理学家(孙本文,1947年)的研究发现……
 (正文内不提作者姓名,著者与年代均置于括号内,论文末参考书目中须详列全部资料。)
  3。在台湾有些社会学家(杨懋春,1979;龙冠海,1967;文祟一,1975)对此一问题…… 
 (综合数位学者的论点作概括的陈述,主文中不提他们的姓名,论文末参考书中须详列全部资料。)
  4。公元1912年推行语体文之后,当时的语体文常用字约在4800字左右(陈鹤琴,1928)。
 (只是文字写法略有不同,间接引意的作用一样。)
  再看英文资料的例子:
  1。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 ; 1924 )的研究指出…… 
 (把外国学者姓氏译为中文,写在括号外,括号内再注明著者与年代。论文末参考书目中须详列全部资料。)
  2。根据最近心理学家的研究(Wickman,1980)…… 
 (形式与中文资料的第2例同,只是括号内只写姓不写名。)
  3。近年来心理学家们(Sand ; 1978;Brown; 1980;Green&Johnson ; 1981)研究发现… … :
 (形式与中文资料第3例相同。)
  4。根据Wickman (1978 )的研究发现… … 
 (把著者姓氏写在正文里,但不中译,年代写在括号内。这是目前台湾学位论文常用的么种方式。)
以上各例均以原资料的著者及该资料发表年代为引注的根据,故而称为“著者年代制”( author…year system)。此制为美国心理学会制定的论文撰写规范。此制的优点是可以在正文中随时增减引注的资料,不必为注释的编号而困扰。只要正文中引注了著者与年代,其他资料留待论文之后参考书目中详细列出即可。也许某著者有一篇重要著作,你在论文中引用过8次。只要在8个地方引注上著作与年代,其他详细资料只需在参考书目中列一次即不不必像脚注那样,有时重列很多次。不过,这种引注方式也有缺点,如果论文中引注资料较多,看起来一大片外国人的姓名和年代。这样就难免使正文显得不够整洁美观。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很多论文的作者仍愿采用脚注(或附注)的办法。接下去我们就讨论脚注的写法。
( C )正文外引证注释    正文外引证注释,是在正文内只加小一号字体的数码(如“注五”或“注5 ”等)。小注放置的位置,均在引用资料之后(无论是直接引文,或间接引意均如此)。如论文是用英文撰写,小注只用阿拉伯数字(不用括号)标注在句终标点之后的右上方。论文用中文撰写者,小注加括号,标注在句终的标点符号之前。如此着来,所谓正文外引证注释,事实上也非全在正文之外,只是在主文内加上小注,尽且使注释资料减少,以免影晌正文简洁而已。这样读者可以循小注的指引,在脚注或附注的地方找到他进一步参考的资料。
由文内加小注之外加注释的构想来看,脚注的方式比附注好。只是用于排印论文较易做到,用于打字的论文就甚为困难。因为,真正的脚注是用小一号字体排在与正文中小注出现同页左边页处(如系横行排版,则在同页下沿),与正文间隔一短线。换言之,无论一页正文中有几个小注,必须全在当页左边(或下沿)的脚注中出现。如此上下呼应,才能达到注释的目的。事实上,能做到这地步相当困难。因此有的论文就改用每章之后加附注的办法。在正文内加小注,一章之内编统一号码,然后按编号顺序出现在一章之后的附
注(加标题)内。这等于是把脚注离开本页,集中在附注出现。这种办法的优点是撰写时比较容易,但对读者说,没有像脚注那样参证方便。
接下去我们看看中文脚注的写法。在下例中我们假设的情况是同一页上有6个小注,然后在同页左边(如论文为横行排印注脚则写在同页下沿)处见到的脚注是这样的:
  注1:林英彦:台湾先住民之经济结构,台湾银行季刊,1971 ; 22期,205页。
  注2:同注l ; 90页,(引用资料名称与注1同,但页码不同。)
  注3:同注I ,(引用资料名称与注l同,页码也相同。)
上述格式中有几点注意事项,应说明于后:
(1)一页上所有的注释均排在同页左边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