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庄子译注 >

第72章

庄子译注-第72章

小说: 庄子译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0) 泰清、无穷、无为、无始:皆为虚拟之人名。
(11) 数:道理,规律。
(12) 约,收敛。这句的意思是,道可处富贵,可处贫贱,可以收敛,可以分散,是变化不定的。
(13) 之言:此言,指无为讲说道数之语。
(14) 弗知内矣,知之外矣:对道无所知,才是真正内心体悟了遁;对道有所知,能用语言说出
来,这只是见到道的外在形式。
(15) 中:《释文》引崔譔本作印,同仰。
(16) 不知之知:不用名言相状对道加以表述的知,这种知才是真正知道。
(17) 形形之下形:使形成为形的哪个东西,本身是无形的。即指道。
(18) 道不当名:道之实与名是不相应的,不相符的。庄子认为,道不可名,如果加给一个名,
就被限定,而不同于真正的道。不管给它起个什么名,都不可能达到名实相符。
(19) 无问问之,是问穷:道是不可问的,不可问面又要问,这种问是空的。穷作空。
(20) 无内:没有内容。
(21) 大初:天地未分前的浑饨状态,万物之本始,即指大道。大,作大。
(22) 昆仑:地之极高处,比喻有形与无形的分界处。大虚,广漠的虚空。
'译文'
妸荷甘与神农一同就学于老龙吉。神农凭靠小几,关起门昼寝。中午时
候间荷甘推门而入说:“老龙死了!”神农凭几抱持手杖立起,嘭的一声放
下手杖笑着说:“先生知道我孤陋寡闻怠慢荒唐,所以弃我而死。完了,先
生没有留下启发我的至言而死去了!”弇■吊听后说:“与道相合的人,是
天下君子所归依之人。现在他对于大道,连秋毫末端万分之一都未得到,还
知道怀藏其至言而死去,又何况那些与道相合的人呐!道看起来无形,听起
来无声,人们对它的种种议论,叫作暗昧不明,他们所论述之道并不是真道。”
于是泰清问无穷说:“您知道吗?”无穷说:“我不知。”又问于无为,
无为说:“我知道。”又问:“您所知之道,也有什么道理规律吗?”回答
说:“有”。又问:“它的道理规律是什么?”无为说:“我知道可处富贵,
可处贫贱,可以收敛,可以分散,这就是我所知道之道理规律。”泰清把这
话来问无始,说:“如果是这样,则无穷之不知道与无为之知道,究竟谁是
谁非呢?”无始说:“不知是对道知之甚深,知是对道所知极浅;不知是内
心悟道,知是只了解一点道的外在形式。”于是泰清仰天而叹说:“不知就
是知吗?知就是不知吗?谁能知道不用名言相状表述之知是什么?”无始


说:“道不可闻知,所闻知的都不是道;道不可见,所见者都不是道;道不
可言说,被言说出来的都不是道。需知创生有形万物的东西是无形的呀!道
与它的名是不相应的。”无始说:“有人问道而给予应答的,就是不知道;
就是那个问道之人,也是没听说过道。道是不能问的,有问也不应回答。本
不可问又要问,这种问是空的;本不应回答而回答,这种回答是没有内容的。
以没有真实内容的回答去对空问,如果这样,对外不能观察宇宙之无限,对
内不能了解道之根本。因此他不能超越有形之界域,不能逍遥于广漠之虚
空。”
光曜问乎无有曰
(1)
:“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

(2)
,窅然空然
(3)
,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4)
。光曜
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
(5)
。及为无有矣,
何从至此哉
(6)
!”
大马之捶钩者
(7)
,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
(8)
。大马曰:“子巧与?有道
与?”曰:“臣有守也
(9)
。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
(10)
,非钩无
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
(11)
,以长得其用
(12)
,而况乎无不用者乎
(13)

物孰不资焉!
'注释'
(1)光曜、无有:皆虚拟之名。
(2)孰,通熟。熟视:仔细观察。
(3)窅(yǎo)然:隐晦不明之状,亦为空寂之意。
(4)搏:触摸。
(5)有无:光曜无形体,听不到摸不着,故言有无。但还可以看见,未达绝无形迹之无无。
(6)为无有:既不执着于无,也不执着于有,而是有无双遗,超越二者,达到一个更高境界。此
种境界一般人是无从达到的。
(7)大马:官名,指楚国之大司马。捶:锻造。钩:剑名。
(8)豪芒:锋利有光芒。
(9)守:持守,毕生专心持守于此。
(10) 于物无视:对别的东西部视而不见,一心只在造钧上。
(11) 用之者:指打造钩的技艺。假:借助、凭借。不用之者:指平时于物无视,专注于此道。
(12)长:长期。
(13)无不用:于物皆不用心,而至于无无之境,达于至道之域,则万物无不资取于他。
'译文'
光曜问无有说:“先生是有呢?还是无有呢?”光曜没有得到回答而仔
细观察其状貌,隐晦空寂的样子,整天看它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摸也摸
不着。光曜说:”达到极致了,谁能至于此境啊!我能达到无,而未能达到
无无。及至超越有无之境。又从何达到呀!”
楚国大司马有一位造剑的人,已经八十岁了,造出之剑仍然锋利有光芒。
大司马说:“你是技艺高呢?还是其中有什么道理?”回答说:“臣有所持
守。臣在二十岁时就喜好造剑,对他物视而不见,不是剑就不去察看。”这
是造剑之技艺借助于平时的专注上,因此能长期得以熟练运用,何况于物皆
不用心而达于至道的人呢!万物谁不资借于他呀!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
冉求失问而退
(1)
。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
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
(2)
,敢问何谓也?”仲尼
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
(3)
;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
(4)
?无
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
(5)
?”冉求未对。仲尼曰:“已
矣,未应矣
(6)
!不以生生死
(7)
,不以死死生
(8)
。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
(9)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
(10)
?物物者非物
(11)
,物出不得先物也
(12)
,犹其有物也
(13)
。犹其有物也,无已
(14)
。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己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15)
。”
'注释'
(1)失问:失去问意。心有所悟,不想再问。
(2)昭然:明白。昧然:胡涂。
(3)神者先受之:用空虚的心神先接受领会。
(4)不神者求:不神者指外界事物及道理。向外界事物道理去寻求验证,所以变得胡涂了。
(5)这句意思是,古有子孙,于是代代繁衍,今天才有子孙。如果古无子孙,今日也不会凭空生
出子孙。由此推证,古代和今天相同,今天即是古代的继续。
(6)未应:不要应答,待继续讲说下去。
(7)不以生生死:死者自行死去,新生者并不是使已死者复生。
(8)不以死死生:新生者自生,死去者也不是使新生者死去。
(9)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之意。死与生并不相互依赖,它们各有自己的体系。
(10) 者:作之解。这句意思是:有先于天地就生成之物吗?
(11) 物物者非物:生成物的那个东西,不是物自身,而是物之它体。
(12) 物不得先物:被生成之物不能先于生成它的物而存在。譬如生物由细胞生成,细胞由分子
生成,分子由更小的东西生成等等,这样生物不能先于细胞,细胞不能先于构成它的分子,分子不能
先于构成它的更小原素,这样追溯下去,以至于无穷。如《齐物论》所说:“有有也者,有无也者,
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是没有穷尽的。在这无穷系列中,后一环节之物下能
先于前一环节之物存在,即是“物不得先物”。
(13) 犹其有物:生成此物的物,上面仍然还有它的生成者。犹,依然、仍然。
(14) 无已:没有止境。
(15) 取于是:圣人即是取法于自然之理,故其爱人类无止境。是,指上面所说自然之理。
'译文'
冉求问孔子说:“未有天地以前的情形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可以。
古代和现今相同。”冉求不想再问而退去。第二天又来相见,说:“昨天我
问‘没有天地以前的情形可以知道吗?’先生说:‘可以。古代和今天相同。’
昨天我还明白,今天我又胡涂了。请问这是为何呢?”孔子说:“昨天你明
白,是用空虚之心神先加接受和领会它;今天又胡涂,则是向外界事物道理
寻求验证之故啊!没有古也没有今,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如果说以前没有
子孙而今天有了子孙,这样说可以吗?”冉求没有回答。孔子说:“算了,
先不要应答!死者自死,新生者不是使已死者复生;生者自生,死者也不是
使新生者死去,死生是相互依赖吗?它们并不依赖而各有体系。有先于天地
就生成之物吗?生成物的那个东西一定不是物自身,被生成之物不得先于生
成它的物而存在,生成物上面仍然还有生成者,生成者上面仍然有生成者,


是没有止境的呀!圣人的爱人类没有止境,也就是取法于此启然之理。”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
(1)
。’回
敢问其游
(2)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
(3)
,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与物化者,一下化者也
(4)
。安化安不化
(5)
,安与之相靡
(6)
,必与之莫多
(7)

豨韦氏之囿
(8)
,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
(9)
。君子之人,若儒墨者
师,故以是非相■也
(10)
,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
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
(11)
,使我欣欣然
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
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12)
!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
(13)
,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
(14)

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
(15)
,岂不亦悲哉!至
言去言,至为去为
(16)
。齐知之所知
(17)
,则浅矣。”
'注释'
(1)将:送。这句意思是,不送不迎,听其自然。
(2)游:指精神之出入自在。
(3)外化:随顺外物之变化而变化。内不化:内心平静安宁、恒定不变。
(4)一不化,恒常保持淡漠无心,即是一下比,有此则可与物化。
(5)安,习惯。这句意思是,不管化与不化,皆能习惯自处。
(6)靡,顺。
(7)莫多:不增益。循物之性,顺其自然,不予增减。
(8)豨韦氏:远古之帝王,又见《大宗师》篇。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之园林。
(9)囿、圃、宫、室:皆指帝王居处游息之所。圃比囿小、宫比囿小,室比宫小。居处之所愈小,
精神愈狭隘,道德愈衰落。
(10) ■(jī):和。这句意思是,儒墨二家之师,是非对立最难调和,古之君之亦能顺应调和,
何况今人之一般争论呢。
(11) 皋壤:平原。
(12) 直:但。逆旅:旅舍。
(13) 遇:遭遇,接触。这句意思是,遇到则知,不遇则不知。遇有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