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 >

第62章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第62章

小说: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什么大问题。果然,嘉庆素知纪晓岚为事恭谨,这种事断不会出在他身上,但听纪晓岚如此回答,很为吃惊,接下来问道:“老爱卿何故泄漏?”纪晓岚回答说:“圣上明鉴,这泄漏之事实出无意。为臣书生习气,见佳作必吟哦,或者记诵其句,然不知何人所作,心中憋闷,欲访知为何人手笔,则无意中不免泄漏。皇上果真动怒,纪晓岚甘愿领罪。但惟求圣上开恩,不要株连他人。”经纪晓岚这一说,嘉庆的怒气竟出乎意外的全部消了下去,随即撤回追查考案的大臣,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真正泄漏机密的人,即使不便明言,也在心中对纪晓岚感激至深。所有参与会考的官员,都对纪晓岚敬佩备至。
    否则,非要“认真”下去,追到最后,不只要株连多少人,不知要造成多少无辜的生命冤死狱中。
    《滦阳消夏录》卷四第十六则记载了一个农夫之母自污救婢女的感人故事。某主家丢失了两千文钱,怀疑是某婢女所为,便严施家法逼她承认。打了几百鞭子,此婢坚决不认。农夫陈四的母亲也在这家府上当佣人,看到这孩子实在太可怜了,如不设法,就可能被活活打死,便急忙将自家的衣物典当了两千文,拿着来找主母,说:“老婆子我一时糊涂,见利忘义,偷了这两千文钱。原以为主人家钱多,一时发现不了,没想到连累了这个婢女,实在后悔。这钱我还没用,原数送回自首。今后,老婆子我也没脸再继续干下去了,今天就辞工走人。”至此,主家才放了那个快被打死的婢女。这位老婆婆甘愿自污,承担本不该承担的罪名,却救了婢女一条性命。纪晓岚高度赞赏了农夫之母的善良品性和高尚情操。

方圆实战:非极聪明人,不能作极懵懂事

    “模棱两可”一词是说人的态度暖昧,不表示自己的意见,是贬义词。但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也不失为保身自全的良策。然而,越是态度暖昧的聪明人,越容易办糊涂事。
    纪晓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士人夜坐纳凉,忽然听到房屋上有噪声。惊骇而起视,则见两个女子从屋檐边际格斗堕落下来。女子忽然看到士人,便厉声问他说:“先生是读书人,姊妹共一婿,有是礼吗?”士人噤不敢语。女子又一再催问,士人战栗,嗫嚅地说:“仆是人,仅知人礼。鬼有鬼礼,狐有狐礼,非仆之所知也。”二女唾骂说:“此人模棱不了事,当别问能了事人耳。”乃纠结而去。
    纪晓岚为此说:
    苏味道模棱,诚自全之善计也。然以推诿偾事,获谴者亦在在有之。盖世故太深,自谋太巧,恒并其不必避者而亦避,遂于其必当为者而亦不为,往往坐失事机,留为祸本,决裂有不可收拾者。此士人见诮于狐,其小焉者耳。
    意思是说,仔细想来,模棱两可确实是保全自身的良策。然而因推诿而模棱两可,受其害也在在有之。原因在于太过于世故,就会自以为智谋太巧,常常会并其不必避讳者也避之,就会连本应该作的也不去作,往往因此坐失良机,留下祸根,甚至于不可收拾地步。此士人被狐讥笑,尚是小事。
    为此,纪晓岚讲了另一个故事。
    甲与乙邻居世好,幼年同嬉戏,长大后为同砚席,相契如兄弟。两家男女时相往来,虽有隔墙,犹如一宅同居。
    有人为甲妇造谤,说她私通其表弟。甲探访无迹,然而疑问不释,于是密以情况告知乙,请求他代为侦察。乙一向谨慎畏事,坚谢不能代理。甲因此私下以为乙未侦而谢不能,是知道其事而不肯代为侦察,遂不再问,亦不明言;然而由是不答理自己的老婆。
    甲的老婆无以自明,竟郁郁而死。死后附魂于乙说:“亲莫亲于夫妇,夫妇之事,我夫却密请你侦察,由此可见他信任你何如了。假使你力白我冤,甲的怀疑必定会冰释;或者你能表面答应他的请求,而慢慢地告诉他此事本无根据,甲的怀疑也必定会冰释。而你却担心如侦得实据,不告诉甲则有负甲的信任,告诉甲则担心你会因此受人怨恨。所以你要置身事外,恝然自全,致我死恨于泉壤,实在是杀人而不操兵啊。今日我控诉你于冥王这里,你可自己前往对质。”乙不久竟颠痫数日而死。
    而甲也说:“所以需要朋友,为的是他能缓急相资啊。如果此事可欺我,又岂能欺人?关系疏远的人或可欺,又岂能欺你?我以心腹话托付给你,如无其事则自当言无,直词责我勿以浮言离间夫妇感情;如果真有其事就应该密告于我,使善为计,勿以秽声累子孙。你却视若路人,以推诿启疑窦,何贵有此朋友哉!”遂亦与之绝交,乙死,甲竟不往吊。
    为此纪晓岚说:“乙岂真欲杀人吗?只因他世故太深,则趋避太巧罢了。然而他担心小怨,却招致大怨;担心一人怨恨,却招致两人怨恨。终于至杀人而以身偿,其巧又在哪里?所以说:非极聪明人,不能作极懵懂事。”
    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评价儒生士子经世理想与现实政治的关系所表达的观点,就是一种模棱两可的调和观点。
    他认为,在儒生士大夫经世理想与现实政治的矛盾冲突中,虽真理在握但却无权无势的士人不言而喻地处于失败一方。然而,在某些特殊的境况下,具有一定文化影响的士人经世又有可能造成一时的封建秩序紊乱。南宋末陈东与明末东林党人,便曾经搅得宋明统治者大不安宁。
    陈东是北宋末太学生运动的领袖。在金军大举南进、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情势下,他多次和众太学生伏阙上书,抗击权奸,敦促政府坚决抗金。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兵临东京城下,钦宗与宰相李邦彦罢免力主抗战的李纲之职,拟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地以求和。陈东率太学生在宣德门上书,要求罢免李邦彦,重新起用李纲。城中军民数万人纷起支持,包围皇宫,砸碎登闻鼓,打死宦官数十人。声势浩大的军民抗议活动,逼使钦宗宣布重新任用李纲。但此时的北宋小朝廷,苟安国策已定,仅在一年之后,李纲再次被罢相,陈东亦被宋高宗、黄潜善以“鼓众伏阙”的罪名处死,临刑前,陈东慷慨而言:“畏死即不肯言,已言肯逃死乎?”从容赴死。
    对于陈东之举,纪晓岚的评价是双重的:既褒奖陈东的“忧国”之心与敢于掊击“人不敢触之巨奸”的豪气,又反对他危害封建纲常秩序:
    东以诸生愤切时事,摘发权奸,冒万死以冀一悟,其气节自不可及。然于时国步方危,而煽动十余万人,震惊庭陛。至于击坏院鼓,脔割中使,迹类乱民,亦乖大体。南宋末太学之横,至于驱逐宰辅,莫可裁制,其胚胎实兆于此。张浚所谓欲以布衣持进退大臣之权,几至召乱者,其意虽出于私,其言亦未始不近理也。
    对于明末东林党,纪晓岚也有相似意见。
    东林党崛起于明万历年间,其时明王朝统治危机日趋深重,被革职的吏部郎中顾宪成与志同道合的高攀龙、钱一本等,聚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企图挽回颓落国势。一时之间,“士大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人称“东林党”。在以后数十年中,东林党一方面反抗魏忠贤阉党的黑暗政治,另一方面又与浙、齐、楚、宣、昆等对立党派围绕朝政,展开激烈党争。纪晓岚推扬东林党的领袖人物如顾宪成、高攀龙等,“风节矫矫”,“皆一代名臣。”“迨魏忠贤乱政之初,诸人力与搐柱,未始非谋国之忠。”但却决不赞同他们以超轶封建政治秩序许可的方式去干涉时政,这就是“聚徒讲学”:“既已聚徒,则党类众而流品混;既已讲学,则议论多而是非生。”于是,“祸患卒隐中于国家。”
    因此,纪晓岚认为,意切时用的经世精神固然可嘉,需要亟亟提倡,但它只能限于“稽首青蒲,正言悟主”的正宗方式,封建政治秩序、君臣纲常大防是“经世”不可逾越的界限。

方圆实战:阅历是妥当处理事务的最终依托

    书生往往坐而论道,且食古不化,从本本出发,冥顽异常。纪晓岚推崇实践,他认为“世间万事须阅历”,模棱与否、认真与否,全看实践是否需要,全凭自己阅历经验判断。
    学术致用的关键,不仅在于贴近现实与实务,而且必须对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有切实把握。这种把握往往无法得心于书本,而必须依赖于经验性的实践活动,进而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对理论的经验性予以高度重视,遂成为实学思潮的重要特征。吕廷翰云:“验之于物而得之于心,乃为真知。”焦循云:“实测而知”、“证之以实”皆表明了相近的致思趋向。
    纪晓岚对经验性的“实行”或“实践”高度重视。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人们熟悉的“寻访石兽”的故事: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圯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颇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老河工之所以对石兽踪迹有准确预测,乃在于他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对石、沙、水流三种因素进行动态的综合考察。讲学家之所以判断失误,在于他仅仅从“究物理”出发,“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忽视了实际中的千变万化。纪晓岚以老河工与讲学家的得失相观照,正是为了彰扬“实行”,批评“据理臆断。”
    乾隆二十七年冬,纪晓岚从北京赴福建任学政,东渡黄河时,千里一泻、盘涡十丈的激流激起纪晓岚万千思绪。他回顾商周以来的黄河之患,更反省千百年来治河的种种教训,在“众手捩舵呼邪许”的船工号子声中,纪晓岚不禁吟道:
    书生每喜谈水利,尸祝欲代庖人谋。
    世间万事须阅历,百不一效空贻羞。”
    纪晓岚对阅历高度注重的思路亦见于《石匣城》一诗。石匣城是明代戚继光为控三卫而建筑的城堡。当纪晓岚登临石匣城,不禁大为惊讶:“邱垤互起伏,了无险可恃,云何一孤城,能捍万突骑。使我生当年,与闻军国计,据今之所见,宁不沮其事。”然而,纪晓岚是深为服膺戚继光的,他相信戚继光在如此地势上筑造石匣城自有兵法上的妙用,而这种巧妙用兵又来自戚继光丰富的用兵经验。在书本无法解答的前人经世遗迹前,纪晓岚不禁思绪联翩,发出“乌可据诗书,慷慨谈经济”的感叹。
    为了“励实行”、“求实用”,纪晓岚在“一手勒成”《总目》时,着意、嘉勉经验式研究。《御定历象考成后编》提要和《天经或问》提要指出:“第测验渐久而渐精,算术亦愈变愈巧。”“《授时历》密于前代,正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