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397章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397章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蠢吹囊蛟担馐窃瞪闶苤牵╬accaya…pariggaha…bana)。证得缘摄受智之后,正式达到观禅的阶段时,我们即可强调色、或受、或心、或触。所谓「强调」并非指我们只辨识一种法而已。我们可以着重于辨识色,但也必须同时辨识名。然后,当我们辨识名时,也正是在辨识受、心及法。

    我们也可以强调受。然而,单单辨识受是不够的,我们也应当辨识与它相应的名法、依处(根)及对象(所缘);依处及对象是色法。心念处与法念处的修法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此,观禅即是观照这些色名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些法一生起即消灭,因此它们是无常;它们受着不断生灭的压迫,因此它们是苦;在这些法当中并没有一个稳定、永久、不朽的灵魂,因此它们是无我。对这些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本质的辨识即称为观禅或觉照的法门。因此,当你修行止禅与观禅时,我们可以说你在修行四念处。

    修行四念处时,你应具备充分的四正勤(四种正确的精进)。四正勤是:

    一、 努力防止尚未生起的恶法生起;

    二、 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恶法;

    三、 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止善法、观善法、道善法等);

    四、 努力开展已生起的善法,直到证悟阿拉汉果。

    如何修行呢?你必须修行四念处。当你修行时,必须具备充分的四种精进:「即使肉与血干枯,只剩下皮、骨与腱,我也不放弃修行。」'5'

    如此精进修行时,你必须具备四神足(四如意足;成功的四项要素)。四神足是:

    一、 欲(chanda):要证得涅盘的强力意愿。

    二、 勤(viriya):要证得涅盘的强力精进。

    三、 心(citta):要证得涅盘的强力心念。

    四、 观(v:要证得涅盘的强力观智。

    如果有够强的意愿,我们将能达成目标;如果有够强的意愿,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如果有够强的精进,我们将能达成目标;如果有够强的精进,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如果有够强的心念,我们将能达成目标;如果有够强的心念,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如果有够强的观智,我们将能达成目标;如果有够强的观智,没有不能达成的事。

    以戒行为基础而修行止禅与观禅时,我们也应具备五根。五根是:

    一、 信:我们必须对佛陀及其教法有够强的信心。

    二、 精进(viriya):我们必须有够强的努力。

    三、 念(sati):我们对所修的对象必须保持够强的觉察明记。

    四、 定(samadhi):我们对止禅与观禅的对象必须有够强的专注。若修行止禅,我们必须只专注于安般念禅相、遍禅相等。若修行观禅,我们必须只专注于名、色及其因缘等。

    五、 慧(pabba):我们对止禅与观禅的对象必须有够强的了知。

    这五根能控制禅修者的心,使它不偏离导向涅盘的八圣道分。若缺少其中任何一根,我们将无法控制我们的心,无法达成目标。这五根有力量能控制我们的心,使心不离开修行的对象,此力量也称为意志力(bala)。当我们强调此意志力时,五根也称为五力。

    跟四念处一样,七觉支(七菩提分)也非常重要。七觉支是:

    一、 念(sati);

    二、 择法(dhammavicaya):即观智;

    三、 精进(viriya);

    四、 喜(piti);

    五、 轻安(pi);

    六、 定(samadhi);

    七、 舍(upekkha)。

    此外,还有八圣道分。即:

    一、 正见ditthi)

    二、 正思惟vkappa)

    三、 正语vaca)

    四、 正业kamm

    五、 正命jiva)

    六、 正精进vayama)

    七、 正念ti)

    八、 正定dhi)

    换句话说,这也就是戒(sila)、定(samadhi)、慧(pabba)三学。我们必须有系统地修行此三学。

    这些法合起来是三十七道品或译为三十七菩提分法(bodhipakkhiya…dhamma)。

    佛陀期望弟子们能牢记这三十七道品,并且修行它们,直到证悟阿拉汉果。若能如此修行,我们也将能把这些法传授给后代。这样的话,我们以及后代的众生都能得到这世间的种种利益和安乐,乃至证悟涅盘。

    佛陀进一步说:‘i bhikkhave amantayami vo; vayadvkhara appammp’──「诸比库,诸行(savkhara)皆归于灭,因此应当精进地奋斗。」

    我们不应忘记无常的本质。由于忘记无常的本质,因此我们对自已、儿子、女儿、家庭等还存着热切的期望。如果能了解无常的本质,那么终此一生,我们都会努力脱离无常。我们不应忘记佛陀的规劝:「诸比库,诸行皆归于灭,因此应当精进地奋斗。」

    佛陀又说:‘Na ciram Tathagparinibbanam bhavissati。 Ito tinnnygato parinibbayissati。’──「如来般涅盘的日子已近了。再过三个月,如来即将进入般涅盘。」这说明佛陀将完全地离开世间。这些话听来实在令人伤心。

    然后佛陀又说:‘Paripakko vayo mayham; parittjivitam。’──「我的年寿已尽,所剩寿命短暂。」佛陀也向阿难尊者叙述他年老的状况:「阿难,我已朽弱、衰老、高龄、年迈。我今年已八十岁,生命已用尽。阿难,正如一辆老旧的马车,必须费很大的艰难,才能维持它组合不散;如来的身体亦然,唯有靠忍耐支撑才能勉强维持。阿难,只有当如来不理会外在的对象,息灭某些感受,进入及住于无相的定境时,他的身体才会舒适。」

    佛陀接着说:‘Pahaya vo g; katam me saranam’──「别离了,我将离开你们,只依靠我自已。」这说明佛陀将入般涅盘,离大家而去。他已将自己的依靠提升到阿拉汉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因此,阿难,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依靠,不寻求外在的依靠。以佛法为你的岛屿,以佛法为你的依靠,不寻求其它的依靠。阿难,比库应如何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依靠,不寻求外在的依靠。以佛法为他的岛屿,以佛法为他的依靠,不寻求其它的依靠呢?」

    答案如下:‘Appamimilbhikkhavo;tasavkappa sacittamanurakkhatha。’──「诸比库,勇猛精进,保持正念及清净的戒行,以坚定的决心,守护自己的心。」因此,我们应保持正念与精进。但是,对什么保持正念呢?我们应对四念处或名色保持正念。换句话说,对诸行保持正念。‘susilbhikkhavo’意思是「诸比库,你们应净化自己的戒行,应学习成为具足清净戒德的比库。」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修行戒的训练,即:正语、正业、正命。

    佛陀说:‘tasavkappa’。‘ta’说明我们应修行禅定的训练,即:正精进、正念、正定。‘savkappa’意指智慧的训练,即:正思惟及正见。

    接着,‘appamatta’的意思是以观智透视诸行无常、苦、无我的本质。‘satimanto’则说明当我们修行戒学、定学及慧学时必须有足够的正念。

    最后,佛陀说:‘Ydhamma…vinaye appamatto vihessati; pahaya jatram dukkm karissati。’──「勇猛精进追求法与律的人将能超越生死轮回,灭除一切痛苦。」因此,如果希望解脱生死轮回,我们必须遵循佛陀的教法而修行,那即是修行八圣道分。让我们在死亡来临之前精进地奋斗吧。

    愿一切众生安乐。

    '1' 依上座部佛教,佛陀诞生、成道、涅盘的日子都同样在毘舍佉月(vesak的月圆日。有人将此日翻译为卫塞节(vesakha day)。毘舍佉月相当于阳历的四月或五月。(P…E Dict p。650)

    优婆塞、优婆夷-信仰佛法的在家男居士、女居士。

    '3' 皈依三宝-皈依:依靠。三宝:佛、法、僧。皈依三宝:以佛、法、僧作为依靠;这是正式成为佛教徒的表示。

    '4' 若在家居士违犯五戒中的任何一戒,他或她必须重新求受五戒,然后谨慎地遵守。若再违犯,则必须再重新求受。

    这是佛陀成道之前,坐在菩提树下修行时所发的愿。

    第九讲

    无上的布施

    (禅修圆满时开示)

    有两种布施:

    一、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

    二、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你喜欢那一种呢?请回答。

    在此讲座中,我想说明佛陀对其弟子(savaka)在实行布施时的期望。你的期望与佛陀的期望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让我们看《布施分别经Dakkhinavibhavg》中的例子:

    一时,佛陀住在释迦国(Sakyan country)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的尼拘陀园(Nigrodha’s Park)。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Mahapajapatigotami大爱道)带着一套她亲手细心编织而成的新袈裟,到佛陀那儿去。礼敬佛陀之后,她坐在一边,对佛陀说:「世尊,这套袈裟是我特地为佛陀纺纱、编织而成的,请佛陀慈悲接受它。」

    佛陀告诉她:「瞿昙弥,将它供养僧团吧。当你供养僧团时,即是供养了我及僧团。」

    瞿昙弥三次要求佛陀接纳她的供养,而佛陀也以同样的话回答了三次。于是,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请接受瞿昙弥供养的新袈裟吧。瞿昙弥曾经给予佛陀很大的帮助:虽然她是您母亲的妹妹,但是她是您的褓姆、是您的养母、是给您奶喝的人。当您的母亲去世后,是她哺育您的。

    佛陀也给予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很大的帮助: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皈依佛、法、僧。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用酒等导致放逸的麻醉物品。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对佛、法、僧具足信心,并具备圣者(ariya)所喜爱的戒行。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远离对苦圣谛(dukk、集圣谛(samuday、灭圣谛(nircca)与道圣谛(magg的疑惑。由此观之,佛陀亦给予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很大的帮助。」

    佛陀回答说:「正是如此,阿难,正是如此(Evametam; evametam。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皈依佛、法、僧,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1'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用酒等导致放逸的麻醉物品,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对佛、法、僧具足信心,并具备圣者所喜爱的戒行,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远离对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与道圣谛的疑惑,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