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436章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436章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代印度人处理尸体的风俗是将它丢弃在坟场,并不加以掩埋,因此在坟场中可以见到各个阶段的尸体。但是在今天的环境下,很难找到尸体来观照,想修行坟场观的人应当怎么办呢?如果你已修成其它业处,你就能依照前面所说的方法来照见以前见过的那具尸体,专注它为可厌以达到初禅,然后慢慢地观察那具尸体后来的变化,一直观到今天。在这样的过程中,当尸体变化到你想观照的那个阶段时,就将心定在那个阶段,暂时不观察尸体的继续变化,专注那时的尸体为可厌以达到初禅,如此就能修行所有九种坟场观。满意之后,就可依照前面所说的方法来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尸体。

    进一步应当如何修行呢?佛陀开示说: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

    在这里,应当依照前面讲解过的方法来观照(一)内外的不净身:即内外的尸体。(二)内外的究竟色法。(三)内外的究竟名法。

    下一个阶段是:

    「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在这阶段,你应当观照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接着下一个阶段是:

    「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身为身的方法。」

    这包含从坏灭随观智到圣道智与圣果智的各个阶段。

    在九种坟场观这一节里,正念与正念的目标(五取蕴)是苦谛;造成苦的五种因是集谛;苦谛与集谛都不生起是灭谛;了知灭谛的正道是道谛。如此精进地修行四圣谛之后就能达到寂静。这是致力于修行九种坟场观的比丘证悟阿罗汉果、达到解脱之道。

    到这里,我们已经讲过身念处的十四种修行方法,即:【一】安般念、【二】四威仪、【三】四种正知、【四】不净观(三十二身分)、【五】四界分别观、【六~十四】九种坟场观。在这十四种方法当中,只有安般念与对三十二身分的不净观能达到安止定。由于坟场观在此作为过患随观,所以连坟场观在内的其余十二种方法都只能达到近行定而已。注释里如此解释乃是根据摩诃尸婆长老的见解而说的,但是若根据古代注释者的解释,修行九种坟场观也能达到初禅。

    在这里大家必须记住一项重要的事实:身念处并不是只对身或色法修行而已。尽管身念处确实是注重在观照色法,但是只观照色法并不足以令你证悟涅盘,必须也观照名法为无常、苦、无我。你可以说身念处着重在观照色法,但是不能说身念处只观照色法而已。

    此外还必须记住这一点:在身念处当中,佛陀也教导止禅业处,如安般念、三十二身分、九种坟场观,因此在身念处中有止禅与观禅。身念处的这十四种修行方法也称为身至念业处。

    回目录 受念处(vp

    开示了身念处的十四种修行方法之后,佛陀接着开示受念处的九种修行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受为受呢?

    在此,诸比丘,感到乐受时比丘了知:『我感到乐受。』感到苦受时他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不苦不乐受。』」

    在这里,当比丘感到身体或心理的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乐受。」当然,即使是婴儿,当他在吸奶及其它类似的快乐情况下,他也知道自己感到乐受,但是这位比丘的了知与婴儿的了知不同。婴儿对乐受及其它种受的了知不能去除有众生存在的错误见解,不能根除众生想,既不是禅修的法门,也不是培育念处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了知究竟名色法、究竟名色法的因、究竟名色法及其因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他会认为「这是父亲,这是母亲,这是我,这是他,这是男人,这是女人……。」

    然而此比丘的了知能去除认为有众生存在的错误见解,能根除众生想,既是禅修的法门,也是培育念处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他能透视究竟名色法及其因,并且能观照它们的无常、苦、无我本质。究竟名色法一生起后就立即坏灭,它们不是恒常的。没有真实存在的人、众生、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只有无常的名色法而已。因此他的了知能去除认为有众生存在的错误见解,能根除众生想,既是禅修的法门,也是培育念处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了知需要透过质问而理智地了解。注释以三个问题来解释:(一)谁在感受?没有众生或人在感受。(二)感受是谁的?不是任何众生或任何人的。(三)为什么有感受产生?感受透过某些事物而产生,如透过色、声、香等作为目标而生起。所以此比丘了知在某一个可喜的、可厌的或中性的目标被具体化之后,只是受在感受,没有一个我在感受,因为除了单纯的法(dhamma)以外,没有作者或造者存在。「单纯」一词是指这个法并不是个人的。经中说「我感受」乃是以世俗的表达方式来说明那种非个人的感受。比丘了知由于事物或目标的具体化,所以他体验到感受。

    从前,在庄严山(Cittalapabbata)有一位长老生病了。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由于剧烈的疼痛而呻吟。一位年轻比丘对他说:「尊者,您身体那个部位疼痛呢?」长老回答说:「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疼痛地方,由于执取色、声、香等特定事物为目标,才会生起疼痛的感受。」

    长老所回答的「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疼痛地方。」这一句话很重要的。如果你想修行受念处,然而却观察到疼痛的地方:「我的背痛、头痛、肩膀痛……」,那么你所修的不是真正的受念处。为什么这位长老会如此回答呢?因为他能照见究竟名色法及其因,并且能照见它们的无常、苦、无我本质。

    举例而言,在禅修时你感觉肩膀有剧烈的疼痛,这时如果想修行受念处,应当如何修呢?首先你必须对自己的身体,尤其对肩膀修行四界分别观,你将只见到色聚而已。分析色聚之后就会见到身体或肩膀的四十四种色法,应当特别观照它们当中身十法聚里的身净色(身处)。身净色附近可能有特别强盛的地界、火界或风界,例如地界的硬、火界的热及风界的推动。这三界是触觉的目标(触尘),它们都存在色聚之中。当它们一再撞击你的身净色时,疼痛的感受与相应名法就会以心路过程的形态生起,那时你会感觉疼痛;然而身净色、触尘及疼痛的感受都是无常的,它们一生起后就立即坏灭。如此观照时你见不到肩膀,而只见到究竟名色法而已;如果还见到疼痛的地方,那就不是真正的受念处。照见究竟名色法之后,你会清楚地了解:由于取触尘为目标,所以疼痛的感受才会生起;你也能了解长老回答的含义:「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疼痛地方,由于执取色、声、香等特定事物为目标,才会生起疼痛的感受。」。

    庄严山寺是斯里兰卡的一座著名佛寺,位于大森林之中。这位长老是一位大上座,即受戒后经过二十年或二十年以上的比丘。他将会证悟阿罗汉果与四无碍解智,因此可知他已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的阶段。在最后那一生他已在庄严山修行止观二十年以上,能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因此他不见产生疼痛的特定地方,而只见究竟名色法。如果你也想修行受念处,就应当以这位长老作为学习的榜样。

    住在庄严山寺修行止观而证悟阿罗汉果的比丘曾经一度达到二万人以上。发问的那位年轻比丘就是负责照顾长老的人。长老说了上述的回答之后,年轻比丘说:「尊者,既然知道这个道理,是否应当忍耐疼痛?」长老说:「贤友,我正在忍耐。」年轻比丘说:「忍耐是很好的,尊者。」长老就忍耐着。后来,长老的风界伤害到心脏上面来,他的肠子推挤出来而在床上堆成一堆。长老指给年轻比丘看,然后说:「贤友,是否应当忍耐到这种程度?」年轻比丘默然没有回答。长老激起精进,培育定力,证悟阿罗汉果与四无碍解智,然后般涅盘。

    起初,当剧烈的疼痛持续生起时,长老必须以极强的精进力来忍耐疼痛,那时他的精进根过强。当他的肠子推挤出来而在床上堆成一堆时,他的疼痛减轻,于是精进根与定根达到平衡。他再度培育定力,然后观照行法为无常、苦或无我。在那种情况下,观照任何一种行法都足以令他证悟涅盘,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他已曾多次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这是过去生的波罗蜜;在最后那一生他已经修行止观二十年以上,曾经多次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而达到行舍智,这是当生的波罗蜜;因此他能够快速地证悟阿罗汉果与四无碍解智,然后般涅盘。

    和感到苦受时一样的道理,当比丘感到乐受、不苦不乐受时他都如实地了知。

    这里已经讲到三种感受,接着佛陀开示另外的六种感受如下:

    「感到有爱染的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有爱染的乐受。』感到没有爱染的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没有爱染的乐受。』感到有爱染的苦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有爱染的苦受。』感到没有爱染的苦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没有爱染的苦受。』感到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感到没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时,他了知:『我感到没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

    有爱染的感受分成三种,即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

    「有爱染的乐受」是指与六根门相关而且受到贪欲污染的六种快乐感受;「有爱染的苦受」是指与六根门相关而且受到贪欲污染的六种痛苦感受;「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是指与六根门相关而且受到贪欲污染的六种舍受。

    举例而言,如果你对颜色有执着,有时你会因颜色而生起快乐感受,例如当你看见自己的儿子、女儿、美金的颜色时,那就是「有爱染的乐受」。有时你会因颜色而生起痛苦感受,例如美金遗失,儿子或女儿死亡时,那就是「有爱染的苦受」。有时当你看着颜色时,内心生起不苦不乐的中性感受,那就是「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

    没有爱染的感受也分成三种,即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

    「没有爱染的乐受」是指:与六根门相关但是没有贪欲的六种快乐感受;「没有爱染的苦受」是指:与六根门相关但是没有贪欲的六种痛苦感受;「没有爱染的不苦不乐受」是指:与六根门相关但是没有贪欲的六种舍受。

    没有爱染的感受也称为出离依止受(nekktavedana)。什么是出离(nekkhamma)呢?巴利圣典提到五种出离,即出家、初禅、涅盘、观智及一切善法。

    一、出家(pabbajja):即离开俗家而过着比丘或比丘尼的生活。由于他们从在家生活超脱出来,因此出家是一种出离。

    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都可能由于出家的生活而生起。如何生起呢?例如当你反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