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烽戎底定(第二部) >

第139章

烽戎底定(第二部)-第139章

小说: 烽戎底定(第二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遵旨!”耶律奴瓜应声走到荆嗣身后,将绳索去掉,还给荆嗣赔了个礼:“末将是个粗人,荆将军休要见怪!”

  荆嗣也不理他,甩了甩发麻的双臂,冷冷地瞅着萧太后和耶律隆绪。

  “荆将军坐呀!”萧太后热情地招呼荆嗣,萧达览连忙搬了张凳子放在荆嗣旁侧。

  荆嗣没动身,说道:“败军之将,有死而已,岂敢言坐?”

 
 
 
  “荆将军说哪里话?”萧太后微微一笑,显出一脸的慈祥。“南朝人对我大契丹国有误解,以为我们是一群嗜杀之徒,真是大错特错了!本宫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荆将军:契丹对南朝的名臣历来敬仰有加,全无加害之意。如果荆将军有意,本宫今天就可以给你高官厚爵!”

  荆嗣轻笑了一声,反问道:“太后敢给荆某高官厚爵,就不怕祸从中出,被荆某搅乱了你的朝廷?”

  “只要是义士,绝不会做这样不仁之事!”萧太后百倍自信。

  “是吗?荆某一生杀死契丹人无数,太后敢逆天道而委我高官,就不怕群臣反对吗?”

  “荆将军把我们契丹人看得太扁了!契丹人个个儿都是大度的好汉,不但不计前嫌,反而会对荆将军的勇猛刮目相看,敬若神明……”

  荆嗣换了一副凌厉的口气打断萧太后的话,质问道:

  “太后既然说契丹人如此大度,却为何与我大宋一直打来打去?”

  萧太后当仁不让,说道:“那是因为南朝无端夺我三关之地,至今四十年拒不归还,契丹人争的是一个理!”

  “理?”荆嗣据理力争。“太后若要讲理,莫说是三关之地,就是燕云十六州也都是大宋的旧疆,荆某不知太后理在何处!”

  萧太后依旧和颜悦色地说:“契丹与南朝的恩怨,早在荆将军孩童之前就埋下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本宫今天不想和荆将军议论这些,只想和将军坐在一起饮一杯酒,说些愉快的事。本宫是过来人,如果荆将军不嫌本宫是个老太婆,咱们还可以拉一拉手!希望荆将军不要对皇帝和本宫耿耿于怀,你们南朝不是有句俗话,叫‘相逢一笑泯恩仇’吗?难道荆将军非要认死理,把本宫一片好心当成驴肝肺?”

  荆嗣原打算痛斥萧太后之后便求速死,听了这几句话,忽然感到心有所动:虽然太后的本意是劝他投降,但话语里不但没有胁迫,反而充满了情意,让他想怒都怒不起来。不知怎么的,他的脑子里突然显出了姚桦哥的影像,又似乎隐隐听到桦哥在对他说:“我不也是契丹人吗?我有那么坏吗?”他恍惚又感到桦哥那双充满柔情的眼睛在注视着他,这一句话,这一个眼神,竟让荆嗣铁一般硬的心骤然软了下来,他甚至感到萧太后的目光和姚桦哥有许多的相似。“相逢一笑泯恩仇”,这话讲得好,只可惜太后这句话是说她想和我荆嗣“泯恩仇”,以便让我为她所用,这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太后既能想到与我荆嗣泯恩仇,就不会想到与大宋泯恩仇吗?假如用我荆嗣的投降,换来契丹与宋朝的永久和好,不再相互屠戮,就算背一世骂名,也是值得的。退一万步说,九泉之下的姚桦哥总不会骂我吧?想到这里,他终于放缓了语气开口问道:

  “太后真心想劝荆某归降吗?”

  萧太后眼睛倏地一亮,因为荆嗣这句话完全出乎她的意料之外,不由将身体微微前倾,说道:

  “本宫想让荆将军担任大契丹国的三司使!”

  “这不重要!”荆嗣不以为然地答道。

  “荆将军还想要什么?”萧太后求贤若渴之情溢于言表。

  见荆嗣有归降之意,萧太后又许诺他担任那么高的职位,萧达览有些不受用,冲荆嗣嚷道:

  “请荆将军依礼跪奏我家皇帝、皇太后,如此傲慢,岂有此理!”

  萧太后连忙朝萧达览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多言,期待的目光一直没离开荆嗣的脸,问道:

  “荆将军有什么请求尽管直言!”

  荆嗣没有跪,但碍于萧太后如此礼敬,他合抱双手,朝耶律隆绪和萧太后分别施礼,说道:

  “荆某有两个请求,若太后均能满足,荆某愿委身归降,绝不食言!”

  一直没轮上说话的耶律隆绪抢着说道:“请讲吧!”虽然只有三个字,总算是从他这个皇帝嘴里说出的。

  “第一件事,贵国名将姚内斌之女姚桦哥前些年战死疆场,是荆某和张永德将军亲手将她葬在瓦桥关姚将军曾经戍守之处。如今姚桦哥的钦命夫君张永德也已逝去,其墓就在桦哥将军墓的前方。张将军名义上是其夫君,实则一直像父亲一样关爱桦哥,所以荆某在埋葬张将军时,特意选取了那样一个位置,也算了却了张将军的临终遗愿。荆某既已沦于如今地步,不妨将内心之事讲给太后听。荆某愚拙不才,却蒙桦哥垂爱,许以终身,只是未及完婚,便香消玉殒。这件事一直让荆某无法释怀,如果太后答应让荆某在桦哥左边为自己先修一墓,并许荆某死后葬在那里,荆某便感皇帝和太后的大德了。”荆嗣一口气把自己积郁多年的夙愿讲了出来。

  萧太后听得频频点头,荆嗣话音刚落,由衷赞道:

  “想不到荆将军不仅是位大英雄,更是个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着实令本宫钦敬!”

  还没来得及首肯,萧达览开口说道:

  “如今瓦桥关尚未归还我契丹,荆将军要在那里修建墓地,分明是想借此为由逃归南朝!”

  荆嗣冷冷一笑,说道:“萧元帅把荆某也看扁了,大丈夫既言归降,再耍这样的手段,岂不遗笑于南、北两朝?荆某选定此处为最后的归宿,除了要与桦哥将军同眠于地下以外,更想见证契丹与大宋两朝终究不再以此为界,永远修好,成为兄弟之邦!”

  “达览休要胡说,玷污了荆将军的英名!”萧太后训斥完萧达览,依旧是一副赞赏的口气。“荆将军放心,就凭你这番大仁大义,就是不降,本宫也要答应你的请求。那第二件呢 
 
 
?”

  荆嗣答道:“第二件荆某刚才已经说出来了,太后若要荆某真心归降,就请威权独断,力排众议,从今日起与宋朝修好,永为兄弟,共图昌荣!”

  “你!”萧达览瞪起双眼斥责荆嗣道。“在我皇帝和太后面前,竟敢如此放肆胡言!忘记你自己的身分了吗?”荆嗣扭头看了看萧达览,冷冷说道:

  “荆某自知是个死囚之身,岂能忘记?之所以提出这点请求,就是不想让更多的将士再死于战争!”

  “休得胡说!”萧达览咆哮起来。“战争乃是你南朝挑起来的,如今想让我大契丹向南朝俯首,那是白日做梦!要想修好也不难,让你家皇上乖乖把三关之地归还于我!”

  “母后!”耶律隆绪也有些恼怒,对萧太后说道:“此人刁蛮无礼,母后何必与他多费口舌?”

  萧太后不无遗憾地对荆嗣道:“荆将军,你这第二条,实在让本宫为难了。这样吧,本宫先派人为将军完成夙愿。至于与南朝修好,绝非一夕一朝之事,留待日后再议,怎么样?”

  “荆某的夙愿可以放在日后,可两国修好之请,荆某必要得到太后首肯,方能归降!”

  耶律隆绪再也控制不住,大声喝道:

  “来人!”

  “慢!”萧太后不满地瞪了耶律隆绪一眼,满堂顿时鸦雀无声。她缓缓地走到荆嗣面前,朝荆嗣伸出手来,说道:“荆将军,本宫想和你拉一拉手!”

  “太后应允了?”荆嗣惊疑地看着萧太后,一只大手和萧太后握在了一起。

  萧太后满意地微笑道:“本宫一向爱才如命,不得不应允荆将军的请求。不过皇上应不应允,臣僚应不应允,本宫就不敢妄说了!”

  事情能走到这一步,已经大出荆嗣意料,于是接口说道:

  “只要太后有此心意,其他的事都可以坐下来谈,荆某愿为两国交好铺路搭桥!”

  “居心叵测!”萧达览对太后的轻率深感不满,气愤地骂了荆嗣一句。

  荆嗣想给太后身边的耶律隆绪行礼时,耶律隆绪却起身离座,根本不理他。





第四十五回 刘采苹定杀人计

  虽然望都之战以宋军胜利告终,李继隆、杨延昭等打得都很漂亮,迫使萧达览很快撤兵,然而荆嗣全军覆灭的消息,还是让朝野上下感到非常震惊。据当时泅过濡水逃到李继隆军中的士卒们说,荆嗣已经阵亡,为此赵恒特为他辍朝三日,以表哀悼之情。这场战斗,契丹人没占着多大便宜,损失的校卒不下五六百人。为防止契丹人报复,李沆、王旦、王钦若等大臣纷纷建议进一步加强河北前线的防务。不日议定:将镇守邢台的大将上官正调到镇州,填补柴禹锡、荆嗣连丧之缺;又将镇守西北的曹彬之子曹灿调往定州。此时恰好安抚江南的 
 
 
宿将裴庄回到汴京,复命之后,很快被派往大名府,担任河北路转运使。一连数月,赵恒心里一直惴惴不安,生怕契丹人再杀过来。可是直到入秋,边境仍旧十分宁谧,一点声响也没有,赵恒的心才渐渐平静下来,惦记起心头的另一件事。原来丁谓到郓州赴任之前,赵恒曾私下命他草拟了一道册封刘采苹为贵妃的诏书。当时让丁谓写这件东西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事后反复琢磨,生怕李沆他们再闹腾起来,所以一直没敢公之于世。现在契丹人偃旗息鼓,局面稳定,他感到应该做这件事了。赵恒为什么非要一味抬举刘采苹?是因为她妩媚漂亮?绝对不是,莫说宫中比她漂亮的不止四五,

  阎承翰陪着赵恒往玉华宫中而来,刚拐过墙角,远远见到蓝继宗正伺候在门口。蓝继宗在后花园罚做杂役很久,赵恒对他都有点儿生疏了。进了宫门,杨莺莺和刘采苹都在这里,二人跪接之后,莺莺要走,被赵恒叫住:“用不着回避,且一道说话。”又问刘采苹:“蓝继宗怎么又回到你这里了?”

  刘采苹轻描淡写地答道:“罚他罚得也不轻了,再说贝儿的死的确和他没多大关系。臣妾是个心软的,见他无辜遭罪这么久,于心不忍,前两天把他唤回宫里使唤。”

  “你真是个菩萨心肠!”赵恒夸赞了一句,坐在凳上。

  刘采苹见赵恒闷坐,猜想他大概有事商量,笑嘻嘻地问道:

  “陛下今日到臣妾这里,给臣妾带来了什么福音?”

  赵恒顺手从袖里褪出一道黄绢圣旨递给刘采苹,说道:

  “朕整天想给你们姐妹带来福音,可惜力不从心啊。”

  刘采苹将圣旨展开,杨莺莺也凑到她身后,两人看罢,莺莺先叫起来:

  “陛下太圣明了,姐姐早就该晋封了!”

  赵恒一直注意着刘采苹的神色,虽说是一派镇定,但那张圣旨却在她手里微微颤动。当她看到最后日期时,目光凝在了那里:

  “陛下,这道圣旨是四月写的?”

  “啊,真是四月写的!”杨莺莺刚才没注意到这上头,问赵恒道:“陛下为什么这么久才拿给姐姐看?”

  “这正是朕力不从心之处!”赵恒望着刘采苹怅然说道。“看明白了?朕早有此心,只是怕李沆他们又要为此在朝堂上吵闹,所以迟迟没有播告中外。朕今天来,就是想问问你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