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基督教伦理学 (马特生) >

第24章

基督教伦理学 (马特生)-第24章

小说: 基督教伦理学 (马特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乐必定是要由万有的真源而来,必定要在事物的真性中获得那维系它的。这就是说最高的喜乐,或说唯一的真喜乐。只有在宗教中,在宗教的人生观中可以获得。乐是表明我们人生胜利的标志,人要获得这种胜利,惟有与真喜乐的心化为一致。
    基督徒喜乐中也含有忧愁(林后六:10)。然而在忧愁之中人不会有真的喜乐,除非他能用上帝的眼光来看人生的价值。即使在痛苦中,或藉着痛苦,我们也能心存喜乐的与上帝交往,享受那推广天国的特权。这样的喜乐也不仅是理论,在那些为道殉难,受苦至死的烈士生活上,已经成了实际的经验。
    基督徒以上帝为喜乐的来源,所以基督徒不抱悲观思想。悲观思想以为生存在根本上是恶的,而且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坏的。抱悲观主义的人,脱不了人生各种痛苦,衰残、死亡、强暴,以及一切人与环境之间无法调和的冲突之印象。
    悲观思想通常是与自然主义或唯物主义人生观相连结的。除了相信上帝,很难有乐观的希望。基督徒相信这个世界由上帝创造,这样的工作是很有价值的(约一:3、19)。连那些启示论者(apocalyptists)也有逃脱悲观思想的方法,因为他们确实相信上帝最后必要得胜。传道书中颇有悲观色彩,因为它把人生看为虚空无益,然而须知该书作者这种看法,乃是就人离开上帝而言。约伯书的主角,面对着人生硬于铁石的事实无法解答,但幸而他有依靠上帝的心,才不致坠人悲观主义之五里雾中。
    道德的奋斗一定会引人进人悲观,除非道德与宗教相连,以上帝为依据。单是自然主义或唯物主义只有把道德价值看作附属物。除非人员的感觉得,宇宙以及宇宙间一切能力都为道德作护卫,他是不能有多大的力量从事于道德奋斗的。惟有有神论,能在人生道德的奋斗上,加添力量和希望。
    悲观论者的错误,是把世界看得太窄小。人不能因为看不见,或经验不到整个的世界,便说这宇宙根本是恶的。人所能见的,无论时间或空间言,只是一部分而已。只有拿上帝的观点来看事物,我们才算是有一个真能评判的立场。通盘计算起来罪恶终归失败。艰难、辛苦、劳力、危险──正是这些悲观论者视为悲观的事──常能为人带来最大的满意,悲观主义以为快乐是最高的善。然而为了追求那更高的满意,人常甘愿舍弃悲观论者所要求得的快乐。基督教伦理认为自由的合乎伦理的、明智的人格,乃最高尚的人生。只要能产生这种高尚的人生,即令有牺牲快乐的必要,亦无需乎悲观。有时正在这些悲观主义者持为理由的事上,产生出这样高尚的人生来。
    悲观主义乃是一种价值评定,这一种评定是不能证明的,只能断定。这无非是一种人生态度所作为的目的物。我们知道在世上有善也有恶。
    基督徒不能悲观。基督徒也不抱庸浅的乐观,以为这个世界是最好的。乐观派闭着眼睛不看世人恶的事实,正如同悲观派闭着眼睛不看世上善的事实。唯有基督徒,虽知世上有恶,还是相信这是上帝的世界逃不出上帝的管理。因这缘故,他坚信善必制胜。基督徒明知有善又有恶,但他相信善的势力会日渐增长,为人心带来喜乐和宁静。

            第五节  盼望
    盼望是与喜乐密切相关的一种德行,实在说来,基督徒的各种德行都有些重复。所以我们不可把它们看作单独不相连续的,它们是一体,同出于敬爱上帝的主德。盼望保守人,使不致坠人愤世主义或悲观主义,又不致流于一种庸浅的乐观态度。盼望期望着善的完成,即是用信心的眼目望着将来。盼望乃是一种把握,相信善终于要制胜恶。
    新约把缺少盼望看为异邦世界的一种特性(弗二:2),但在异邦世界也有盼望的一线曙光,但那光亮是何等的黯淡。照保罗看来,旧约之作乃为使人心存盼望(罗十五:4)。新约注重盼望,把它看为基督徒所蒙大恩之一(林前十三:13;罗八:24;彼前一:3;约壹三:1-3)。希伯来书很显著的是一本讲盼望的书。彼得前书中好些地方所用盼望二字(彼前一:3),在保罗一定会用信心来代替。
    盼望总是指着尚未实现的事。道德的完全即是尚未实现的事,是正在追求之中的目标。是以盼望在基督教伦理中有很肯定的地位。在人的努力和愿望中,必须包含有进步是可能的盼望,不然,结果必是失望,使道德奋斗的意志失去效能。抱失败主义是不会有力量从事道德奋斗的。明知一种计划不会实现,或朝实现前进的可能都没有,还有什么理由叫人为它牺牲奋斗呢?明知是击打空气,怎能令人满意呢?假若其知道是这样,我们人生的道德奋斗早晚要停止下来。天国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前进的,这就是基督徒盼望的依据。但基督徒的盼望,也超过今生,达到来生的境地(来六:19)。实在说来,没有来生的盼望,今生极少价值可言,反过来说,除非今生有其固有价值,不然,那灵魂不死之说所持最有势力的哲学理由-以人格价值为创造最高结果之理由-便失去了意义。
    基督徒的盼望,是以上帝藉基督所启示的爱为根据。基督徒的盼望并不是海市蜃楼,它是建立在我们实际相信、实际知道的,关乎上帝的性情和品格之上。一切对于将来的远见和希望,都以这个心灵的洞察为先决条件。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希望或预言某种自然现象将要实现,也要以洞察自然律为先决条件,不然便无可能。基督徒的盼望并非痴人说梦,乃是建立在我们所实际知道的上帝的性情之上。我们有盼望,因为我们相信上帝的爱是事实。凡不以事实为根据,不以充分的了解上帝的性情和工作为根据的盼望,都是痴心妄想。这种无所根据的盼望,取各种不同的形式彰显。从灵性方面讲,怀这种盼望的人,以为只要依赖等候上帝施恩,不在乎人的悔改。一切不了解上帝对人工作所用方法的人所怀盼望都是虚空的。
    所谓盼望,乃是说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也就是说世间有恶,有一种罪的感觉。认识上帝的爱,叫人不致坠人悲观主义,认识恶的事实,叫人不致坠人虚假的乐观主义。我们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境地,但我们所遥望的目标,乃是人能得到真正的福乐,即基督教福乐的总和。盼望是基督徒诸德之中最有能力的一种。
 
           下段  人对上帝所有本分

              第六节   祷告
    新约勉励人祷告(太六:5以下,二十六:46;路十八:1,二十二:40;约十六:24;罗八:26)。祷告与上帝交通为第一要义。祷告是人灵性生命的呼吸,是维护这种生命所不可少的。真的要是由上帝的生命在人里面所表现而出的,也是获得那种生命的工具。祷告是人心转向上帝。
    虽说实行起来人多将法术与祷告混为一谈,可是祷告与法术是大有区别的。法术是要设法强制神明成就人的愿望。所以法术的特性是自满的神情,而祷告的真谛是向上帝的旨意俯首。真的祷告只求神旨得以实现,而法术却以神能为达到目的的工具,为叫法术士的旨意得以完成。在神人所发生之关系中,我们不当把上帝看作被动的。管理宇宙万物的不是人,乃是上帝。祷告并不是说,上帝是很吝啬的,不用祷告去勉强,他就不会赐给我们好处。原始形式的祷告,颇与法术相近。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的祷告,不啻为最高级的祷告示范(太廿六:42)。祷告就是与上帝交通来往,这种团契就是祷告的目的,不是把它当作手段,达到另外的目的。有某儿童总想与他父亲同在书房,不想出去。「你要什么」,他父亲问他说。他回答说:「我不要什么,只要跟你在一起。」这可以说明最高级的祷告形式。
    新约常讲「奉耶稣的名」祷告(约十四:13)。奉耶稣的名祷告,就是为他的缘故,为求与他有利,以一种为他的灵所洁净的心灵,在与他所享有的团契中祷告。以上所讲祷告应有的性质,也就是奉耶稣的名祷告的意思。这样祷告,不但是请耶稣在祷告中作中保,乃是祷告出自信心(太廿一:22),祷告向别人表示恩情(太六:14),祷告为求上帝的诫命得以遵守(约壹三:22)。基督徒祷告不求更易上帝的旨意,但求地那圣洁恩慈的旨意得以成就在人的当中。
也许有人要问,如果我们的祷告不能改变上帝的旨意,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祷告呢?这好像问,爱美有何益处?基督徒在上帝的团契中生活,向这种团契有所表示,岂不是自然的事么?没有人想与朋友来往是无益的。基督徒自然要祷告,正如同鸟儿自然要飞,鱼儿自然要游。这是他的本性。这并不是说祷告不过是由它本身的影响所发的反映。祷告并非是心灵的操练。用自暗示(auto…suggestion)或其他心理律,也能解释祷告的性质,但不能解释那藉这些律例而运行的能力。假如心理学一定要把祷告讲为自暗示,那么就由它这样讲吧,不然,心理学家便无从讲起了,人们不会长远的受蒙蔽。如果他们确实知道,藉着祷告不能与他们自身以外的客观事实发生关系,他们也不会长远的继续祷告了。祷告不是法术,乃是一种使人领受恩典的工具。
    祷告也不仅是向上帝的旨意屈服。在人生经验中有好些事与上帝的旨意相反,基督徒要用祷告向这些事进攻。所以祷告也是一种奋斗。基督徒在祷告中悲伤哀恸,为要使上帝的旨意得成全。祷告不只是一种保全现状的态度。最高最善的祷告,少有消极的屈服退让,多有积极的奉献,决定要使上帝圣善的旨意得完成。
    祷告中包含各种不同的成分。谦卑是基督徒诸德之一,认罪的祷告,即足以表示这种德行。感恩也是基督徒对上帝所有诸德之一,这也在祷告中常有表示。合谦卑与感恩心而成祷告中颂赞的形式。祷告也包含祈求,所求之物有属世的,也有属灵的。基督徒应该把一切挂虑交托上帝。在主祷告文中,第四祷告就是为日用的饮食祈求。我们愈多明白上帝的旨意,便愈能有专一祷告的题目,不作空泛的祷告。代求也是基督徒祷告的一种方式。有人把代求讲为「爱在他的膝盖上」表现出来,基督徒爱人,便当用祷告的膀臂把人引领到天父面前,代祷的力量能临到人心,这是无可否认的。在任何情景之中,代祷是基督徒生活中自然发表的要素。
    新约鼓励基督徒「不住的祷告」(路十八,帖前五:17)。从一方面说,基督徒的整个生活都应该生活在祷告的精神中,全部人生都应该生活在上帝面前。在上帝团契之中,要养成这种精神和态度,又要保全不便散失,必得要有祷告的时间。基督自己在世也常用一段时间祷告。正如要保全身体的健康,必得要有时工作、有时休息,互相交换,所以基督徒生活中,亦需有休止喘息的时间。这样的喘息时间即祷告时间。要有一定的祷告时间,这也并非是机械的或法定的。基督徒自由并不是无政府主义,乃是有组织的自由。这样的秩序乃出自于心灵的自愿。在基督徒生活中,需要有自我惩治的操练。至于说祷告要有规定的式样,还是可以别出心裁,这问题并无多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