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中国人的管理功夫 >

第9章

中国人的管理功夫-第9章

小说: 中国人的管理功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章 管理功夫的四种境界第16节 组织成员三个阶层的划分

    管理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者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而对组织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一般都会既有上司;又有下属;往往既是管理者,同时又是被管理者。一个人如果身兼着多项角色,当然也要具有不同的管理功夫。    
    现代企业的组织大多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在这种组织中,层级森严,从最高领导者到最基层员工,可以多达十几个等级,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整个组织像一部庞大的机器,按部就班地运转。我们现在要探讨的,就是处在组织内不同层级上的人,他们作为管理者或被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管理功夫。    
    虽然在正规的层级制企业组织中,可能有许多层级并存;但为体现出一般性,我们只把组织成员划分为三个阶层,即高阶、中坚与基层。高阶就是组织中的最高领导阶层,他们负责的是组织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战略抉择,一般很少直接参与具体事务的执行。而基层更多考虑的则是如何把上司交待的工作做好,他们是行动方案或计划的具体实施者,而很少有参与决策的机会。    
    介于高阶和基层之间的人员,便是组织的中坚阶层。他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上传下达;将公司高层的旨意传达给下属了事,而且肩负着承上启下、挑起大梁的重任。一般来说,在公司里,董事会作出的决议,往往交由中坚来负责布置安排,他们是计划的拟定者、执行的监督者,还要随时随地负责和高阶与基层沟通信息,责任一点也不轻松。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把组织分成高阶、中坚与基层三个阶层。彼此各具特色,互相整合,以产生坚强的组织力。三阶层人员,必须各自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组织才能发挥分工合作的效能。    
    而具体到每个人的认识境界,我们也可以分成四大类:分别为“糊涂之糊涂”、“糊涂之清楚”、“清楚之清楚”以及“清楚之糊涂”。除去第一种人实在要不得之外,剩下的三类人,正好可以和组织的三个阶层一一对应,使每一类人都可以在组织中获得相应的位置,找到他自己的归宿。    
    如果一个人里里外外都是稀里糊涂的,我们把他称为“糊涂之糊涂”。这样的人,成天只能尸位素餐;不仅成不了事,就算他想害人,恐怕也没有害人的本事。如果组织中混进了这种人,简直就是组织的累赘,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此在组织甄选人员时,这种人应该被坚决摒弃掉。而剩下的三类人,都可以在组织的不同阶层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可以说,每一个组织,都需要这三种人的配合,只需要好好地掌控分寸即可。不过;如何将“糊涂”和“清楚”的分寸表现得恰到好处,这也是管理的一种艺术。    
    具体来说,高阶主管,往往其内心里澄澈如明镜,但表面上倒不一定会时刻把这份精细挂在脸上,必要的时候,不妨“糊涂”一些,哪怕是装糊涂。这就是所谓的“清楚之糊涂”。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多给下面的人一些锻炼机会,尽量让开空间,使中坚干部得以施展身手,发挥活力,以承上启下。当然,如果处在非常时期或者遇到突发紧急事件,那还是得一切都清清楚楚为好,这个时候再“清楚之清楚”也不迟。    
    中坚干部,由于接触面广且责任重大,一切都马虎不得,自然应该力求“清楚之清楚”,以作为上下沟通的桥梁。就是说,他必须清清楚楚地领会上级领导的意图,然后加上自己的体会,再清清楚楚地交待给下属。无论哪个环节糊涂一点都不行,必须清楚、再清楚。所以对中坚来说,只有“清楚之清楚”,才会使上下级都满意。当然,有时为了高阶主管的面子,也应该稍微含蓄一些,不要那么锋芒毕露,最好表现出若干程度的“清楚之糊涂”,以免过分唐突,反而误事。    
    基层人员,由于学识和经验俱感不足,对于企业高层的决策,未必都能理解得很透彻。在这个时候,就无需想那么多,只管好好地、清清楚楚地去执行就得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糊涂之清楚”,尽管内心深处对何以要这样做是比较糊涂的,但是一旦做起来,就绝不含糊。在企业中,领导者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基层人员,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只管照领导吩咐的去做就行了。这样的行为表现,实际上就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这对基层来说,是最合适的了,可以使组织上下发挥有效的执行力。


第4章 管理功夫的四种境界第17节 管理功夫的四大类表现(1)

    俗话说,“人以群分”。每个人根据他的智力、经验、阅历、专长,都可以归入相应的类别。例如孔子就把人分为三等: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同时也对应了“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后学”这样的三种人。后来中国人把这一套进一步作了发挥,把人区分为三系:先知先觉是发明家,后知后觉是宣传家,不知不觉是实行家。这三种人,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用途,彼此配合,构成人类社会。    
    在我们这本书里,对人同样也有类似的区分。依管理的观点,我们把人分成四类。正是如前所述的“糊涂之清楚”、“清楚之清楚”、“清楚之糊涂”、“糊涂之糊涂”。    
    2。1  糊涂之清楚    
    什么样的人,叫做“糊涂之清楚”呢?这种人表面上都能得出清楚的结论,但得出结论所用的依据却是十分糊涂的。他的结论是“清清楚楚”的,可惜依据却是“糊里糊涂”的。有时候很多话听起来冠冕堂皇的,似乎很有道理,可是细细一想,却经不起推敲。原因就在于这些结论的推理过程诚然无懈可击,但它的依据却是不清不楚的。    
    我们还是举管理中的例子。当今商界,流行这么一个观念——“顾客永远是对的”。这个观念初提出来的时候,实在让人耳目一新,每个人都觉得它是至理明言,无不奉为圭臬。这个结论够清楚的了吧,可是谁能说得清楚它的依据从何而来呢?如果这么一追问,问题就来了。原来这个“清清楚楚”的观念,确是建立在一个“含含糊糊”的基础上,即“顾客是上帝”,或者说“顾客的声音便是上帝的声音”。由彼依据得出此结论,实际上正是“糊涂之清楚”。具有这种倾向的人,其实为数还真不少。    
    在中国人的语汇里,要得出“糊涂之清楚”的结论,实在太容易了。因为中国话几乎都有相对的两句,如果随便抓住其中的一句,便指称中国人如何如何,很可能就会掉入“断章取义”的陷阱,中国人把这个形容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是一种“糊涂之清楚”。例如中国人说“事无不可对人言”,当然是一句至理名言,但如果把这句话僵化理解,不论时机、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一概遵行不误,往往会坏事。难道这话错了吗?非也,须知中国人还有一句与之相对的话,叫做“逢人只说三分话”。两句话都很有道理,必须结合起来看。若只听其中一句,难免会把人弄糊涂。如果那样的话,表面上以为自己没错,实际上却落入了“糊涂之清楚”之中。    
    此外,有些人看到中国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这样的话,就认为中国人也许都喜欢强出头。殊不知中国话另外还有一句:“树大好遮荫”。所以出自中国人的话,大抵都有相对应的两句,一般是不会有错的,最好还是辩证地看。如果只看到了一面之辞,就算得出的结论再清楚,那也终归是“糊涂之清楚”;这样的人,永远只能在基层混。    
    2。2  清楚之清楚    
    那么,“清楚之清楚”又如何呢?我们说,只要能依据“清清楚楚”的事实,说出“清清楚楚”的解释,便称得上“清清楚楚地清清楚楚”。    
    如果一个人有思想、有主见,里里外外都清清楚楚,对事情的理解都很到位,而且办起事来也毫不含糊,还常常可以指点“迷途君子”,那这种人想必很受众人的欢迎了,至少会深受主管的欢心吧。但事实上,这却是很难说的。过分明白精细的人,有时候诚然很受人欢迎,但有时候还是颇令人厌恨的。    
    例如常有这样的部属,他听取主管指示的时候,听得当然是清清楚楚,但听完了却不立即执行,而是要对主管的指示评头品足一番。他会当着基层的面,把这一套指示清清楚楚地列举一遍,甚至还自作主张地针对其中的“不妥之处”,清清楚楚地提出自己的修正。这样的做法,无疑会让主管很没面子,甚至恼羞成怒。虽然为大局着想,主管未必会当场发作,却必然会清清楚楚地记住这一次的龃龉,说不定将来在什么时候,就会清清楚楚地予以报复。    
    所以对做部属或幕僚的人来说,清楚是必要的,但是不要过分清楚。尤其是如果在顶头上司面前也清清楚楚、毫不含糊,也许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三国时期的杨修杨德祖,就是一位极聪明的人。然而他恃才傲物,几乎没什么事情看不透的,自然是个时时处处都“清楚之清楚”的人。他的主公曹操乃一世奸雄,也是一个极聪明的人,可是什么事却瞒不过杨修。曹操的一些小伎俩和小手腕,骗得过别人,但在杨修那里却往往露馅。这些事,杨修自己心里清楚也就罢了,可是他偏偏要把自己的聪明外露,很喜欢逢人就揭曹操的短,以显示自己的聪明,要么就当着大家的面搞点恶作剧,拿曹丞相开涮,甚至还不识时务地卷入了曹操子嗣的夺嫡之争。这些事情,怎能不让曹操恨之入骨?后来在蜀魏的汉中争夺战中,曹军久战不利、进退维谷,聪明的杨修从曹操传出的口令——“鸡肋”中,猜出曹操欲退兵的心思;这一点杨修自己心知肚明也就罢了,可他偏偏自作聪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军中大肆散布,结果动摇了军心。曹操正愁找不到借口,这下可好,立即以“谣言惑众、动摇军心”为名,杀掉了杨修。可怜杨德祖聪明一世,最终还是为“聪明”两字所害,早知如此;还不如多装装糊涂为好。    
    在企业中,有些人既卖力又能干,却总得不到主管的赏识;其原因多半在于这人一切都过分清楚了,甚至比上司还清楚,上司当然不高兴。正因如此,所以这些人心中常常会有所不平,难免整天怨天尤人,这样一来,很可能会使主管更加嫌恶。    
    所以对聪明人来说,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那就是“该清楚时就清楚,偶尔也要装糊涂”。


第4章 管理功夫的四种境界第18节 管理功夫的四大类表现(2)

    2。3  清楚之糊涂    
    如果一个人内心本来很清楚,却要他在表面上装糊涂,这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非有大智慧者不容易办到。而做到了这一点,在管理中绝对是有妙用的,这就是所谓的“清楚之糊涂”,跟老子所赞赏的“大智若愚”几乎如出一辙。内心本来是“清清楚楚”的,却为了因应实际的需要,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含含糊糊”的姿态,也许更加有助于达到“圆通”的境界,这也是高层管理者常用的管理智慧。    
    在企业间的谈判中,有人运用起这一套虚与委蛇的功夫来,堪称炉火纯青。我方的原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