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方言与文化 >

第13章

方言与文化-第13章

小说: 方言与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洒的洒,飒是飒爽的飒,意思都一样。
也不光是潇洒漂亮有风度叫〃剧〃,窝囊、土气、傻、倒霉,也可以叫〃剧〃,比如剧画、剧冒、剧慘、剧累。北京人管软弱、无能、窝囊、没用叫〃面〃(软弱无能,窝囊没用的人则叫〃面瓜〃),管土气和傻叫〃冒〃(此类人物也叫〃土老冒〃、〃傻冒儿〃、〃老冒儿〃、〃冒儿爷〃)。如此,则剧面就是特软弱、特无能、特窝囊、特没用,剧冒就是特土、特傻。还有剧惨和剧累,分别有特狼狈、特可怜和特不潇洒、特不快活、特没劲的意思。比方说:〃春节联欢晚会越办越累,导演演员累,全国人民剧累。〃这里说的〃剧〃,就不但是〃特〃,也是〃更〃。剧,原本就有〃甚〃的意思,比如剧烈、剧痛、病情加剧,北京人不过是把〃剧〃最古老的词义又重新开掘出来了而已。
没决断的人叫〃面瓜〃,洠У康娜私小ㄋ苫',没骨气的人叫〃软蛋〃,没脑子的人叫〃傻冒〃。这些北京人都看不上,看得上的是〃腕〃。腕,原本是江湖上的话,一般写作〃万〃,武侠小说中就有〃扬名立万〃的说法。北京人改〃万〃为〃腕〃,又发明了〃腕儿〃、〃大腕〃,大约因为在他们看来,此类人物大多有些〃手腕〃,甚或是〃铁腕〃吧!
和〃腕儿〃平起乎坐的是〃款儿〃。〃腕儿〃是有能耐、有地位、有权威、有名气的人,〃款儿〃则是有钱的人。〃款儿〃也是历史上就有的,原意是〃架子〃。比如《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就说〃今儿当着这些人,倒拿起主子的款儿来了〃。新北京方言用〃款儿〃来指那些财大气粗的人,倒是合适,钱包叫款,而有钱的往往也有架子。由此及彼,则又有〃大款〃、〃款爷〃等等。这些新词也已经流行于全国,比加上海就有这样的新民谣:〃好男不上班,好女嫁大款。猪头三,上夜班;十三点,倒三班。〃看来钱这玩艺也真是个好东西,竟能够沟通京沪两地的。
流行于全国的词还有〃侃〃,包括神侃、胡侃、侃山、侃价、侃爷。其实〃侃〃也是古为今用,它原本就有调侃、戏弄、胡说八道、漫无边际地闲扯乱说等意思。关汉卿的《望江亭》里有〃浪侃〃,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胡侃〃,可见古人早就在〃侃〃了。只不过〃侃〃字在古人那里不是什么好字眼,就像〃能说会道〃不是什么好词一样。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对能言善辩者大都没有什么好感。巧言令色、摇唇鼓舌、天花乱坠、夸夸其谈,都是贬义词。不过现在世道变了。现如今的北京人是把〃侃〃当作一种事业来看待的。在北京,一个能说会道特能侃的人,会受到普遍的尊敬,至少也能享受有一技之长手艺人的待遇。他们被叫做〃侃爷〃,而那些专供人们发表各种见解,浪侃胡哨的地方,比如各类学会、协会、社团、沙龙,则被称为〃侃协〃。
北京人也能侃出学问侃出名堂来,比如〃十亿人民九亿侃,还有一亿在发展〃的段子就是。事实上,哥几个凑在一起一顿暴侃,没准就侃出什么信息什么点子来。所以有人说,别的地方学问是做出来的,北京人的学问是侃出来的。至少,也能丰富语言,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北京的现代流行语为什么那么多?侃出来的么!
这也是北京成为现代流行语策源地之一的一个原因。中国现代流行语的策源地主要有三个:北京、上海、广州。上海和广州成为这样一个策源地,是因为两地都曾〃开风气之先〃,交替成为新生活新时尚的倡导者。上海在二十世纪上半个世纪出尽风头,广州在下半个世纪后来居上。北京成为这样一个策源地,除因为它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外,还因为北京人会侃爱侃。会侃爱侃,就会在语言上下功夫,琢磨怎样才能侃得有趣,侃得传神。结果,几乎每一个〃新鲜事物〃出现,北京人都能发明出相应的说法,还能说得既形象生动,又简捷明了,上口好记。比如官倒、猫腻、练摊、搓麻、蒸馏水衙门。蒸馏水衙门就是比清水衙门还没油水的单位。清水衙门虽然清,那水里面好歹还多少有点养分。蒸馏水里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
瞧这词儿说的,你不能不服了北京人。
创造力强的地方,新陈代谢也快。就算你不想变吧,又哪里架得住〃这世界变化快〃?于是流行语也难免〃死去活来〃。甭说早些年前的杀口(味道)、淘唤(寻找)、转影壁儿(躲藏)没人说了,就连六十年代还流行的提货(盗窃)、鼠味(猥琐)、国防绿(军裝)也没什么人说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只能对它们表示沉痛的哀悼。
四、从头到尾
死去活来的不仅有词,还有词头和词尾。
印刷品、普遍性、知名度这些词我们都会用,却很少有人知道品、性、度这三个词尾是日本人的发明。日本人把food译为食品,work译为作品,production译为产品,这就有了〃品〃这个词尾。把possibility译为可能性,importance译为重要性,impermeadility详为不渗透性,这就有了〃性〃这个词尾。把length译为长度,strenth译为强度,height译为高度,speed译为速度,这就有了〃度〃这个词尾。想想也对。品,原本有〃种类〃的意思;性,原本有〃性质〃的意思;度,原本有〃度量〃的意思。用在这些地方,很是合适。因此中国人也赞同,也要应用的,于是便有了现成品、必要性、透明度之类的词。
品、性、度是〃活来〃的词尾,〃有〃则是〃死去〃的词头。上古时,地名、国名、部落名前,往往要加一个〃有〃字,比如有虞、有苗、有殷、有周。现在没多少人这么说了。只有个別人写文章,还会把〃明代〃写成〃有明一代〃,许多人还看不懂。
长生不老的词头是〃阿〃。用〃阿〃做词头,汉代就开始了。有用在疑问代词前的,如〃阿谁〃;有用在人称化词前的,如〃阿你〃;有用在小名甚至名字前的,如〃阿瞒〃(曹操)、〃阿斗〃(刘掸)、〃阿恭〃(庾会)、〃阿连〃(谢惠连);还有用在称谓前的,如阿翁、阿婆、阿爷、阿戎(戎指从弟)。阿谁、阿你,现在没人说了,其他用法则都保留了下来,而且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北京活里已经没了〃阿〃这个词头。北京也有〃阿哥〃,但那是指皇子(如雍正就是康熙皇帝的四阿哥),而且〃阿〃也不念阴平,念去声。〃阿〃在北方其他方言也多半只用于称谓,如〃阿大〃(父亲)。南方(尤其是闽、粤、吴方言区)则各种用法都有。阿哥阿妹、阿公阿婆不用说,阿张阿黄(加在姓氏前)和阿明阿华(加在名字前)也很普遍。粤语还用于排行,如〃阿三〃(别的地方则叫〃老三〃)。吴语则连骂人的话也说〃阿〃,如阿木林、阿吾卵。最通常的,当然还是用于人名,如〃阿Q〃。
南方人喜欢说〃阿〃,北方人喜欢说〃老〃。阿张阿黄,到了北方就是老张老黄;阿三阿六,到了北方就是老三老六;阿华阿明,到了北方也可能是老华老明。白居易就称元稹为〃老元〃,苏东坡则称文与可为〃老可〃。可见称〃老〃,至少从唐代就开始了。那时也有〃老兄〃、〃老姊〃一类的称呼。和现在没什么两样。宋谚云:〃关节不到,只有阎罗老包。〃老包就是包公(包拯)。包公是不收红包的。阎王按生死簿勾魂,想收也收不了。所以关节(贿赂)不到,便只有阎罗和老包。
有〃老〃便有〃小〃。小,也是常用的词头。老张老黄、老三老六、老华老明,也可以称作小张小黄、小三小六、小华小明的。苏东坡在称文与可为〃老可〃的同时,便自称〃小坡〃(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竹传神)。老是尊称,小则是谦称,也是昵称。所以范成大便称苏东坡为〃老坡〃(快读老坡《秋望赋》,大千风月一毫端),孙悟空则自称〃老孙〃,因为此人从不谦虚。除了此公,自称〃老某〃的,并不太多,除非是开玩笑,或者写杂文。
词头〃老〃也可以用于动物,如老鼠、老虎、老鸦(读如挖)。北京话当中有许多〃老〃字的奇特用法,几乎是可以加于一切事物的。比如老谣(谣言)、老斋(呆子)、老叼(起重机)、老家贼(麻雀)、老阳儿(太阳)、老凿儿(死心眼)、老鼻子(多得不得了)。最好玩的是把脸蛋叫做〃老苹果〃,嘴叫做〃老樱桃〃,脑袋叫做〃老屋子〃,脚丫叫做〃老丫丫〃。至于把老成持重的人叫做〃老梆子〃,把老于世故的人叫做〃老油条〃,把傲慢无札的人叫做〃老鼻烟壶〃,把软弱无能的人叫做〃老米嘴儿〃,则明显地带有调侃甚至蔑视的味道。
南方方言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上海人就把狡诈奸滑的老女人叫做〃老蟹〃,把作风不端的老男人叫做〃老甲鱼〃,把非常在行的人叫做〃老刮采〃,把喜欢卖弄的人叫做〃老茄茄〃。至于赣语中的〃老表〃,湘语中的〃老倌〃,北方方言中的〃老客〃,则都是尊称。
称〃老〃的不一定都老(比如北方方言中的〃老疙瘩〃就是指最小的子女),称〃小〃的也不一定都小(比如上海人所谓〃小菜〃其实包括所有的菜)。称别人老杨老李,多半是客气;称別人小赵小王,却不一定是〃装大〃,也可能是亲切,和称〃阿〃意思一样。小张小黄、小三小六、小华小明,还有小弟小妹、小鬼、小妞、小家伙、小把戏、小不点儿、小萝卜头,都透着亲切感。就算是〃小钢炮〃(性情直率说话挺冲的年轻人)吧,也有一种爱昵的意味。只有〃小姐〃是个例外。〃小姐〃原本是对大户人家女儿的尊称,现在则被弄得另有含义,以至于一些女孩子都不愿意被人称作〃小姐〃了。
同样,〃大姐〃这个称呼也曾有过特定的含义。它曾经是革命队伍内部对领导同志配偶既尊重又亲切的称谓。看来,即便是词头,也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所以,讲礼数的北方人便喜欢称〃老〃(老兄老弟),称〃大〃(大哥大姐);重亲情的南方人则喜欢叫〃阿〃(阿哥阿妹),叫〃小〃(小囡小毛)。阿哥阿妹,显然比老哥老妹亲切,因此也是南方情歌中的常用称谓(阿哥阿妹情意长),北方情歌中则称哥哥妹妹(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哥哥妹妹只是一个客观事实,不带情感色彩。即便用在情歌中,也还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
那么,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五、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妹妹在北方某些地区也叫〃妹子〃(长沙话中的〃妹子〃则是女孩子的意思,和成都话中的〃妹娃〃相同)。子和儿,也是常用的词尾。不过南方用〃儿〃做词尾的很少,更喜欢用〃子〃。比如小孩,湖南人叫〃伢子〃,四川人叫〃娃儿〃,武汉人则叫〃伢〃。男孩叫〃男伢〃,女孩叫〃女伢〃(也叫〃姑娘伢〃),〃这个孩子〃就是〃这伢〃。湖北话和四川话都是西南官话,但湖北和湖南过去同属楚国,交往也多,不能不受些影响。所以湖北人就既不说〃伢子〃,也不说〃娃儿〃,干脆只说〃伢〃,读音也和湖南话差不多。
吴方言区除杭州人外,也很少说〃儿〃。比如苏州话只说〃桃子〃,不说〃桃儿〃;也不说〃剪子〃,而说〃剪刀〃。但钞票、车票、电影票却叫〃票子〃。可见〃子〃,也还是吴方言区爱用的词尾。上海话和苏州话中甚至还有〃今朝子〃、〃明朝子〃的说法。不过他们更爱用的还是〃头〃,比如绢头(手绢)、站头(车站)、被头(被子)、灶头(炉灶)、夜头(晚上)、外头(外面)、角落头(旮旯)、里厢头(里面)。闽语和客家话也说〃头〃。客家话中有上昼头(上午)、下昼头(下午)、夜哺头(晚上),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