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方言与文化 >

第14章

方言与文化-第14章

小说: 方言与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厢头(里面)。闽语和客家话也说〃头〃。客家话中有上昼头(上午)、下昼头(下午)、夜哺头(晚上),莆仙话中有顶头(上面)、下头(下面)、冥头(晚上)、早起头(早上)。闽语里还有肩头(肩膀)、标头(商标)、号头(号码)、位头(座位)、症头(病症)、担头(担子)。有些词,加上〃头〃以后,就有了特定的意思,如菜头(萝卜)、尺头(尺寸)、门头(门槛)、称头(斤两)、药头(头道中药汤剂)。
粤语既不用〃头〃作词尾,也很少甚至完全不说什么〃儿〃,什么〃子〃。广州话里只有刀、剪、著、禾、竹、叶,没有刀子、剪子、筷子、稻子、竹子、叶子,当然更没有刀儿、剪儿、筷儿。反倒是苏州话里有〃筷儿〃,湖南话里有〃箸(读如举)子〃(比如吃一点点就叫〃吃一著子〃)。广州话里只有〃仔〃(崽),比如男仔、女仔、细佬仔(小孩)、疏虾仔(婴儿)、马仔(跑腿的)、公仔书(小人书)、煲仔饭等等。其实仔就是崽,也读作崽而不读作子,意思却和〃子〃相同。子,有虚有实。用在词尾时义虚,要读轻声。所以〃老子〃(老聃)不是〃老子〃(老爸)。仔也一样,要看义实义虚。如果用在实处,那就是〃崽〃,比如〃两个仔三个女〃。仔,有〃小〃的意思。广州话中,但凡小(包括小瞧)的都叫仔,如打工仔。所以〃刀仔〃不是刀子,而是〃小刀〃。如果那刀子并不小,就只能叫〃刀〃,不能叫〃刀子〃或〃刀仔〃。同样,鸡仔、船仔也就是小鸡、小船。至于煲仔,大约就是小沙锅了。
这就有点近似于北京话当中的〃儿〃。有人认为北京话就是说什么都带儿字音,其实是不对的。并不是随便什么东西在北京话当中都能带儿字。学校、工厂、衙门、政府、人造卫星、摩天大楼这些词后面都不能带儿字。大马路后面也不行,但可以说〃遛弯儿〃、〃抄小道儿〃。自家家门也可以说〃儿〃,比如〃带孩子来家坐坐,认个门儿〃。包括门道、门路、办法、可能性的〃门〃,也能这么说,比如〃有门儿〃、〃没门儿〃、〃门儿清〃。如果是正阳门、地安门,就只能叫前门、后门。不能叫前门儿、后门儿。便是车、马、船,也不能随便儿化。小车儿、小马儿、小船儿是可以的,大车、大马、大船就不能加儿。大人当然也不能叫〃大人儿〃,除非是〃小大人儿〃。
也就是说,儿,只能用在小东西、小事物、小人儿身卜,因此往往带有亲切爱呢的成分。比如身子骨儿、眼力劲儿什么的。〃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哭啼啼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啥事儿?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明儿早晨梳小辫儿。〃这首歌谣,很能说明带〃儿〃字儿的是个什么味儿。
粤语和闽语中的〃仔〃也有这样的味道。比如闽语中的〃一点仔〃就是〃一点儿〃,〃一丝仔〃就是〃一丝儿〃,〃一片仔〃就是〃一小片儿〃,〃一碗仔〃就是〃一小碗儿〃。不过闽语中的〃仔〃既不是〃崽〃也不是〃子〃,而是〃囝〃。囝,也可以写作〃囡〃。囡和囝都指小孩。但一般地说,囝指男孩,囡指女孩,或分门别类地叫做〃男小囡〃、〃女小囡〃。囝是闽方言,囡是吴方言。吴语就算写〃囝〃这个字,也读作〃囡〃。再说吴语也不用〃囡〃作词尾,用〃头〃。如果用于人,则多半有亲昵疼爱的意思,如小鬼(读如居)头、毛毛头、囡囡头。上海人还会在孩子的名字后面加一个〃头〃,以为小名、爱称、昵称,比如一个名叫什么波的孩子便会被叫做〃波波头〃。这都是北方没有的说法。
其实吴语原本也是说〃儿〃的。至少在明代,苏沪一带方言还是以儿尾词占优势。人儿、口儿、心儿、门儿、郎儿、姐儿、猫儿、狗儿、瓶儿、钩儿这些词都有,现在则只剩下〃囡儿〃和〃筷儿〃了。同样,用〃头〃做词尾,也是老早就有了,而且很普遍,如前头、后头、年头、日头、念头、想头、码头、锄头、石头、木头、骨头、舌头、准头、甜头、苗头等等。但〃座头〃、〃房头〃这些词,虽然《水浒传》、《西游记》里面都有,现在却主要流行于吴语方言区。王力先生说,〃头〃作为词尾,始于六朝(《汉语史稿》),而六朝王室在江南。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吴语要更爱说〃头〃一些。
儿和子也一样。用〃子〃做词尾,魏晋以后就开始了。汉子、犊子、种子、日子这些词,已见于六朝时的著作。唐以后,就更多。茄子、豆子、燕子、柚子、帽子、袄子、妃子、娘子,还有面子,和现在没什么两样。用〃儿〃做词尾则要晚到唐。比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不过那时用在鸟兽鱼虫后面的〃儿〃,多半指其初生者,如鹅儿、鸭儿、蚕儿。即便是词尾,也不一定就念轻音。宋以后,才有了车儿、船儿、唇儿、葫芦儿一类的词,名词也才开始〃儿化〃。但这时,中原汉人大规模南下闽、粤、贛,创建新方言的事已成历史,南方六大方言的格局已经形成,没谁会当〃儿皇帝〃了。
六、新与旧
一般地说,作为词尾,〃儿〃和〃子〃可以互换。但换过以后,语感就不同了。比如猫儿和猫子,兔儿和兔子,老头儿和老头子,就不一样。也有不能换的,如花儿、草儿、脸蛋儿。因为〃儿〃可以发展为爱称,也可以表示调侃或微讽,比如〃款儿〃、〃腕儿〃、〃小大人儿〃,〃子〃就不行。再说,换成〃子〃,意思也变了。比如〃款子〃就是钱,不能用来表示那些有钱的主(款儿)。
粤语和闽语没有〃儿〃这个词尾,便用〃仔〃来表示。吴语不喜欢说〃儿〃,就说〃头〃。仔,是一个南方方言字。《说文解字》里也有〃仔〃,但那是能够、胜任的意思。也不读〃崽〃,读〃滋〃。头,大约原先也是一个南方方言字。王力先生说战国以前没有〃头〃字,中原雅言管〃头〃叫〃首〃(很久以后北方还叫〃首级〃),〃头〃可能是方言进入了普通话(《汉语史稿》)。先秦典籍中,首先使用〃头〃字的是《墨子》和《庄子》。墨子、庄子包括他们的门徒都是南方人,因此我怀疑〃头〃最早也是南方话。
南方话中古文不少。比如闽南话仍然管〃脸〃叫〃面〃,〃眼〃叫〃目〃。这是很古老的说法。战国以前无〃眼〃字,汉以后才有,而且是指眼球,相当于〃睛〃。〃脸〃字则直到公元六世纪才出现,而且也只指涂胭脂的地方,因此可以说〃双脸〃、〃两脸〃,意思是〃两颊〃。如果脸面相同,则个人只能有一张脸,哪有两张脸的?岂非〃两面派〃?脸与面、眼与目,既然并不相等,闽南人便不肯含糊,坚持把脸色叫〃面色〃,眼珠叫〃目仁〃。
面变脸,目变眼,还不算〃面目全非〃。意思走样,或褒贬相反的词也很不少。比如〃下海〃就是。下海,原本指被迫或自愿从事某种〃贱业〃或黑道营生,比方说去当娼妓、海盗,加入流氓团伙等。只不过,一般的说,书生当强盗叫〃落草〃,民妇做妓女则叫〃下海〃。也许,正因为良家妇女沦为娼妓叫〃下海〃,妓女从良在粤语中便叫〃埋街〃(靠岸)。旧社会,伶人(艺人)的地位也不比妓女高多少。他们不叫〃演员〃更不叫〃明星〃,而叫〃戏子〃。爱好戏剧,自己也演着玩儿的,则叫〃票友〃。戏子既然被视同娼妓,则票友参加赢利性演出,或者由业余的变成职业的,便也叫〃下海〃。如果仍然保留业余身份,也不靠演戏挣钱,则叫〃玩票〃。显然,下海与玩票,区别就在一个〃钱〃字;而机关干部、大学教授们为生活所迫,或为了〃先富起来〃,放弃自己的官位或专业去经商,便多少有些〃逼良为娼〃的味道,当然也可以叫做〃下海〃的。
不过时代不同了。过去〃下海〃不怎么体面,现在〃下海〃则挺光荣,也没人把它和什么妓女之类的事情联系在一起,顶多联想到票友。事实上许多人〃下海〃,一开始也不过只是〃玩票〃,玩着玩着就变成真的了。因为〃玩票〃只能做〃马仔〃,〃下海〃才能当〃老板〃。〃马仔〃是粤语,原本指打手、保镖,现在也指跟班、下手,或为老板鞍前马后奔走效劳的人。有点本事的人都不会甘当〃马仔〃,于是便〃下海〃。
其实不〃下海〃也能当〃老板〃。因为〃老板〃这个词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叫〃老板〃的是两种人。一种是私营业主,另一种是戏班子里的〃腕儿〃,他们往往也是班主。新中国成立以后,工厂商店什么的不再私有,艺人们也不用再跑江湖,没什么人是〃老板〃,大家都是〃同志〃。吃得开的也不是〃老板〃,而是〃师傅〃。〃老板〃这个词,也就从此销声匿迹。然而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死去〃的也可以再〃活来〃。现在,不但私营业主是〃老板〃,就连单位领导和研究生导师,也叫〃老板〃。〃师傅〃和〃同志〃,则差不多变成了明日黄花。至少在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说起来〃师傅〃和〃同志〃也是老词。《穀梁传》云:〃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后汉书》则云:〃所与交友,必也同志。〃所谓〃师傅〃,就是教学问、教手艺、教本事的人,〃同志〃则是志同道合者。这倒是古今如一。但在文革时期,叫不叫〃师傅〃,叫不叫〃同志〃,可是非同小可。牛鬼蛇神走资派,是没有资格叫〃师傅〃叫〃同志〃的。那时,这些人都巴不得被人这么叫一声,现在怎么就没人稀罕了呢?
看来,语言,尤其是流行语,也有点像时装。有〃行时〃的,也有〃过气〃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点也不稀奇。
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一般地说,但凡不那么好的事情,总会有个委婉的说法。
一、隔儿屁着凉大海棠
周有光先生的《语文闲谈》一书中讲了这么个故事。
1971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随行记者中有能说中文的,在街上采访。他掏出一张林彪的照片,问一个小孩:这个人到哪儿去了?
小孩说:隔儿了。
记者不懂,问:什么?
小孩又说:隔儿屁了。
记者还是不懂,又问:什么?
小孩又说:隔儿屁着凉了。
记者更不懂了,只好再问:你说这个人到底哪儿去了?
小孩也只好更详细地说:隔儿屁着凉一个大海棠!
这可真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别说是老外了,便是咱们中国人,十有八九听了也是一头的雾水。什么叫隔儿了?什么叫屁了?什么又叫隔儿屁着凉一个大海棠?整个一莫名其妙!
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就是死了。
死了就是死了,怎么叫隔儿了,和大海棠又有什么关系?原来这就叫〃忌讳〃,也叫〃塔布〃。塔布(taboo或tabu)是人类学的名词,语出南太平洋汤加群岛,意思是禁忌,包括行为的禁忌和语言的禁忌。语言的禁忌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某些神圣的词不能说,或不能随便说,或只能由特殊身分的人使用;二是某些不祥或低贱、污秽的词也不能说。比如〃朕〃,原本是〃自身〃的意思。但后来规定只有皇帝才能称〃朕〃,老百姓也就〃身不由己〃,不敢说了。至于〃死〃,则是从皇帝到平民都忌讳的,当然也不能说。
不能说,又不能不说,怎么办呢?便只好〃张冠李戴〃,拿别的甚至毫不相干的东西来说事,比如把〃死了〃说成〃隔儿屁着凉一个大海棠〃就是。外国人的办法更绝,是〃嫁祸于人〃。比如性病,在英国叫〃西班牙痘〃,在法国叫〃意大利病(尼亚波利特病)〃,在东欧则叫〃法国病〃。大家都往外国推,自己是不负责任的,也就心安理得,没事儿人一样(参看陈原《社会语言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