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1966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1966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Number:6721

Title:蒋经国与高尔基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31期

Provenance:《自立晚报》

Date:1991。11。16

Nation:

Translator:

  1925年秋,蒋经国还是一位充满革命理想的热血青年。他在上海参加一场学生示威活动被军阀吴佩孚逮捕后,有劳他的父亲保了出来,蒋介石为了让他了解苏联,便把他送到了莫斯科孙逸仙学院学习。

  蒋经国这一期学员有六百多人,蒋经国的团小组长是邓小平(当时的名字是邓希贤)。站队时,俩人站在一起,肩挨着肩。那时在莫斯科孙逸仙学院,不管是国民党或共产党的学生,相处得还算融洽,蒋经国家中寄来的钱多些,常请同学吃饭。但是1927年4月12日上海屠杀事件发生后,校园也起了变化。

  1927年也是影响年轻蒋经国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蒋介石率领的军队开进了上海。蒋介石与杜月笙达成协议,背叛了工农阶级。4月12日,屠杀共产党人士的“清共”行动开始了。

  正在莫斯科求学的蒋经国事后听到中国传来的消息,内心感到如受重创。当时全校教职员工对蒋介石的背叛行为非常气愤,纷纷举行集会,声讨他的罪行。在一次全校性的声讨会上,当大会主席刚刚宣布大会开始,同学们上台发言的时候,只见一个小个子利落地跳到了台上,振臂用俄语高呼了三声:“打倒蒋介石!”“打倒反革命蒋介石!”大家定眼一看,此人不是别人,就是蒋经国。同学们感动了,把他举起来,抛到空中,用俄语高喊“万岁”。

  蒋经国站在台上慷慨陈词:“我今天不是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而是作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儿子来讲话。”经国先生由于紧张和愤怒,声音有些发抖。他用发抖的声音痛骂蒋介石,历数蒋介石背叛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罪行。第二天,学校的墙报和《消息报》都出现了蒋经国给父亲的书面声明:“蒋介石作为一个革命者,他已经死了,他已经走向了反革命,他不仅是中国工人、农民的敌人,而且也是我们的敌人。蒋介石是我的父亲,曾经也是我的革命朋友。现在他反革命了,反革命者就是我们的敌人。以后,他是他,我是我,我仍跟着革命走。”

  蒋经国因为此事在莫斯科大大出名。

  1935年,蒋经国写了一封信给母亲。信中说:

  “亲爱的母亲:自您让我留学莫斯科以来,已经过了十年的岁月。您在离别时曾教训过我应该多努力去争取幸福和财富,现在我可以告诉您,您的这点愿望我已达成。但是,我所达成的幸福和财富,跟您在当年所想象的略有不同;您的儿子所得到的真正财富并不是田地或钞票,而是人类实际的生活知识及解放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的办法;所得到的真正的幸福,也不是寄生于他人的那些安逸和快乐,是劳动和自由的生活,是斗争和作战的伟大前途,也就是要为全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的光明前途……母亲!请勿相信别人所说共产党是匪徒,是野蛮人,共产党员不要家庭也不孝敬父母,这种说法都是属于谎言。共产党员是为了实现自己所信而不惧怕任何东西的战士,他们正在为人民创造幸福而奋斗着,就是这样的共产党员才能真正地了解家庭,才能创造真正幸福的家庭。

  ”蒋介石在帝国主义的援助之下,前后六次组织围剿,反对中国苏维埃政权,并想要消灭苏维埃政权。然而,只有苏维埃政权才能挽救中国,并引导中国争取独立的唯一出路。无论蒋介石如何的想要消灭红军,但是,红军才是中国人民的武装势力。他应该察觉到并记住他这样的阴谋是永远不会成功的……被压迫者必然胜利。”

  上海事件之后,蒋介石发动清共。而莫斯科也对中国留学生开始清算,国民党的学生被遣送。但是,已经表态坚持革命的蒋经国却受到礼遇,被保送到更远的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政学校。这一年,心情郁闷的蒋经国在聂河上彳亍散步,曾邂逅苏俄大文豪高尔基。

  那时的高尔基已经老了。但是他的作品充满社会主义人道精神,是当时革命青年的理想目标。例如《母亲》、《码头工人》等作品,都充满了俄罗斯朴实努力的风格。

  显然,高尔基了解这位受困于理想与亲情之间的孩子心情,和他谈了很多。

  高尔基看到眼前站着的是一个情绪显得不安的中国青年,慈祥地微笑着,安慰他道:“不要紧的,不要紧的。”又亲切地问道:“看来,你好像在想什么心事?我能给你什么帮助吗?”蒋经国有点局促不安,他本来不愿把心中的秘密随便向人吐露,但他究竟是个17岁的小孩。他觉得自己瞒不过高尔基那双聪智深邃的眼睛,就把高尔基扶在一旁的石凳上坐下,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身世、经历以及深藏在心底的肺腑之言,向这位老人倾吐了出来,一边说,一边流着眼泪。

  高尔基亲切地抚摩着蒋经国的肩膀,热情地鼓励他振作起来,并且说了苏联革命前后的艰苦过程。高尔基预言,中国革命虽然会受到挫折,但最终会取得胜利,他勉励蒋经国等到中国革命胜利后,回中国为中国人民做一番事业。

  1937年“西安事变”后,蒋经国回到中国。

  蒋介石对于两年前儿子写给母亲的信仍然耿耿于怀,迟迟不愿见回国的儿子。最后经陈布雷说项,才见了他。

Number:6722

Title:拿破仑用人

作者:赵宝华

出处《读者》:总第131期

Provenance:《外国名将轶事》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拿破仑一生中指挥过众多的大战役,并屡屡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人。

  不讲年辈

  拿破仑27岁任军团司令,30岁任法国“第一执政”,33岁成为“终身执政”,35岁便当上皇帝。拿破仑从自己的经历中,深感有志不在年高。

  在拿破仑的将帅中,除贝尔蒂埃元帅外,绝大多数是年轻人。达乌28岁时就被任命为远征埃及的骑兵指挥官,34岁就获元帅权杖。马尔蒙26岁时就被任命为法军驻意大利炮兵司令,35岁就升任元帅。苏尔特30岁升为少将,35岁获元帅衔。茹贝尔27岁任独立军军长,29岁指挥驻荷兰和意大利的法军。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后,诏封的14位现役元帅中,就有7人的年龄在37岁以下。

  不论门第

  拿破仑在选拔将领时,彻底地废除了传统的以出身择人的门阀观念。他公开宣扬“每个士兵的背囊里都有一根元帅的指挥棍”。他号召人人争当将军、元帅。拿破仑的士兵高兴地看到,许多杰出的元帅都是来自社会的下层,来自士兵。著名的内伊元帅是一个饭店老板的儿子,拉纳元帅是一个士兵的儿子,贝尔纳多特元帅和勒费弗尔元帅都是出身于普通士兵。这些人虽然出身卑微,经历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具有敏捷的判断力和顽强的意志。

  不求完人

  拿破仑懂得,人总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他选拔将才从不要求十全十美。他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利用它来为自己服务。按这一原则,他果断地选择了贝赫尔作为他的参谋长。他说:“贝赫尔缺乏果断,完全不适于指挥任务,但却具有参谋长的一切素质。他善于谈地图,了解一切搜索方法,亲自颁发命令。他对于最复杂的部队调动是内行。”这样的人,对于一切都喜欢自作决定的拿破仑来说,无疑是一位最理想的参谋长。

  不计前嫌

  茹当,是先于拿破仑的革命军少将,雾月18日政变时,曾激烈地反对过拿破仑,后转变态度拥护他。拿破仑不计前怨,先任命他指挥意大利法军,后又任命他为西班牙国王的军事顾问和参谋长。

  将军卡尔诺,曾竭力反对拿破仑当“第一执政”和皇帝,几年后,当他愿意为帝国效力时,拿破仑即委任他为安特卫普总督,“百日”时期又任命他为内务大臣。

  元帅波尼亚托夫斯基,原是波兰集团军司令,1806年在法军迫近华沙时投降拿破仑,拿破仑当即委任他为法属华沙大公国的陆军大臣。1812年远征俄国时,任集团军军长,莱比锡会战时晋升为元帅。

  驻瑞士的法军统帅麦克唐纳,因莫罗将军的叛国罪受牵连而退伍。拿破仑喜爱他的才能,5年后又起用他为军长,最后又晋升他为元帅。

  有功必赏

  拿破仑在千方百计激发部将荣誉感的同时,常常不惜重金奖赏作战有功的将领,以保持部将们的高昂士气。

  1807年,拿破仑征服普鲁士,打败沙俄并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以后,他对有功的文武官员进行了十分慷慨的犒赏。他赏给达乌元帅100万金法郎,赏给内伊元帅将近30万金法郎的终身年金;赏给贝尔蒂埃元帅50万金法郎和40。5万法郎年金;对其他元帅和许多将军、军官也都大加奖赏。

Number:6723

Title:永恒的和神圣的爱因斯坦之死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31期

Provenance:《最后的时刻名人之死》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在纽约哈德逊河畔,有一所大教堂。白色的石墙上,雕刻着人类有史以来六百位巨人的肖像。有贤哲、君王、大将、智者,还有14位科学家。其中就有提出相对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据说,筹备雕刻的时候,曾请各国的著名学者推荐十四位科学巨人。寄回的名单很多,选的人也各不相同,但是每一份名单上都有这个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是,14位科学家中唯一活着的巨人,在洁白的墙上,对着前来向上帝祈祷的人们,投下了怀疑的目光。

  现在,1952年,这位巨人已年近古稀,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人类的痛苦,使这张布满皱纹的脸孔,染上了悲哀的色彩。

  爱因斯坦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每天大约十点半,他都要步行到高级研究院,对着他写在小黑板上的一行行公式出神,他又陷入无休止的研究中。中午,他步行回家。下午,他处理书信事务,或者接待客人。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他不再拉小提琴了。这位当年的第一小提琴手写信给第二小提琴手比利时王太后伊莉莎白:

  “我不拉小提琴了。这些年来,听我自己演奏,越听越难受。希望你没有类似的感受。”

  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晚上9点,爱因斯坦接到了以色列大使的电话:

  “教授先生,我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你当总统候选人,你愿意接受吗?”大使说。他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之命前来探询。

  “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当总统呢?”

  “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你能胜任的。”

  “不,魏茨曼和我不一样的,他能胜任,我不能。”

  “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你呢!”大使的话是很真挚的。

  “那……”爱因斯坦被自己同胞的好意感动了,他很少这样激动。他想到的不是自己,是在想怎样才能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