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读者十年精华 >

第2201章

读者十年精华-第2201章

小说: 读者十年精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街道上,克莱曼蒂娜受到苏联人的热情欢迎,妇女儿童们簇拥着远方客人,说着感谢的话,询问英国的大轰炸……她们很少说自己,好像没有发生任何个人的不幸。她们只是在保卫城市,重建被战争摧毁了的城市和家园。

  妇女们七嘴八舌地问:“夫人,您的首相丈夫怎么没陪您来?他不心疼您长途跋涉吗?”

  “夫人,您的儿女们参战了吗?都平安吗?您惦念您他们吗?”

  克莱曼蒂娜耐心地回答这些热情的询问。当她提出想去看看她们的家庭时,微笑不见了,有些人悄悄地走开了。

  她走进几个地洞般的掩蔽所,在残砖废瓦乱石堆中,居住着“破碎的家”、“残缺不全的家”,这里不仅没有应有的家具,也没有应有的成员,没有人吭声,他们默默地接待来访的客人。

  在儿童收容所里,她看到了从敌占区找回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遭到了敌人的迫害,有的被炸伤,有的饿坏了,他们在双亲牺牲后流离失所,一个个骨瘦如柴。语言没有阻碍克莱曼蒂娜和孩子们的交往。一只小手伸过来了,是个小女孩,有一对棕色的眼睛,她拉着克莱曼蒂娜去看她的小床,那是昨天才送来的。小孩子从自己的小床上取出一个弹壳小盒作为礼物送给客人,这件礼物被克莱曼蒂娜珍惜地带回英国。

  列宁格勒的市长为欢迎英国的贵宾,举行了热闹的晚宴。

  “夫人,您愿意先吃饭,还是先听音乐?”市长问。

  “我愿意先听音乐!”

  音乐节目中最精彩的一幕是:克莱曼蒂娜站起身,打着拍子,参加《伏尔加船夫曲》的合唱,引起全场的轰动……

  克莱曼蒂娜顺便访问了契诃夫的故乡,受到契诃夫的妹妹82岁的玛瑞安的接待。

  “在敌人占领克里米亚时,您没有受到骚扰吗?”

  “敌人的一个司令读过契诃夫的小说,他对部下说他认识契诃夫这位伟大的俄国作家,下令保护这座住宅。所以我侥幸平安地过来了。”玛瑞安老人笑了。

  实地考察医药和医疗设备情况,是克莱曼蒂娜此行的任务之一。到罗斯托夫时,她发现这里原有的两座医药均被炸毁,她当即决定为恢复这两座医院提供1500个床位的设备,作为战时最后的一批支援物资。

  克莱曼蒂娜在旅途的广播中听到罗斯福总统逝世的消息。她难以自制,泣不成声。

  1945年5月8日,英国驻莫斯科大使馆派车来接克莱曼蒂娜去收听英国国内的重要广播。

  伦敦BBC广播电台传来了丘吉尔的声音,他宣布:今天是英国和盟国的胜利日!

  克莱曼蒂娜被使馆里年轻的朋友拥起来,一齐欢呼鼓掌。广播还在继续,丘吉尔高喊道:“前进!不列颠!自由万岁!”

  掌声停了。嘤嘤的哭泣声……克莱曼蒂娜低下头拭着眼泪,大家也低下头向千千万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人致哀!

  第二天,5月9日,克莱曼蒂娜参加了莫斯科的胜利庆典,并被邀请在电台发表演说。她思潮汹涌,泪流满面:

  “原谅我,朋友们!我相信在今天不是我一个人在流泪,世上的母亲们、妻子们都在流泪!庆祝胜利,怎么能不想到我们牺牲了的士兵和将领!怎么能不想到那些破碎了的家园和城市!

  “我们共同经历了这场战争,我们是同命运的生死与共的朋友!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缔结的友谊是牢固的……”

  在离开莫斯科前夕,克莱曼蒂娜被邀请到克里姆林宫,接受斯大林授予的“劳动红旗勋章”。午宴上,莫洛托夫将一枚闪亮的钻石戒指送给克莱曼蒂娜:“我们请您接受这枚像征永恒友谊的戒指。愿我们两国的友谊像这颗钻石一样闪光、纯洁和牢固。”

  斯大林从旁说:“夫人,这不是装饰品,而是信物!您是我信任的第一个英国人!祝您一路平安!”

  5月14日下午,克莱曼蒂娜身着红十字会制服走下飞机。在伦敦机场上,她首先看见了她的丘吉尔,爱摆谱的首相由一位陆军元帅陪着来接载誉而归的妻子。

????

Number : 7520 

Title :巴黎的宽容和习惯

作者 :白桦

出处《读者》 : 总第 144期

Provenance :扬子晚报

Date :1993。3。22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去年巴黎进入秋天以后,香舍丽榭大街凯旋门的一端,两侧摆了三十一座巨型铜塑,引人注目,且议论纷纷。因为这些铜塑中的裸体人物和动物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肥”。铜塑的作者是哥伦比亚画家、雕塑大师布特罗,据说,他通常以一些慵懒贪吃的贵族男女、富商和僧侣为原型。布特罗创作这些作品的动机是什么?不得而知,但大多数人都不会以为他是为了表现美,而以为是暴露人(包括畜其中有马、有狗)的丑。特别是他把肥胖的人畜都塑得泰然自若、神气活现、悠然自得。这也未必单单是对人的警喻和反讽,恐怕更多的意思是想表现真实的一面。古典派的雕塑从来都是表现人体的匀称和流畅,应该承认,那是真实的另一面,许多杰作把这一面美化到了极端的程度。布特罗却反其道而行,他自己也许并不以为这就是丑,只是欣赏者们(其中不乏胖人)以为丑或陌生罢了。说起对待陌生来,巴黎既排斥陌生,又接受陌生并包容之。这是巴黎所以是巴黎的原因之一。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初,反对的人很多,因这它太陌生、太突兀了!渐渐人们也就容忍了。一个现代的钢铁大玩具矗立在无数精美的古代建筑群之中,实在是太不协调了,可今天她竟成为巴黎一景,巴黎的象征。可见协调与否,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客观标准。因而,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才敢于在罗浮宫入口处加装一个玻璃金字塔式的顶。1988年我去巴黎的时候,巴黎人骂声不绝,有人说:这就像在身穿锦绣袍服的古代王公头上戴了一顶小丑才能戴的透明尖顶帽。有人说:这个贝聿铭,人们把他夸坏了!有人说:这个中国人,他以为扔给我们一顶农夫的破草帽我们也得戴。这次访问巴黎,还是那些人,说法又改变了。有人说:贝聿铭敢于有这种设想,就说明他真是个天才!有人说:很协调!好像是原有的一样。有人说:罗浮宫更醒目了。其实,这是一个我们司空见惯而又从未细想过的审美观念问题。

  后来,当我沿着塞纳河散步的时候,有时会觉得有些毗连着的不同时代的房屋很别扭,十七世纪的古拙和十九世纪的精细反差很大,而且每一座桥都风格各异。巴黎圣母院和蓬皮杜文化中心大厦,凯旋门和新落成的拉底第斯大方门遥遥相对,想想觉得很荒谬,看看,觉得还过得去。假设拿破仑突然醒过来,一定会为巴黎的变化大发雷霆。其实他也改变过巴黎,包括罗浮宫。今天的巴黎人到香港和上海旅游,看见一些人手持大哥大在街上大声喊话非常反感,幸运的是他们不是拿破仑,才没有发生战争的危险。但我想,下一代巴黎人会比上一代巴黎人更宽容些……宽容之后也就渐渐习惯了。

????

Number : 7521 

Title :情系“蓝草莓”

作者 :玛丽莲·凰里巴斯

出处《读者》 : 总第 144期

Provenance :语文报·七彩月末

Date :1993。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秋水

  我和格伦于1961年结婚,1962年丈夫投效空军,我们的两个儿子于1963年和1964年相继出生。1965年,一辆天蓝色的顺风牌双门汽车从底特律一家汽车公司出厂。

  1968年,我们在住所附近的旧车场里遇到了它,但它并非格伦所渴望的艳红色敞篷车。车的旧主人含情脉脉地望着这辆车:“你们决不会后悔买它的。”同时递给我们一瓶蓝色的修饰用油漆。

  我们给这辆车取名为“蓝草莓”。我做了两个厚厚的垫子给五岁的丹尼和四岁的尼克坐,好让他们能看到车外的景物。

  由于格伦调任新职,我们曾先后到过科罗拉多、纽约、亚拉巴马和弗吉尼亚等州,“蓝草莓”一直忠心追随着我们。修饰用的油漆已经用完了,两个儿子的垫子也减去了一半厚度。

  后来,我们买了一辆几乎全新的新星型汽车,于是“蓝草莓”一下成了“旧”车。冬天,新星车停在车房里,“蓝草莓”则在路边“打冷战”,身上长出了锈斑。我们替它修补,又花了99。95美元把它重新油漆当然是蓝色,但和原来的蓝色不完全一样。当它的里程表跳到99996。5时,我们全家上车,在街上兜圈子,直到它跳回00000。0。

  格伦又被调到加里福尼亚的萨克拉门托。合理的安排当然是把“蓝草莓”卖掉,但运去十几年来它已成为我们家庭的一员,于是我们驾驶两辆汽车横越大陆。在加里福尼亚,“蓝草莓”老态渐露,油漆像晒焦了的皮肤似的剥落,然而,丹尼和尼克领了驾驶执照后还常常驾驶它。

  两个儿子先后毕业,搬了出去。格伦也从空军退役进了本地一家公司做事。公司供给他一辆普通的通用汽车公司出产的短尾车。结婚25周年时,他送了我一辆新车没有什么特色的通用公司短尾车。它有空调、桶形座椅和立体声音响系统,但它只能算交通工具,不是我们家庭的一分子,连名字也没有。

  “蓝草莓”孤独地停在街边,里程表早在三年前就不再转动了,当时车子已经跑了237391。7公里。车的两侧已经漆上了第三种蓝色的油漆。格伦在报上登了个卖车小广告,要价500美元,我猜格伦并不是真的要卖,因为这价格实在太高了。

  但还是有一个人对这辆车感兴趣,他开车跑了很远的路来看“蓝草莓”。他拿出500美元,格伦无可奈何地交出了钥匙。

  格伦万分沮丧。我抓住他的手说:“它不过是辆汽车而已。”我虽这么说,但它并非只是辆汽车,并非只是钢、布和一小块补在挡泥板上的纤维玻璃。它是我们儿子小时在后座上坐的厚垫子,是我们穿越众多州县的难忘经历的一部分。它陪伴了我们将近20年。曾有数千个早晨,我挥手目送格伦开着它去 上班。现在,它最后一次从我们家驶出去了。

  我不禁泪如泉涌。

????

Number : 7522 

Title :丁聪访谈录

作者 :权海帆  杨乐生

出处《读者》 : 总第 144期

Provenance :喜剧世界

Date :1993。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不知道“小丁”的。中国的普通人只要认识几个字,能看书报的,没有没看过“小丁”的漫画的。

  “小丁”就是大名鼎鼎的漫画艺术家丁聪先生。

  由于已很少从传媒中得知他的消息,我们带着种种复杂的情绪和种种疑惑在北京西三环路侧叩响了丁聪先生的门丁聪先生70岁以后乔迁的新居。

  76岁的老人了还称“小丁”

  人们常常关心“小丁”这个名称,我们自然也不例外。丁聪讲,说起这个笔名,要上溯到他父亲。他父亲丁悚先生,字幕琴,曾在刘海栗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第一任教务长。他有一批当时漫画界和其他艺术界的朋友,如张光宇、叶浅予等,彼此来往频繁,丁聪自然幼小时候便和他们熟识了。丁聪发表的第一个作品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