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6071-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

第13章

6071-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第13章

小说: 6071-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庸也曾说过,古龙的小说独创一格,构思奇妙,有成就。倪匡初读古龙的作品,惊为奇才,在香港大力推介。他认为古龙是金庸以来最好的武侠小说作家,突破传统,别具风格,浪漫激情。其作品刻画人性深刻,人物生动,能把传统与现代合而为一。    
    古龙的武侠小说销量之多,流行之广,只有金庸能和他相比。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古龙的创作真正达到辉煌,成为风行天下的名家。他的影响超越台湾地区,而与金庸、梁羽生一起被公认为现代武侠小说最有成就的三大家。    
    


《文化艺术》 第一章、文人文学三毛与《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与《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以其特立独行的作品与人格气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她笔下异彩缤纷的异国情调,字里行间的爱心,以及文中时刻迸发出的诙谐、机智,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三毛本名陈平,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出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担任《联合报》主编平鑫涛先生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回台湾定居。同年1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程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却夙愿。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三毛的作品在内地很出名。一次在台北亲友的聚会里,三毛遇到许多她过去不认识的人,他们竟然对她刚出的书——《撒哈拉的故事》里的每一篇,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甚而每一句话,都好似背过了似的熟悉。这种情形,令一个远方归来的游子惊讶、木讷。    
    三毛一向没有耐性,尤其讨厌把自己钉在书桌前爬格子,但是当她回台湾第一天,她听到居然有许多学校的同学,整班整班的在预约她的新书的时候,令她非常感动。更令人惊讶的是,看她的书的人,除了大人以外,竟也有小学生。托了她的侄儿和外甥们,要请他们带着来拜望这个沙漠里的姑姑。    
    三毛自杀的新闻,震撼整个华人世界。特别是她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刚在半个月前获得金马奖的八项大奖。由于她投入此片工作甚多,她的母亲也说:“三毛是以生命在写剧本。”三毛内心的失落感是相当强烈的。三毛编剧了《滚滚红尘》,电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独有她没有获得“最佳编剧”。她最后不解地离世,给热爱她的人们留下一个谜。    
    《撒哈拉的故事》就是沙漠生活的平实而又风趣的生活记录。本书共收录了12篇文章,分别是《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白手成家》。这12篇文章不仅将三毛夫妇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以诙谐、机智的文字描绘出来,如在《芳邻》一文中拉布的母亲要把小山似的骆驼尸体放进三毛那鞋盒般大的冰箱里,三毛拒绝了,换来的是拉布母亲的一句话:“你拒绝我,伤害了我的骄傲。”这句精彩的对白,实在使人忍俊不禁。还有在《沙漠中的饭店》中,三毛促狭地把粉丝称作“雨”,还顺口对荷西吹牛道:“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荷西还是呆呆的,研究性地看看三毛,又去看看盆内的“雨”,然后说:“你当我是白痴?”寥寥数语,夫妻之间那种融洽甜蜜的感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文化艺术》 第二章、书法艺术篆 刻

    第二章书法艺术    
    篆刻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的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篆刻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从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地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邓石如是我国清代碑学书家巨擘和篆刻大家。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5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3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    
    吴昌硕(1844~1927),我国另一个伟大的篆刻大师。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他在篆刻上的成就,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吴昌硕的篆刻,今天学习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文化艺术》 第二章、书法艺术狂草与“颠张醉素”

    狂草与“颠张醉素”    
    狂草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它渊源于今草,又与今草的体势形体不同。狂草开始于唐代张旭,他的草书特喜连绵回绕,线条偏于丰肥圆劲,甚是神异,人皆以“张颠”称之。传世铭刻以《肚痛帖》、《千字文》最著名。    
    张旭,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附近)人,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在书法上,尤擅长于草书。他的草书连绵回绕,起伏跌宕。所谓“张妙于肥”是说他的草书线条厚实饱满,极尽提按顿挫之妙。唐大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对他的草书艺术推崇备至。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被时人称为“三绝”。    
    张旭喜欢喝酒,每次大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据李肇《国史补》说,张旭每次饮酒后就写草书,写时,挥笔大叫,把头浸在墨汁里,用头发抒写。他的“发书”飘逸奇妙,异趣横生,连他自己酒醒之后也大为惊奇,这恐怕有夸张之嫌。    
    张旭《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40188字。无款,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原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后人多沿此说,但也颇有争议。董其昌依据是曾见过张旭所书《烟条诗》、《宛陵诗》,他说与《古诗四帖》的笔法相同,这二诗现在已经见不到了,连刻石拓本也无流传。    
    狂草另一代表人物为张旭的学生——僧人怀素。他改张的丰肥为瘦硬,风格为之一变。代表作为《自叙》及《千字文》。前人评其书法,继承张旭笔法,而有所发展,所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他的草书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他的字若行云流水,李白曾诗云:“草书天下称独步”。    
    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零陵郡(今永州市)人。怀素7岁时到零陵县城河西20华里之外的“书堂寺”为僧;后到东门外的“绿天庵”为僧。自幼对书法怀有浓厚兴趣,经禅之余,勤学书法。因无钱买纸练字,就在寺旁空地种下许多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因名其庵为“绿天庵”(在今永州芝山区高山寺后侧)。经长期勤学精研,秃笔成堆,埋于山下,名曰“笔冢”。旁有小池,常洗砚水变黑,名为“墨池”。现永州的绿天庵、浯溪碑林、高山寺都留有怀素的遗迹。永州现存怀素的作品有《千字文碑》、《瑞石帖》、《秋兴八首》等,属中国书法珍品。    
    《自叙帖》,怀素草书。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征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文化艺术》 第二章、书法艺术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一篇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这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王羲之(321~37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