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2783-二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

第31章

2783-二野战事珍闻全记录-第31章

小说: 2783-二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泽东坐到刚从石家庄运来的旧式沙发上,把电报和地图摊在腿上。他的脑海里翻滚着徐淮大地的战争风云。他反复思索着关于首歼黄百韬的战略决策。这极其重要的一步会被蒋介石及其参谋部识破吗?万一黄百韬缩回徐州,战略态势又将出现什么变化?    
    他不停地抽烟,一口接着一口……    
    现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迫在眉睫,东北野战军即将入关,怎样才不会惊跑北平、天津一带60余万国民党华北军队呢?    
    屋外熟悉的脚步声惊动了沉思中的毛泽东。是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以及叶剑英等作战指挥部的同志来了。    
    一个至关整个战局的军事会议在西柏坡简陋的农舍里严肃、紧张地进行着……    
    毛泽东用他浓重的湖南口音说:“我看就这么定了。十几年前,蒋介石在中原赢了各路军阀诸侯,今天,一定会在中原输给共产党人,输给人民。我立即写电文,电令粟、谭(即谭震林),并告刘、陈、邓,要求他们于11月7日或8日的晚间,在各处同时发起攻击,给敌人造成淮海战场处处是解放军主力的假象,使他们各怀惶恐,不敢互相支援,以利于解放军乘机迅速割歼黄百韬。”    
    11月14日,毛泽东挥动如椽大笔,书就《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满怀信心地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一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同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原野战军立即东出徐蚌。并于16日决定成立淮海前线总前委,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5位同志组成,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为常委,由邓小平任书记,统一领导与指挥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在原拟淮海战役计划基础上,以徐州为中心与蒋介石最大的战略集团进行大规模决战,准备以3至5个月的时间各个歼灭敌人于淮河以北地区。    
    毛主席在决定中指示总前委说:“淮海战役为南线空前之大战役,此战役胜利,长江以北局面即可大定。”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    
    1948年11月5日,徐州机场。    
    一万多官兵默然无声,灰蒙蒙的一片,成方队整齐排列。    
    刘峙在兵团司令官和随从们的簇拥下疾步前行,两眼环顾整个机场。    
    机场上上万人的目光此刻全都投向他。这位曾经在北伐和抗战期间先后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上将总司令,胸前的军功标记好大一片。


第三部分:淮海大决战 中原逐鹿总结局毛泽东:“蒋介石败局已定!”(2)

    数日前,南京国防部向他透露:白崇禧将来徐州接替他的职位。他觉得很难堪。他手下的高级幕僚更是难以接受,时不时在刘峙面前发牢骚。刘峙气得连喝了几天闷酒。后来听说白崇禧不来了,刘峙顿时喜形于色。三天前,南京方面通知刘峙,蒋介石要亲自到徐州安排战事。刘峙既紧张又兴奋,连夜调动万余部队在徐州机场演练,准备接受蒋介石检阅。    
    今天上午,国防部来电说,蒋介石因有要事滞留南京,改由参谋总长顾祝同衔命前来徐州召开军事会议。    
    蒋介石不来徐州,刘峙有些失望。但顾祝同也不是等闲之辈。让顾祝同亲眼看看徐州的军威,回去向老头子报告,老头子自然会高兴。所以,当参谋问他机场阅兵还搞不搞时,他未免有些生气:“这还用问?不但要搞,还要搞得更好!”    
    西南方向传来飞机轰鸣声。    
    机场上的每个头颅似乎都被天空中一根无形的绳索套住了脖子,一起吊起来。    
    在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中,最具风采的恐怕要数参谋总长顾祝同了。当他在矮小墩实的作战厅厅长郭汝瑰的陪同下,一步步走下飞机,众星捧月般的出现在一大群高级将领之中的时候,他那适中的身材、洒逸的风度更显得鹤立鸡群。    
    ……顾祝同的目光越过周围的将官,平视过去,只见机场上等待受阅的队伍在寒风中穆然不动。放眼远眺,云龙山、古黄河、徐州市若隐若现……哦,徐州!顾祝同的心弦颤抖了一下。这里又要变成战场了。    
    10月下旬,中原野战军主力解放郑州、开封后,国民党统帅部判断:华东野战军可能南下苏北,中原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有可能东进。若华东、中原解放军联合发动攻势,“中原会战将在徐州方面进行。”因此,10月23日,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紧急作战会议,制订了“徐蚌会战计划”,其基本构想是:徐州“剿总”除留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外,陇海线各次要城市一律放弃。主力于徐州至蚌埠间铁路两侧地区实行攻势防御,集中全力寻求由平汉路东进和津浦路南下的解放军,进行决战。    
    徐州古称彭城,是我国著名古郡之一。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    
    这两句诗,概括了徐州的战略地位,也道出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处,从古至今都是扼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它又是连接南北的必经之地。交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徐州素有“军事重镇”之称。尤其在疆域分裂,南北对峙之时,徐州更显得重要,真是:“九里山下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自春秋战国时起,徐州介于齐、鲁、吴、越、宋诸国之间,这里一直是诸侯争霸中原最注目之地。从公元前573年起,楚、郑伐宋夺取徐州;晋、鲁、卫干涉围困徐州;越王勾践北上徐州;齐、魏,齐、楚争徐州,真是连年战争不已。到了东汉末年,徐州又成为必争之地,如曹操攻陶谦,唐代统治者与藩镇战徐州。宋代以后,徐州地近京畿,地位更加重要。古往今来,这儿一直在龙争虎斗。据文字记载,从夏帝15年到如今就有400余次战事。而刘邦、项羽的垓下大战更是悲风千古,震撼史籍。辛亥革命元勋、卓越的军事家黄兴说得更透彻:“南不得此(徐州),无以图山东;北不得此,无以窥江东,是胜负转战之地。”    
    徐州“剿总”中将参谋长李树正威严的口令声和报告声将顾祝同的思绪召唤回来。军乐响过,阅兵正式开始。刘峙和顾祝同并肩走向受阅部队。刘峙比顾祝同年长四岁,可看起来要苍老很多,两人最大的相似之处是宽容大度。刘峙总是以元老自居,看到年轻军官一个个飞黄腾达,从不嫉恨。“你们是我的学生,尊我一声老师就行了!”就像蒋介石总忘不了他曾是黄埔军校校长一样,刘峙最得意的是担任军事教官的经历。顾祝同对下级的宽厚则往往让下属们吃惊。他不禁官兵赌贿,只要能打仗就行。正因为如此,顾祝同的麾下汇集了那个时代最出色的军人和最下流的恶棍。杂牌军将领黄百韬也因投靠他,才得以消灾免祸,平步青云。    
    听到刘峙沉重的喘息声,顾祝同渐渐地放慢了步子。他想起在飞机上郭汝瑰的一句笑语。十几分钟前,飞机快要落地时,郭汝瑰问顾祝同:“总座司令,内部颇有微词,你听到了吗?”    
    “没有。”顾祝同想听听。    
    “大家说,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才是。就是不派一虎,也应派条狗看门。如今只派头猪,怎么守得住呢?”    
    顾祝同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委婉地说:“‘徐州剿总’的人选,我们考虑过两个人,一个是刘经扶,一个是蒋铭三。蒋铭三日嫖夜赌,不理事。比较起来,还是刘经扶好些吧。”    
    刘峙此刻皱起眉头,他似乎焦虑地期待着什么。突然,受阅部队一声爆喊:“效命党国,保卫徐州!”刘峙的双眉舒展开来,眼光转向顾祝同。顾祝同笑了。    
    顾祝同身负老头子密令,倍感责任重大。于是,当天上午便召集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孙元良等兵团司令官及可以离防当徐州的军、师长,在徐州“剿总”司令部召开紧急作战会议。


第三部分:淮海大决战 中原逐鹿总结局毛泽东:“蒋介石败局已定!”(3)

    此刻,会议室里云集了徐州地区的大部分高级将领。一排排纽扣和肩章闪闪发光,密密麻麻如星汉灿烂。    
    刘峙陪顾祝同在会议室的中心位置坐下。刘峙总是笑眯眯的,像大庙里的哈哈佛。但细一看就会发觉,他的眼皮今天有些发亮的水肿,动作也显得迟钝疲倦,还不时咧咧嘴,似压迫着无数个哈欠,眼里竟憋出许多泪来。    
    他昨晚一夜未睡。    
    顾祝同总是显得精力充沛,挺直的腰板始终保持着军人良好的姿态。在肃穆的气氛中,顾祝同的目光从与会的将领们脸上一一扫过。这些将领顾祝同大多熟悉。他和他们微妙地交换着眼神,有的还互相颔首致意。当他和端坐在他的左手、已经略微秃顶的黄百韬四目相对时,他觉得黄百韬的眼中有一种凄苦之情。昨天在机场时,他就发现黄百韬有点异常。其实,黄百韬这几天只不过是闹起了胃病。顾祝同的目光在黄百韬的身上停留了好几秒钟。在座的这些将领中,他似乎和黄百韬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    
    黄百韬年轻时也算得上眉清目秀,但大约和出身寒微、营养不足有关,身材比较瘦小。他早年是北洋军阀李纯的传令兵。李纯看他勤敏好学,送他到金陵军官教育团学习。从此,他开始了军事指挥员的沉浮生涯。军阀混战中,他最终投靠蒋介石。蒋介石解除杂牌军将领兵权的惯用手段是保送到陆军大学学习。于是黄百韬成了陆大学员。但黄百韬不死心,仍然兢兢业业地研究军事,以期东山再起。果然,在他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时,因为写了一篇极为漂亮的军事论文,备受当时的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的赞赏。黄百韬因此与蒋介石系统有了瓜葛。1941年他进入顾祝同的圈子,当了顾祝同第三战区的参谋长。但黄百韬终非中央军嫡系,在以后的时日里,他的命运就如狂涛中的一叶轻舟,一会儿被甩进谷底,几遭杀身祸;一会儿又被捧上巅峰,备受恩崇。几乎中原战场的每一次战役都把黄百韬推到幕前,充当最富有戏剧色彩的主要角色。    
    这一次大战,他的命运又如何呢?顾祝同不动声色地吐了口气,目光告别黄百韬,向右移去。    
    第2兵团中将司令官邱清泉端庄而坐,注视着顾祝同。邱清泉是顾祝同在黄埔时的学生,顾祝同太了解他了。他不像黄百韬,这家伙从少尉排长一步步升到中将兵团司令,一直为蒋介石所宠信。昆仑关一仗,曾得过宝鼎勋章。此后他统率王牌5军,以他手书的“头经刀砍始为贵,尸不泥封方为否”作为信条,东征西讨,成了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精锐中的精锐。他那受过伤的嘴唇被缝了数针,留下了一条深深的沟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