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疯狂医生 >

第23章

疯狂医生-第23章

小说: 疯狂医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繁多的资料和数据证明,噪音是使人情绪变化最大的一个因素。我也由此明白我不多的坏脾气究竟是怎样炼成的。我曾私人做过一个小小的统计,在我于医院见过的许多打架斗殴的事件当中,除去酒精和仇恨的刺激,周围有嘈杂环境影响的比例是非常大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统计的资料来源是我在查询病史和过程中得到的,统计是非官方的,也毫无权威性和代表性可言,我只是想说,如果哪天周围的噪音超过正常的数倍时,你倘若遇到一个会写一点点字儿的医生,而他刚刚因为国际米兰的失利情绪波荡时,最好别惹……    
    人间蒸发    
    我小的时候在农村里长大,那在当时是一个典型的“通信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环境,村与村、社与社之间如果想要通知或联系一个人,近一点的可以喊上几嗓子,要是远的,就必须带上干粮走上几里路去找。    
    到了后来,因为通信设施的高度发展,现在就连放羊的大爷也能拥有大哥大,更别说电话了。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购买的是一部中文寻呼机,估计能用到2005年,没想到只显示了不到600天的汉字,就被铺天盖地的手机取代了。    
    手机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以前没有它的时候,好象大家都没什么重要的事情,一旦手里握着那个小东西,事情似乎也变得繁多起来,我的最高记录是一天接了数十个电话,一直听到两块电池全部用完。在信息时代面前,每个人都仿佛与联合国之类的高级机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刻也不敢关掉手机,生怕错过什么有关人类发展大计的决策。    
    这个月初,我和几个医院的同事去山里玩儿,那是一个标准的山凹,四面环山,所有人的电话一点信号没有,我们唯有统统把其扔在宾馆,每天过着没有和弦铃声与短信骚扰的日子,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就这样慢慢地一直过了将近两个礼拜,倒是渐渐习惯,甚是清闲。    
    在我们坐车返回的途中,在信号刚刚微弱的时候,就有一个外科的同事接到了劈头盖脸的电话:“你小子玩人间蒸发啊?”该医生满面幸福,作春风状,一脸被别人惦记的关心,笑嘻嘻地频频道歉,叫大家看得啧啧赞叹。    
    接着便是此起彼伏的电话响起,每个人都在手机里嘿嘿傻乐着解释自己这十五天来人间蒸发的缘由过程。整个车厢内都是一帮在电话那头的怒斥声中悠然自得的嬉笑之声,不知道的一看,绝对以为这是一群具有受虐倾向的家伙。    
    我因为电池耗尽,一直等到回家才打开手机。叫我感到困惑和不安的是,从晚上七点一直到将近凌晨,居然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找我,除去那些只在我忙碌的时候才来频繁骚扰的老损友们不说,别的也居然不理不睬,没一个关心我这半个月都到哪里去了的。    
    心生烦闷之余,我索性把手机再次关掉,随它而去。迷迷糊糊一觉睡到第二天的中午,沙发旁的电话忽然响了起来,我一跃而起,光着脚丫子接起了电话,兴奋地问道:“谁?”    
    电话那头是以前的一个同学:“是小王吗?我找你N久了。”我乐得满脸开花,感激地把胸脯拍得砰砰作响:“找我啥事儿?要是和医院有关的事儿,包在我身上了!”该同学在电话里吭哧了半天,终于说道:“你去年在书店忘带钱,借我的那一百块,能还了么……?”


第三部分 生活真相第35节  卡拉OK

    去年一开春,我喂了一只右前蹄略带残疾的小狼狗,一直养到年底,因为实在没时间天天回家喂它东西,才将它送回了老家农村。一年之间,那只狗从刚来时象大老鼠一样大的个头,一直长到跳起来可以够得着我的肩膀,除去生长迅猛之外,给我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精力旺盛,淘皮过头。    
    每次我回家时,不管是喂它从饭店里弄来的东西,还是和它一起玩儿,它最喜欢的就是缠着人跑滚打闹,我不清楚是不是所有的小动物都是公的比母的喜欢疯玩,在我的记忆里,除去有一次它生病之外,没有一回都不是把我的衣服弄得上下全脏才算罢休。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它安静的时候,所以很多时候我总会象中学时的老师那样,板着脸从它的身边经过,这样的话它便只敢乖乖地卧在地上,偶尔我蹲下去摸它的脑袋时,它也不敢轻易地造次,只是用舌头使劲地舔我的手,表示亲热。    
    事实上,狗的唾液里其实满含细菌与病毒。狂犬病便是因为狗咬伤人以后,病毒从伤口中经唾液传播进入。据卫生部2003年的统计,排名传染病致死率最高的,其实并不是许多人想象的非典,也不是爱滋病,而是狂犬病。    
    在我所在的城市中,每年被狗咬伤的人也大有人在。前年冬天时,我一个朋友因为去同学家赴一场酒局,进去的时候相安无事,出来的时候因为喝多了酒,他醉汹汹地跑到那家喂养的狼狗前进行挑衅,没想到判断拴狗的链子长短出现失误,被它狠狠地“亲吻”了一口。在大家伙儿把他送到医院时,他疼得嘶牙咧嘴地向朋友抱怨:奶奶的,我认识它,它怎么不认识我呀?    
    因为没能和那只狗沟通好熟悉与否的关系问题,那位可爱的朋友在医院躺了近三天,打了N针才能回家。结果,他的同学也没好意思再约他去家里喝酒,只好每次都把酒局转到饭店,用该朋友的话说,就是“饭店里的饭菜再好,也没有家里边看球看喝酒的乐趣。”我们安慰他说:“尽管饭店里没感觉,但总比有条狗好。”    
    号称贺岁明星的光头葛优去年拍了一部电影叫《卡拉是条狗》,也由此引发了网上网下媒体关于“卡拉是否OK”,为狗办证利弊的大讨论,北京市也因此通过了决议,大大降低了办狗证所需要的费用。就我而言,还是希望养狗能够规范,定期注射狂犬疫苗,在安全的条件下享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幸福。    
    至于那只被送回老家的小狼狗,我至今仍然十分地怀念它。    
    悠着点,别逞能    
    多年以前,当大多数观众的泪腺还比较发达时,每次电视机中播放煽情片,人们都会声泪俱下。我不知道那些和我妈一样的电视观众究竟是真不清楚那些电视剧是编造的,还是心甘情愿地相信它,总之,现在看来越虚假的那些情节,在当年就越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一部描写与兵乓球有关的日本影片,有一个小女孩儿,身体不怎么好,似乎还有病,但是为了学校的比赛,毅然不顾自己的身体,刻苦训练,最后终于获得了冠军,但自己也住进了医院。    
    这部影片播出时,的确赚取了很多人的眼泪,但里面那个小女孩儿叫我感到奇怪的是,身体如此糟糕,为什么还要拼命地跟自己过不去,逞那能干什么?我上中学的时候由于数学成绩不是太好,所以老是愁眉苦脸,一度曾被我姥姥看到,慈祥的她老人家摸着我的脑袋,心疼地对我妈说:学习不好也没什么,千万别把孩子累坏了。我当时就直想抱住姥姥的腿放声大嚎:哇哇,我终于找到组织啦!    
    当然,我妈不可能听取姥姥的意见,从而放弃对我的督促,由此也叫在今天有能力写几个字儿。但我妈对我考取重点大学的愿望还是失败了,我只考了一个省内的学校。我妈对此常常遗憾连连,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看某某某(名字不是小红就是小丽,通常都是那些读书读得眉头都白了的女生),人家都是父母逼着出去玩,看看你,逼着你学也学不好!    
    前一段时间,也就是今年高考的前夕,我正在家里睡大觉,被一个电话叫醒,牙也没刷就被催到了医院。去了一看,原来是我中学同学的妹妹,因为高考压力实在太大,今天早上起来背书时眼前一黑,晕倒了。    
    这倒不是什么大事情,只要休息一下就会醒过来,而且也留不下什么后遗症。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压力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她的父母和哥哥也没有硬逼着她一定考到哪所大学。像许多心强气盛的中学生一样,她们都象是那个日本小姑娘,纯粹是跟自己拼命的。我同学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他的妹妹一早就曾经和家里人宣称,考不上清华绝不罢休。    
    我小的时候学习不好,也没能考上清华,但也决不认为学习没用,清华大学不好。但是我知道,什么事情都不能跟身体极限闹着玩儿,我们又不是那些破记录的体育运动员——就算是体育运动员,估计也不会为了破一项哪怕是宇宙记录,甘愿让自己变成一个病人。    
    真假猴王    
    小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还告诫我最好多读一些类似于《二十四史》之类的大部头。可惜我当时实在没有体力和胃口去啃那些净重在几公斤以上的大砖头,就只有把精力投入到观摩那些看上去很美的连环画中去。    
    四大名著中,我最早读的是西游记,其次便是水浒。在看完这两部之后,我彻底对那个告诉我“老少读书论”的人失去了信任,觉得类似于真假美猴王的精彩,与打架打得象水浒这样热闹的书不读一番实在遗憾,所以对他告诫于我的后一句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遂决定把《三国》放到一边,等我七十多岁的时候再看。    
    《水浒》中,有一个泼辣的女子,也是以卖药为生,但她的药经常会羼杂在一些牛肉和酒水中,吃喝下去往往还会使人知觉全无,也可以勉强算是麻醉科的同行。不过她将人麻醉之后的手术比较特殊,只管开膛,不负责缝合,这个人叫作孙二娘。    
    时至今日,她的徒子徒孙照样行走江湖,招摇撞骗。以那些给别人吸迷烟,喝含有迷幻色彩的饮料的人为例,现在也着实不少,光我听说过的案例,就有不下十个。有的是被人骗走钱,有的是被人拐卖到外地,如此种种,不一而同。    
    我有一个朋友在刑警队工作,有一次抓了几个孙二娘的徒孙,审讯的时候在问到他们为什么这样干时,有一个可能是吃了糨糊的家伙后悔地说道:“早就告诉他们应该扮别的,他们几个傻子一直扮算命的,我靠。”    
    这个家伙到底傻不傻,得通过智商检测才能认定,我不能给他轻易地下结论,这个问题也不在本期话题研究之列,但那些经常乔装打扮成算命先生到处骗人的“伎俩”,还是值得人们警惕。我听说过最“巧妙”的一次诈骗,是几个“托儿”设计成医生和病人,竟然穿着白大褂大摇大摆地走在一家市级医院的门诊走廊之中,最后经过“N簧”的配合,假装某“医生”有高级药物出售,遂使几个在走廊内等待挂号和就诊而围观的患者上当受骗。    
    纵观骗局,骗子们“忽悠”老百姓的中心思想只有一条:其实还是“小便宜”的问题。骗子们一路从巧舌如簧忽悠到一夜致富,总会拉扯到各种各样的“天上馅饼”,叫别人相信这是一次上天的垂青。于是,被忽悠的人们便象范伟的那条腿,拐着拐着就真的拐了。    
    尽管大家都没有孙悟空那样的火眼金睛,但必要时的割舍,还是非常非常地需要。


第三部分 生活真相第36节  高烧103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