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246-美国与伊朗:曾经的亲密 >

第43章

5246-美国与伊朗:曾经的亲密-第43章

小说: 5246-美国与伊朗:曾经的亲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列维国王时期的美伊关系评论冷战是美伊建立亲密关系的根本因素

    在1941~1979年的美伊关系发展过程中,尽管二战和石油都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但是把双方连在一起的最重要的纽带还是冷战。美国大规模卷入伊朗正值冷战爆发高涨之际,因此,美伊关系必定会具有冷战的色彩。冷战使得美国和伊朗都有和对方接近的意愿;美国是战后世界上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伊朗则处于遏制苏联最佳的地缘战略地带,对伊朗来说,美国是抗衡苏联向自己施压的最得力的武器,是维护自己安全的最有力的外部保障;对美国来说,伊朗是牵制苏联向南扩张的天然屏障,是抵抗苏联向中东及印度洋地区进攻的桥头堡。    
    伊朗是受冷战影响比较早、比较大的国家之一,正如巴列维国王本人所言:“我认为,世界各国的历史学家将会论证这一点:冷战实际上是从伊朗开始的。虽然冷战的迹象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存在,但是冷战的形式及其影响却首先在伊朗清晰地展现出来。”〔伊朗〕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我对祖国的责任》(中译本),前引书,第147页。巴列维之所以怀有这样的观点,主要是因为二战结束之际发生的阿塞拜疆事件所致,也正是通过这一事件,使巴列维欣喜地意识到,“美国政府初露头角,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中东地区显示了自己的领导力量”。〔伊朗〕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我对祖国的责任》(中译本),前引书,第147页。这大大强化了他与美国建立亲密关系的决心。    
    美国虽然把自己的战后使命定义为“保护美国博爱的外交使节行动和保证正常的商品交易”,但1947年国家安全委员会宣称中东对美国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独立的对美国友好的伊朗是阻止苏联扩张的一个重要屏障FRUS;1947;Vol5;p509。其实早在1944年,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专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就曾警告过美国决策者,要削弱苏联、英国在伊朗的传统影响是不明智的,他推测若美国、苏联“在对方阵营中找盟友”,时下保证地区和平的体系将崩溃。为了说明他的观点他写道,“没人怀疑我们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联盟,但是如果墨西哥与苏联结盟,每个人都知道和平要遇到麻烦。如果我们与伊朗或罗马尼亚结盟,全世界都有权利向最坏处思考我们的意图。”Walter Lippmann;USWar Aims; Boston,1944,pp136~137    
    尽管有专家学者的提醒,但当时冷战的爆发已是大势所趋。在冷战思想的指导下,二战后美国加大了对伊朗的支持力度。二战后苏联、英国在伊朗的相继受挫虽然主要是因为伊朗人的坚决抵抗所致,但是正如前所述,美国在其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战后初期美国在伊朗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把苏联、英国等外部势力排挤出去,建立自己在那里的突出地位,这样不仅可以直接打击主要的竞争对手苏联,而且还可以使伊朗成为更便利的遏制苏联的基地,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美国在1953年策划并实施了推翻伊朗摩萨台政府的政变。1953年政变的成功一举奠定了美国在伊朗的超强地位,使得其他国家无力与它在那里展开竞争,此后美伊就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亲密关系。    
    1953年政变后,美国对巴列维政权提供了经济、军事、安全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支持和援助,其最终目的是使巴列维政权成为遏制苏联的更为强大的力量,而不是使伊朗获得更快的发展,使伊朗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仅仅是美国终极目标的附带成分而已。再则,肯尼迪政府时期的美国对伊政策看似多有压力,但这也并非是肯尼迪不注重双边关系,而是希望伊朗通过改革,变得更为强大,因为伊朗的相对强大是美国抗衡苏联的所需。这样看来,不管是美国巩固巴列维政权的措施、美国对伊朗的大量军售,还是肯尼迪向巴列维施加的改革压力,其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使伊朗成为更有效的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的工具。    
    另一方面,冷战也是巴列维本人向美国不断寻求援助和支持的一个非常便利的借口。从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的时机、美国军事援助的规模、向美国购买武器的数量,到巴列维雄心勃勃地称霸波斯湾乃至印度洋的计划等这些问题上,美伊两国当时都存在一些意见分歧,但是在这些问题上,作为势力较弱的伊朗并没有输给美国,这主要是因为巴列维牢牢掌握了美国需要他对抗苏联的命脉,因此,当美国向他施加压力或表达不同意见时,巴列维经常使用的一招就是向苏联靠拢,以此来要挟美国对自己做出妥协,这一点在双方的武器交易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虽然冷战把美伊连在一起,使得它们因此建立了密切的双边关系,但冷战终归是一个历史现象,它有其自身的缘起、发展及消退轨迹。再者,当初美国之所以那么倚重伊朗,原因之一是那时波斯湾各阿拉伯国家还没有获得足够的稳定或独立,它们还不堪重任。但是到了70年代中后期,国际和地区形势都发生了对伊朗不利的变化:一是美苏的全球竞争呈现出趋缓的走向,冷战的烈度降低;二是中东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已经获得足够的稳定,它们也能起到先前美国希望伊朗起到的作用,这两个因素使得伊朗相对于美国利益而言其价值显然下降了。另一方面,随着巴列维地区称霸欲望的日益强烈,他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倾向也逐步增强,因此他也不希望美国对伊朗施加太多的影响。这样,美伊两国一个对对方的重视程度下降,一个对对方的离心力增强,双方关系的热度降低是在所难免的,这一因素也是美国听任巴列维政权在1979年倒台的原因之一。


巴列维国王时期的美伊关系评论美伊对两国关系认知的差异

    这一时期的美伊亲密关系,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双方力量的严重失衡,这是一对实力并不对称的盟友。研究伊美关系,首先应注意两国在力量和影响上的巨大差异,应注意一个超级大国与一个主要关注自己外部安全和内部稳定的地区小国间的明显的不同,它们在能力和利益上的差异反映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考虑上。Shahram Chubin and Sepehr Zabih,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Iran,前引书,p86在对外政策上,作为战后的超级大国,美国要从全球的角度制定其政策,它仅仅把伊朗看作是为美国全球战略服务的一个棋子;而伊朗的视野则主要集中在波斯湾地区,没有美国的支持,巴列维就会感到国家的内外安全无法保障。这样,由于美伊两国的国际地位相差悬殊,战略目标迥然不同,对对方的重视程度也不可同日而语,双方的这种种差异预示着它们既会有利益一致时的合作,也会有利益相左时的冲突。    
    在伊朗六七十年代石油繁荣之前,美伊间的合作是相当融洽的。那时巴列维政权还处于巩固阶段,双边交往的主流是美国对伊朗源源不断的经济、军事、文化、安全和政治等方面的援助和支持,其目的是尽快使伊朗局势获得稳定、国力获得增强。这一时期巴列维的主要目标是巩固自己的统治,确保伊朗免遭外敌的入侵,在对外政策上还处于防御阶段,对外部利益并没有过多的追求,因此美伊双方合作得相当融洽,即使双方存在诸如伊朗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签订双边安全协议等小摩擦,这也仅仅是两国在采取上述行动的时机上的分歧,而不是根本性的问题。    
    但是,1958年伊拉克的政变和1962年肯尼迪政府承认也门共和国(它是在埃及纳赛尔的支持下建立的,受到巴列维的强烈反对)使得巴列维对现存的美伊关系产生怀疑。在巴列维看来,伊拉克王室被推翻表明巴格达条约组织仅仅是美国用来防御共产主义的工具,它并不具备保护友好政权的功能。美国对也门共和国的承认更明确地显示出美伊两国的意见分歧,美国的举动无疑是对纳赛尔的支持,而纳赛尔是当时巴列维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美伊间的这种分歧反映了双方观察国际政治角度的差异:美国首要关注的是苏联的威胁,所以它处理波斯湾问题的目的是为更大层面的全球冲突作铺垫;但巴列维关注的却是他本人地位的稳固,他面临的威胁也主要是地区性的。美伊这种认识的差异促使巴列维不得不认真考虑依靠自身的力量来保障伊朗的安全问题。    
    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巴列维雄心暴涨,企图恢复伊朗历史上的地区霸主地位。巴列维那时产生这样的念头并不奇怪,当时伊朗的国内、国际形势的确对他比较有利:一是石油收入激增;二是他的统治地位已经获得巩固;三是美国尼克松总统上台后美国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尼克松主义”的出台使巴列维得到美国更强有力的支持;四是英军撤出波斯湾地区,导致这里出现了所谓的“权力真空”;五是经过几次惨烈的战争,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实力受到很大损害。随着伊朗实力的增强,巴列维领导波斯湾的念头日益强烈,尼克松和基辛格也有意让他承担这样的责任,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这导致1972年尼克松同意巴列维向美国购买任何他想要的常规武器。这样,到70年代初,美国已经认同了伊朗的地区领导者角色的定位,这不仅表现在双方军事关系的加强,而且也体现在“双柱”政策的出台。此后,在美国的支持下,伊朗和沙特将要承担起地区防御的重任。面对上述这些有利因素,巴列维有些忘乎所以,恢复古波斯帝国荣耀、充当地区霸主的念头也油然而生,最能体现他这一思想的事例是1971年他大张旗鼓地举行纪念波斯帝国建立2500周年的活动。本次纪念活动特意选择在伊朗古都波斯波利斯进行,共计有代表96个国家的1位皇帝、9位国王、5位女王、13位亲王、8位公主、16位总统、3位首相、2位总督、9位教长、2位苏丹、2位大使等高官显贵参加,巴列维希冀借助这一活动开启伊朗的伟大复兴,重塑中东强国形象和地位。此外巴列维对印度洋地区也多有关注。〔伊朗〕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对历史的回答》(中译本),前引书,第136~137页。    
    要达到地区称霸的目的,巴列维就需要得到他国的认同,这样执行较为独立的外交政策就成为考验他的一个试验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及70年代中前期,巴列维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的各项活动。为了给第三世界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巴列维在1973年建议12个工业化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12个成员国一起组建“国际援助基金组织”,〔伊朗〕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对历史的回答》(中译本),前引书,第141~142页。按巴列维的设想,这24个国家每个都要向“国际援助基金组织”提供15亿美元;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该组织的顾问提供兑换货币和筹措资金的便利,并且向该组织提供为期20年、年息为25%的贷款。但是巴列维倡导的“国际援助基金组织”最终也没有建立起来。这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巴列维领导下的伊朗还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中提高油价的积极力量,这对西方尤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