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

第105章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第105章

小说: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③长期应用速尿、利尿酸和噻嗪类利尿剂等排钾利尿剂
摄入不足    ①长期低钾饮食、禁食和厌食等
续表
机制    原    因
    ②饥饿、营养不良、吸收障碍等
假性低钾    血标本未能在1h内处理,wBC》100×10。/L,白细胞可从血浆中摄取钾
    (二)血钠测定
    钠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44%存在于细胞外液,9%存在于细胞内液,47%存在
于骨骼中。血清钠多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其主要功能在于保持细胞外液容量、维持渗透
压及酸碱平衡,并具有维持肌肉、神经正常应激性的作用。血钠检测的适应证:①水电解
质平衡紊乱;②其他电解质超出参考值;③多尿综合征和口渴感减弱;④酸碱平衡紊乱;
⑤?肾脏疾病;⑥高血压;⑦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减、盐皮质激素过多或缺乏症;⑧水
肿;⑨摄入过量的钠。
    【参考值】  135~145mm01/L。
    【临床意义】血钠超过145mmol/L,并伴有血液渗透压过高者,称为高钠血症(hy—
pernatremia)。血钠低于135mm01/L称为低钠血症(hyponatremia)。其常见的原因和机
带Il见表4—7—9,4—7—10。
表4—7—9  高钠血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和机制
机制
丢失过多
原    因
①肾性丢失:慢性肾衰竭多尿期和大量应用利尿剂
    ②皮肤黏膜性丢失: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时血浆外渗,丢失钠过多
    ③医源性丢失:浆膜腔穿刺丢失大量液体等
    ④胃肠道丢失:严重的呕吐、反复腹泻和胃肠引流等
细胞外液稀释  常见于水钠潴留
    ①饮水过多而导致血液稀释,如精神性烦渴等
    ②慢性。肾衰竭、肝硬化失代偿期、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少尿期
    ③尿崩症、剧烈疼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的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④高血糖或使用甘露醇,细胞外液高渗,使细胞内液外渗,导致血钠减低
消耗性低钠  ①肺结核、肿瘤、肝硬化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细胞内蛋白质分解消耗,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
或摄人不足    水分从细胞内渗到细胞外,导致血钠减低
    ②饥饿、营养不良、长期低钠饮食及不恰当的输液等
    (三)血钙测定
    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金属宏量元素。人体内99%以上的钙以磷酸钙或碳酸钙的形式存
在于骨骼中,血液中钙含量甚少,仅占人体钙含量的1%。血液中的钙以蛋白结合钙、复
合钙(与阴离子结合的钙)和游离钙(离子钙)的形式存在。血清钙测定的适应证见
表4—7—11。
,0;鏊纛鬈鬣l影0;0鬟嚣垂霍蠢霎重蛩鼍藿
表4,7—1 1  血清钙测定的适应证
。…i    .  ii|。獭赣垆^
镰七章j啦睬烹鼹茔懒纯薏褊裁键《镳《黟
状态或器官
适应证
筛选
手足抽搐
骨骼
肾脏
神经肌肉
精神症状
胃肠道
皮肤及其附件
肺脏
肿瘤
内分泌系统
药物治疗
年龄大于50岁的人群每2年进行一次筛选(包括身高和体重的测定)
须研究低血钙症的分型
自发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痛、放射性骨病、生长异常、牙齿的改变
肾脏或尿路结石、肾脏钙质沉着、烦渴、多尿、慢性肾病
手足抽搐、癫痢发作、甲状腺手术后可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头痛、肌肉无力
疲乏、淡漠、嗜睡、沮丧、厌食
消化性溃疡、胰腺炎、胆石症、周期性腹泻、吸收不良、便秘
皮肤、指甲和毛发的改变、皮肤色素过度沉着
结节病、结核、其他肉芽肿性疾病
体重减轻、恶性肿瘤、淋巴瘤
甲状腺、睾丸、卵巢、肾上腺疾病
摄入VitD及其代谢物或类似物、VitA、抗痉挛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噻嗪类利尿剂、洋地黄
    【参考值】  总钙:2.25~2.58mmol/L。离子钙:1.10~1.34mmol/L。
    【临床意义】血清总钙超过2.58mm01/L称为高钙血症(hy.percalccmia)。血清总钙
低于2.25mmol/L称为低钙血症(hypoc?alcemia)。其常见的发生原因及机制见表4—7—12、
表4—7—13。血钙增高及血磷、尿液钙、磷变化的临床意义见表4—7—14,血钙减低及血磷、
尿液钙、磷变化的临床意义见表4—7—15。
表4—7—1 2高钙血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及机制
成骨作用增强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吸收减少    佝偻病、婴儿手足搐搦症、骨质软化症等
  摄入不足    长期低钙饮食
  吸收不良    乳糜泻或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阻塞性黄疸等,可因钙及Vit D吸收障碍,使血钙减低
    其他    ①急性和慢性肾衰竭、肾性佝偻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②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可因血钙与FFA结合形成皂化物,也可使血钙减低
    ③妊娠后期及哺乳期需要钙量增加,若补充不足时,使血钙减低
表4—7—1 4血钙增高及血磷、尿钙、磷变化的临床意义
387
l§a4§《≈0。通灌霪嚣霪薄馐浸薄lj馐滢器;0
续表
二、血清阴离子检测
    (一)血氯测定
    氯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但在细胞内外均有分布。血氯检测的适应证是:①酸碱
平衡紊乱。②水钠平衡紊乱。③重症监护病人出现危险情况时。
    【参考值】  95~105mm01/I。。
    【临床意义】
    1.血氯增高  血清氯含量超过105mmol/I。称为高氯血症(hyper’chloremia)。常见的
发生原因和机制见表4—7—16。
    表4—7—1 6  高氯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机制    原    因
排出减少
血液浓缩
吸收增加
代偿性增高
低蛋白血症
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的少尿期、尿道或输尿管梗阻、心功能不全等
频繁呕吐、反复腹泻、大量出汗等导致水分丧失、血液浓缩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使肾小管对NaCl吸收增加
呼吸性碱中毒过度呼吸,使c02排出增多,Hcos一减少,血氯代偿性增高
肾脏疾病时的尿蛋白排出增加,血浆蛋白质减少,使血氯增加,以补充血浆阴离子
摄入过多    食入或静脉补充大量的Na(:l、CaC:12、NH4cl溶液等
    2.血氯减低  血清氯含量低于95mm01/L称为低氯血症(hypochloremia)。
    (1)摄入不足:饥饿、营养不良、低盐治疗等。
    (2)丢失过多:①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丢失大量胃液、胰液和胆汁,致使
氯的丢失大于钠和HCo。的丢失。②慢性肾衰竭、糖尿病以及应用噻嗪类利尿剂,使氯
由尿液排出增多。③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由于醛固酮分泌不足,氯随钠丢失增加。
④呼吸性酸中毒,血HCo。增高,使氯的重吸收减少。
|l|Il I÷?i|i。j I  、  _4|i≯,I、
镰七毒i啦睬京豫生嘲化尊捡戳蠢悖
。j。    。一l獭孰》。
    (二)血磷测定
    人体中70%~80%的磷以磷酸钙(calcium ph()sphate)的形式沉积于骨骼中,只有少
部分存在于体液中。血液中的磷有无机磷(inorganic p}losphate)和有机磷(organophos—
phate)2种形式。血磷水平受年龄和季节影响,新生儿与儿童的生长激素水平较高,故血
清磷水平较高。另外,夏季紫外线的影响,血清磷的含量也较冬季为高。血磷与血钙有一
定的浓度关系,即正常人的钙、磷浓度(mg/d1)乘积为,36~40。
    血磷检测的适应证:①骨病。②慢性肾脏疾病、透析病人。③甲状腺手术后。④慢性
乙醇中毒。⑤需要加强医疗护理的病人(胃肠外营养、机械通气)。⑥肾结石病人。⑦甲
状旁腺疾病。③拟诊Vit D缺乏(吸收不良综合征)。⑨肌无力、骨痛。
    【参考值】  O.97~1.61mnlol/I。。
    【临床意义】血磷增高和血磷减低的发生原因和机制见表4—7~17、4—7—18。
    表4—7—1 7血磷增高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机制    原    因
内分泌疾病
排出障碍
吸收增加
其他
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肾衰竭等所致的磷酸盐排出障碍
摄人过多Vit D,可促进肠道吸收钙、磷,导致血清钙、磷均增高
肢端肥大症、多发性骨髓瘤、骨折愈合期、Addison病、急性肝坏死等
表4—7—1 8血磷减低的发生原因及机制
机制
原    因
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
丢失过多
转入细胞内
其他
饥饿、恶病质、吸收不良、活性Vit D缺乏、长期应用含铅制剂等
大量呕吐、腹泻、血液透析、肾小管性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应用噻嗪类利尿剂等
静脉注射胰岛素或葡萄糖、过度换气综合征、碱中毒、AMI等
乙醇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Vit D抵抗性佝偻病等
i  一、血清铁检测
第四节  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
    血清铁(serLlm iron),即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其含量不仅取决于血清中铁的含量,
还受转铁蛋白的影响。血清铁检测的适应证:①转铁蛋白测定的参数。②铁吸收实验参
数。③急性铁中毒。
    【参考值】  ①男性:11~30弘m01/L,女性:9~27弘mol/L。②儿童:9~22肛l〃nol/L。
    【临床意义】血清铁增高和减低的发生原因和机制见表4—7—19:
    表4—7—1 9血清铁增高和减低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增高或减低    机  制
原    因
血清铁增高
血清铁减低
利用障碍
释放增多
铁蛋白增多
铁摄人过多
铁缺乏
慢性失血
摄入不足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铅中毒等
溶血性贫血、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白血病、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反复输血等
铁剂治疗过量时
缺铁性贫血
月经过多、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慢性炎症等
①长期缺铁饮食
②机体需铁增加时,如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青少年,生育期、妊娠期及哺乳
期的妇女等
;4al§a{§i薏j§j§、
霞雏霉霪萎潘霪,凄漫墨鬣譬懑漫鬻{;鎏疆湛透孽l§;
眵纛麓羲懿麟i_攀
二、血清转铁蛋白检测
    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是血浆中一种能与Fe”结合的球蛋白,主要起转运铁的
作用。体内仅有1/3的Tf呈铁饱和状态。每分子Tf可与2个Fe”结合并将铁转运到骨髓
和其他需铁的组织。Tf主要在肝脏中合成,所以Tf也可作为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
另外,Tf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参考值】  28.6~51.9肚mol/L(2.5~4.3g/L)。
    【临床意义】
    1.Tf增高  Tf增高常见于妊娠期、应用口服避孕药、慢性失血及铁缺乏,特别是缺
铁性贫血。
    2.Tf减低Tf减低常见于:①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②营养不良、
重度烧伤、肾衰竭。③遗传性转铁蛋白缺乏症。④急性肝炎、慢性肝损伤及肝硬化等。
三、血清总铁结合力检测
    正常情况下,血清铁仅能与1/3的Tf结合,2/3的Tf未能与铁结合,未与铁结合的
Tf称为未饱和铁结合力。每升血清中的Tf所能结合的最大铁量称为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re’ty,TIBC),即为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
    【参考值】  ①男性:50~77t~mol/L。②女性:54~77肚‘mol/L。
    【临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