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

第87章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第87章

小说: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各种管型和类似管型物质如图4—4—2。常见管型的特征及I临床意义如下:

粗颗粒管型    透明管型
肾衰竭管型
类圆柱体
念《
上皮细胞管型
黏液丝
图4—4—2  尿内各种管型和类似管型物质
细颗粒管型
蜡样管型
    (1)透明管型(hyaline cast):由T—H糖蛋白、清蛋白和氯化物构成,为尢色透明、
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由于折光性低,需在暗视野下
观察。正常人O~偶见/LP,老年人清晨浓缩尿中也可见到。在运动、重体力劳动、麻醉、
用利尿剂、发热时可出现一过性增多。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
时可见增多。有时透明管型内含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又称透明细胞管型。
    (2)颗粒管型(granular cast):为肾实质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
物凝聚于T—H蛋白上而成,颗粒总量超过管型的1/3,可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
开始时多为粗大颗粒,在肾脏停滞时间较长后,粗颗粒碎化为细颗粒。①粗颗粒管型,在
蛋白基质内含有较多粗大而致密的颗粒,外形较宽易断裂,可吸收色素而呈黄褐色,见于
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②细颗粒管型,在蛋
白基质内含有较多细小而稀疏颗粒,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3)细胞管型(cellular cast):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称为细胞管型。按其
所含细胞命名为:①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renal tubular epit.heliLlm CaNt),在各种原因所
致的肾小管损伤时出现。②红细胞管型(red b1。Od cast,erythrocyte cast):常与肾小球
%留
324
性血尿同时存在,临床意义与血尿相似。③白细胞管型(1et】c13cyte cast):常见于肾盂肾
炎、间质性肾炎等。④混合管型(mixed cast):同时含有各种细胞和颗粒物质的管型,可
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4)蜡样管型(waxy cast):由颗粒管型、细胞管型在肾小管中长期停留变性或直接
由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形成,呈质地厚、有切迹或扭曲、折光性强的浅灰或浅黄
色蜡烛状。该类管型多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5)脂肪管型(fatty cast):因管型中含有大小不一、折光性强的椭圆形脂肪小球而
得名,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及其他肾小管损伤性疾病。
    (6)宽幅管型(broad cast):由蛋白质及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构成,外形宽大,
不规则,易折断。常见于慢性肾衰竭少尿期,提示预后不良,故又称肾功能不全管型。
    (7)细菌管型(bacterial cast):含有大量的细菌、真菌的管型,见于感染性疾病。
    (8)结晶管型(crystal cast):含盐类、药物等化学物质结晶的管型。
    (9)其他类似管型的物质:类圆柱体、黏液丝等。    §
    3.结晶体  尿液经离心沉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形态各异的盐类结晶。结晶体  }
(crystal)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应怀疑患有肾结石的可能。    。
    (1)易在碱性尿中出现的结晶体有:磷酸钙、碳酸钙和尿酸钙晶体等。    ;
    (2)易在酸性尿中出现的结晶体有:尿酸晶体、草酸钙、胆红素、酪氨酸、亮氨酸、  羲
胱氨酸、胆固醇、磺胺结晶等。
二、尿液的其他检测
    (一)尿红细胞形态    ‘
    【原理】  肾小球源性血尿,由于红细胞通过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
伤,其后在漫长的各段肾小管中受到不同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三种类
型形态学改变:①大小变化。②形态异常。③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如皱缩红细胞、大型红
细胞、胞浆有葫芦状外展内有细颗粒或胞膜破裂以及部分胞浆丢失等畸形,如泡形、伪足
形、面包圈样、靶形、胞内空泡、花环形等,细胞大小不一(正常、胀大、缩小),血红
蛋白含量不一,细胞膜变化较大,并出现大小形态各异的影细胞和棘细胞。多形性变化的
红细胞常超过50%;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主要指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的出血,多
因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出血,不存在通过肾小球基膜裂孑L,红细胞未受到上述过程的影响,
因此形态可完全正常,呈均一性。红细胞形态多用相差显微镜观察,也可用普通光镜或染
色油镜计算。近来,由于血细胞计数仪的广泛应用,血液中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和红细胞
平均体积测定可提供血尿来源依据,操作方便,也可克服人为误差。
    【参考值】  正常人尿红细胞计数80%),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
应进一步确诊疾病性质,需作肾活检进行病理分型诊断;非肾小球性血尿红细胞呈均一
性,见于尿路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畸形、血液病等,需进一步确诊。
    (二)尿微量清蛋白
    【原理】在无尿路感染和心衰竭的情况下,尿中有少量清蛋白的存在,浓度在20一
200“g/min的亚临床范围,称为微量清蛋白尿,但用常规蛋白半定量方法不易检测,需用
放免法或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比浊法检测。
    【参考值】  正常人尿清蛋白排m率fI TAF)为5~30mg/24h,韶讨30mg/24h称微量
清蛋白尿。
等四毒
  【临床意义】①在糖尿病,用放免法测定的微量清蛋白排出率持续大于20~200t~g/min
(24h尿分泌率》’70big/ml’11,相当于30~300rag/24h)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指标。②尿
微量清蛋白也可见于大多数肾小球疾病、狼疮性肾炎、小管间质疾病等。③高血压、肥
胖、高脂血症、吸烟、剧烈运动与饮酒也可致微量清蛋白尿。
  (三)尿电解质
  1.尿钠检查
  【原理】正常情况下体内钠的摄入量与排出量应保持平衡,摄人量决定于食物种类与
饮食量。随粪便丢失的钠很少,约为1~2mtool/d,另外从汗液中排出约为50mmol/I。,
因此钠的排出途径主要是经。肾由尿液排出。钠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并由肾小管回吸收,
其吸收量为近曲小管70%,亨利袢15%,远曲小管5%,皮质及髓质集合管各5%,尿液
排出的钠少于肾小球滤过量的1%。当肾有病变时血钠浓度偏低,而尿液钠含量增高。
    【参考值】  130~260mmol/24h(3~5g/24h)。
    【临床意义】
    (1)尿钠排出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低钠血症如呕吐、腹泻、严重烧伤、糖尿病酸
中毒等。
    (2)一次性尿钠检测意义:①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肾小管对钠吸收减少,常呈急性少
尿,一次性尿钠大于40mmol/L;②肾前性少尿时,肾小管重吸收钠能力正常,为急性少
尿,呈低尿钠,尿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