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预备青春期 >

第6章

预备青春期-第6章

小说: 预备青春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考这些问题    

  现在我们一起来思考几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当人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妥协”的问题立刻变得如此重要呢?你知道为什么同龄人的压力可能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吗?你是否试图寻找一些办法让自己晚一些陷在麻烦当中?“妥协”的压力目前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痛苦呢?它如何拦阻你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它又是如何影响你的生活的呢?


第二章 随波逐流,还是坚持做自己随波逐流,还是坚持做自己(4)

  “妥协”的危险性就是在于它能让一个人去做违背自己良心和做人原则的事情,在你缺乏勇气去做与众人看法相左的决定的时候,妥协的危险性就暴露得淋漓尽致了。    

  你有说“不”的权利吗    

  假设你正和4个年轻人一同坐在一辆汽车里,而你们的年龄都在16岁左右。你们在夜里开     

    

着车四处找乐。前座负责开车的年轻人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小瓶子,里面装着一些小药丸。他倒出一颗药丸,放到嘴里,然后把瓶子传给坐在他旁边、靠近车门的那个年轻人。那个人显得十分兴奋,笑着从瓶子里倒出了一颗药丸,然后把药瓶递给后座的人,你是最后一个接到药瓶的人,这时你的四位朋友都已经吃了瓶中的药丸。    

  当你接到药瓶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呢?你知道那些药丸就是一种对身体有害的毒品。你不想吞吃毒品,可是也不想让朋友们笑你胆子小。就在你犹豫不绝的时刻,坐在你身边的年轻人笑着说:“胆小鬼!怎么了?你害怕了?喂,你们看,车后坐着个乖宝宝!他怕他老爸会发现他吸毒。没曾想过我们的大英雄竟然是个胆小鬼!算了吧,娃娃脸,试试看,感觉好极了,你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你的手微微一颤,掌心也湿透了。其他的几个年轻人开始捉弄你,因为他们一心想拉你下水,让你像他们那样吸毒。这时你所承受的压力实在是相当大的。你的心咚咚直响,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只觉自己很笨。有一个想法闪入你的脑海:或许我应该试一试,尝一尝其中的滋味,我只吃这一次,不会对身体有多大伤害。于是你让步了,倒出一颗药丸,放到嘴里。你顿时感到一身的轻松,能够再次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真是好极了。    

  下一次再有人把毒品递给你的时候,由于你以前有过吸毒的经历,于是你就很“潇洒”地接受毒品。渐渐地你会上瘾,很快就会严重地依赖毒品,而这一切都是第一次妥协的结果。我们就可以知道:在我们的国家,每天都有青少年在吸食毒品,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因此而身体倍受摧残,最终丧失生命。人的身体是极其脆弱的,很容易被伤害,而一旦受到伤害,这人的余生只能在痛苦中度过。有的年轻人为了贪图一时的快乐,过度吸食毒品———哪怕只是尝试着过量使用毒品,导致突然死亡。    

  我最近辅导了一位年约13岁的女孩子,她每天都要吸食毒品,毒品严重地摧残了她的身体,以致于医生说她一生都没有机会恢复健康。这个女孩子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自己年轻的生命,难道不令人惋惜吗?这也是她人生中的羞耻!这女孩本可以像其他的年轻人一样有美好的人生,不幸的是,当有人第一次递给她毒品的时候,她没有勇气回绝说:“我只有这么一个身体,我只活这一遭,为什么要毁我自己呢?”    

  除了吸食毒品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不良行为可以归咎于妥协的压力。为什么你会认为青少年嗜酒和酒精中毒是很严重的问题呢?为什么年轻人明明都知道,科学证明尼古丁会缩短生命、污染肺部、增加患肺癌的几率,却还是要继续抽烟呢?为什么青少年会拿起第一根烟,让肮脏的烟气进入自己那原本健康的肺部呢?通常是因为有一个“好朋友”把烟递给那个从来没抽过烟的青少年,说:“你要不要吸一口?”于是很不幸的事发生了,这些从未抽过烟的人不能鼓起勇气说:“我绝不吸烟!”    

  做领袖的勇气    

  在你和朋友的关系面对危机以前,思考下面几点事实对将你大有裨益。你应当认识到:事实上他们和你一样感受着来自伙伴的压力。他们也是因为害怕与众不同,才接受吸食毒品、抽烟、喝酒等恶习的诱惑,他们心中和你一样充满了矛盾。他们担心若是拒绝与朋友们同流合污,那么,下一次那位家中有车的朋友再想找人一起外出兜风的时候,就不会将他们列入考虑范围之内了,因为他们太不入流了。于是只能像水母那样,随波逐流,做些荒唐的事。    

  然而,你如果能够在感受到极大的压力的时候,仍然十足的自信,那你真的很了不起,你的生活乃至命运都将发生变化了。你可以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想去做那些疯狂的事就毫无顾忌地做吧!不过,我觉得那是很愚蠢的行为。”这样的回答一点也不孩子气,还表明在大多数人做出错误选择的时候,你有勇气坚持己见。    

  我还想告诉你一个事实:大多数的青少年会由衷地敬佩那些在遭人嘲弄的情形之下,仍然有勇气坚持自己的观点,明辨是非的同龄人。而有这些性格和人格优点的青少年往往能够成为集体中的一个领导者,因为他十分自信,坚持正确的理念,不像其他的人那样自卑和软弱。    

  此外,他们的影响力很大,可以影响一些青少年,因为这些青少年正在寻找一位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的朋友(还记得上文提到过的那个卡片游戏的故事吗?)。别人可能由于他们的勇气而备受激励,就勇敢坚持正确的观点,不再被群体中其他人或大多数人的意见所左右。    

  残障的痛苦    

  “妥协”的压力并不仅仅对那些吸食毒品或抽烟、喝酒的年轻人有害,而且更会深深地伤害那些有残障的青少年。比方说,在我担任辅导工作的那所高中里,就有一位双目失明的女孩子,她无法接受自己与众不同的事实———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用自己的双眼来欣赏世界。她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否认自己是个“盲人”。她拒绝接受特护教师的帮助———这位教师是受雇来帮助她的。这个女孩既不做老师让她完成的功课,也不和老师交流,甚至企图走路时不使用她的那把白色的拐杖或牵一条导盲犬。她在学校走路的时候总是昂首挺胸,仿佛看得见前面的道路。有一天,我看到她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走去,我想上前拦住她,可没等我来得及到她的跟前,她已经撞到一根柱子上了。这个可怜的女孩子拒绝接纳自己残疾的现实,因为她无法接受自己与“正常”的学生不同这个事实,结果,自己备受自卑感的折磨。


第二章 随波逐流,还是坚持做自己随波逐流,还是坚持做自己(5)

  我也见过失聪的孩子拒绝戴助听器,而助听器恰恰能帮助他们听清老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仅仅由于他觉得“戴那玩儿显得很傻”,就执意拒绝戴助听器。虽然在不戴助听器的情况下,他几乎无法听见老师的讲话声音,但他还是一出家门就摘下助听器。    

  我认识一个4岁的小男孩,他在自己家里丢掉了眼镜,他的父母找遍了家中的每一个角落 ,但还是没找到,那个小朋友似乎也不知道眼镜到底在哪儿。最后,他才招出事实的“真相”:“妈咪,我有件事得告诉你。”他的妈妈问他:“什么事?”他回答说:“我能帮你找到那副眼镜。”    

  他把妈妈领到后院,从地洞里挖出了那副眼镜!仅仅因为这副眼镜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这个4岁的小男孩把自己的眼镜埋在土里。那些有一点残障或者不足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就是这般的不快乐。他们需要全社会的人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爱。    

  一个叫“吉普车挡泥板”的小男孩    

  小时候我常常不能替那些与众不同的小孩儿着想。事实上,在我的孩提时代,我很刻薄,不知道应当如何宽厚地对待别人。我9岁的时候,有一位名叫弗瑞德的小男孩来到我们教会。当时我并没有想到,作为我们这个团体新成员,弗瑞德可能会局促不安,因为我自己当时认识班上每一个人,并且与很多人都很熟。弗瑞德默默地坐在那里,低着头,眼睛直盯着地板。上午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弗瑞德的耳朵非常奇特,呈半圆状,就像“括号”。我当时觉得他的耳朵很像吉普车车轮上的挡泥板。你见过吉普车车轮上的挡泥板吗?我总觉得吉普车车轮上的挡泥板与弗瑞德的耳朵很相像。    

  接着我做了一件很不友善,或者说残忍的事。我告诉班上每一个人,弗瑞德长了双“吉普车挡泥板式的耳朵”,他们觉得好笑极了,于是开始嘲笑他,叫他“吉普车挡泥板”。弗瑞德看起来似乎能够坦然地接受这些玩笑。他微笑着坐在椅子上,因为他不知该说些什么,但事实上他正被深深地伤害着。突然间,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猛地从椅子上跳起来,哭着冲出门去。自从那次离开教会后,他再也没有来过教会。我并不怪他,因为我们对他太过份了,我敢说当时上帝非常不喜欢我的行径。    

  然而,你知道吗?当时我丝毫不了解弗瑞德的感受。不管你是否相信,当时我确实不是故意要伤害他的。我没有想到那个玩笑令他感到如此难堪,所以当他冲出门外时,我愣住了。我记得在他跑出去以后,我就一直在纳闷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总之,我真希望我对他没这么坏。    

  为什么当时我会对弗瑞德如此残酷呢?因为从来没有人提醒我,别人也会和我一样害怕被人捉弄。我一直以为只有我不喜欢被别人嘲笑。或许我的那些老师们早就应该教导我尊重别人的感受,保护他人的感情。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我想让你们这些青少年知道别人有和你相同的感受。当他们被嘲笑的时候,同样会哽咽,孤单寂寞的时候,也同样会哭泣。你没有权力伤害他们,尤其是那些身体有残疾或是外貌异常的人。假如有人长了个大鼻子,他自己早就知道,你就不要谈论他的鼻子了 。假如有人太高、太矮,或者太胖、太瘦,你不要取笑他或给他取绰号。他已经够敏感了,麻烦也已经够多了,你就不要再让众人注意他的身体特征了。    

  每天必戴的手套    

  几年前,有位老师来找我帮她解谜。当时她在教一个名叫杰夫,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注意到杰夫每天都戴着厚厚的皮手套来上学。他很少摘掉手套,即使是在最炎热的夏天。很明显,他带手套并非为了取暖。老师当然要让杰夫一进教室就摘下手套,因为戴着厚厚的手套根本无法握住铅笔写字。但只要一到休息或午餐时间,杰夫立即将手套戴上。    

  这位老师无法理解杰夫这样做的动机,为什么他那么喜欢戴手套呢?那副手套既不新也不值钱,反而又破又脏。在我和她谈论杰夫问题的过程中,她无意中提到杰夫是班上惟一的黑人孩子。我突然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像你我一样,杰夫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苦恼。    

  你想想看,杰夫穿着长袖衬衫、长裤、鞋子、袜子,暴露在外的、自己能看得见皮肤只有手。只要戴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