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审美阅读:文学鉴赏 >

第3章

审美阅读:文学鉴赏-第3章

小说: 审美阅读:文学鉴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啦〃属于不规范。大概这是典型的南方或港台表达,在南方人看来,并无不妥之处。但北方人听了,就觉得不顺耳甚至肉麻,所以此题可看做是北方语言规范对南方方言的歧视。
  以上这些,都是唯陈腐的标准出发,而语感尽失的例子。颠覆这个旧的标准体系,建立起新的标准体系,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照我的理解,新的标准体系应该有以下内容:
  1) 以真正典范优秀的语言文本提炼标准,在读者的趣味里形成于人的健全健康发展有利的思想性标准和较高语言水平的艺术性标准。
  2) 在作者、文本与读者三者之间,应该找回以前忽略掉的读者的环节,由以前作者…文本关系的定向性意义追寻,回到现在的读者…文本关系的不定向性意义和发生性意义的探究。
  3) 让标准活起来,能不断接受新的语言范式,不断修正和丰富预期视界,建立新的标准。
  关于第一点,是用不着多费唇舌的。第二点针对过去的死抠原义和死套概念而来。所谓死,根源就在没读者活的参与。比如对鲁迅把坟墓比做馒头,由于是套比喻的概念和规则,套出来的还是概念和规则本身,这些概念和规则,把读者理解的丰富性和文章解读的多种可能性扼杀了。对这个比喻,阔人的幸福建立在穷人的痛苦之上是一种理解。但是我看到的,很可能是其他方面。通篇写人血馒头,馒头〃吃〃了革命者夏瑜的血,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像馒头一样的坟墓〃吃〃了华小栓,富人吃了像坟墓一样的馒头。这就是鲁迅先生揭示的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俗语也曾揭示出这条规律,其说法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稀泥〃。但这是对于不同类的生物而言,因此没有悲剧性。鲁迅的这条生态链说的是人类的自食和自残,是为民众献身的优秀生命既被食人者吃,又被病态的民众吃。这就是这个隐喻的深刻性。这种阐释,是我参与其中的发生性和不定向性的理解,是将文本朝不同的方向发散之后,跟不同的义域联系起来获得的意义。
  在一些接受主义美学家那里,文学的属性是不确定性。读者…文本的动态联系后产生的东西,也被看作是作品的属性。捷克的沃迪卡认为:〃一旦作品以被整合到另一个关联域(事件的某种被改变了语言的状态、另一些文学要求、一种变化了的社会结构、一套新的关于心灵和时间的价值)之中为基础而被理解,那么,精确地讲,这件作品的这些性质就能够被理解为审美效果,而这些性质原先并没有被理解为审美效果的。〃另一位美学家尧斯认为,不确定性是在历史过程中构成不同意义的条件。阅读使读者的预期视界得以重建。他认为,预期视界的重构对于精确理解艺术作品的反常与翻新是一种帮助。研究者发现,这一理论与波普尔的观点相合。〃在我们的前科学或科学的发展的每一时刻,我们拥有一些我经常用'预期视界'来表示的东西……。在每一个场合……,这种预期视界起着一种参照框架的作用,没有它,那些经验,那些观察等等就没有意义。〃他在解释预期的失望时说:〃因为在我们开始认识许多期望的时候,就是它们已经落空的时候比如,当我们偶然碰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步骤的时候。(只有这个步骤的出人意料才告诉我们。我们原来所预期的乃是极表皮的东西。)预期的失望迫使我们去修正我们的期望。学习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许多这样的修正所组成的,由许多期望的排除所组成的。〃⑧这正是我所说的丰富和修正标准的理论来源。

(三)鉴赏与生活


  朱光潜先生在鉴赏问题上有很多精彩言论,可谓深得其中理趣。照他看来,鉴赏即是通过发现作品的情趣进而发现生活的情趣,使自己的生活变成情趣丰富的生活,也就是艺术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是艺术家。情趣越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⑨鉴赏可以促进生活,反过来,鉴赏也要依赖于生活经验的丰富。前者是到生活中去,后者是从生活中来。〃从前中国文人喜游名山大川,一则增长阅历,一则吸纳自然界瑰奇壮丽之气与幽深玄妙之趣。其实这种'气'与'趣'不只在自然中可以见出,在一般人生世相中也可得到。许多著名悲喜剧与近代小说所表现的精神气魄正不让于名山大川。观察体验的最大功用还不仅在此,尤其在洞达人情事理。文学超现实而不能离现实,它所创造的世界尽管有时是理想的,却不能不有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近代写实主义者主张文学须有凭证,就因为这个道理。你想写某一种人物,你必须对那种社会那种人物的外在生活与内心生活都有彻底的了解,这非多观察体验不可。要观察得正确,体验得深刻,你最好投身他们中间,和他们过同样的生活。你的生活愈丰富,对人生的了解愈深广,你的作品愈有真实性,不致如雾里看花。〃⑩这是谈创作与生活的,但创作里的观察和体验,其实可以看成是鉴赏现实中的生活,与鉴赏书本上的生活,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都要用到生活当中的经验与智慧。
  在我小时候,我信佛的姑祖母给我讲了一个成佛的故事:一位村姑虔诚念佛,每背一遍经书,就往竹篮放一截稻草作为记号。某夜发大水,淹毁了村庄,其他人都死了,独这位念佛的村姑,被那些稻草节形成的一个巨大的蒲团拯救,超度成佛。这个美丽的故事可能是劝人事佛,我却把它看成是鉴赏使一个人在生活的灾苦中获得救助。一个会鉴赏的人,也是一个懂生活的人。他能鉴赏幸福,也必能鉴赏痛苦。反过来,如他有了人生的幸福与苦痛,他的鉴赏,必然更为深切。也是在小时候,我不明白我的姑祖母为什么一边念念有词,一边涕泗横流,就问她念些什么。她告诉我,这是祭文,叫《赵玉莲祭夫》。她一边念,一边想起自己在1958年饿死了的丈夫,就忍不住泪落。到我大一点的时候,我把她念的那篇已经失散不传了的祭文笔录下来。我惊讶地发现,那是一篇多么美丽的祭文啊,在我眼里,简直不亚于白居易的《长恨歌》。 

  参证文本:赵玉莲祭夫
  纪念我2002年辞世的姑祖母。本祭诗由她口诵,恐已绝版不传,姑录于下,以供民俗学家证之。

时呀命呀!悲乎惨乎!
是冤家又何必结成夫妇,是良缘又怎生这般结局!
这几日奴心无主,有何言语来哭夫。
提起夫来心中好比油锅煮,秋波血染冒红珠。
今对灵前来哭诉,哭夫先把自己哭。
一十五岁来你府,鱼水夫妻好和睦。
读书望登青云路,只盼后来戴纱乌。
谁知红鸾犯白虎,安知福来祸所诛。
暗来一病缠夫主,得病已成把药敷。
朝去暮来仍如故,渐渐就害入了骨。 
时而喊叫咽喉苦,时而喊叫人恍惚。
四肢无力难动步,坐起都要人来扶。
去为夫修桥补路,去为夫朝山拜佛。
去为夫初一十五吃花素,去为夫苦点香烛。
谁知神灵不拥护,忽然一旦命呜呼。
堂上单留白发母,家中独坐红颜姑。
娘母孤寡谁作主,大家想起好惨乎。
寂寞雕梁与画柱,两双泪眼对灯枯。
千钧担子瘦肩苦,停车还有客来无。
门前鸡仔尚欢逐,膝下无子最凄孤。
我家亲眷未看顾,暗地商量约家族。
才将侄儿来抱抚,昨日当众写约书。
前喊叔娘今喊母,安知彼此有所图。
无奈咬紧牙忍住,倾肝沥胆来哭夫。
且在灵前把咒诅,夫在阴间听明目: 
你妻愿将真情吐,如若改嫁地灭天诛。
从今以后便剃度,再不穿红与着绿。
收拾打扮讲究朴素,免照菱花映灰乌。
纵然不得成贤妇,安能守静学道姑。
吾夫灵魂在何处,何曾听得你妻哭。
愿夫慢慢去,鬼门关前等着奴。
身是琴瑟再不鼓,琵琶空弹求凤曲。
死后又来成夫妇,莲花界内并同宿。
望夫灵魂来拥护,保佑你妻享福禄。
呜呼尚享!

  一个读者,如没有生活经验,或者生活经验浅薄,他对作品,就不能理解,或理解肤浅,体会不到里面的味道。欧o亨利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开头有段景物描写:〃每当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的长凳上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读者要知道雁为候鸟,天气转冷时也就是秋天之时由北向南迁徙,雁群高鸣这句话字面以下的意思天气转冷,才读得出来。这是自然界的反应。〃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与丈夫亲热起来〃,也是写天气转冷,人群世界的反应。但还有更为深刻的意思:天气转冷时,这种女人才跟自己的丈夫亲热;那天气暖和的时候呢,自然是人情寡淡。这种亲热,纯为自然生理意义上的抗寒,而不是因为感情上的相依为命。再追问一步,为什么会是这种感情呢?因为丈夫没有给女人买贵重的海豹皮大衣,可见女人把皮衣看得比感情重要,这更是感情寡淡的证明了。没有皮大衣御寒的女人,还有一个形式上的丈夫可以当作衣服御寒。没有了暖和的天气的大雁,还可以借群体的力量通过迁徙来逃避寒冷。但是苏比这个流浪汉,既没有衣服,又没有可以亲近的同伴,更不能像大雁那样长出翅膀来迁往他乡。这就是那种渗透到了骨子里的人生的悲哀。这些文字,不写一个〃冷〃字,但天气的〃冷〃和人情的〃冷〃全藏在文字之下,可谓尽得〃冷〃字之风流。这么丰富的味道,没有生活经验,就只能得到一些皮毛。
  《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即是说学问文章,原是与生活中的人情事理分不开的,对人情事理体察得深刻细腻的人,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读文章,就有了深刻细腻的前提。《三国演义》的《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节,曾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读者须有一些社交经验,才能读透在军事政治斗争场合,那些精当描写的玄奥。比较周瑜蒋干二人在群英会上的表现,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周瑜的习惯性动作是挽蒋干的手臂,习惯性的神态是〃笑〃。挽手这个动作在文中就出现了4次:〃携干手〃、〃执干手〃、〃携干入帐〃、〃携干入帐共寝〃。笑就更多了,共5次:〃笑谓诸将〃、〃瑜笑曰〃、〃瑜笑而挽其臂曰〃、〃大笑畅饮〃、〃佯醉大笑〃。没喝酒时动作神态双管齐下。初见蒋干,周瑜是〃拜迎〃,这是宾主相见之礼,表明宾主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蒋干〃昂然而来〃,因为他是强大曹军的使节;周瑜〃拜迎〃,而没有一开始就上前挽老同学蒋干之手,因为周瑜是三军统帅,不可失去身份。待周瑜一席话激怒了蒋干,他才又〃笑〃又〃挽〃,缓和气氛。喝了酒后掺和一点酒精作用下的醉态,是为了迷惑对方,使蒋干误以为周瑜在朋友面前失去戒心,为下文的泄露军机埋下伏笔。蒋干的神态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被动,原因是不了解对方虚实,胆小且愚蠢如一头猪。从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1) 政客和演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