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 >

第5章

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第5章

小说: 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建译)
劳伦斯(1885—1930)
英国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生于诺丁汉郡一个矿工之家。
中学毕业后当过文书和小学教师,接触了广泛的下层社会。1914
年起,过着流浪生活,到过欧美许多国家。1913 年发表成名作
《儿子与情人》,具有自传性质。此外,有作品《虹》(1915)、
《恋爱的女人》(1921)、《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等。
还有动物诗集《鸟、兽、花》及学术论著《美国经典文学研究》。
他的书信文笔生动,由好友奥?赫胥黎编辑出版。劳伦斯是本
世纪西方争议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因涉及性描写而遭禁
十余年。
书 籍
书籍仅仅是玩具吗?意识的玩具?
那么人是什么呢?永远是聪明的孩子吗?
难道人仅仅是聪明的孩子,老是拿书这种印制出来的玩具取乐吗?
可以这么说。即使最伟大的作家也常把大多数时间用于制造绝妙精
美的玩具,像《匹克威克外传》或《两人在塔上》。
但这却不是全部。
人是思想探索者。
人是伟大的意识冒险家。
无人知晓探险的历程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我们处于这样的位
置——已经走过的路是漫长的,而终点却仍遥遥不可见。我们是人类意
识的可怜的选民,在浑沌世界的旷野里迷了路,一边咯咯傻笑、胡言乱
语,一边安营扎寨,我们没必要再往前走了。
好吧,那就让我们安营扎寨,看看会发生些什么。反正等到最糟的
事发生了,也定会有一个摩西来树起铜蛇①;那时我们就可以重新出发
了。
人是思想探险家,从古至今从没有停止过思想。最早他的思想体现
在木制或石制的小偶像里,后来体现在方尖碑上的象形文字里、粘土卷
轴和纸莎草纸上。现在,他在书本里思想,在封面和封底之间。
书本最大的弊端便是有封面和封底。当人不得不写在岩石和方尖碑
上的时候,要撒谎是很难的,因为阳光太明亮了。但不久他就摸索进了
石窟、秘密洞穴和寺庙,在那里他创造自己的环境并对自己撒谎。而一
本书就是一个有两个盖子的地洞,一个撒谎的完美去处。
这就把我们带入了人类漫长的意识探险历程中真正的困境。人是谎
言家,他对自己说谎,而一旦他编织了一个谎言,他就会像追随自己鼻
① 摩西及其铜蛇:《圣经?旧约全书?出埃及记》;摩西受耶和华之命率领以色列人前往福地迦南,在旷
野中以色列人不堪艰苦而抱怨耶和华,耶和华便使毒蛇去噬咬他们。以色列人知罪后便求摩西祷告上帝,
上帝命摩西制一铜蛇,挂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人一望见这铜蛇便立刻活过来了。
尖上的一点磷光一样不停地追随着那个谎言。云柱和火柱①都期待他停
下,它们静静地伫立一旁,期待他把鼻尖上愚蠢的光点擦去。但是,人
追随谎言越久,就越坚信他见到的是光明。
人的生活是深入意识领域的无止境的探险,昼追随着云柱,夜追随
着火柱,穿越永恒的旷野。直到自己人为编造了一个又一个谎言,于是
谎言成了他的向导,就像胡萝卜引导着驴子。
人的意识中存在着两种知识:人告诉自己的和人自己发现的。告诉
自己的几乎是令人愉快的,然而却是谎言;自己发现的则常常是苦涩不
堪、难以接受的。
人是思想探险家。我们所谓的思想当然是指发现,而不是告诉自己
陈腐的论据然后得出错误的结论,尽管后者常常以“思想”的名义出现。
思想是探索而不是骗局。
当然,进行探险的是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他的精神。这就是为什
么我们不能完全信奉康德或斯宾诺莎。康德用头脑和心灵思想,却从不
用血液思想。其实,血液也会思想,在人体内深藏地、沉重地思想着。
它体现于欲望和冲动中,并得出离奇的结论。我的头脑和心灵得出的结
论是:只要人们彼此相爱,人类世界就能成为完美的世界。而我的血液
却得出结论说这一切都是胡说八道,而且感到这种噱头颇令人作呕。我
的血液告诉我根本没有完美这回事,有的只是沿着永远危险的时间谷地
向意识深处所作的漫长、无止境的探险。
人发现他的头脑和心灵为他引错了路。我们的心灵说:如果一切都
是完美的该多好;我们的头脑说:只要我们消灭了讨厌、顽固的血液存
在,我们就能使一切完美。而听从心灵和头脑,却导致了我们目前的严
重出轨。
我们可悲地出了轨,同时大发脾气,就像迷了路的人。于是我们说:
我不想操心了,命运会解决问题的。
命运不会解决问题的。人是思想探险家,只有通过在思想领域的探
险才能找到出路。
以文明为例。我们发脾气是因为我们并不真正喜欢我们所拥有的文
明。一千年来我们一直在建造这个文明,而且建造得如此庞大以至于无
法改变了。最终,我们开始仇恨这一文明。
太糟了!有什么方法可以补救吗?
哎呀,原来找不到任何补救的方法!我们就像发脾气的孩子,因为
不喜欢所玩的游戏而发脾气,觉得自己是违背心愿地被迫做这个游戏。
所以我们只好这样玩下去:玩得很糟,一边发着脾气。
我们玩得很糟,所以结果当然是越来越糟,事情总是越来越糟。
那么好吧,让它去!让它越来越糟好了。我死之后,管它洪水滔天!
当然可以!然而,洪水是以诺亚及其方舟为先决条件的——古老的
探险家进行着古老的探险。
如果我们思索这一切,就会发现诺亚比洪水更重要,方舟则比整个
淹没了的世界更广大。
① 云柱、火柱:《圣经?旧约全书?出埃及记》:以色列人受耶和华之命走出埃及,耶和华使云柱在白天
为其引路、火柱在黑夜为其照明。
但现在我们却发着脾气,等待洪水来淹没我们的世界和文明。好吧,
就让洪水降临吧,但必须有人准备好诺亚方舟。
我们设想着,比如说,如果全欧洲爆发了一场可怕的冲突和流血,
那么从废墟和血泊中站立起来的必将是幸存的新生的灵魂。
我们错了。看一看逃过了俄国那段可怕年代的人们,我们找不到多
少新生的灵魂。相反,他们变得比以前更胆小、更愚蠢。巨大的灾难非
但没能恢复他们人的价值,反而最终使他们成为非人。
什么是我们所能够做的?如果巨大的灾难只能使已经非人化了的我
们更加非人化,那么巨大的灾难便毫无益处了。对我们这些陷于文明的
巨大陷阱中的不幸者来说,任何事情都毫无益处了。
灾难本身从来是无助于人的。唯一有益的是人类灵魂中活跃的探险
的火花。如果没有这一活跃的探险火花,那么死亡和灾难就会同明天的
报纸一样毫无意义。
以罗马的衰亡为例。在公元五、六、七世纪的黑暗年代里,降临罗
马帝国的灾难一点也没有改变罗马人,他们一如既往,就像我们今天一
样,及时行乐,漠不关心。与此同时,匈奴人、哥特人、汪达尔人、维
兹哥特人和其他种族则把他们一举消灭了。
结果怎样呢?野蛮的洪水泛滥了,遍及全欧。
但所幸的是,方舟还载着诺亚同动物们,还有年轻的基督教,还有
孤立的筑垒修道院,像漂泊的小方舟,坚持进行着探险。意识领域的探
险没有中断,在最凶猛的洪水中,仍有一些勇敢的灵魂在彩虹之下驾驶
着方舟。
早期基督教会的修士和主教们带领人类的灵魂和精神完整无缺、毫
无衰退地渡过了中世纪凶猛的洪水。然后这种永不泯灭的无畏精神熔入
了野蛮人中,在高卢、在意大利,于是新欧洲诞生了。而这种精神的萌
芽却从未消逝过。
一旦世上所有人都丧失了勇气和创新精神,世界就将毁灭。古代犹
太人说过同样的话:除非世上还有一个犹太人在热切地祷告,这一种族
便无望了。
这就使我们开始看清了自己的处境。将一切都留待命运去安排是无
用的,人是探险家,他永远不能放弃探险。探险终究是探险,命运不过
是探险家周围的环境。就探险的实质而言,探险家便是混乱的环境中的
生机勃勃的幼芽。若没有方舟中的诺亚这一生机勃勃的幼芽,浑沌便会
随洪水而再一次降临于世界。然而浑沌没有降临,因为有诺亚和众动物
漂浮在波涛之上。
罗马陷落时的基督徒也是如此。在筑了垒的修道院里,他们抵御着
凶猛的入侵,尽管一贫如洗,不会引起觊觎。当狼和熊徘徊于里昂街头、
野猪哼叫着爬上奥古斯都神庙时,基督教的主教们也象不幸的先驱者一
样坚定而执著地出没于已成废墟的大街上,集合着教徒。这便是伟大的
冒险,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这样的冒险。
当然,诺亚永远属于不合时宜的少数。罗马开始衰亡时的基督徒也
是如此。现在基督徒却是不可救药地普遍而众多,所以该轮到他们灭亡
了。
我知道基督教是伟大的:那是一种过去的伟大。我知道,若没有早
期的基督徒,我们就永远不能从中世纪的混乱和无望的灾难中解脱出
来。假如我生活在公元四百年,上帝作证,我会成为一个忠实而热忱的
基督徒,一个探险家。
但现在我生活在一九二四年,基督教的探险已经结束。探险已非基
督教力所能及,我们必须开创新的、通向上帝的探险历程。
(于红远译)
麦克利什(1892—1982)
美国诗人、剧作家。生于伊利诺斯州。毕业于耶鲁大学。
第一次大战期间在炮兵部队服役。后在波士顿当律师,40 年代
任国会图书馆馆长、助理国务卿和美国驻外使节,曾任哈佛大
学教授,作品甚丰,主要有诗集《象牙之塔》(1917)、《幸
福的婚姻》(1924)、《月亮上的街道》(1926)、《新发现
的大陆》(1930)、《洛克菲勒城的壁画》(1933)、《对人
民的演说》(1936)、《美国有望》(1939)、《给夏娃的歌》
(1954)、《人类的时代》(1972)。另有杂文集《大地的骑
手》及广播诗剧多种。
书的力量
——在美国书商联合会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四二年五月六日)
我们这次会议几乎是一次纪念性的会议。再过四天就可以纪念法西
斯分子焚书十周年了,一九三二年五月十日那天,他们烧毁了二万五千
册图书。
我提到这一点,并不是我认为这一偶然的巧合意义特别重大:五月
十日在柏林燃起了焚书的烈火,五月六日在纽约一些献身于图书的人在
宴会上聚会;不,我提到这一点只是因为,这两件事都说明书的力量有
多大。
确切些说,我把这两件事加以对比,是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柏林的烈
火无疑更雄辨地证明了书的力量,尽管焚书事件的主持人决未想要达到
这个目的。
法西斯分子——这些走上邪路的愚昧无知年轻之辈,是丧魂落魄的
一代,在他们当中聚集了一伙法西斯恶棍,而这些恶棍又形成了一批批
法西斯匪徒;他们要建立法西斯“秩序”。正是这伙法西斯分子制造了
这起可耻的、令人发指的焚书事件,因为他们尽管愚昧无知、仇恨图书、
百般疯狂而又无可奈何,却又清楚地知道,书是武器,它为自由人服务、
由自由人所创造并记载着自由人的骄傲、意识,它是如此锋利、强大、
不可战胜的武器,所以谁若想要使自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