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贝聿铭谈贝聿铭 >

第8章

贝聿铭谈贝聿铭-第8章

小说: 贝聿铭谈贝聿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 贝先生,您是否羡慕那些创造了建筑流派的建筑师?    
    贝: 坦率地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之中。多年工作和生活后,我已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这一自我探索的过程是非常私人的。我的设计手法与他人并无区别,那便是创造最有趣、最合适的形体和空间,在我看来,建筑设计者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分析过程才是重点。我不属于任何流派,也没有投入任何建筑运动,吸引并群聚追随者特别是青年建筑师好让自己成为有品牌建筑师,那不是我的方向。    
    波: 您对建筑设计的态度并不在于建立个人风格,您也不认为自己有个人建筑风格,因为您的出发点是针对问题去解决问题……。    
    贝: 对我来说,每个问题都是不同的挑战。建筑设计中变化多端的各种可能性是最有意思的,这是长期分析观察的结果,很难传授。我猜想我一定也有我个人的设计风格,就好比我的笔迹,但这并不是刻意形成的。    
    波: 可能“风格”一辞并不适用于您的建筑,但如果仔细观察,很快就会发现您作品中存在着风格。您的建筑特色不是那种刻意形成的特色,许多建筑师沉迷于设计有自己“特色”的建筑,因为那常常是他们被雇用的主要原因。    
    贝: 的确如此,但我认为设计特色本身也是一种约束。我并不羡慕那些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建筑师,他们有时由于未能显现原有的设计特色而使业主感到失望。我一点儿都不羡慕他们,我感到没有固定的风格给了我更大的设计自由。    
    波: 没有风格,没有特色……这个我不敢说。您的建筑是有些共同点的,例如纽约基普斯湾(Kips Bay)公寓的照片就使我联想到了您设计的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科学大厦,另外,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与新建成的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也有相同点。    
    贝: 但如果我说这并不足以创立某一流派,您应该也会同意。您刚才的问题我也经常自问,这也正是没有贝式流派的原因。对我来说,主要的区别在于一心追求风格的设计手法和因时、因地、因事而设计的分析型手法之间,后者的时、地、事三个重要因素都是可变因素。就拿位于博尔德(Boulder)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与纽约基普斯湾公寓住宅相比,二者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怎么能采用同一建筑式样呢?    
    我的分析手法要求我对三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和目标全方位了解,并找到其中的平衡。设计思维应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使之成为建筑作品的决定性力量。    
    波: 正如科学,分析方法各有不同,取得结论的方法也有多种。建筑设计同样也能借不同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分析事物的入手方法便是您本身设计特色的最好写照,到最后个人风格虽然不很凸出,但的确含蓄地存在着。说起设计流派倒使我想起了一个问题: 这是否反映出这个世界实在是太注重名牌、商标、名字了?    
    贝: 我想是的,或许它替代了人们所欠缺的某种东西。您提到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坚信风格型的设计手法不属于我,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我想这些将赋予我的作品独特的个性,我希望能如此。    
    波: 我们谈的是一种不很明显,但能被人感受到的共同内在神韵……    
    贝: 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而已,如果将建筑简化到如此就太肤浅了。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我期望人们能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我的作品。    
    波: 建筑将如何发展?在您看来,建筑的未来是什么?    
    贝: 当今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与资讯时代有关,电脑给我们带来的可能发展是前所未有的。就此而言,建筑的未来无限宽广,我虽未参与其中,但这对于新一代建筑师是很重要的。    
    虽然电脑使我们能够设计和建造最复杂的形体和空间,但仍有其局限性,它既不能反映时间的深度,也不能完满我们的设计感性。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工具,但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更为重要。正如其他所有的文化工具,建筑也有其历史根基,正如法国有句名言:“百变不离其一”。我曾经说过,每一建筑设计内在的时间、地点和目的的变化势必不断地挑战建筑师创新、发展,我们已进入了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对建筑界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附录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    
    著名华人建筑师,1917年生于中国苏州狮子林贝家,为中国银行创始人贝祖怡之子。    
    17岁赴美求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修习建筑。毕业后先是跟随美国知名的都市改造营建商齐肯多夫工作,之后于1955年创立了建筑事务所,建筑设计广及世界各国。著名作品包括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日本滋贺县的美秀(Miho)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以及新近完成的德国历史博物馆等,早年设计了东海大学的路思义教堂,始终是贝氏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贝聿铭目前全心投入中国大陆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工作。    
    联经网址: www.linkingbooks.com.tw


附录贝聿铭主要作品

    1.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1954—1963。    
    2.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波尔德市,1961—1967。    
    3. 埃佛森美术馆&&纽约州,锡拉丘斯市,1961—1968。    
    4. 达拉斯市政厅&&德州,达拉斯市,1966—1977。    
    5. 肯尼迪总统图书馆&&麻塞诸塞州,波士顿市,1965—1979。    
    6.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968—1978。    
    7.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1979—1982。    
    8. 梅尔森音乐厅&&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1981—1989。    
    9. 中国银行大厦&&中国,香港,1982—1990。    
    10. 卢浮宫&&法国,巴黎,首期,拿破仑庭,1983—1989。    
    11. 创新艺术机构中心&&名州,比佛利山,1986—1989。    
    12. 神兹秀名会钟楼&&日本,滋贺县,1988—1990。    
    13. 美秀博物馆&&日本,滋贺县,1991—1997。    
    14.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中国,北京,1995—2001。    
    15. 德国历史博物馆&&德国,柏林,1990—2003。    
    16. 苏州博物馆&&中国,苏州市,200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