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圣经文学二十讲 >

第7章

圣经文学二十讲-第7章

小说: 圣经文学二十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老的女儿来到河边洗澡,她的使女们在河边行走。她看见箱子在芦荻中,就打发一个婢女拿来。她打开箱子,看见那孩子。孩子哭了,她就可怜他,说:“这是希伯来的一个孩子。”孩子的姐姐对法老的女儿说:“我去在希伯来妇人中叫一个奶妈来,为你奶这孩子,可以不可以?”法老的女儿说:“可以。”童女就叫了孩子的母亲来。法老的女儿对她说:“你把这孩子抱去,为我奶他,我必给你工钱。”妇人就抱了孩子去奶他。孩子渐长,妇人把他带到法老的女儿那里,就做了他的儿子。她给孩子起名叫摩西,意思说:“因我把他从水里拉出来。”    
    这位救摩西的奇娅公主墓于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据日本《历史与人物》杂志载:    
    在距开罗南30公里的萨卡拉沙漠地带,发现了古埃及新王国19王朝的一位公主——奇娅王妃的墓。奇娅王妃是传说中古埃及最大的王国即同一王朝的第三代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前1292—前1225)的妹妹。一部分考古学家认为,她就是把犹太教的先知摩西从苇筐中救起后又抚养下来的那位公主。这种说法成了埃及考古学界的话题。    
    墓地现场距古王国首都盂菲斯很近,这里曾是古王国时著名的内克罗波里斯(死者之城),至今仍有一些古王国的遗迹留存,是个游览胜地。英国发掘调查队、队长杰弗里·马丁博士(伦敦大学古埃及学教授)自1975年开始发掘了19王朝初期的荷列姆黑布元帅的坟墓。紧接着从今年一月底开始,他们又考察该墓以北的地方,结果发现了奇娅公主墓。此墓东西长24米,南北宽11米。西端配有一个高5米、底部每个边长4米的小型金字塔。墓壁上雕刻着两个少女和端坐在王座上的奇娅公主夫妻像,还有向冥府航行的载有马匹的芦苇船以及诸神的行列,浮雕精美,色彩鲜艳。但距墓底一点五米以上的浮雕,已遭破坏,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据《出埃及记》记载,先知摩西一降生,就被装进苇筐抛弃在尼罗河里,后得到一个公主的救助,当作王族抚养下来。开罗一家有权威的报纸《金字塔报》的编委,埃及学专家卡马尔·马拉哈指出:“摩西的救命恩人很有可能就是奇娅公主。”    
    从奇娅公主墓的发现来看,摩西不是一个虚构人物,在希伯来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但作为圣经文学来看待,这是纪实文学的表现,相当于司马迁《史记》中对周王朝世家、孔子世家等的记叙,都具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所不同的是,《圣经》中人物,自始至终有一条人文(人道)精神的脉络贯穿着。比如后期的耶稣,他是属于弱势群体一员,但也属于特殊阶层中的游士精英,他和孔子一样,虽“吾少也贱”,但矢志不移,所不同的是耶稣在理想未达到之前,就主张宽恕却不隐忍。他劝人们:“如有人打你左脸,你再把右脸给他打。”耶稣的出现,其存在价值已超过了旧的《创世记》中的伊甸园,这正是他与摩西有抵牾之处的原因。而且,耶稣的走向并开辟了新世纪中的伊甸园,这就是《旧约》与《新约》的异同之处,也是基督教文学与希伯来文学的异同之处。    
    但耶稣的生死及其复活,都是秉承着来自希伯来的人文气度。圣经文学因为有了约瑟、摩西、耶稣、玛利亚乃至奇娅公主,就更加彰显出一种母性精神,仍然沿着这一文学的序曲,不断地积淀成一座久远的丰碑。    
    圣经文学的任务似乎总是要感化民众。全书借助神的灵性运行,并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而奋起应战,去争取胜利。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池田大佐在《展望21世纪》的对话录中说:“文学对人类本性的这种力量决不应失去希望,而应该坚决和人生的各种罪恶与困难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然而,在圣经文学里,像这样的斗争却是巧妙中富有隐忍与厚待的,只是在当着隐忍与厚待幻灭之后才转为战斗。因此,它在之后的西方的博爱精神氛围中树立了不可磨灭的文学典范。


第二讲 神曲:神人交响的精神底蕴第9节 神人交响的精神底蕴(1)

    推开《圣经》之门,只见流水行云般的字幕交织着无可挑剔的“圣谕”。那简洁而生动的文字,如此信实,令人难以想像。这句“起初,神创造天地”的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接着“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的字句,一直流连在有志者的心田,鼓动着事未竟者的耳膜,结集着天地人的交响。    
    这究竟是人的宣言,还是神的宣言?究竟是人的解说,还是神的解说?    
    对此,我们只能保持沉默。    
    可是,有一个天才的意大利诗人却不想保持他的灵感在躁动中的沉默:    
    在这之间,权力和行动交扭在一起,    
    它们决不会从这扭结中解开。    
    (但丁《神曲·天堂篇·天上的天使们》)    
    他们的光辉在耀亮时可以宣称“我存在”①。    
    他以前躺在那里像睡着一样。    
    (但丁《神曲·天堂篇·天使的创造和性质》)    
    因此从一个行为产生了两种效果,    
    上帝和犹太人对同一个死感到喜悦,    
    大地因此震动,天阙因此开启①。    
    现在,我想,你不会觉得难懂,    
    若是我向你说,一个公正的法庭    
    往后对那不公正的复仇施行了复仇②。    
    但是现在我看到你的心灵,    
    给一个一个思想打成了结,    
    正怀着极大的欲望等候解开。    
    (但丁《神曲·天堂篇·人类的赎罪》)    
    1。当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的时候    
    在这节里,我们所感兴趣的不是以前的、也不是以后的话。我们所关注的是《创世记》的作者以高深莫测的意境,给出令人心动的昭示: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对这句话,向来有多种解释。    
    ①荷兰裔美国作家房龙: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构思着宏伟的计划。    
    ②意大利诗人但丁:上帝在水面上向外流注,这过程不在“以前”也不在“以后”。    
    ③台湾作家柏杨:上帝耶和华寂寞地在水面上行走,考虑如何创造一个世界。    
    以上三种解释,都认定运行在水面上的神就是上帝。而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则认为这神不过是“自然之神”,是希伯来所尊奉的神,而基督教所信奉的却是主——耶稣。    
    上帝耶和华是至高无上的。    
    上帝能做人所不能做的事,能做无限越出人力以外的事,因此将一种认为自己有限、无力、一无所有的自卑感注入了人心。上帝向约伯(见《旧约》中的《约伯记》)说:“你能够把北斗七星的带子连接在一起吗?你能够把猎户座的带子拆散吗?你能够将闪电放出,让闪电说‘我在这里’吗?你能给马气力吗?苍鹰是由于你的理智而飞翔的吗?你有没有一只像上帝一样的胳臂?你能不能像上帝一样发声作出雷霆?”不能的!这是人所不能的:人的声音不能和雷霆相比。但是表现在雷霆的威力中、骏马的强壮中、苍鹰的翱翔中以及北斗七星不息运行中的那个力量,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这是自然的力量。上帝在希伯来人的心目中是永恒的实体。    
    2。遥相呼应的语境    
    我们在《圣经》神秘的文字中,发现了这神也同时意味是人。“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不仅是本节的关键词,也是本书遥相呼应的语境。不然,这句话未免显得太过突兀了。我们不妨跳过《旧约》来看《新约》的描述,在这里,出现了相似的场面:用黑格尔的话说,是“历史上会出现相当惊人的相似的东西”,用马克思的话说,则是“这种惊人的相似,要么以悲剧出现,要么以闹剧出现”。    
    接着作者写道: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伯赛大去,等他叫众人散开。他既辞别了他们,就往山上去祷告。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稣独自在岸上,看见门徒因风不顺,摇橹甚苦;夜里约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们那里去,意思要走过他们去。但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以为是鬼怪,就喊叫起来;因为他们都看见了他,且甚惊慌。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于是到他们那里上了船,风就住了;他们心里十分惊奇,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心里还是愚顽。    
    《马可福音》14章22~27    
    显然,《创世记》是本书的总纲。    
    前者言“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这是犹太教信奉的上帝——耶和华,后者言“耶稣在海面上行走”,这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督。    
    3。兼有神人二性的耶稣    
    君士坦丁大帝(285?—337)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①,承认宗教信仰自由和基督教的存在,并进而接受和信奉基督教,其政治意义恐怕远远超过了宗教意义。尽管如此,历史学家仍坚持认为,罗马人征服了犹太人,却又被基督教征服了。令君士坦丁大帝在天之灵遗憾的是,基督教的发展并未能够阻挡住游牧民族从北方和东方而来的军事冲击,罗马帝国毕竟还是灭亡了。然而,就在南下和西进的蛮族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世界的同时,基督教又一次征服了蛮族的精神。公元496年,克洛维(约466—511)率3000亲兵接受洗礼,在教会的支持下建立了统一的法兰克王国。公元8世纪中叶,矮子丕平(714—768)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来的自拉文那至罗马的土地送给教皇,奠定了罗马教皇辖地的疆域,史称“丕平献土”。此后,基督教不仅垄断了西方国家的精神世界,而且在欧洲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西方历史发展的每一步莫不与基督教相关联。到了中古晚期,文艺复兴运动发轫于对宗教文学艺术题材和创作形式的革命,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不仅使勃发而起的资产阶级思想政治革命一发不可收,而且成为近代阶级民族国家形成的先声。    
    耶稣是人,还是神?其实,由于同观福音①中记述了耶稣的生平活动,基督教会内部也一直为耶稣的人和神问题、人性与神性的关系问题争论不休。451年卡尔西顿宗教会议做出决议,决定耶稣兼有神和人二性,这二性“不混、不变、不分、不离”,基督教内部遂有“基督神人二性说”,也才有与之对立的“基督一性论”等不同的学说及相应的宗派。在整个古代,基督教会都在不断地为耶稣作传、神化耶稣,把他从人世间拔擢到高不可及的天国,形成长达1000多年的造神运动。在佛教和中国的道教、儒教那里,我们不是也看到了类似的造神运动吗?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们不也都在身后经历了从地上到空中、从人到神的神化历程吗?19世纪的自由思想家们,把史料考据方法应用于分析和批判《圣经》及有关资料,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为科学和历史地认识基督教和耶稣提供了可能性。随着《圣经》考据学和实证宗教学的创立,科学家们得以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出发,科学地研究基督教的起源。同时,也使人们得以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研究记载耶稣言行的主要文献——《新约》,特别是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