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外交风云亲历记 >

第31章

外交风云亲历记-第31章

小说: 外交风云亲历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于慢慢流露出了不同寻常的气氛。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一篇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北京各大报并没有转载,但却印发了小册子,使即使是远在农村的人也不得不引起注意。    
    不久以后,又听说戚本禹还写了一篇文章《要害是罢官》,《文汇报》又发表了许多篇有关《海瑞罢官》的文章,众说纷纭。《海瑞罢官》不过是一出戏,如何会引起如此大的震动?我们虽然很少议论,但都在猜测:在北京,在我们这片国土上到底会发生什么呢?    
    1966年5月1日刚过去,我们在南通市看到《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五一”社论。这时已经非常明显了,矛头是针对着北京市的领导甚至党中央的。对我们这一群普通干部来说,真像是发生了强烈地震。大家心中都是惶惶不可终日。还好,没过几天,接到命令,全体“四清”工作队员立刻返回北京。    
    1966年6月的北京已经乱哄哄了,满大街人流汹涌,各式各样不成形的大字报已经开始出现在街头。不过在外交部内还比较平静,照常办公。    
    


第六部分第69节:旧事重提(6)

    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江青上台了,扶摇直上成了国家领导人。    
    有着数千年自我封闭历史的泱泱大国,到20世纪60年代又一次关着门自己斗自己。在那场自我大动乱中,我们不知丧失了多少宝贵的时间、精力和人才。这种损失不管怎样计算,都是无法估量的。    
    1968年以后,发动这场运动的最高决策者,也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然而国际形势的发展,各国的变化,并不因为我们闭眼不看而停止活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思想深处,不会忘记这些。尤其是周恩来一直掌管着外交事务,就是在他被逼到最无可奈何的时候,他也不曾忘记。    
    1968年以后,周恩来花费了许多精力来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其时我国和7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英国驻北京代办处被烧事件,也是周恩来亲自出面处理的,并谈及与英国关系升为大使级的问题。    
    毛泽东也很重视对外关系。在这段时间中,外交上还曾发生了被人称为戏剧性变化的事情。    
    1970年国庆节,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那个把美国作为头号敌人的年代,毛泽东接见美国记者——诚然斯诺是中国的老朋友,而且是在天安门城楼上,对世界来说,这不是件小事。    
    当时美国的外交决策者们,也由于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尤其是所谓“美苏和解”的逆转,他们也考虑到了东方大国——中国的分量。在波兰首都华沙的中美大使级会晤,已经达134次,虽然那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不少迹象表明,美国总统尼克松和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也在考虑在有利时机打开中美关系冻结了20年的僵局。但他们好像忽略了毛泽东会见斯诺这件大事,却在华沙大使级第135次会谈中,作出某些缓和局势的姿态。    
    说到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一般人也许都不大注意,其实在中美正常关系中断了的20年间,这是惟一没有中断的一根线,我认为应该承认它所起的一定作用。如果有心,大家就会注意到每隔一个月、两个月甚或更长时间,在《人民日报》的二版,有时甚至在头版的一个角落,会有一小方块新闻,写着华沙中美大使第若干次会谈。    
    1971年,日本名古屋举行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我国派出“文革”以来第一支乒乓球队出国比赛。美国也派出了9名队员。当比赛暂停休息的那一天,美国球队有一名队员格伦·科恩,大约是因为好奇,偶然地接近获得3次世界冠军的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并把一件T恤送给庄则栋作为礼物。庄则栋接受了,而且回赠给科恩一块印有中国风景画的手帕。这么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不久却引发了有关中美的爆炸性新闻。    
    两天之后,中国乒乓球队领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在回国途中访问中国。这是一件极不寻常的事情,因为中美断绝正常关系以来,无论官方或民间都没有过访问(新闻记者除外)。美国乒乓球队的领队格雷厄·梅·斯廷霍文第二天回答,同意访问中国。他们来到中国后受到热烈欢迎,周恩来总理还接见了这支乒乓球队。这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头条大新闻,也就是后来被称作周恩来精心策划的“乒乓外交”。毛泽东主席说它是小球转动了世界这个大球。    
    1971年1月5日,尼克松总统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传递信息给周恩来。1971年4月21日,周恩来总理仍然通过巴基斯坦总统给美国领导人复信,表示愿意在北京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的特使(例如基辛格博士),甚至美国总统本人。这时候,两国领导人的秘密传话活动已经可以告一段落了。    
    1971年7月9日至7月11日,基辛格博士秘密访问了北京,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谈,毛泽东主席也接见了他。基辛格此行重要的收获是确定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访问北京。    
    1971年7月15日,太平洋时间下午5点半,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尼克松总统将要访华的公告。尼克松是在洛杉矶附近的全国广播公司向全国发表公告的。他除了宣读共同声明之外,还作了简短的讲话。我认为他的讲话相当出色,内容全面,措词恰当。应当承认,尼克松是美国总统中富有胆识、智慧和战略目光的一位杰出总统。虽然他曾遭受过一些非议,但事实已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美国总统。    
    后来听说,尼克松总统走出广播室来到洛杉矶的佩林诺餐厅,受到当时许多人的祝贺。这件事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甚至使已准备到台湾去旅游的内阁成员们、参众两院的议员们,都改变了主意,要到中国大陆旅行参观了。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到中国访问,中美两国发表了《上海公报》。这一事件确使世界各国为之震动。在美国,最初也有各种反响:欢呼者有之,震惊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唱反调者有之。但不久,大家就趋于共识:这是世界和平事业的一次巨大成功。而且很快美国公众就对中国大陆产生了极大兴趣,想要了解中国大陆、到中国大陆去看看的热潮很快汹涌起来。    
    这篇故事要说到的主角之一,美国纽约州宾翰顿大学中国现代史副教授洛克珊·维特克,就是众多来访者中的一个。中国境内的另一主角,就是蛰伏了十数年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异军突起,扶摇直上的人物——江青。    
    


第六部分第70节:江青初见维特克(1)

    1972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已到中晚期,林彪一伙已经完蛋了,江青一伙还在不断兴风作浪。他们不断给外交部制造麻烦,比如意大利记者“安东尼奥尼”事件之类。但在外交部内,形势较好,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后,日常工作比较忙碌,这和社会上仍然是乱哄哄的情况有所不同。不过内部的不同派别、不同思想的斗争在暗中仍是很激烈的。我们这些已恢复工作的干部,仍像过去一样,按时上班,忙自己的工作。在办公室里谁也不多说一句话,谁都得自我保护,这也是那个时代必须的。    
    8月12日上午,在新闻司办公室,大家像往日一样工作,只听见翻阅文件材料的微小声音。突然电话铃响了,把大家吓了一跳,跟着是司秘书的声音:“老张,乔副部长请你立刻到他办公室去。”我起身点了点头就出门去了。    
    部长办公室都在三楼。我快步跑上三楼,西边是乔冠华副部长的办公室,门是开着的。我进去时,他正站着和王副部长讲话,我站在他办公桌的两三米外,他们抬头见到是我,很随便地说:“今天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江青同志要见一个外宾,派你去陪见。”我呆立着,脑子还没有转过来,只是感到奇怪,江青见外宾怎么找我陪见呢?我只好问:“见哪国新闻记者?”因为只有见记者才和我有点关系。    
    “不是记者,是位副教授,友协的客人,让你临时去帮忙的。”乔副部长说。    
    “我不去,既是友协的客人,我什么情况都不了解,那不合适吧。”那时江青已经“声威大震”,随便说一句什么话就可置人于死地,谁都不愿意和她的事沾上边,我也不例外。    
    “和你的工作无关,这是临时任务,原本是周大使去陪见的,但他已经安排别的陪见了。外交部总得去个人呀。”乔很耐心地解释,虽说是上下级,因有多年老交情,比较客气。    
    “另找别人吧,干嘛要我去呢?反正是临时任务。”我坚持。    
    “我和几位副部长,”他用眼睛看看身旁的王副部长,“已经商量过了,你去比较合适,一则是江青认识你,我们就不用先去请示;二来呢,你搞过文艺,万一她问起什么,你还可以说得上来。就这一次,你还是去吧。”乔说完话就哈哈一笑,使我无法再说什么,他又转头和那位部长谈别的了。我只好退出来,知道这是命令,不能违抗,心里却老大不痛快。    
    我回到办公室,赶紧找《友协简报》,我总得先了解一下,这位副教授——即洛克珊·维特克女士,是何许人?为何来中国?来了多久?……好容易找到几份有关材料,我匆匆看过,又认真记下要点,好在材料也极其简单。    
    维特克原是美国纽约州宾翰顿大学的中国现代史副教授,经她本人要求,经我驻联合国代表团推荐,友协邀请她于1972年7月19日至9月1日在我国访问。她想了解中国妇女在中国革命运动中的地位和贡献,邓颖超、康克清等老同志已接见了她,并对她谈了有关中国妇女运动与中国革命等问题。在友协的接待计划中,本来有安排她见江青。按照当时的惯例,一般都不安排江青单独接见外宾,因她的工作与外事无关。维特克一再要求,友协送上一份请示给周恩来总理,看是否要见。周总理8月10日批示:“江青同志,如你这两天精神好,可以见见此人,谈上一个钟头就可以了。如不愿见,也可不见。”    
    江青见到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便立刻决定于12日下午3点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接见维特克……    
    我那时能了解到的情况就是如此简单。    
    8月12日下午两点一刻,外交部按照规格,派出的一个主陪见,主翻译小沈,礼宾司一副科长,一个速记员,都已到达接见厅,主管礼宾司的王副部长也来了。按常规她是可以不来的,因为是江青接见,不敢出漏子,所以也来了。她安排好每个人的座位,并就如何入场握手,摄影记者如何进出,正式照相时谁应该站到哪个位置等问题作了详细交待。这时友协负责人老丁和友协的陪同老陈也都进来了。我立刻走过去和老丁她们打招呼,说明派我来的原因,并询问了点客人的情况。随后各人都坐到自己应该坐的位置上,静静地等候着。两点三刻,王副部长一边急匆匆跑进来,一边告诉着大家:“来了,来了。”    
    在场的人立即起立等候,在前呼后拥下,江青和姚文元轻松入场。王副部长立刻把我拉到江青面前说:“今天外交部由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