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隋唐史 >

第88章

剑桥中国隋唐史-第88章

小说: 剑桥中国隋唐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8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一政治平衡受到契丹和奚族的叛乱的威胁(见 
下文),它们拒不接受中国属国的地位,转向突厥效忠。突厥人似乎不愿意 
直接插手,从而危及与中国的良好关系,虽然在733年有些突厥军队协助契 
丹兵作战。然而在734年突厥人几次向渤海王建议,希望结盟反对契丹,但 
没有成功;735年,他们自己攻打奚和契丹,但被打败。突厥人肯定已深深 
地陷入东北的这一危机之中,唐朝发现单单契丹已是强大和意志坚决的敌 
人,就十分谨慎地不让突厥人直接参加对抗。 
     伊然继毗伽为可汗,他不久死去,由其弟登利可汗继位,后者是被毗伽 
遗孀控制的儿童。这两个可汗继续与玄宗的朝廷保持朝贡关系。741年,稳 
定的局势被破坏,登利被他的一个将领东杀——所杀,东杀另立毗伽的一个 
儿子为可汗。但新可汗很快就被骨咄叶护杀害,他的弟弟被立为统治者,但 
又被谋杀。叶护于是自立为可汗,但拔悉蜜、回纥和葛罗禄群起反对,把他 
杀死。拔悉蜜人企图立自己的可汗,但突厥人另立杀害登利可汗的凶手之子 
乌苏米施为可汗。中国人派使者要他效忠,但被拒绝。他的朝臣反对这一行 
动,乌苏米施在遭到拔悉蜜和其他部落的攻击后出逃,在744年被拔悉蜜部 
所杀,并被传首长安。 

… Page 267…

     突厥人此时处于完全无政府状态。乌苏米施之弟被立为白眉可汗,但其 
他突厥人另立拔悉蜜之主为对立的可汗。中国人利用了这一混乱;朔方节度 
使率军进入草原,打垮了东面诸部。同时,葛罗禄部和回纥部杀了拔悉蜜的 
可汗,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控制了该国。745年回纥杀了最后一个突厥可汗 
白眉,将其首级送到中国朝廷。毗伽的令人生畏的遗孀率部投诚玄宗。突厥 
帝国灭亡。 
     导致突厥人灭亡的部落联盟是很短命的。最初在叛乱中为首的拔悉蜜在 
744年被其他部落所灭,拔悉蜜的首领逃往北庭寻求中国的保护。此后不久, 
葛罗禄也臣服于回纥,回纥的统治者骨力裴罗此时成为原先被突厥人统治的 
整个草原区的无可争辩的主宰。746年,玄宗封他为怀仁可汗,批准他为统 
治者。 
     747年,他的儿子磨延啜继他为可汗;磨延啜巩固了回纥对其前盟友的 
霸权地位,并建都于合刺八刺哈孙城。回纥人以前原为游牧民族。磨延啜此 
时采取了716年毗伽可汗曾为突厥人设想的步骤,即给他的臣民建立一固定 
的首府,回纥人逐渐开始定居和务农,同时他们的首府和磨延啜通过中国人 
和粟特人在色楞格河畔建造的另一个城市成了活跃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回 
纥人从未成为定居的民族。在840年他们的帝国灭亡前,他们多半依然是牧 
民。但他们很快发展了远比突厥人在鼎盛时期更为复杂和先进的社会和经济 
秩序。 
     对唐朝来说幸运的是,他们一直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在玄宗在位的 
最后几年,他们建立了正规的朝贡关系,并且奠定了在下一世纪将把双方连 
接起来的有利可图的商业关系基础。 

                                契丹和奚 

     中国对南满控制的重新建立、717年营州的强大的平卢军的建立和 714 
年契丹王和奚王的重新归顺,使东北开始了一段相对安定的时期。这种局势 
是由唐“公主”与契丹王和奚王的一系列王朝通婚支撑的。贡使定期来到中 
国的朝廷,贸易在营州十分繁荣。此外,在东满洲出现的强大而稳定的国家 
渤海 (详见下文)有助于进一步稳定东北,而突厥人的总的消极态度避免了 
外来民族在这一区域构成的传统战略威胁,即对整个北方边境的联合进攻。 
最后,唐朝在东北的防御设施极为强大。696年契丹入侵后建立的五个军在 
玄宗初期得到三个军的补充,在729年又增加了两个军。它们归范阳节度使 
指挥,到8世纪30年代,归他直接调遣的军队达9。1万人。此外,平卢军和 
南满的其他军队也归他节制。范阳是所有边境藩镇中实力最强的一个,这是 
朝廷见到契丹和奚构成的潜在威胁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 
     这一区域外表的平衡实际上掩盖了高度动荡的政治局势。契丹的局势尤 
其如此;718年李失活死后,契丹在八年中走马灯似地有四个王上台。契丹 
朝廷的实权掌握在大臣可突于手中,他废立了几个王,大权在握。8世纪20 
年代后期,他与一朝贡使团来长安朝廷,遭到宰相李元纮的粗暴对待。他对 
中国人怀有很深的怨恨;他在730年杀契丹王,迫使作为王妃的中国“公主” 
逃到营州的驻军那里,然后自立为契丹的统治者。他然后胁迫其邻近的奚族 
参加叛乱,并向突厥的毗伽可汗投顺。 
     虽然中国朝廷决定讨伐他并下令大量征兵,但有效行动直到732年才开 

… Page 268…

始。信安王李祎全面指挥一次同时从几个方面进攻可突于的战役。经过几次 
挫折,李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给对方造成大批伤亡,抓获很多俘虏。可 
突于彻底战败,率残部逃进热河山区,同时他以前的同盟奚族向唐投降,恢 
复了原来的属国的地位。 
     但契丹根本没有灭亡。733年春,有突厥友部参加的契丹大军驻营于渝 
关塞外。新任范阳节度使的薛楚玉派军进攻,但大败而归。同年稍晚的时候, 
在最近与吐蕃交战中战功卓著的张守珪接替了薛楚玉。可突于被张的盛名所 
慑而被赶走;他试图通过诈降来赢取时间,同时向西北撤退,指望与突厥人 
会合。张守珪此时策反了一个与可突于不和的契丹将领李过折。李过折杀害 
了可突于及其许多支持者,将其首级送呈中国朝廷。 
     735年玄宗承认李过折为契丹的领袖,并封以各种表示他的臣属地位的 
官职。契丹问题似乎得到解决。但和平希望很快又破灭。在同年年终以前, 
可突于的残余党羽在涅礼的谎言煽动下,杀害了李过折及其大部分家属。同 
时,突厥人进攻契丹和奚,但被击退。中国朝廷宽恕了涅礼并批准他为契丹 
王。但在736年初期,奚和契丹又不服中国的节制。张守珪的将领安禄山率 
军进击,但被战败。次年,张守珪大败契丹。随之而来的是一段战争的间歇, 
但双方未达成明确的和解。 
     738年秋,张守珪的两名属将矫称张守珪的命令,使营州主将在横水进 
攻奚。进攻失败。张守珪企图掩盖真相谎报胜利。真相泄露,张在随之而来 
的丑闻中被贬,职务由李适之接替;李率军在740年秋打败了契丹和奚。 
     局势此时终于变得比较安定了。唐的防御体系得到加强。743年河北建 
立了两支新军,平卢建立另一支军队;在742年,原归范阳节度使指挥的平 
卢改为负责中国在南满地位安全的一个独立藩镇。743年契丹和奚国派使者 
至长安,唐朝廷也显然决定试探和解,因为在745年,中国又有公主嫁给了 
契丹王和奚王。 
     但在745年末,两王杀害了中国的王妃并谋反。自742年起已任平卢节 
度使并在744年以后同时指挥范阳的安禄山平息了他们的叛乱。746年,中 
国朝廷册封了契丹和奚国的新王。和平关系得以恢复:749年奚使者来到长 
安,契丹使者则于750年相继来到。 
     终玄宗之世,奚和契丹的问题仍未解决。虽然这些部落没有大举侵入中 
国境内,但中国人企图控制它们的活动也没有结果。它们一直是强有力的威 
胁,它们的存在说明唐朝在东北保持庞大的军事制度是完全有道理的。 

                                    渤海 

     玄宗在位期间,唐朝与以前很少直接交往的中满和北满诸民族发生了关 
系。唐朝已偶尔接待来自生活在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可能还有堪察加的形形 
色色来历不清的民族的使团,并与满洲和黑龙江流域的民族有定期交往。在 
唐初期,北高丽和今辽宁、吉林两省东部形成高丽国的领土。在高丽之北, 
许多室韦亚族居住在今黑龙江的西半部,它们属于与契丹有关系的蒙古族, 
而在今黑龙江省东半部和黑龙江下游则是有通古斯族血统的靺鞨的领地。北 
高丽人口的大部分也属于靺鞨血统。 
     随着高丽的衰亡,其原来的领地成了权力真空。在南部,一个组织甚差 
的“小高丽”国在新统一的新罗国和辽河流域下游中国人定居区之间的地区 

… Page 269…

勉强维持生存。高丽统治集团的大部分已被高宗迁移,有的到中国各地,但 
大部分则在营州地区居住。当696年契丹入侵河北从而中断中国在东北的行 
政时,由来自濊貊统治阶级和高丽靺鞨部落的民族组成的一个集团叛乱,在 
前高丽将领大祚荣率领下逃到今吉林省的松花江上游。大祚荣在那里自称振 
国国王,并使自己成为突厥的默啜可汗的一个藩属。 
     到705年,中国朝廷得知他已成功地在东满洲建立一个强大的新国家, 
于是决定承认它,希望中国在与奚和契丹作战时,它会成为一个同盟。使者 
你来我往,但与契丹和奚的战争切断了双方的交往,直至712年,这时中国 
承认大祚荣为渤海王。新的渤海国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繁荣的王国,它的 
组织如同新罗那样严格仿效中国的模式。定期的朝贡使团被派往长安,为了 
促进贸易,它还作了专门安排。 
     719年大祚荣死,他的儿子大武艺继位,他统治渤海直至737年。虽然 
朝贡关系没有中断,但在8世纪20年代,双方关系趋于紧张。渤海王采用自 
己的年号,放弃唐朝正朔,以表示对唐朝的独立;渤海朝廷于是分裂,一方 
为亲唐派,一方为以渤海王为首和谋求更独立的路线的保王派。 
     唐朝对渤海的日趋强大越来越忧虑,并开始寻求同盟以抵消它的力量。 
渤海几代国王以前曾被北部邻族——黑龙江流域的靺鞨族——打得大败;唐 
朝开始与这些以好战著称的部落建立联系。726年,靺鞨派使者前来朝廷, 
中国人在黑龙江流域建立一边境行政区,中国的军官充当部落首领的顾问和 
组织一支部落军队。 
     渤海王当然会以忧虑的心情看待这些事态发展。726年,他命他的弟兄 
大门艺 (此王从705至712年曾在唐朝廷当人质)率军对黑龙江流域的靺鞨 
进行一次先发制人的打击,以防止唐和靺鞨的南北夹攻。大门艺反对这一计 
划,说这样会背叛他们的霸主唐帝国;他逃到了玄宗的朝廷。 
     渤海王派使者要求处决大门艺。玄宗企图蒙骗使者,说大门艺已被流放 
岭南,而事实上他被派往中亚任职。真相泄露之后,渤海王大怒。732年他 
派海军出征,袭击山东半岛的中国重要港口登州,攻占了州府,撤军前把刺 
史杀死。 
     玄宗此时决定对渤海采取激烈行动,他与也因强大的北部的崛起而感到 
威胁的新罗王拟订计划,准备中国军队从营州和新罗军从朝鲜半岛北部进行 
联合夹击。战争的结果是一次惨败。733年中国人因与契丹重新出现纠纷而 
放弃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