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

第120章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第120章

小说: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最后的希望也将破灭。那时,德国将成为欧洲和巴尔干半岛各国的主人。 

    决定:因此,必须使苏联的灭亡成为这场战争的一部分。1941年春。 

    消灭苏联越早越好。只婆一举彻底打垮苏联,进攻就达到了它的目的。……如果我们5月14日开始进攻,那么,我们将有6个月时间可用来完成这项使命。 

    为了为预定的入侵苏联作准备,1940年10月,希特勒向罗马尼亚派遣了部队。他通知莫斯科说,这些部队是派去“指导”罗马尼亚军队的“训练部队”。但与此同时,德国的一道秘密命令却说明,这些军队的“真正任务”是让罗马尼亚军队作好参加即将到来的入侵苏联的准备。 

    就在希特勒占领罗马尼亚时,墨索里尼向希腊发动了笨拙的侵略。长期以来一直以独裁者的老前辈自居的“领袖”开始妒忌获得惊人成功的“元首”。尽管他们已通过轴心国条约正式结盟,但希特勒在从胜利走向胜利时从不与他的意大利同伴商量,也不通知他。“希特勒总是让我面对既成事实”,墨索里尼向他的女婿、外交部长齐亚诺伯爵抱怨道:“这一回,我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将从报纸上发现我已占领希腊。” 

    墨索里尼以为这将是一次毫不费力的占领,但事实却证明它是一次耻辱的大失败。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军队从阿尔巴尼亚越过边界,进入希腊,希望胜利挺进雅典。但在越过希…阿边境问前推进了一段距离之后,他们便于11月11日在梅索沃战役中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意大利的精锐部队——高山型白种人的“尤利亚”师依仗自己的坦克和空军的援助,沿着峡谷向梅索沃推进,没有费心占领他们背后的一些高地。希腊的高山团连夜急行军,占据了这些俯临着峡谷里的意大利人的高地。拂晓,他们突然发起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意大利人纷纷溃逃。 

    梅索沃战役成为希腊人以后获胜的楷模。希腊人常常利用意大利人笨重的装甲师在伊皮鲁斯山脉中的不便占领高地,从那里切断并包围下面的敌人。到11月中旬时,他们已将意大利人逐出边境。赶回到阿尔巴尼亚。在以后的几个星期中,他们攻占了科尔察、阿季罗卡斯特隆和埃达港等阿尔巴尼亚大城市。一时间,墨索里尼似乎还得忍受亚得里亚海的敦刻尔克大溃退的痛苦。 

    此时,墨索里尼的轴心国盟友进行了干涉,将他从今人难堪的困境中解救了出来。希特勒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忠于其伙伴的感情;事实上,他对战争已延伸到巴尔干半岛大为恼火。但是,他不能对意大利人笨拙的行动袖手旁观,尤其是因为英国人正将空军部队派往希腊。此外,1940年11月25日,莫洛托夫要求德国承认苏联在保加利亚、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首要地位。希特勒对此未作答复;相反,他于12月发出了实施“马里塔作战计划”和“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指令——这些指令将被证明对整个世界来说是决定命运的。马里塔作战计划要求“经由保加利亚占领爱琴海北部的沿海地区,必要时……占领整个希腊本土。”巴巴罗萨作战计划规定,“德国军队必须准备通过一次迅速的战役征服苏联,这一战役甚至可以在结束对英战争之前进行。…准备工作应在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 

    为了替马里塔作战计划作准备,希特勒强迫保加利亚同意驻扎在罗马尼亚领土上的德国部队渡过多瑙河进入该国。1941年1月,当这些部队出现在保加利亚时,丘吉尔针锋相对,向希腊派遣了部队,尽管这样做削弱了韦维尔将军当时在北非的攻势。最后,南斯拉夫政府迫于最后通牒的威力不得不接受了加入轴心国的条约(3月25日)。但是,由于这一投降条约非常不得人心,第二天夜晚,南斯拉夫政府便被一次军事政变推翻了。满腔热情的群众在贝尔格莱德街上列队游行,高呼“宁要战争也不要条约”。 

    过了不到两个星期,即4月6日,战争真的来临。如同在波兰和法国一样,纳粹德国的装甲师和空军以破竹之势前进。巴尔干半岛的高山地形并没有象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成为有效的障碍,英国的陆军和空军部队也太软弱,未能挡住潮水般涌来的德军。到4月13日时,德国人已进入贝尔格莱德,10天以后,英国人将他们的部队从希腊南部撤到了克里特岛。德国人随即对克里特岛发动了空降突击,英国人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料到会遭到来自克里特岛以北180哩处的希腊本土的空袭。尽管德国人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到6月初他们终于还是完全控制了这座岛屿。 

    由于每次都有成功的可能,由于侵占整个中东地区的前景,希特勒这时在地中海有了一个他原可以利用的良机。除在巴尔干半岛的胜利外,他的军队还在有才干的、精力旺盛的埃尔温·隆美尔将军的领导下在北非取得了同样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胜利。1940年12月至1941年8月间,韦维尔曾将意大利人从埃及边境赶回到的黎波里塔尼亚,取得了在北非的最初胜利。但此后,英国军队立即因为撤出一部分部队去参加希腊战役而被削弱。同时,德国人为了支持他们的意大利盟军,赶紧向北非派去了援军。英国情报机构低估了这些援军的力量,因此,当隆美尔于1941年3月31日发动进攻时,他能以破竹之势前进。不到一个月,他就占领了班加西、巴迪亚和昔兰尼加整个地区。 

    在巴尔干半岛和北非的胜利为希特勒提供了一边通过利比亚和埃及、另一边通过土耳其和叙利亚向苏伊士发动大规模钳形攻势的机会。但是,元首放过了这个机会,其原因正如德国一位外交官所说的那样,希特勒正沿着“思想上的一条反苏联的单行道”行进。他没有利用中东的有利形势,而是将他的各个师从巴尔干半岛调到了东线。1941年6月22日,强大的德国军队终于冲过苏联边界,由于巴尔干战役,这一时间比预定的时间整整晚了5个星期。 

    二、战争的全球阶段 

    对苏联的入侵  1939年8月,斯大林因种种原因同希特勒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些原因包括极不信任西方领导人和希望赢得时间来加强军队和工业建设。他还预料德国和西方列强迟早会发生冲突,进行一场消耗战,苏联则可因互不侵犯条约而随意避开战争,直到战争对它有利时再介入。“如果战争爆发”,他告诉他的同志们,“我们绝不可能按兵不动。我们将不得不参战,但我们必须是最后一个参战。我们参战的目的是为了在天平上放上一个决定性的砝码,这个砝码将使天平倾斜。”这一战略是精明的,然而,它却使苏联自食其果,差点毁了这个国家。它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德军和西方军队势均力敌,双方会互相残杀,从而使苏联红军成为欧洲大陆上居支配地位的军队。事实正相反,德国军队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就征服所有的对手,使德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主人,使苏联孤立无援,处于危险的境地。 

    斯大林决不是唯一因希特勒的一系列快速的、决定性的胜利而感到吃惊的人。人们所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斯大林对6月22日德国人的进攻没有准备。据赫鲁晓夫后来的证言,斯大林对德军日益明显的备战迹象根本不愿相信。他忽视了丘吉尔和他自己的情报机构的再三警告。相反,他继续向希特勒的战争机器提供愈来愈多的粮食和军用物资,直到最后一刻。为什么斯大林这位总是持怀疑态度的现实主义者在与希特勒的关系上会如此不幸地盲目,这个问题至今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不解之谜。 

    最初,苏联似乎会象波兰和法国那样耻辱地土崩瓦解。德国各装甲师以他们这时已熟悉的方式冲破边境上的防御工事,深深地侵入后方,包围了苏联所有的军队,抓获了成千上万名俘虏。到年底时,德国军队已向东入侵600哩,占领了苏联工业化程度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德国人获胜除出其不意这一重要因素外,一个原因在于他们一开始就在数量上占优势。希特勒以一支约300万人的军队攻击对方近200万人的军队。当然,苏联人有大批后备兵可利用,但纳粹德国空军的轰炸使苏联很难迅速地、有效地利用这些后备兵。德军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半岛的各种环境下作过战,还拥有具备作战经验这一显著的优势。此外,苏联近来的刊物披露了以往一向未为人们所料想到的苏军的弱点。苏联红军航空队的大部分飞机都集中在靠近边界的小机场上,其中多数飞机头一天就被炸毁。苏联红军没有足够的反坦克炮来对付德军装甲师大规模的、有时每公里就有100辆坦克的进攻。1941年,德国步兵大多已有冲锋枪,而苏联人只有步枪。最后,我们应该想到,这不是苏联和德国之间的一场斗争,而是苏联和欧洲大陆之间的一场斗争。也就是说,苏联红军不仅要对付德国军队,而且还要对付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大量军队,苏联的兵工厂除了与德国的兵工厂竞争外,还要与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厂竞争。因此,尽管1941年苏联的钢产量与德国的钢产量几乎相等,但要比德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钢产量少一半以上。 

    希特勒的战略是沿着从芬兰到罗马尼亚的1000哩长的战线前进,向东推进到从列宁格勒到莫斯科、哈尔科夫和罗斯托夫的这条线上。德国军队打算将苏联红军包围和消灭在这条线以西的地区,因此,他们无需将他们的战线延伸到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山脉那边。由于上述因素,德国人几乎达到了他们所提出的所有的领土目标、他们占领了哈尔科夫和罗斯托夫,差不多完全包围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在列宁格勒,每日口粮即代用面包减少到4盎司左右;近300万城市居民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可怕的冬天尚未结束前就已饿死。 

    德国人尽管取得了这些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进展,但1941年发动的战役并未达到基本的战略目标。莫斯科和列宁格勒都未被攻克,苏联红军虽受到重创,但仍然很完整。事实上,苏联红军于12月10日发动了一次反攻,粉碎了德军对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钳形攻势,而且还夺回了罗斯托夫——这是德军占领后又被迫放弃的大小城市中的第一座城市。因此,尽管苏联红军损失惨重,但它所做的仍比预期的好很多。苏联红军的幸存也不象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由于“普遍的冬天”。德军于1O月向莫斯科发动首次最大的进攻时,天气异常暖和。直到11月16日以后发动第二次进攻时,冬天的气候才妨碍了德国人,不过,它也同样破坏了苏联人的反攻,要不然,苏联人的反攻会比实际上的更成功。 

    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袭击了珍珠港,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范围的冲突转变为全球性的冲突。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决心保持中立。罗斯福总统同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一样,公开表明了这一决心;1939年9月3日,他向全国宣布:“和平将不会停止”。但是,希特勒出人意料的胜利,尤其是法国的沦陷,迫使美国的决策人开始提出疑问:中立态度能否自动地提供保护免受卷入战争之害。如果希特勒征服英国,然后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