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论日本东亚地区主义的演变及其对地区经济合作战略的影响+ >

第23章

论日本东亚地区主义的演变及其对地区经济合作战略的影响+-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④ 笔者(戴)曾接受《东方了望杂志》实习记者章原的采访,就日本如何变成普通国家的问题作了回答'章
原:《美日联手布阵东亚》,载《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第15期,59页'。“普通国家论”出自1993年小
泽一郎所提出的,国家强大就必须取消“专守防卫”原则的“修宪论”。1998年,龟井静香也公开主张
“普通国家论”。有人认为,“普通国家论”最早可以上溯到中曾根康弘的“再现国家论”。但是,这些
“普通国家论”中的“普通国家”是作为狭义词,在特殊范围内使用的,主要针对修改日本宪法第9条
而言,本文的“普通国家”一词则作为广义词使用。 


事实,即在“反思文化”的观点和方法下,分析日本成为普通国家的机制,把握其实质;其
二,本文强调,构筑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的“文化环境”,即重建我们现在认
识和理解日本的“环境”。本文试图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分析和操作,找出某种化解中日关系
中的疑惑的可能性。 

① 中江要介(前日本驻华大使、日本日中关系学会)基调报告:'“中日关系中人与文化的作用”国际学
术研讨会(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和日本日中关系学会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2003
年11月23~24日' 

② 刘学照(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认为,“我们同日本学者在有些问题上有分歧。我们讲日本侵略战
争主要归结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制度和政策,实质上是日本军国主义”。郑励志(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理
事长)认为,“日本文化涉及日本政治。日本不承认侵略是与日本文化有很大关系。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天
皇是绝对不犯错误的,这一思想在旧宪法第一条就已经充分表述出来了”。'以上言论均出自“中日关系
中人与文化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和日本日中关系学会共同主办,日
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2003年11月23~24日' 这里尽管只是引用的一次研讨会上的言论,但基本
上代表正统学者的观点和意见,其人数显然不在少数,而且同一调子在相关话题的学术研讨会上基本上
是重复的。 

③ 小泉在2001(第87届),2003(第88届),2005(第89届)任内阁总理大臣,中日关系严重倒退,走
入低谷,至2006年10月安倍晋三出任首相并访华以后,中日两国才开始修复关系。2007年1月温家宝
总理出席第十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菲律宾宿务),发表重要讲话,并同安倍晋三
首相举行会谈,由此,中日双方重新确认了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各自的责任和目标。 

④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的主题发言主旨:'“中日关系中人与文化的作用”国际学

 

影响中日关系的变数:日本的“反思文化”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如有识之士指出的那样,
中日关系“三十而立”,不过,站是站了起来,但总有点“摇摇晃晃”,这是因为身体的重心
偏于“右”侧,是由于冷战结束以后,阿富汗和伊拉克问题等接连不断,结果越来越向“右”
脚用力①。对此,如何看待和理解日本社会所出现的某些右翼抬头新动向,显然是构筑中
日关系时需要时刻把握的一个基点。中国学者倾向于把中日两国不断产生的磨擦,甚至对立,
主要应归咎于日本右翼势力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及其言论②。 

鉴于上述理由,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中日关系是“政治冷,经济热”,但应该指出,这
仅仅是两者比较而言的。实际上,尽管历史问题是困扰着中日双方在政治领域中的合作的一
个重要因素,但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两国关系已经取得了飞跃的发展,经贸和人员交流的规
模之大足以说明中日彼此已经处于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关系。中日关系正在突破
双边范畴,走出地区,面向世界,在推动东亚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区域化的进程中,已经迈
出了实质性步伐。特别是2003年10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东盟与
中日韩(“10+3”)峰会期间签署的,旨在推进三方合作的联合宣言,就是一个极好的例
证③。 

但是,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变
化,中日两国国内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日关系的背景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结构性重
大变化,也就是说,中国正在和平崛起,而日本正在走向普通国家④。因此,中国从国际


术研讨会(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和日本日中关系学会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2003
年11月23~24日' 

① “小泉旋风”(2001年4月首次当选首相)的出现标志着这种“政治强势”。“9。11”事件突发,反恐战
略使得日美关系大为加强。这些都为日本参加后来的“朝核六方会谈”奠定了基础。小泉两度(2002年
9月,2004年5月)突访平壤足以说明日本外交政治的“强势”。 

② 林华生(早稻田大学中华经济研究所所长)认为,“日本经济复苏与亚洲关系密切,两者不可分离。就
目前而言,日本经济在短期内不能达到全面复苏而进入稳步发展的轨道,因此可以说,亚洲经济中,尤
其是东南亚经济仍然无法摆脱日本经济的影响。但是,应该看到,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将逐步取
代日本,带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日本经济复苏和亚洲区域合作”(专题演讲会,同济大学亚太研
究中心主办),2004年2月'。 

③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挑战国家。山田辰雄(原庆应大学法学部教授)指出:“日本和中国作为亚洲两个重
要的大国,相互之间肯定有竞争的和对立的方面,这方面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像这样既有相互依存的一
面,又有相互竞争的一面,这种关系我称之为‘竞存’关系。这样来看,过去50年中,中日关系中有侵
略的一个侧面,也有相互依存,也有相互竞争,这三者相互发生关联而形成中日关系。这不仅是过去的
问题,也是现在和将来的问题。”依田憙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在谈到中国与“文化大国”时认为,
“从历史看中国一直是文化大国。周边国家吸收中国文化确立自己国家的文化。鸦片战争以后,非常不
幸,中国文化强国地位丢失。在当今恢复文化大国是一个课题。周边国家对中国有忧虑的并不是日本,
如果中国仅是经济发展,世界不会表扬中国,只有以文化大国为目标,才会消除中国威胁论。”'以上言
论均出自“中日关系中人与文化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和日本日中关
系学会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2003年11月23~24日' 

政治战略角度讲,必须重视日本国内因经济衰退而出现的“政治强势”①,也就是说,在
中国和平崛起的时候,要清醒把握日本。那么,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或方法去把握呢?本文
在开头部分已经点明了,即以一种“反思文化”的解释去评价日本国内出现的“政治强势”。 

尽管出现了上述日本政治上的“强势”,但日本经济依然不明朗,还未从泡沫经济的阴
影中挣脱出来②。有的日本人把20世纪最后十年称之为“失去的十年”,而一般中国人恐
怕也有同感。这些论调的主要依据,无疑是以经济景气与否来作为判断或解释社会和政治状
态的基准,但这种解释并不一定能反映出政治的实态,有时反而会使人误入歧途。 

 

如何解释“社会事实” 

 

事实上,所谓“失去的十年”仅仅是经济学上有意义,并非政治学或者“文化论”上有
意义。也就是说,过去的十年间,日本的综合国力从经济统计学来说,意义不大或没有意义,
但从政治的或文化的角度来看,却可能相反,是大有意义的。日本在这十年里比前一个十年,
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大大加强了,尽管正处于挑战中③。特别是文化上出现了一股少有的
“反思”(reflexive)思潮。在这个过程里,日本文化趋于“回归”,当然这里所说的回归并
非是回到原点,而是有创意的和诠释性的“回归”。就一个国家而言,经济虽遭遇停滞或衰
退,政治却可以呈“强势”,文化也可以出现活跃状态,其结果是,经济学上的负面意义可
以从政治和文化上的正面意义那里得到补偿。对于这样的新经验和新情况,恐怕难于用迄今
为止的“社会变迁论”来作出解释。 

原先的经验假设是,经济不景气会导致政治上极端势力的抬头和得势,导致社会风气的
恶化,或文化上的颓废和衰败。而日本最近十年的情况则相当复杂,并非马上可以依据这一
假说来判断出是与非,更多的情况或许是一种“多义的选择”(ambiguity)。这里的关键是对


① 中曾根康弘3届连任后至小泉纯一郎上台(2001。4;其后连任两届2003,2005)之间,首相更迭情况如
下:竹下登(1987。11。6~1989。6。3/576日)、宇野宗佑(1989。6。3~8。10/69日)、海部俊树(1) 
(1989。8。10~1990。2。28/203日)、海部俊树(2) (1990。2。28~1991。11。5 616日)、宮泽喜一
(1991。11。5~1993。8。9/644日)、細川护煕(1993。8。9~1994。4。28/263日)、羽田孜(1994。4。28~
6。30/64日)、村山富市(1994。6。30~1996。1。11/561日)、桥本龙太郎(1) (1996。1。11~11。7/302
日)、桥本龙太郎(2) (1996。11。7~1998。7。30/631日)、小渊悾1998。7。30~2000。4。5/616日)、
森喜朗(1)(2000。4。5~7。4/91日)、森喜朗(2)(2000。7。4~2001。4。26/297日)。 

② 指2000年11月5日,藤村新一被发现在“上高森遗迹”、“总进不动坂遗迹”的调查中有伪造嫌疑,
即“神之手”事件(旧石器遗迹伪造事件)。为此,日本考古学协会委员会于2000年11月12日发表《就
上高森遗迹问题等的见解》致歉,并声明开除藤村新一会员资格。 

③ 理解(verstehen)源自Weber;M。的概念,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原义,因为汉语中的“理解”只是verstehen
的近义词。Weber;M。认为,人的行动与其他各种现象一样,在其过程中显示规则性和关联,而其中以行
动者自身的主观的“动机motiv” (行动的“意义sinn”上的根据)为基础,(只有这样行动就等同于行为
handeln),观察者也可以解明deuten…理解verstehe其“动机motiv” 'Weber;M。1913;1950'。 

某种现象所作的实质性判断的基准应如何确立。选择某些现象,而不选择另外一些现象来判
断和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绝不是一件随意为之的事。 

就日本的现状而言,若从消极的一面看,存在着以下问题。政治上的不稳定:首相更迭
频繁①、党派重组过多、经济政策不到位,还有右翼势力的扩大等;社会风气日趋恶化:
中小学生中“欺侮事件”(bullying)有增无减,女中学生流行“援助交际”,拦路抢劫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