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沃轩辕 >

第169章

血沃轩辕-第169章

小说: 血沃轩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南军这支咱们大明最后的精锐也丢了,还拿什么去和金虏打仗?”
  崇祯说着站了起来,缓缓地走了两步,说道:
  “朕相信,朱由斌也一定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盘踞江南,兵发台湾、蚝镜,他在不断扩充着自己的实力,他一直都在耐心地等待,等待着一个决战的机会,和贼军,和满清决战!好,既然他需要这个机会,朕就给他,朕就拼命地拖着闯贼,拼命地拖着金虏,一年,两年,只要朕不死,朕就在这耗着,耗到他武英王觉得时机已经成熟的那一天!”
  这时周后发现,自己的丈夫在这一刻,似乎又恢复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光彩,只听崇祯大声说道:
  “朕打,朕绝不放弃祖宗留下来的江山!士兵打光了,当官的上,当官的打光了,朕上!朕要手提天子之剑,纵然一死也万古留名!”
  “陛下!”
  王承恩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早已泣不成声:“真有那么一天,就算所有的人都走光了,老奴也一定会陪着您,陪着您走到贼军的面前,告诉他们,这就是咱们大明的天子,天下人的皇上,江山万里,都会见证到陛下的光辉!”
  周后却忽然感到了一种不详,丈夫的话,不是一个皇上应该说的,难道在这一刻,皇上他已经开始预感到了,一个王朝即将走向末路……
  “陛下!”内阁首辅周延儒匆匆走了进来,一见崇祯便说道:“皇太极以济尔哈朗、阿巴泰为主帅,入关劫掠山东、河北等地!”
  崇祯顿时大怒:“金虏猖狂,视我大明疆土如他家后花园一般,想来便来,想走便走,真的当我大明的士兵都死绝了吗?”
  他略做思索,说道:“调宁远总兵吴三桂,山海关总兵马科,山东总兵刘泽清,围剿金虏。周延儒,朕以你为各镇督师,刻日出京!”
  “臣领命。”周延儒虽然心中不太情愿,但这是皇上的意思,又有谁敢违抗,他不无担忧地说道:“只是,那宁远总兵吴三桂,松锦之战中已然逃跑,念圣上宽宏大量,未曾追究,若是这次他也如松山之战中……”
  崇祯微微摇了摇头:“不会了,朕相信他这次一定不会了。来人,去吴三桂那,带给他朕的一句话,就说,‘朕相信你’……”
  ……
  朕相信你!
  陛下相信我!
  接到出兵圣意的吴三桂,当听到崇祯对他说的这句话,顿时心情激动。士为知己者死,他吴三桂当初当了逃兵,可这次他决意为了大明的江山,为了圣上的知遇之恩,和满清轰轰烈烈地打上一场!
  接到圣旨的当天夜里,吴三桂即点齐两万兵马,亲自带队向清兵进犯之地螺山一带进军。
  其后,各镇兵马陆续抵达螺山,督师周延儒亦到达。他驻扎在通州城内,整整两天时间,只命各部坚守,不得擅自出战。
  他却又让当地官员找来美女好酒,整日与幕僚饮酒作乐……
  “明日派人向圣上报捷,就说我军初抵通州,即与清军遭遇。一番血战之后,清军大败,我军斩获甚多,缴获马匹等物无数……”酒至酣畅之处,周延儒带着几分醉意说道。
  一边幕僚讨好地道:“我看还应该加上一句,此战赖周督师亲临前线,奋勇督战,这才使金虏望风而逃,从此金虏闻周督师之名而夜不能寐……”
  周延儒哈哈大笑,一边锦衣卫指挥骆养性却上前道:“督师,我各镇人马俱已到齐,何不趁此时出击,一举而击溃清兵?”
  “你懂什么!”周延儒不悦地道:“那清兵岂是好惹的?你没看到松锦之战,洪承畴、祖大寿都算能打仗的了,可却一败涂地,十几万兵马就这么没了。难道你以为自己比洪承畴和祖大寿还要厉害吗?”
  骆养性耐着性子说道:“难道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金虏肆虐?”
  周延儒灌了下口酒,笑道:“金虏此来,无非就是为了财宝和人口而已,等得到了这些,他们自然就会退兵,我大明地大物博,少了这些却也无妨……”
  骆养性叹了口气,不再言语。大明的江山都已经这样了,可这些个大臣们,却一个个都还在那里醉生梦死,迟早有一天大明的江山将败在他们手里……
  周延儒不敢战,可负责劫掠河北地方的阿巴泰却忍不住了,他率先催动大军向螺山之明军发起了猛烈攻击。
  大明各镇人马都不敢迎战,见到清兵气势汹汹,竟然带着本部人马,掉转马头就跑,任由那些清兵在后哈哈大笑,亦是明军一大耻辱!
  唯有宁远总兵吴三桂和山海关总兵马科的队伍始终一动不动,吴三桂见马科策马奔到面前,笑道:“众人皆跑,为何你偏偏留在此地等死,难道不知道咱们面对的是八旗士兵吗?”
  那马科亦放声大笑:“偏就要我跑,你好独自留在此处建功立业,我可不上你的这个当!”
  吴三桂指着对面清军说道:“我观金虏阵势,左面稍弱,我可在正面冲击,你引兵直扑左侧,当可一举而成功!”
  “正面虎狼之地,本来合当我去,你却休要和我争抢!”
  大笑声中,那马科早已绝尘而去。
  吴三桂从部下手里接过大刀,奋力道:“陛下正在京师看着咱们,咱们关宁军不能给陛下丢脸,随我杀,为松锦的兄弟们报仇啊!”
  那吴三桂在左,马科居中,连连冲杀于清军阵营之中,只见吴三桂身先士卒,悍不畏死,一口大刀便如令旗一般,指向哪里,关宁军便冲向哪里。竟然杀得左翼清军节节后退,无论将领如何呵斥,竟是约束不住。
  接连三天的战斗,吴三桂和马科的两镇人马与阿巴泰交手几十次,屡有斩获。小小的螺山,居然成为了阿巴泰噩梦一般的地方。此时若通州守军出动,自后袭击清军,未尝便不能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可周延儒醉生梦死,对螺山的血战不闻不问……
  有忠勇明军将是,几次请求出战,可都被周延儒驳回。他又一连给崇祯上了几封奏章,一会前日取得了某某大捷,一会今天杀了多少多少金虏……
  接到连连捷报的崇祯自然喜不自禁,对周延儒嘉勉有余,又加他为少保,改武英殿大学士。
  可是公道自在人心,很快,锦衣卫指挥骆养性的密折就送到了崇祯的手中,密折中详细说明了周延儒到达通州后所作所为。又言明诸镇人马,只有吴三桂和马科敢战,浴血搏杀数日,给予了清军极大的斩杀。
  这才知道事情真相的崇祯,心里又是愤怒又是伤心,大明成为这样,都是底下那批大臣做出来的好事,一个个不考虑着如何杀敌报国,却只想着怎样欺瞒皇帝……
  崇祯立刻撤掉了周延儒的一切职务,并做出了将其流放戍边的惩罚,通州之兵全部交由吴三桂统一指挥。那周延儒狡猾,一被罢官流放,立即准备收拾行装,准备开溜到江南,想来在那有着朱斌的保护崇祯也对他无可奈何。
  可谁想到军中将士对他痛恨不已,骆养性带着百余名士兵严密监视着他,使得一心要跑的周延儒寸步也不能行……
  就在这个时候,第二道圣旨又到了,崇祯显然对周延儒痛恨到了极点,圣旨中命令周延儒自尽……
  周延儒心中一片死灰,自己堂堂大明首辅,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可是这一切,他又能够怪谁,只是咎由自取而已……
  换了主帅的明军,士气大增,在吴三桂的指挥下,一连对清兵发动了几次攻击,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效果,但气势上却让阿巴泰感到了一些隐隐的担忧。
  终于,在明军的连番冲击下,阿巴泰开始感觉到并不能再在这里长久地呆下去了,他当机立断下达了撤兵的命令。
  看着一片欢呼的明军将士,吴三桂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的确,这次是胜了,可像周延儒这样的人依然会出现,这大明的王朝还能延续下去吗?


  第238章 枕戈待旦
  大明崇祯十六年,江南。
  这时的忠勇武英王朱斌,手握江南、台湾、澳门三地,拥兵十二万八千人,战将如云,已成为大明王朝最后一支,也是最有实力的一支军队。
  朱斌和他的江南军,就如同一只盘踞在深山里的猛虎,一直在静静等待着猎物的到来,等待着捕食的最佳时机。无论天下风云如何变幻,他们都没有发出一点的声息。
  不过在与南京保国公,福建郑芝龙,边关吴三桂和四川秦良玉的这一条战略同盟上,却出现了一点问题。当初贼攻襄阳,秦良玉独子马祥麟先前被明廷征调到湖广御敌,战死于襄阳。
  死前,他给母亲写信:“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见儿子绝笔血书,秦良玉泪下如雨,心如刀割,但她乃大义妇人,提笔在信纸上写道:“好!好!真吾儿!”
  秦良玉年已古稀,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因此四川这一环节便彻底断开。朱斌几次遣人,想把一家大小几乎死绝的秦良玉接到江南,但秦良玉次次都拒绝了这份好意。在给朱斌的回信上,秦良玉说道:
  “我本一土司婆娘,蒙圣上宠爱,得任总兵一职,现在国家危亡到了这个样子,我怎么可以扔下自己管辖的范围,而跑到江南去享受清福?秦马两家满门忠烈,切不可因为我这个老妇人而坏了名节。你不需以我为忧,等我死后,请你有机会的话把我好好安葬,那我这个当姐姐的也就心满意足了……”
  握着这封信的朱斌叹息不止,他知道此刻的秦良玉死意已决,没有任何人可以劝动他了……
  从松锦决战,李自成在河南战场如秋风扫落叶,狂卷河南大地后,朱斌就一直在等待着召唤,等待这朝廷和崇祯的召唤,他不是为了崇祯去打仗,而是为了整个大明的江山去战斗……可惜的是,这样的机会他一直没有等到……
  而朱斌心里最担心的,还是吴三桂镇守的宁远,这是大明绝对不容有失的门户之地!
  松山决战,皇太极挥师八旗劲旅,以摧枯拉朽之力,大败明军十三万,连夺松山、锦州、杏山、塔山四城。城头上原插明将的帅字旗,已被色彩鲜艳的“八旗”所取代。
  在城外,大道上,清巡逻、侦探、信使等骑兵,往来奔驰,马项下的铁铃声时远时近,铁蹄荡起的尘埃,如阵阵迷雾,时散时聚……
  早年,明统帅孙承宗等人精心布置,坚持二十余年的宁锦防线,以失锦州四城而告瓦解,作为这条防线的中枢一环,已不复存在,它孤零零地处于强大的清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离宁远最近的塔山,相距不过百里,骑兵仅数小时可达。清军进攻宁远,随时都会发生。清军占领锦州四城,对明军已无所顾忌,他们不但来往于四城之间,而且可以沿着大道,越宁远城而西,直抵山海关前窥视。
  在山海关与宁远之间,明还据有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城,城小,兵力单薄,已成惊弓之鸟,自顾不暇,对宁远已无力护卫。显然,实际上宁远已成了一座孤城。而清兵有锦州四城为根据地,进攻宁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有利,宁远已处于清军的控制之下。
  松山决战结束后,无疑问宁远已成了清军下次进攻和夺取的主要目标。虽然现在没有见清军有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迹象。辽西走廊暂时呈现出沉寂的状态,但这种一时的沉寂预示着更大规模的战斗。
  吴三桂对此是有思想准备的。他身处孤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