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沃轩辕 >

第172章

血沃轩辕-第172章

小说: 血沃轩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宁武关下,大顺军遭到了顽强抵抗。守宁武关的山西总兵官周遇吉,是大明朝大厦将之时,最后一个愿意死战殉节的将军。他坚守不降,给大顺军以沉重杀伤,李自成甚至一度想到放弃北伐。
  最后,大顺军发挥人多势众的优势,分军数队,不计损失地轮番攻击,宁武关终于被攻陷。周遇吉督众巷战,马厥后又徒步格斗,亲手杀大顺军数十人,最后力尽被俘!
  可他大骂不屈,被大顺军悬于高竿之上,乱箭射死,其尸体也被剁为碎片。周将军夫人刘氏,也率全家自焚而死,展现了大明臣子的威武不屈。
  李自成因为在宁武关下损失惨重,几乎准备退回陕西。恰在此时,大同和宣府的守将却不约而同送来了降书。李自成大喜过望,遂决意继续北上。三月一日,大顺军占领大同,六日,占领宣府,兵锋所向,居庸关守将唐通也于三月十五日投降。
  通向北京城的大门敞开了!
  而此时,北京城正在遭受鼠疫的折磨,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在这次鼠疫中死去,在天灾人祸的折腾下,北京城已经完全丧失了抵抗力。三月十日,明昌平驻军因缺饷哗变。十六日,大顺军占领昌平明皇陵,当时只有十二座陵墓,并且将十二座享殿焚毁,并砍伐了所有的护陵松柏。
  局势如此糟糕,大臣李明睿劝崇祯迁都南下,名目就叫做“亲征”。崇祯这时候还是显示了大明天子的骨气,不愿背上“逃天子”的骂名,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
  准备抵抗到底的崇祯,手里此刻调得动的,只剩下驻守宁远的吴三桂的数万人马。但是一旦调用吴三桂,势必只能放弃宁远,在这件事上,崇祯又犹豫起来,这个时候他想到了在北京城中吴三桂的父亲吴襄……
  当日崇祯在中左门召见户兵两部和吴襄,征询弃地守关之策。
  谁想吴襄明确而坚定地说:“祖宗之地尺寸不可弃!”
  崇祯知他害怕承担“弃地”的责任,急忙对他解释说:“此朕为国家大计,绝对不是你们父子的责任……”随即话又转到三桂能否对付农民军:“贼军的攻势一日紧似一日,你认为吴三桂能抵挡住则军吗?”
  吴襄胸有成竹地说道:“臣料定贼军远道而来,不过是做试探性的攻击,若是将臣的儿子调来,臣子必生擒之以献陛下!”
  崇祯听吴襄说得如此轻松,不禁笑了出来:“逆闯已百万,怎么在你看来要消灭那么容易?”
  “贼军声言百万之众,实际上都是些流民组成的乌合之众,他们还没有见到真正的精锐辽军是怎么样的。”吴襄大声保证道:“咱们过去屡战屡败,皆因诸将所率之兵毫无战斗力,遇贼军非溃即降,以五千人往,就等于给对方增加五千人;以一万人往,则又增加一万人,遂使贼军越聚越多,势力愈加壮大;相反,明兵势力越发衰落下去。而一旦遇到当初的武英王之强大江南军,贼军就溃不成军,如今贼军屡胜而骄,是因为没有遇到强劲的对手,若以臣子之兵当之,当立擒之!”
  听到朱由斌的名字,崇祯沉默了会问道:“卿父子之兵几何?”
  吴襄忙顿首请罪:“臣罪万死!臣兵按册八万,其实只有三万余人,因为非几个人的军粮才能养活一名士兵。此各边通弊,臣父子也是无奈行之。”
  崇祯顿时大喜,随即又想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把宁远之兵调到江南,需要多少军饷?”
  “百万!”吴襄连想也没想就答道。
  崇祯一听“百万”,不禁吓了一跳:“就算宁远将士全来,又哪里用得着那么多军饷?”
  “陛下,其实百万还是说少了。这些将士在外,皆有数百亩庄田,而朝廷尚千饷银十四月,必须要先发给了他们?关外尚有六百万生灵需要安顿,推此而论,百万恐不足以济,臣断然不敢妄言!”
  吴襄算了这笔“百万”账,崇祯也只好认了,但一想国库空虚,如何能拿出百万两?不禁面带凄色,说:“国库止有七万金,搜一切金银什物,补凑二三十万耳。”
  其实吴襄这番议论,基本都是信口开河,大话连篇,崇祯却被他说动了心。这些年来,官兵越是剿杀,贼军不见减少,却日益发展,官军也越败得惨,不可收拾。吴襄所列举官军败绩,不足以对付贼军,多少也道出了些实情!
  而在另一方面,吴氏父子所领“边兵”毕竟没同贼军作过战,他吹嘘他的儿子吴三桂敢战,能擒住李自成,这肯定会给崇祯留下深刻印象。但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撤宁远援京师,吴襄作了否定的回答,弄得崇祯又没了主意。
  崇祯来回转动了半天,终于下定了决心,大声说道:“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即日调入京师拱卫,不得有误!”
  ……
  就在崇祯下圣的时候,在宁远这座孤城,武英王朱斌和即将升任平西伯的吴三桂,这两位大明危亡之时最优秀的将领,却在极度秘密的情况下,相聚在了宁远!
  这两位年轻的将领,经年未见,这次终于又重逢在了一起,彼此间不但没有增加任何的陌生感,反而只觉得心情激动,甚至眼眶里都有些湿润的感觉。
  相比之下,身处江南的朱斌生活得更加优裕一些,面色白皙。而常年战斗在边关的吴三桂,数年激烈的战争,让他看起来更加伟岸挺拔……
  一见朱斌身边只带了区区十名侍卫,吴三桂大是吃惊:“兄弟,这年头兵荒马乱,金虏流寇到处横行,你以武英王之贵,如何敢只带这一些人?”
  “人多反而引起注意,况且现在形势如此危急,哪里还有空去理会这些?”朱斌摆了摆手说道:“兄长,你此次找我来,必有要事相商,我二人也不必再客套什么了。”
  原来,当日接到林庆宗带了的密信,朱斌猜到此时的吴三桂必然处在一种矛盾之中。说实话,朱斌心里对吴三桂的军事才能还是相当敬佩的,若他能为大明守住边关,那对于大明来说,就是一道坚实的铜墙铁壁。所以朱斌甘冒奇险,也要来到这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争取吴三桂站在大明的这一方……
  吴三桂最关心的就是宁远的弃还是不弃,在这一点之上,就连辽东诸将的意见也无法得到统一。
  “弃!”朱斌咬了咬牙说道。
  没有想到朱斌回答的那么干脆,吴三桂心里惊讶,就听朱斌继续说道:
  “宁远已成孤城,清军早晚必对其发起猛攻,而此时朝廷根本就调不出任何援兵了,反而我看还要从宁远调兵,江南军离此又太远,无非及时赶到。与其这样遭受损失,依我看,还不如保存有生力量,将全部宁远主力集结到山海关至北京近郊一带,是惟一可取之策!”
  这其实也正是吴三桂心中所想的,他思索了下说道:“那么依兄弟的意见,是发兵援救京师,同时又兼顾山海关,两相策应之计?”
  朱斌却忽然奇怪地沉默了下来,他坐在了椅子上,什么话也没有说。吴三桂也没有问他,只是安静地坐在一边,耐心在那等待着什么……
  “崇祯十七年三月了。”朱斌的脸上露出了一些无奈:“来不及了,已经来不及了,兄长请恕我说句大逆不道的话,咱们大明的京师已经绝对已经守不住了!”


  第241章 决断
  “京师,保不住了?”吴三桂喃喃地说道,他并不怀疑朱斌的话,因为他知道面前的这位兄弟对京师情况的掌握要比自己清楚,过了会,他抬起头来说道:“你的意思是,咱大明……咱大明难道要亡了!”
  朱斌慢慢地摇了摇头:“不,京师保不住,并不代表大明就会亡,大明还有你,还有我,还有千千万万的子民。兄长,咱们今天的这一切,都是朝廷给的,我记得你曾经说过,咱生是大明的人,死也是大明的鬼……”
  吴三桂明白他话里的意思,他没有说什么,只是返身回到内室,过了会,捧出了一大叠信件,放到了朱斌面前,指着它们说道:
  “看到了吗,这些都是金虏、祖大寿写给我的劝降信件,只要我能够过去,我想要什么,金虏就会给我什么……”
  朱斌并没有去看那些信件,他只是微微笑了一下:“是啊,过去了,就能享受到咱大明朝廷再也不能带给你的荣华富贵,可留下来,却要面对金虏和贼军的两面夹攻,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困难的选择……”
  “那么你呢,如果你处在我这个位置上,你会做出怎么样的选择?”吴三桂盯着他问道。
  朱斌缓缓地舒出了一口气,平静地说道:“我会选择留下来,金虏对我而言,永远都是一个意要夺取我汉人江山的异族,我也永远不愿意在自己的脑袋后面扎上一条猪尾巴,那是耻辱,我们大汉的耻辱。就算我战死在了疆场,我想,后人也会忘记我曾经做过的坏事,只会想着念着我为大明的江山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说着他看了一眼吴三桂:
  “如果投降了金虏,不管你过去为大明做过什么,不管你过去表现得如何英勇,在所有汉人百姓的心中,都始终只是一个汉奸,就像祖大寿和洪承畴……”
  吴三桂默默点了点头,他的表情看起来平静无比,没有人能猜透他在那想些什么……
  朱斌意味深长地说道:“兄长,若是将来你与满清决战于山海关之前,我必起江南军十万雄师,后挡贼军,前攻鞑子,以为兄长后援,恢复我大明万里江山!”
  吴三桂怔了下,忽然嘴角露出了一丝莫测的笑意,抓住了朱斌的手道:“兄弟,你们相交已十年有余,每每想到当年在边关与金虏作战,总是感慨万千。吴三桂誓死忠于大明,誓死不叛朝廷,与你纵马天下,决死疆场,做一个我大明轰轰烈烈的好男儿!”
  一路旅途疲惫,吴三桂先亲自安顿朱斌住下,等他回来,林庆宗笑道:“这下好了,有武英王的十万大军做为后盾,咱们谁都可以不用怕了……”
  “十万雄师?”吴三桂忽然叹了口气:“是啊,十万雄师……我若和清军决死,这自然是我们最大的援兵,可我这兄弟话里的另一层意思难道你没有听出来吗?我若去了清军那边,这十万大军就是我吴三桂最大的敌人!”
  林庆宗只是一个大老粗,他从来都没有想到这里面还有那么大的学问。不过他心里也有些疑惑,总镇和王爷不是十多年的兄弟吗,怎么到了这关键的时刻,两人的心思好像不是一样的呢……
  “难啊。”吴三桂苦笑了一下:“现在咱们夹在中间,实在难啊。有我这位兄弟的支持,咱们或许可以和清军耗上了几年,可一旦贼军打进了京师,咱们腹背受敌,难道能够一直支撑下去吗?若是清军铁了心的要消灭咱们,江南军路途遥远,只恐鞭长莫及了……”
  回头看了一眼部下,吴三桂居然笑了出来:“不用担心,我说过,无论到哪,我都会保住你们,都会保住关宁军,有了军队,谁都对咱们另眼相看,就算想打咱们,也先得掂量掂量他们能不能承担得起这损失!”
  第二日,朝廷加急指令快马送到宁远,崇祯封吴三桂为平西伯。
  吴三桂一直焦急地在等待撤宁远的命令。他得到赐封的喜讯,当然感到高兴。他以如此年轻的年纪得封平西伯,这在他的仕途上无疑又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此刻,吴三桂的确是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