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沃轩辕 >

第344章

血沃轩辕-第344章

小说: 血沃轩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边上的妓女“咯咯”笑了起来,正在这时,忽然军营外传来一声轰天巨响,整个大地都因此而震动起来,军帐剧烈地晃动着,酒杯盘盏哗啦啦全部落到了地上。多铎身子一个趔趄,猛然摔落到了地上。等被惊慌失措的女人搀扶起来,多铎大惊之下叫道: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哪里爆炸了……”
  他到现在还相信这是自己的火药库爆炸了,可是随着他的声音,爆炸声却一声连着一声在军营之中响起,绵延不绝,士兵们的惨呼也声声映到了多铎苏克萨哈的耳中,到了这个地步,多铎终于明白发生了什么。
  大明景平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大明的炮火终于露出的最狰狞的爪牙。
  惊慌失措的多铎冲出军营,出现在他眼前的,是军营中冲天的火光,哀号乱跑的士兵,一地的残肢断臂,满地触目惊心的鲜血。整个军营在不断的强大炮火打击之下,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屠宰场!
  多铎拼命想要组织起自己的火炮进行还击,但从炮击的一开始,清军的火炮就成为了重点打击的对象。而面前组织起的炮火还击,其火炮威力射程,与明军的炮火相比简直就像是孩子的玩具一般。根本无法对敌人造成什么样实质性的威胁。
  整整一个晚上,清军遭遇了整整一个晚上的虐待。明军的炮火轰击已经完全发疯了,丧失理智一般的将无数的炮弹,倾泻到清军的军营之中。整个夜晚的天空,都因为冲天而起的火光而照耀得通明,就像是明军在为满清即将到来的末日而释放的绚烂焰火。
  天亮了,明军的炮火攻击也终于渐渐减弱了下来。一个晚上的炮击,摧毁了几乎大半的军营。七十门清军的火炮,已经彻底成为了一堆废铜烂铁。偶尔响起的零星炮声,像是正在那讥讽着什么一般。清晨的空气中,依旧穿来浓重的硝烟味。
  多铎的整个人如同麻木了,他呆呆地看着面前的这一切,他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火炮全部被摧毁了他并不在乎,可是一万五千名精锐的八旗士兵,在一个晚上的炮击中,起码阵亡上千人,死伤不计其数,而他们连杀了自己的人究竟长得什么样都没有看清。
  这些也都算了,最为严重的是,清军才刚刚因为几次胜利,而提升起来的那点信心,在这次猛烈而疯狂的炮击中,再次变得荡然无存。那一个个发出痛苦呐喊的伤员,绝望地伸出手想要在空中抓住什么。也许他们想要抓住的,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胜利。
  可是,炮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清兵的恶梦就此结束。随着几声号炮响起,漫山遍野忽然传来了无数的呐喊。是明军,是大明的士兵在炮火才一结束就冲杀了上来。
  冲在最前面的,依旧是精锐无比的“火突骑”,他们远远地看见清兵,就用手里的火枪发射出致命的声响,这些骑兵的身上,每个人都背着四五枝火枪,当一枪放空了,他们边会迅捷地换上一枝,继续快乐而肆无忌惮地射杀着面前看到的每一个敌人。
  崩溃了,满清的士兵在双重打击之下已经彻底崩溃。他们像一大群没头的苍蝇那样,盲目地四处乱跑乱窜。火突骑后面紧随的,是大明的步兵。他们放着排枪,像一群愉快的猎人,看到了无数待宰的猎物那样尽情宣泄着自己的快乐……
  回过神来的多铎依然想要抵抗,但士兵们却已经彻底乱了军心。混乱中,他的命令根本无法传到部下的耳中。暴跳如雷,嘶声力竭的他,只能麻木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苏克萨哈带着他的卫兵,不顾一切地把他拖离了战场……
  太阳已经高高地升起了,可是浓郁的血腥味依旧弥漫在空气里。战场上的厮杀依然在继续,只不过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追逐杀戮而已。这场战斗的胜负实际上已经决定了,但每个明军士兵都牢牢地记得出征前武英王曾经对他们说过的话:
  “在没有接到停止战斗的命令前,任何一个士兵都不允许停止武器的挥动!”
  七杀令早已下达到了每个明军官兵。凡我大明兵锋指处,满兵皆可杀,满人皆可杀!马不止蹄,刀不封口!各路明军将领,自行调度,杀伐专断!这是武英王下达的,绝对没有任何能够更改一个字的命令。
  武英王的大旗出现在了战场的后方,看着到处狼狈逃跑的鞑子士兵,朱斌嘴角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开始了,一切从现在开始,正式开始了。当黄飙问他是不是可以停止战斗的时候,朱斌看了他一眼,说道:
  “你记得努酋对汉人的屠杀吗?你要忘记的话,我记得。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鞑子杀了我多少的汉人,我一定要会把这仇报回来。如果历史认为我是一个杀人的魔王,那么这样的罪名我朱斌认了。传令三军,不许封刀!”
  汉人悲惨的历史,因为自己的出现而并没有发生。但有些在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前,就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朱斌这一辈子也无法忘记。他无法忘记那些在鞑子的屠刀下惨呼着,悲哀死去的自己的同胞,无法忘记那些鲜血凝成的悲剧。而现在是将这些都还给鞑子的时候了!
  满清伪天命九年正月,努尔哈赤下九次汗谕,清查所谓“无谷之人”,即每人有谷不及五金斗的汉人,并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捕之送来”,最后于正月二十七日这天下令:
  “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汉人)”。这是公开的种族灭绝!
  大明天启三年六月,努尔哈赤听说复州汉民人数增加,接受大明“派来之奸细和札付”,可能将要叛逃,努尔哈赤派遣大贝勒代善、斋桑古、阿济格、杜度、硕讬等贝勒,率兵两万,前往镇压,将男人全部杀光,带回大量子女和牲畜。
  伪天命十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对村庄的汉人,“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
  当时辽东汉人的悲惨遭遇被随军的朝鲜人清楚地记录了下来:
  “时奴贼既得辽阳,辽东八站军民不乐从胡者,多至江边……其后,贼大至,义民不肯剃头者,皆投鸭水以死。”
  清军攻陷锦州后,也对全城居民三日搜杀,妇孺不免。
  满清除了对辽东汉人大肆屠杀外,还疯狂虐待着那些被掠夺为奴隶的汉人。
  在崇祯十一年冬至十二年春,清军在畿辅、山东一带掠去汉民四十六万二千三百余人,崇祯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夏,清军又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名口,被掠夺汉人总数,约一百万左右。
  这些被掠往东北的汉人奴隶,遭受了非人的虐待。大量自杀。每年都有不少于两千名汉人奴隶因不堪忍受虐待而自杀。仅自杀的汉人,在满清入关前后几十年间,就不下十万人。被虐待致死的,更是已经无法再能计算了……
  而做为努酋的继任者,那位自己后世说成什么命令部下不杀汉人的皇太极,根本就是一些屁话,他对待汉人的残暴程度,比起努酋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继续向辽西地区进攻,拆毁、毁弃了大凌河、松山、锦州、塔山、杏山等城,守城的汉族和蒙古族士兵都被杀害。
  辽东昔日繁荣的城市面貌,彻底改变,变成一座座军营和农奴庄园。此后一直没有恢复到战前的规模和发展水平。某些学者嘴里歌颂的满清鞑子对中国做出的“贡献”。
  鞑子手里有刀,汉人手里也一样有刀。以杀制杀,以暴制暴。汉人永远杀不尽,杀不屈服,但朱斌决定,要用自己手里的刀,杀出大明的威风,杀出汉人的尊严,杀!


  第417章 大吉盘龙
  这一场战斗满清究竟死了多少人,在所有的史料上,从来就没有过一个明确的数字记载。有的人预测清军阵亡率超过了三千人,但有的亲历过战场的,很肯定的说绝对不会低于六千人。但不管怎样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整个战斗结束之后没有一个俘虏!
  一个俘虏也没有,大明不需要这样的俘虏。以杀止杀,以暴制暴,这是战场上唯一的哲学。当一个国家在所有人面前呈现出其足够强大的时候,无论他做的什么令人难一接受的事情,都只能是真理。用鲜血和刺刀武装出的真理。
  而对于遭遇到了一生中最惨痛失败的多铎来说,那晚血淋淋的场面让他终生也难以忘记。当他带着残兵败将退回到第二道防线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整个最精锐的部队已被打残。阵亡、负伤和失踪者的名单,甚至已经没有人愿意去统计了。
  连着后备军队,多铎现在依然拥有着五万余士兵,在兵力上依然占据着上风,况且还有吴三桂所统领的汉八旗随后押阵,但此时的战场已经不仅仅是靠着兵力的多寡,就能够取胜的了。而且最致命的,是多铎曾经满满的信心,已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但明军并没有急着趁胜追击,他们似乎正在不紧不慢地稳步消化着胜利果实,以坚实的步伐慢慢地向前推进。战场的主动权,在这之后已经稳稳地操在了明军的手中。而现在忠勇武英王朱斌的注意力,已经主要放在了一直没有参战的吴三桂身上。
  三月初三,吴三桂指挥的汉八旗,出现在了明军的左翼,并且有夺取明军火炮阵地的企图,朱斌紧紧调拨三千火枪手,严密监视吴三桂之动静,防范明军火炮不出现任何闪失。而吴三桂却如一个幽灵一般,始终游荡在明军一侧。
  初四,吴三桂开始主动出击。两千骑兵发起了轮番冲击。这些骑兵显然对于如何有效防范火枪的杀伤,做了专门的训练,因此将伤亡降低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线下。但负责守卫火炮阵地的明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始终紧紧守卫着阵地。
  下午,吴三桂部在十一次的冲锋之后,放弃了夺取明军火炮的企图,扔下了上百具尸体后,被迫退出这一场争夺战,当时的吴三桂,指着对面的明军阵地,叹息着对部下说道:
  “今时之明军已不同往日,炮尖兵厉,将士训练有素,辅以火器杀伤,已非大清可比,除非再如当日山海关之战一般天降大雨,否则我等焉有取胜之机会?”
  看了眼被这话弄得忧心忡忡的部下,吴三桂忽尔一笑:“现时我等身家性命,皆与大清国捆在了一处,大清在,则我等在,大清亡,则我等亡。众将何不努力以求奇迹?”
  初五,吴三桂率部出现在多铎军营,以言激励多铎,勉励其打起精神,重新整顿兵马,誓死与明军做最后一搏。多铎感其言,奋然道:
  “我等合力尚有精兵七万余,南人不过三万众,纵然南人火器尖利,我等决死突击,以三万众焉能挡我七万众,多铎此番愿决意效死,以报先帝知遇之恩!”
  吴三桂却笑道:“此次决战关乎我大清生死存亡,王爷三军主帅,岂可轻易损伤?吴三桂早在战场上死了不知多少次,这次便把这条命送在这里又有何妨?将军请付我万余精骑,明日吴三桂亲自引军突击,或生或死,便当为大清献上了这条性命!”
  多铎感念其忠贞,下拜道:“此非多铎拜你,而是多铎待大清拜你。此战若能得胜,我大清满朝军政皆交平西王之手。多铎只愿辅助平西王,此生足矣!”
  吴三桂淡淡笑了一下,此去是胜是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