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二战全景纪实 >

第212章

二战全景纪实-第212章

小说: 二战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月3、4日,广田两次会晤马立克,向他保证,日本人民真诚希望与苏联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希望找到与苏联长期合作的途径。
  广田还说,他所说的话“不但反映了帝国政府的态度,也反映了国民的态度”。
  马立克表示,他要考虑几天,然后才能答复。
  广田深受鼓舞,他报告东乡说:“会谈气氛友好,俄国方面的反应令人满意。
  这次交谈看来有希望。”
  然而,这种希望很快就变成失望。
  因为在日本统治集团内部明显地分为和、战两派。
  天皇裕仁、内大臣木户幸一、外相东乡、首相铃木、海相米内等从客观实际出发,能现实地看到日本山穷水尽的处境,认为继续进行战争只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因而主张议和停战。
  在这方面,上述4大臣的秘书们起了不小的作用。
  这些年轻人组成一个特别小组,经常一起会商,把秘密情报送给他们的长官,使其逐渐成为主和派。
  但另一方面,海、陆军中的死硬分子则主张战斗到底。
  在他们的影响下,6月6日,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又通过了“今后应实行的战争指导基本大纲”,其主要方针是:“以誓死尽忠的信念为动力,借助地利和人和,坚决把战争进行到底,以维护国体,保卫皇土,确保民族将来发展的根基。”
  军阀们竭泽而渔,动员17至60岁的男子参军,准备本土决战,“一亿玉碎”。
  6月8日召开了御前会议,由“六巨头”和若干大臣参加,正式通过了上述大纲。
  但天皇一言未发,始终保持沉默。
  散会后,内大臣木户看到天皇郁郁不乐,便想问明原因。
  天皇说:“他们做了这个决议。”
  说着就把一份上述大纲交给木户看。
  木户还一心想着议和,看到这个大纲,非常吃惊。
  按照传统,内大臣是天皇的心腹和耳目,无权过问政治,但要协助天皇召集重臣会议,遴选首相人才。
  可是,事到如今,日本已面临生死存亡关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木户只好主动采取行动了。
  木户经过一番思索,以媾和为中心,草拟了“收拾时局对策草案”。
  此案共11条,主旨是用天皇陛下亲笔信,请求苏联从中斡旋,进行和平谈判。
  木户就这一草案秘密向有关官员征求意见后,于9日下午晋见天皇,上奏了草案,并请准许就此案与首相及海、外、陆三相进行协商。
  天皇对草案非常满意,谕令从速着手执行。
  木户迅即与首相、海相及外相会商,并得到他们赞同。
  在与陆相阿南惟几商量之前,他有些犹豫不决。
  但考虑到当年他与阿南同在宫内侍奉皇上时——木户当内大臣的首席秘书官,阿南任天皇的侍从武官,私人关系密切,便鼓起勇气,向陆相说出了实情。
  阿南虽有保留,但答应不在“六巨头”会议时“过分强烈地”反对这一草案。
  木户内大臣在取得必要的支持后,便鼓动天皇出面采取行动。
  6月22日,天皇突然把“六巨头”召到他的地下防空洞。
  他首先说明这次会晤不是要发布命令,只是一次讨论。
  天皇接着说:“现在我认为有必要考虑采取一项前所未有的实现和平的行动。
  请你们立即采取步骤去实现我的愿望。”
  天皇问他们是否考虑过和谈。
  外相东乡全面汇报了广田与马立克会谈的情况。
  天皇问:“什么时候把使者派到苏联去?
  有没有成功的可能?”
  东乡答称,7月中旬使者或许能抵达莫斯科。
  同时提醒说,日本无疑将被迫向斯大林做出许多让步。
  接着,天皇又问陆军代表的意见。
  陆相阿南担心,日本急于求和,可能被解释为软弱。
  陆军总参谋长梅津表示,有关和谈的建议应该“万分谨慎”。
  天皇说:“谨慎当然很好。
  不过,如过分谨慎,会坐失良机。”
  梅津只好让步说:“噢,那就越早越好。”
  有了天皇的面谕,铃木和东乡就敢放手大干了。
  受东乡之托,6月底广田又两次去拜访马立克,并抛开外交辞令,开门见山要缔结新的互不侵犯条约,还答应给予苏联一些好处。
  马立克仍不置可否,只说他要得到莫斯科的回电后再答复广田。
  但一星期过去了,苏联政府仍未对广田的建议做出答复。
 


26。最后的冲刺(3)26。最后的冲刺(3) 
  

  天皇心急如焚,决定派曾任首相的近卫公爵带着他的亲笔信去莫斯科。
  按照天皇的意旨,东乡外相急电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说天皇渴望早日结束战争,进行谈判,以恢复和平。
  为此,近卫公爵将携陛下亲笔信前往莫斯科,请苏联政府为此提供方便。
  佐藤想约见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但得到的答复是,莫洛托夫将去柏林参加盟国会议,此时特别繁忙。
  佐藤想见副外长,试图让他同意近卫访苏。
  但这位副外长也是彬彬有礼地避而不答,或采取拖延战术,说至少要几天后才能答复。
  5天之后,苏联副外长致函佐藤说:由于天皇的建议含糊不清,近卫公爵的使命又不明确,他的政府无法做出肯定的答复。
  日本统治者还在摆大国的架子,希望通过谈判缔结和约,以结束战争。
  殊不知苏联这时(7月中旬)正从欧洲把大部队调到远东,准备对日本开战。
  美国正在试验原子弹,一俟这种大规模杀伤武器试验成功,美国空军很可能就要把它投到日本的土地上,逼迫其无条件投降。
  在本世纪20和30年代,欧洲的许多科学家就试图揭开原子裂变的奥秘,英、德、意、奥、匈等国科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39年夏天,传闻德国正在利用原子科学的成果,试图制造一种秘密武器。
  因逃避法西斯迫害而从欧洲移居美国的一些科学家非常担忧,生怕德国抢先制造出原子弹来。
  在他们的敦促下,1933年移居美国的科学家艾伯特·爱因斯坦,于1939年8月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
  信中预计铀原素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新能源,建议美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加强对铀的研究,以便制造出一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
  罗斯福立即采纳了爱因斯坦的建议,并下令成立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员会。
  同年12月6日,罗斯福批准了一项大规模研制原子弹的计划。
  1942年这项计划全面展开。
  同年6月,美国陆军部组织了“曼哈顿工程管理区”(代号),全面负责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其总负责人是格罗夫斯将军。
  工程管理区的地点,设在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附近的橡树岭。
  设计和制造原子弹的工厂负责人是著名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姆。
  美国政府耗资25亿美元,建造巨大的原子工厂,组织了10万科技人员和工人,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研制原子弹。
  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区阿拉默果尔多试验成功。
  由于这种新式武器杀伤力巨大,使用必须审慎。
  4月25日,陆军部长史汀生在向杜鲁门总统汇报原子弹研制情况时,就建议总统任命一个委员会,以研究这种新武器爆炸后在政治、军事和科学各方面将会产生什么问题,然后向总统提出建议。
  6月1日,由史汀生担任主席的这个知名人士组成的委员会定名为“临时委员会”。
  它向杜鲁门提出建议,一旦具备条件,就立即使用原子弹对付敌人。
  6月间,陆军部部长助理约翰·麦克洛伊和国务院代理国务卿约瑟夫·格鲁(前驻日本大使)等,都发表意见,认为在向日本投掷原子弹之前,应向它提出警告,促使它投降。
  这个建议得到史汀生的支持。
  7月2日,史汀生又向杜鲁门提出一个长篇备忘录,说明盟军在日本登陆作战将是一场长期、艰巨而且牺牲重大的斗争,并列举了日本种种不利因素和盟国的优势。
  接着,这位陆军部长提出了一个很有见解的论点。
  他写道:“我相信,日本不是一个完全由发疯的狂热分子组成的与我们的心理状态完全不同的民族。
  相反的,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它已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异常聪明才智的民族,能在史无前例的短时期内不仅采用了西方文明的复杂技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他们的文化以及政治和社会思想。
  它在短短的六七十年内在所有这些方面的进展,是历史上一个民族进步的最惊人的事迹之一——从千百年闭关自守的封建主义进入世界六七个强国之林……”
  史汀生认为,日本民族能在目前的危机中认识到,战斗到底是愚蠢的,接受某种等于无条件投降的建议是明智的。
  在日本人民中,自由主义的领袖大有人在,可以依靠他们来重建日本,使其成为国际大家庭中一个负责的成员。
  因此,他的结论是:“由美国、英国、中国还有俄国——如果那时成为交战一方的话——的主要代表,在慎重选择的时间向日本发出警告,号召它投降并允许占领它的国家,以便为了未来的和平保证日本完全实现非军国主义化。”
  杜鲁门显然非常重视这个建议,因为《波茨坦公告》就是按照这个精神,由麦克洛伊和国务院的另外两个专家一起起草的。
  如前所述,美、英、中三国政府发表了《波茨坦公告》之后,日本政府“不予理睬”,拒绝投降。
  那么,美国该怎么办?
  7月16日早晨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临时委员会”主席亨利·史汀生给已在波茨坦的杜鲁门发去一份密电:今天上午动了手术。
 


26。最后的冲刺(4)26。最后的冲刺(4) 
  

  诊断书尚未写出。
  结果似乎令人满意,业已超出预料。
  在当地发表消息是必要的,因为远近都很关心。
  格罗夫斯医生颇为高兴。
  他明天回来,我将随时报告情况。
  第二天,史汀生专程飞到波茨坦去向杜鲁门汇报情况。
  晚上,临时委员会代理主席乔治·哈里逊又给史汀生发去了一封电报:医生刚刚回来,兴高采烈,相信弟弟定会像哥哥一样健壮结实。
  从这里到海伊霍尔德(即史汀生在长岛的家)都可以看到他眼睛里放射的光芒,从这里到我的农场都可以听到他的哭声。
  译电员在翻译这份隐语电报时可能猜想,77岁的陆军部长史汀生又当了父亲,老年得子,真是可喜可贺!其实,“弟弟”是指刚刚在新墨西哥州爆炸的钚弹,而“哥哥”则指准备投到日本某地而未经试验、用铀制成的原子弹。
  史汀生赶紧把这个特大喜讯向杜鲁门做了汇报,并且告知了丘吉尔。
  在此后的几天里,杜鲁门一方面和丘吉尔取得一致意见,准备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同时又和美国军政要员磋商使用原子弹的细节。
  7月24日,杜鲁门总统以美国陆军部长和总参谋长的名义,指令美国陆军战略空军司令卡尔·斯帕茨将军派遣第20航空队第509混合大队,于1945年8月3日以后,在天气许可目击轰炸的条件下,立即在日本的广岛、小仓、新潟和长崎四个城市中选择一个目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