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好女婿 >

第124章

明朝好女婿-第124章

小说: 明朝好女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住出之后,众秀才同是问为什么去了那么长时间,郎中怎么没来。
  吴老二是个多嘴的人,正要将刚才酒楼上发生的事情说给大家听,以便好好地说说龙公子的坏话。
  苏木瞪了他一眼:“老二,还不去拿热水来,给子相吃药。”
  老二怪笑了一声:“是,苏相公。”然后伸出手做了个抄书的肢势,意思是说,苏木你是不是怕我把你抄袭的事情说出来呀?
  苏木心中恼火透顶,将脸沉了下去。
  吴老二见势不妙,唱了个大诺,自去烧水不表。
  苏木这才拿出丸药,将去安郎中那里的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道:“安先生说了,不过是偶感风寒,不用出诊的,只需服上几丸药就好了。看安先生模样,应该是个名医,想来不会骗我。”
  众人连连点头,说子乔办事我们自然是放心的。
  再看看躺在床上的孙臣,还是一脸的潮红,但身体却颤个不停,满屋都是他上下牙齿磕击的声音。
  苏木摸了摸他的额头,烫到吓人。
  但双手却是冰凉。
  等吴老二端来热水,苏木喂他服用之后,这才安慰道:“子相放心,你只不过是淋了雨,出一身汗水就好。”
  孙臣嘴唇动了动,虚弱地说道:“多谢子乔,早点休息吧,不要为了我一个人,拖累了大家,后天就是乡试,千万……千万不要为小弟的事情分了心。”
  大家毕竟累了两日,也顾不得温习功课,往地上一躺,就睡死过去。
  苏木却睡不塌实,时不时起来看孙臣一回。
  吃过药之后,刚开始孙臣还颤个不停,渐渐地,额头上就出了一从细密的汗水,又不住地喊热,要喝水。
  苏木就将开水一趟一趟地喂过去,这样,孙臣身上的汗水更大,到最后,将身上衣服都泡得透了。
  再看他的情形,再不像先前那般虚弱,眼睛里也有神采。
  苏木顿时安了心,笑道:“子相,出了汗就好,出了汗就好。”
  屋子其他六人的鼾声响得惊天动地,见四下无人,孙臣眼睛里有了一点泪光:“子乔,这次乡试竞争激烈,其实,我也知道以孙臣的才学,根本不可能中举,这次之所以过来,主要是先熟悉一下考场。如果能够在十年之类中举,就算不错的了。倒是子乔你已经中了个小三元,这次乡试对你来应该不难,又何必为了愚弟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苏木皱了下眉头,小声道:“子相你说什么话,大家都是同窗,还分什么彼此。你病得这么厉害,难不成我还不管。现在最最要紧的是你尽快将病养好,看安大夫的药很是不错,你就安心吧!”
  孙臣点点头,将脸埋进被子里,好象是在擦着眼泪。
  苏木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喂过他几回水,在黎明的时候又喂了孙臣一道药。
  毕竟劳累了这么多天,坐在床边,苏木逐渐睡了过去。
  等到他醒来,已是日上三杆,就发现自己正躺在床上,身上盖着被子。
  屋里却没有一个人,而外面的院子里却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木兄,你看看小弟这篇八股时文写得如何?”
  “格式都对,不过,这可是乡试,结尾处不能用小结啊,你怎么忘记了这一点?”
  “不是不是,乡试如此要紧,时文结尾处都要大结,这一点我还是清楚的。只不过童子试的时候写顺了手……”回话那人有些尴尬。
  其他几个书生都小声笑起来。
  然后有人念道:“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再抬头看看窗外,一片瓦蓝的天空,果然是个好天气。
  听到读书人,苏木只感觉心中一片宁静,可一摸身边,心中却是一惊:“子相,子相!”这家伙不是还发高烧吗,跑哪里去了?
  孙臣听到声音都了进来,手中正捧着一卷朱熹注解的《孟子》,看起来很是精神:“子乔你昨天累坏了,我们都不忍心叫你起床。”
  苏木定睛看去,孙臣虽然面色还有些苍白,可浑身上下收拾得利索,看起来非常精神。不觉问:“你病好了?”
  “好,还别说,那安郎中的药真是不错,出了一夜的汗,今天一早,就好象没事人似的,就起来跟大家一起读书。”
  苏木也放心了:“如此就好,如此就好,我也要起来温习功课了。”
  正说着话,外面又响起了吴老二的声音,这家伙好象走得很急,刚从外面回来的样子。一进院子,就大声叫苦:“我说各位相公啊,你们要的东西还真不好买,也不看看外面是什么行情,满城都是书生,文房四宝都断货了。还有,你们要的木炭也缺,价格比起往日还要贵上三分。”
  “你叫什么苦,不就是加钱吗,又不少你一文!”木生的声音听起来很不耐烦:“拿去。”
  “多谢木相公,多谢木相公,木相公今期肯定是要高中的,到时候少不得要叫你一声木老爷。”
  “你这泼皮倒会说话。”
  众人都发出一阵笑声。
  然后,一个委琐中年人的声音响起:“各位相公老爷,你们已经在这里住了一晚了,这么多人,就算有生意,别人也不敢上门。究竟还住不住,要住的话……”
  说话这人正是这里的男主人。
  “你也要加钱?”然后吴老二就破口骂起来:“去去去,你这污秽龌龊的东西,没见着相公们明日一早就要进考场了吗,还在这里嫌眼。相公们什么身份,到时候自少不了你的好处。”
  “考场里还用木炭吗?”苏木心中奇怪,忍不住问。
  “怎么不要……子乔兄没参加过乡试,自然不知道这其中的情形,我也是来的时候听家族里的老人说过。”孙臣解释了半天,苏木才知道。原来这考场之中可是不提供伙食的,考生得自己带干粮进去。
  乡试一同有三场,每场三天,不到考完,不许出来,也没有提前交卷一说。
  干粮这种东西吃个一天两天还行,一连吃上九日,非吃出病来。因此,很多考生都自己带着炉子米菜和木炭自己做饭。不但如此,还可以自己烧水泡茶,否则若是天天喝生水,拉起了肚子,你也不用再考了。
  而这些东西在进考场的时候,都要统一放在考篮里,在接受检查之后,背进去。
  说起考篮,名字中虽然有个篮字,其实却像是一个小书柜。里面分成好几个格子,容积也大,装上几十斤东西毫无问题。然后用两根皮带串了,背在身上,头上还有伸出了一个雨布帘子,可以遮雨。
  这东西,乃是明朝读书的标准配置,若你不弄一个,无论是出门游学,还是进考场参加科举考试,都不方便。
  只是,苏木并不知道考场里可以自己做饭。他还想过等下出门去买他几十张大饼,也好将这三场考试给对付过去呢!
  说着话,苏木就和孙臣一道来到院子里。
  刚一出门,顿时被眼前的情形给吓了一跳……东西买得实在太多不说,也是花样百出。…几个秀才正对着那堆东西翻翻检检,寻合用的物件往自己考蓝里塞。
  白米、大饼、牛肉干、木炭、棉衣、坐垫、一堆青菜、一堆萝卜。
  当然,还有备用的文房四宝。
  看到这忙碌的情形,苏木这才意识到,明天一大早就要进考场了。
  相比起童子试而言,乡试才算是正规的公务员考试,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却不是院试可以比拟的。
  千军万马,最后能够杀出重围的,也不过区区两百人。
  前几日听吴小姐说,北直隶因为是经济发达地区,录取名额两百人还算是好的。上一届甘肃乡试,全省秀才参加考试,最后上榜的也不过六十来人。
  三场考试之后,这一院子的秀才,能够笑到最后弄不好一个都没有。
  苏木这才发现,自己无论是在知识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准备好。
  脑子里也乱成一团。
  不得不承认,这是苏木穿越到明朝之后所遇到的最大一次挑战。
  这一次,没有金手指可以作弊,一切全凭自己的真本事。
    
    
第一百七十五章 寅时了

      将东西收拾好之后,一整天时间,秀才们也顾不得出门游玩,都散乱地坐在院子里温习功课。
  一应吃喝,皆由吴老二从外面的酒楼买来。
  至于这里的那对狗男女,则彻底被书生们的读书声给吓住了,在屋子里躲了一整天不敢露面,生怕惹得秀才们不快,吃人家一通呵斥。
  秀才可都是有功名,自不是普通草民可比的,一个不好,被人扇一记耳光,挨了也是白挨。
  苏木心中虽然乱,可还是竭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大考前的一天,再去作作业什么的已经没有任何必要,题海战术那是平时的事情,现在再一头扎进题目之中临阵磨枪,反容易把自己给作糊涂了。
  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在心里将自己往日所学过一便,用宏观的目光探讨得失。分析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做出预案,如果在考试中遇到自己擅长的题目该怎么做,遇到不擅长的又该如何扬长避短。
  因此,看到其他书生都在磨墨作题的时候,苏木就将这个思路说出来与大家探讨。
  众人一听,纷纷说好,道:难得子乔还算清醒,我等都是急昏头了。题山题海都过去了,现在又何必把自己折腾得头昏脑涨,反乱了分寸?
  于是,一个上午,苏木都静静地坐在院子里,先是将自己早已经背熟的圣人典籍和朱熹的注解在心里默背了一遍。
  等吃过午饭,就又同大家商量起各种文体的作法。
  他的短处是论和策文,吴小姐那日说起自己《马政平边策》使的那套理论苏木虽然深以为然后,可心里还是觉得不塌实,就将原话复述了一遍。
  当然,苏木只说这是自己的一管之见,至于吴小姐,人家是一个女子,自不方便在大庭广众之中提起。
  却不想,众人听了苏木的话之后,都同时沉默下去,皱起眉头思索。
  良久,木生才赞叹了声,道:“原来策文可以这么写,我以前总想着要在文章中写出什么经世致用的大策。可一个人的才具终究有限,见识也短,又说得出好法子大道理来。可听子乔这么一说,才知道自己走了弯路,如果这么写,策文却也容易。子乔,你连中三元时,愚弟还有些不服,认为你不过是运气比我好些,写的文章对了考官的胃口。可听你今日之言,才是彻底服气了。”
  随苏木一同来通州参考的保定秀才们也纷纷点头称是,然后又有人道,其实来之前也曾经请教过师长这策问该如何写,竟与子乔所说完全一样。
  苏木这才彻底对吴小姐心服了,不得不承认,这女子还真是继承了吴家的家学,若她是个男儿,却不知道又该是什么造化。
  一个女人能读书识字,在明朝也算是很让人惊讶的事情,而学问大到这等程度,更是全大明朝的独一份。
  整个下午,大家都在讨论中度过,到晚间,所有人都将书本丢到一边,闭口不谈考试的事情。大家都是在科举路上一口气考上来的,考试经验丰富,自然知道“大考大耍,小考小耍”的道理。
  该做的准备都已经准备好,断断一个晚上也不可能让学养有质的提升,再去看书,反无形中给了自己压力。
  还不如彻底放松,将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