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好女婿 >

第387章

明朝好女婿-第387章

小说: 明朝好女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德:“苏爱卿你这个法子好,就弄两份邸报出来。一份给天下人看,让大家都知道我正德朝来是太平盛世;一份给朝中七品以上的命官读。大家各取其便,互不干涉。只可惜,你不能主持通政司啊。这次科举,朕对你有信心,一定要考个翰林学士出来。到时候,咱们君臣团聚,明君贤臣,自是一桩佳话。”
  正说着话,外面传来刘瑾低低的声音:“万岁爷,皇极殿要到了。”
  正德会意:“苏爱卿你退下吧。”
  苏木点点头,从皇帝的御舆上下来,抬头一看,对面就是一座巍峨的宫廷。
  正德皇帝大婚典礼正式开始了。
  皇帝大婚,自然是隆重热烈。
  光是接受百官朝拜就花了大约一个时辰,然后是新皇后在慈圣太后的带领下出来同群臣们见面,接受拜见。
  苏木职位低微,自然没有进入朝圣的名单之中,只远远地旁观。
  因为隔的远,也看不真切。只依稀瞧了一眼新任皇后的大概模样。
  夏皇后今年也不过十五岁出头,这年纪的女子不过是黄毛丫头,拜代不太好的物质条件所赐,一般人发育得也晚。
  她看起来显得有些瘦小,大约一米五左右,眉目小巧,看起来也很普通。而且,面容有些苍白,显然身体不是太好。
  哪比得成天折腾的太康殿下、耍刀弄枪的胡莹、性格急噪火暴的小蝶,就算是文静端庄的吴小姐也长得身材高挑,面如满月。
  苏木愕然发现,自己来明朝所接触的所有女性,都无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健康阳光,才是第一要紧的事情。
  夏皇后的模样叫苏木有些失望,回忆了一下真实的历史记载,夏皇后同正德皇帝结婚十多年,一直没有子嗣。也不知道是她的原因还是正德皇帝的原因,可正德皇帝后来还娶了三个贵妃,三个美人,再加上后宫几百佳丽,都没能诞下龙种,看起来,正德身上的问题要大些。
  正因为正德皇帝没有子嗣,他驾崩之后,也没有皇子继承皇位。没办法,只能让他的表弟,兴王朱厚璁继了帝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嘉靖皇帝。正因为嘉靖皇帝是兄终弟及,这才有后来的大礼仪之争,加上嘉靖笃信道教,成天只知道修长生术,不理朝政,将一个大明朝搞得乌烟瘴气。
  可以说,明朝的衰败,始于嘉靖。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因为正德没有太子。
  “难道正德正没有生育,又或者身体上有什么问题。否则,也不可能在南征的时候,在江苏仪征莫名其妙地暴毙。如此一来,问题就严重了。”苏木现在的超然的地位得之正德的宠信,至少在没有中进士混进文官体系之前。
  正德的身体状况关系到他未来的宦途,就由不得他不关心了。
  苏木想了想,突然回忆起冲虚道人那日在白云观同胡顺解说如何才能生儿子的一席话。冲虚道人常年侍侯在正德皇帝的身边,又是个有本事的人,或许,问问他也是可以的。
  不过,苏木还是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现在去问冲虚正德皇帝是否有生育还早了些,也显得突兀。不如再等上几年再问不迟。
    
    
第五百七十五章 余波(一)

      苏木之所以突然想到这事,一是好奇,想知道真实历史上正德皇帝为什么没有生下一儿本女;二是,如果正德依照真实历史上那么莫名其妙地去世,换嘉靖做皇帝。换了一个老板,苏木就得从新开始奋斗,将来再要想入阁,却不知道要付出比现在大多少倍的努力。
  其三,在苏木心目中可没将正德当成皇帝,而是哥们。哥们儿有事,义字当头,自然要关心关心。
  皇后接受朝拜之后,然后又是许多乱七八糟的仪式,看得苏木大呼有趣,真真是开眼界了。
  可到后面,他却是眼看越觉得眼前的场景有些眼熟。
  仔细一回忆,这才拍了拍脑袋:“我说怎么有这么强烈的即视感呢,原来是在电影里看到过,《末代皇后》啊!”
  《末代皇后》这部电影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故事说的是清朝末代皇帝赙仪的前半生。其中,就有他登基大典一幕。
  清承明制,很多制度和仪式都没任何区别。
  今日正德皇帝大婚,同那部电影有六七份相似度,难怪苏木总觉得在什么地方看到过。
  这个议事鼓捣了半天才算结束,苏木只站得腿也酸了,腰也疼了,肚子里饿得汩汩乱响。
  他还算是身体健壮的,再看看其他官员,如吴世奇者,一个个都面色苍白,虚汗一阵一阵的冒。
  好不容易等到后世北京时间中午两点钟模样,仪式总算举行完毕。
  然后,皇帝和皇后各自乘了御舆,在吴世奇和苏木的导引下,从皇极殿出来,去太庙祭拜老朱家的各位先皇帝。
  这里又是一通折腾,到下午五点,一切才算结束。
  将皇帝和皇后送回大内洞房之后,苏木早已经被折磨得没了脾气。
  一上轿子,就软软地倒了下去,只感觉四肢百骸再提不起一丝力气。
  轿子到了门口,苏木叫了一声“饿煞本大人了!”
  就纵身从轿子里跃出去,就要叫来迎接的家人飞快跑进去让小蝶快些整治一桌酒席。
  就听到旁边那顶轿子里传来吴老先生低低的鼾声,两个轿夫面面相觑:“大人,大人你醒醒,到地头了。”
  吴世奇愤怒的声音传来:“本官就不能再睡一会儿?”
  轿夫苦笑:“大人,要睡你自己个儿回府去睡,睡小人轿子里,仔细受了凉。”
  可是轿子里却没有回音,鼾声有响起来,显得酣畅淋漓。
  苏木一笑,朝两人摆了摆手,掀开门帘子,将已经睡得满脸都是口水的老丈人背在背上,大步朝家里走去。
  背后传来吴老先生含糊的嘀咕声:“女婿半个儿,比念祖还靠得住,找个媒人过来吧!”
  苏家的下人们都捂着嘴,想笑却不敢发出声音来。
  ……
  到现在,年已经过完,正式进入正德年后,国丧期已满,民间的婚嫁饮宴也开了禁。如此一来,十五之后,京城反比春节期间更热闹。
  走上街去,到处都能看到迎亲的队伍,听到满耳的爆竹声。
  吴念祖也过来同苏木商量过,问苏家什么时候能够派媒人过去提亲,这事一日不定下来,两家都一日也不得安心。
  苏木现在一想到这事都头疼,闹到现在,连书也读不进去。就很干脆地说,等会试一结束就派媒人过去,现在且不想这事。
  吴老先生倒是赞了一声,连连点头,说,男儿大丈夫,还是功名要紧,其他都可以先放在一边。他本就是个糊涂人儿,也没什么原则,一会儿催苏木上门提亲,一会儿又觉得还是先准备考试要紧。
  如此一来,倒是让苏木暂时松了一口气。
  在他看来,没中进士之前和吴家谈婚论嫁毫无意义。因为,他还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胡莹,这事,总归要等她点头才是。
  个人问题纠缠了苏木将近一年的时间,到目前看来,短期内好象也没有一个解决的办法。既如此,索性也不去多想。
  至于邸报的风波,在皇帝亲政之后,又摆到了皇帝和群臣的面前,算是正德主持大政之后开门炮吧!
  作为联络上下,沟通左右,又是当事人的通政司,自然免不了要牵扯其中。
  这几日在经历司,苏木成天都听到同僚们议论此事。
  经过会试报名之后,苏木和同事们关系非常好,几乎是无话不谈。只段知事依旧一副爱理不理模样,他看苏木不顺眼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年一过完,作为邸报直接责任人,左通政华察上了一份请罪折子,说自己一时失察,将邸报办成这样,堵塞言路,请朝廷处罚。并保证,立即整改,下一期邸报务必让天子,让天下人满意云云。
  华大人品级本高,又是清流,今次勇于承担责任,自然是引起一片交口称赞。都说华大人知道错能改,是真君子。
  这消息,经历司的人自然知道。华大人的折子反响很大,看样子,邸报恢复成原来那种模样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几日,段炅活跃起来,说话也更是尖酸刻薄,不段地拿邸报说事,矛头直指苏木这个始作俑者。
  到他口中,苏木和吴世奇简直就是*邪小人在世了。
  其他知事虽然对吴老先生不感冒,可感念到苏木的情谊,也不好说什么,只温言相劝,有担心苏木奋起反击,在经历司中又闹出风波。
  说来也怪,苏木却一脸的平静,好象是服了软的样子。
  这样一来,段知事以为自己打了个大胜仗,让苏木这样的大名士也哑口无言,神情更是得意。
  苏木一是不愿意和段炅一般见识,二是觉得正德皇帝既然已经采纳了自己的建议,肯定会有应对的方法的,且静观其变就是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吏部左侍郎焦芳突然上了份折子议论邸报一事,请朝廷将原先的邸报一分为二。
  一份依旧如年前通政司所模样,专门刊载好人好事,并发行天下,张榜公布,用于教化人心,使得生民皆感念朝廷的恩德,天子的伟大,大明王朝生活的幸福。
    
    
第五百七十六章 余波(二)

      另外一份,恢复以往府邸报旧观,刊载国政方针大事,只供在京和地方正七品以上的官员阅读,以为治国参考。
  称之为内部参考资料,七品以上官员在阅读之前要签字画押,阅读之后,还得按时统一上交存挡。
  以广开言路,免堵塞言论清议之情弊。
  两份邸报并行,各取其便,两全其美。
  ……
  这份折子一上,立即在朝堂中引起轩然大波。
  言官们纷纷跳出来攻击焦芳,罪名也是千奇百怪。
  焦芳乃是老牌的进士,又是翰林出身,可当年在京城的时候同翰林院的同事闹得很不愉快,名声也差。
  现在身居吏部左侍郎这种热得烫人的要职,如果板倒了他,不但能够获取极大的名声,还能讨好朝中绝大多数官员,何乐而不为。
  所以,言官们群起而攻之,大有不将焦侍郎整倒搞臭誓不罢休的架势。
  可惜他们却忘记了一点,这个焦芳的战斗力在正德一朝中至少能够排进前三,单论口才功夫,甚至还强过谢迁和李东阳。
  而且,此人性格偏激,可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就苏木所知道,当年焦芳谋取翰林院学士一位时,内阁大学士彭华推荐晋升人选的时候漏了他的名字。焦芳听到这个消息,就揣了一把匕首,天天在彭大学士下班的路上去等,说是不将他的名字加上去,就要和彭大学士来一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彭华听到这个消息,吓得够戗,没办法,只能将他的名字添上去了事。
  所以,焦芳这人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官。
  邸报风波一起,等到言官们打上门来时,焦芳只冷笑一声,说出一番道理来:国政朝局,官员们知道就可以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知。引车卖浆者流都能议论朝政,好要我们读书人做什么?而且,读书人若是中不了进士,做不了朝廷命官,那是学问和道德不足,还是在多读几年书,修身、齐家之后,再来考虑治国平天下吧!
  古代有功名的读书人大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心目中早就将自己当成人上人。一想,确实啊,国家大事,士知道就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