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血沃黄龙石 >

第48章

血沃黄龙石-第48章

小说: 血沃黄龙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眼看看赤帝,还有的人来看看风头。大街小巷疯传着刘季乃赤帝降世,专为诛灭白帝,代秦而有天下的故事。
  这些故事的流传,对树立刘邦的权威至关重要,如果要查阅历史,你会发现,不管是否成功改换门庭,起事的人总会有很多不同于常人的传说,什么梦与天神交,梦吃什么东西,出生时屋顶紫气笼罩,关键时刻天降祥瑞等,五花八门,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个人塑造成一个能代表天意的至圣至贤之人,显然有着君权神授意味。到后来,这些明显迷信的故事不能再冠冕堂皇出现,就变成了对这种人物精神世界如何伟大的上面,二者相较,其实完全一样,都是为了警示世人,他的统治上符天意,下合民心,不可不敬,其实,这一切,只不过是读书人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文字游戏,就算是牛鬼蛇神,他们一样可以将其美化成圣贤之人,只要有需要。当然,这样做并不是只对当权者有利,因为我们需要秩序,从来如此,一强出世,百星暗淡,秩序自然而成,老百姓能得安宁,更加舍得传颂这样的神人,心甘情愿服从,从而建立起新的秩序。
  张心暗地里已经向萧何表示歉意,取得萧何的谅解,但事情好像并没有朝他设想的那样发展,最后逼得我们作出艰难的抉择。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六十五章 圈子
更新时间2012…6…16 19:24:38  字数:2557

 刘邦能顺利当上沛公,自然与他几十年的经营有关,但在短时间里集聚这么强的人气,张心也功不可没。张心的那两个故事,虽然已经演变成一系列甚至有可能自相矛盾的千万种版本,但原创还是他,胜似百万雄兵,让刘邦一下子由仁义之士进化为重建人间秩序的真命天子。而且,张心还通过几天的潜心研究,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中发现了刘邦为火,红色,秦为土,黑色,火克土,预示刘邦定能灭秦自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
  张心的理论得到更多老百姓的认可,但刘邦手下的兄弟们却并不以为意,而且反倒有些排斥张心的意思,觉得他只能做读书人的事,对争夺天下一无所知,只能蛊乱人心,萧何倒是比较赞赏,但却不愿出面帮张心说话。
  显然,我们跟刘邦那些武将的隔阂越来越严重,虽然没有发生正面冲突,但却已经进入冷战。张心在议事时侃侃而谈时,总会有人有意无意地发出声响,打断他的话,而刘邦却没有一丝的责备,让那些人越来越不把张心放在眼里。
  我们本可以安安心心地呆在这里,有饭吃饭,有酒喝酒,要哪阵睡就哪阵睡,没有人管,但此时的张心似乎很不满足于现状,非要在刘邦面前表现一下他作为读书人,并不像某些将领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过去的功劳他不想再提,只是觉得,有必要整肃队伍的纪律。他引用了很多孔子关于名与分的论述,用以证明各有其分才能各安其分,各尽其职,也才能形成上下关系,不至僭越。
  说到后来,张心越来越激动,他说,如今这支队伍,兵不像兵,将不像将,主帅不像主帅,成天酒肉宴席,从没有对如何夺取天下作过打算,也没像样地练过兵。这哪里像一支将要争夺天下的队伍,简直就是一支民工大队。
  他的话激怒了樊哙,他站起来,摇晃着来到张心身后,一把夺下他昨天才开始重新戴起来的儒冠,扔到地上,大庭广众之下将尿撒到上面。张心又羞又急,望望刘邦,又望望萧何,二人都像正欣赏一出好戏似的,全然没有一丝对他的同情或者对樊哙的阻止之意。在场的人全都哈哈大笑起来,我冲上前去,一把抓住张心的手,要将他从人群里拖出去。张心绝望极了,他的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也许上次被羞辱并不能算什么,现在正是他觉得自己可以大有作为时却受此奇耻大辱,这就像一个人正屙尿时,突然被人为停住一样憋屈。
  回到住处,张心仍然愤愤不平,他觉得自己为刘邦付出了那么多,金钱也好,精力也好,却得到如此的回报,而且,他的一切想法,都是为了这支队伍更好地成长,更好地承担起历史重任,却落得如些下场。有志不得的悲凉感从我的心里升起来,相信在张心的心中,会比我强上百倍,空有满腔的抱负,却无处伸展,天地悠悠,难有立锥之地,人间攘攘,无力左右些微。
  我很同情张心,这个来自未来的人,为刘邦殚精竭虑,反而受人戏弄,不得志如此,还有何望。这并非我夸张,虽然后来我总算看清张心,对他的态度有了质的变化,但是,这时的感情却很真实,毫无虚假,因为人心隔肚皮,你只能看到人家的表面,更何况有的人极善于将自己的私心隐藏于大公大正之中。
  张心告诉我,明天一早,我们就离开,现在正是乱世,他不相信找不到一个可以辅佐的人。但我提醒他,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他却说,如果我们能辅佐一个人在此乱世成就功名,一样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没必要也不会改变历史,比如,我们可以帮助某人在一个边远的地方割据,这样史书是不会记载的。
  但第二天,张心却改变了主意,他想再看看,也许要不了几天,刘邦看清形势,会转变态度。然而,这几天,刘邦对我们还是不冷不热,我们去找萧何,萧何又太忙,无心听我们倾诉衷情。
  有一天,刘邦正与手下商议什么大事,我和张心正要地去参与,卫士却不让我们进去。正当我与他们争论时,周勃出来看了一眼,什么也没有说,直接就进去了。
  我与张心回到住处,我主动提出离开这个地方,因为这里的人已经不再信任我们,他们成功了,不再需要像我们这样的人。张心也终于下定决心,忙着和我一起收拾行装,但他还是提议向刘邦和萧何辞行。
  我们到县衙门口,门卫仍然不让我们进去,我们只好让门卫转达,请他告诉刘邦,我们要离开了,到其它地方去。过了一会儿,门卫出来,递给我们一包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几块金子。
  我们又到萧何的住处,萧何家人说他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回家了,于是,我们只好背着包袱上路。
  我没有想过我们将要到哪里去,也没有问过张心,他要打算到哪里去,我们本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那里,所以也就无所谓到哪里,因为到哪里都一样。开始时,我们朝西门走,到了城门前,他想了想,又改从西北方向那道门。我紧紧地走在张心的左手边,虽然我的责任是保证他的安全,但此时,我觉得很有必要给他以安慰,但是,我却无法找到能令我自己信服的说法,所以也只好默默地走着。对他的同情,让我更加坚定了无论如何都必须保证他安全的决心,就算赴汤蹈火,绝不能辞。
  出城门时,那几个守卫认识张心,先生先生地叫得很亲切,张心拍了拍他们的肩,满含着泪出了城门,那几个守卫莫名其妙地望着我们远去。作为一名普通人,怎么能窥探得到读书人的内心,就算我跟张心这么长的时间,而且除了我,他再也没有贴心之人,但我却依然无法完全知道他内心所想。不过,眼见张心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它已经让我对读书人的认识开始转变,读书人不只会钻营,读书人不只会拍马粉饰太平,读书人也不只会糊弄百姓谋取好处,读书人也不只会混淆视听浑水摸鱼,他们一样会为百姓,为正义而拼尽全力。
  我们走的是那条熟悉的路,这条路通往芒砀山,难道是张心看上了芒砀山,想到山上隐居。应该是不大可能,就算要隐居,还有更好的地方,我曾清点过刘邦送我们的金子,大大小小十多块,虽然不及项玉所赠,但省着点,用上十年八年绝对没有问题,如果能找到一个固定的地方,有自己的房屋,再领上一两人的地,种点粮食,怕够我们两人用上一辈子。可能有人会怀疑我所言领取土地之事,在这个时代里,战乱频发,过后,总会有很多的地荒出来,只要你愿意承担赋税徭役,领取土地并不很难,并非像后世那样,土地全归于地主。历朝历代,众多的土地实质上都归朝廷,也就是国家所有,老百姓可以分到一份土地,作为回报,就是承担赋税徭役。所以说,那种认为我们古代是完全封建制的,就不一定对,特别是在一个政权兴起与兴旺之时,就算你是一个拥有封邑的人,土地多少,农户多少,其实那大多是虚拟的,得由政府官员替你收,再由政府拨付给你。跟现在的情况有些类似,不管什么东西都是政府的,因为政府是人民的。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六十六章 项羽
更新时间2012…6…17 9:53:03  字数:2681

 最有可能的是张心要北上京城,想想也有道理,我们历史上所有的都城都是政治、文化、经济三位一体的中心,只是到了近代随着国门的开放才逐渐有所改变。只有这种地方,才是精英们发展的最佳平台,所以北漂经历了半个世纪仍然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这次,我们没有再用腿丈量土地,而是一出城就雇了一辆破马车,一方面省点钱,另一方面不致太过招摇,现在的世道已经乱成了一锅粥,稍不留意,身手异处算是好的归宿,搞不好还会成为他人的盘中餐,如果你已经了解了我们前面的经历,你就绝不会觉得我是在危言耸听。
  来到芒砀山马车能通达的最远地方,我们下车开始步行,我终于没有能控制住好奇心,问了张心此行的目的。张心此行虽然没有什么话语,但此时却心平气和地说:
  “我们要去见那位隐居的贤人。你还记不记项玉?”
  我点头称记得,虽然是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想到过他,但只要一提起名字,我就能很快回忆起一起的经历。同时,差不多已经模糊的陈可茜的形象也一下子清晰起来,我脱口而出:
  “还有陈可茜。”
  张心说:“是啊,我们离开他们一晃就一年多,一直忙碌,差点都淡忘他们了。特别是陈可茜,我们的同路人,现在她怎么样了?过得还好不好?作为男人,我们有愧啊!”
  我说:“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她跟着项玉,还有谁能让她难过?”
  张心叹口气说:“但愿如此,现在正是乱世,人生不仅只有起落,更多的是站起与跌倒,站起来容易,跌倒了,怕是再难起来。”
  张心这样一说,倒让我替陈可茜担起心来,她一个女人家,从两千多年后来,举目无亲,若真有点变故,项玉抛下她不顾的话,她就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我说:“那,我们得快点。”
  张心说:“我一直不明白,项玉到是不是项羽,但现在的情形来看,可能性是越来越小。历史记载,他是在吴中起事,吴中离沛县也不太远,但却没有任何消息。按理说,刘邦他们起事和项羽在吴中有一定的关系,但是,那段时间我们只顾着帮助刘邦却忽视了这个问题。我们得加快些,找到那名贤人,立即动身去吴中看个究竟。”
  然而,当我们再次来到夫子山时,那位贤人并不在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