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秀才的逆袭 >

第257章

秀才的逆袭-第257章

小说: 秀才的逆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唯有江阴,任思齐绝对不会坐视不理。在先前,他已经派出了刘肇基的第三镇官兵前往常州,给出的命令就是尽量援助江阴。而这一个多月来,大量的物质又从崇明出发,沿着长江运到江阴城下。有了崇明的援助,相信江阴能比历史上守更长的时间。

    可是江阴毕竟是一座孤城,一座小城,想防住数十万清军的进攻根本就不可能。早期清军攻城兵力不多时,崇明援助的物质还能送入城中,而现在,在清兵的四面围攻之下,即使城内的百姓能够撑住,可等到粮食耗尽时,等待满城百姓的仍然只有一死。

    必须得设法接引江阴百姓撤退了!和李彦直等人商议之后,任思齐下了命令,命令以茅十八为统帅,带领五百艘战船赶赴江阴,会合第三镇刘肇基,共同接应江阴百姓的撤退。

    同时命令崇明知府沈廷扬,征调民夫,为新来的百姓尽快搭建房屋住所。据估计撤离江阴的百姓至少有五六万人,为这么多人建设房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现在崇明岛上有的是人力,有的是工匠,只要钱粮到位,一切都没有问题。(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一章 致歉

    ps:向各位书友致歉,这么长时间没更新。主要是家中房屋装修,加上过年,加上老家没有写作环境及条件,才断了这么久,对不起各位了。太监是不会的,虽然这本书不挣钱,但绝对会完本。从今天开始会恢复更新,先定个目标,这个月每天两更,六万字。

    靖江,古称马驮沙,原本是江中一孤山,千百年来滔滔江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在山下沉淀下来,渐渐有了沙洲出现,慢慢的沙洲越来越大,成了江中岛。有了陆地,就有人口居住,成化七年,应天巡抚滕昭上书朝廷,表章中说马驮沙“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是年十一月,得到朝廷批准。为祈盼马驮沙从此河清海晏,安宁太平,成化帝同意设县,赐名靖江。

    当然作为江中孤岛,靖江县不论人口和面积都不能和一江之隔的江阴相比。而因为有江河相隔,当南岸的江阴等地爆发了熊熊抗清浪潮之时,靖江却处于难得的太平之中,这让清知县何秋暗自庆幸。然而还未等他高兴几天,一支船队突然从下游逆流而上,来到了靖江。

    靖江全县仅数万百姓,县城所有差役加起来不足百人,如何能和一支数千人的大军抗衡?当崇明军第三镇在刘肇基的带领下登陆靖江的时候,何秋果断的下令开城投降。

    一枪未发便夺下了靖江,这让刘肇基很是意外,对主动投降的知县何秋稍加安抚,便派船送往崇明岛,然后宣布全岛军管,派出船只沿岛巡逻,占领码头。

    靖江虽是江中孤岛,可是却也是长70里、宽30里的大岛,并不比崇明小太多。况且岛距离长江北岸只有不足一里的水道,一条木筏即可横渡水道往来靖江和北岸之间。所以想在岛上立足要时刻保持警惕,防范来自北岸清军的进攻。而长江北岸的清军准塔部虽然刚被崇明水军打败,然而还有数万军队,实力强大,不得不防。

    故刘肇基下令控制所有岛上船只,严格封锁水道,并派出大量细作往来北岸,探查敌情。

    任思齐给第三镇的任务是游击在常州镇江一带,并负责救援江阴义民。而靖江县作为江中岛屿,对拥有大量船只的第三镇来说是很好的根据地。以靖江为基础,可以派出军队沿江而上,袭掠常州镇江。不过考虑到靖江岛距离长江两岸的距离太近,容易受到清军的两面夹击,以之为短时间的根基尚可,若是有大批清军来袭的话,很难防守得住。

    刘肇基在完全控制了靖江之后,立刻派人去和南岸江阴取得联系。而对江阴城来说,崇明军的到来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自从闰六月一日举义以来,江阴义民在陈明遇等人的带领下已经坚持十多日,四乡百姓纷纷响应,并全歼了常州知府宗灏派来的三百清兵。然而陈明遇等人知道,更多的满清军队会被陆续派来,来镇压江阴义民。现在大半个大明都被满清占据,大明朝廷也已经覆灭,小小的江阴在八旗兵铁蹄之下根本不值一提,可是义之所至,虽死不悔!为了头上之发,为了不沦为蛮夷,死又算得了什么?在开始举事那天起,陈明遇就想过了自己将来可能的遭遇,可是他全然不怕。

    可是虽然自己不怕死,陈明遇却不愿满城百姓陪着自己一起死,既然决定举义,就要设法取得胜利,所以这些时日以来,陈明遇一边和其他义军首领一起组织全县义民,排查奸细,训练军队,征募粮饷,打造军械,一边积极派人联络各方明军,寻求支援。

    距离江阴最近的明军有两部,一部就是崇明军,另一部则是淞沪副总兵吴志葵和镇东伯黄蜚部,陈明遇派人向这两部进行求援,没想到求援的人出发还没有几天,就传来了崇明军攻下靖江的消息,这让陈明遇大喜过望,当即派人携带重礼乘船前往靖江,邀请崇明军入城。

    刘肇基便派出了营正沙千里带领一千士兵进入江阴城,协助陈明遇防守江阴,自己却依然带领着大部分军队留在靖江。

    此时江南各地先后乱起,苏松常各府都有义民反清,而江南八旗兵的主力一半镇守在南京,另一半则在杭州,面对汹涌而起的抗清浪潮,驻扎在南京的满清豫亲王多铎调派兵力镇压各处叛乱。可是偌大的江南,仅凭多铎手中的兵力根本无法兼顾,只得下令集中主力沿着运河先平定苏州的叛乱,确保运河一线不失。至于偏僻的江阴等地,就由地方官吏自行镇压。

    此时多铎手中的八旗兵主力尚有近两万人,可是江南夏天炎热的天气已经使得这些无敌的勇士怨声载道,整日的呆在屋中尚且汗流浃背有不少勇士中暑,更不用说再出兵前去镇压叛乱了。没奈何,多铎只能把刘良佐放了出去,派他去镇压各地的叛乱。

    自从攻下南京之后,多铎着手整编了二十多万投降的绿营兵,裁撤老弱,并把各将领派往各处镇守。然而对于在降军中威望卓着的刘良佐李本深等人却加以提防,牢牢按在南京控制在自己手中。

    刘良佐原是南明四镇军阀之一,手中原来掌控着数万军队,李本深是高杰的外甥,高杰死后其部下各将以李本深为尊。随着对各部降军的整编,刘良佐二人已经失去了掌控军队的权力,拿刘良佐来说,其掌握的军队仅剩三千多人。现在随着战事的吃紧,多铎不得不把刘良佐派出去了。

    刘良佐带兵从南京出发,急行军先是赶到丹阳,镇压了丹阳的暴乱,复又赶到金坛,剿杀了金坛数千义民,于闰六月十五日到达常州府,和常州知府宗灏会合。

    而此时的宗灏正焦头烂额,宗灏是崇祯十六年进士,做官不到两年因投降满清而得任常州知府,这让宗灏对满清感恩戴德。当江阴暴乱的消息传来时,宗灏立刻便派出三百士兵赶往江阴镇压,谁知道派出的军队却被歼灭。宗灏大怒之余,继续调集军队,然而他只是一个知府,又哪里有调兵之权?常州城内尚有千余绿营兵,可是要确保州城不失,又如何能轻易派出,正没奈何时,刘良佐带领大兵前来,让宗灏大喜过望。(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二章 刘良佐

    刘良佐率部到达常州府后,稍作休整,补充粮草器械,收编了常州府其他杂牌绿营兵,兵力达到五千人,向江阴开发,于闰六月二十一日抵达江阴城西南秦望山,击溃了盘踞在附近的数千义民,继续向江阴进发。

    随着手下投奔的义民越来越多,江阴典史陈明遇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他原来只是一个小小典史,从小吏升迁而来,若论对政务庶事的处理,他自问熟稔的很,可是对领兵打仗就非常外行了。好在江阴城内人心尚齐,在训导冯厚敦、都司周瑞珑,兵备曾化龙等人的协助下,一切尚井井有条。可是每日里都有义民入城,现在城中义民百姓加起来已近十万之多,手下乡兵杂七杂八加起来也有两三万,可是大部分都是乌合之众。好在靖江的崇明军刘将军派了一千军队入城,这让陈明遇的底气足了许多。可是不知为何,靖江的刘肇基本人却不肯入江阴城,其属下的大半军队还留在靖江,这让陈明遇隐隐有些不安,难道是刘肇基不看好江阴不成?

    陈明遇自问不是帅才,若是刘肇基肯入江阴的话,他肯定会把首领的位置拱手相让。

    不行,局面越来越复杂,我得找人帮我才行,这一刻,陈明遇突然想起一个人来,上一任江阴典史阎应元。

    阎应元是上一任的江阴典史,武艺超群,尤擅射箭,因功被弘光朝廷升为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阎应元却没有往广东赴任,而是赋闲在江阴乡下家中。若是有阎典史助我,大事可成!陈明遇暗道,然而还未等他派人前去邀请阎应元入城,却突闻清兵再次前来的消息。

    闰六月二十一日,刘良佐带领大军五千余人兵临江阴城下,江阴城中的义军出城攻击立足未稳的清兵,却被刘良佐部轻松杀散,遂闭门不出。

    刘良佐手下这五千余人有三千是他原来的亲兵,精悍无比,岂是江阴城中的义民能比?

    杀溃了城外的义军之后,刘良佐一边派人招降江阴,一边派兵攻击城外乡镇。凶悍的绿营兵在城外到处烧杀强掠,附近各处的村镇陷入滚滚浓烟之中。

    “沙将军,请您务必出兵解酒城外的父老。”陈明遇亲自来到北城崇明军的兵营,向驻扎在江阴北城的沙千里提出了请求。

    “陈典史放心,保卫百姓是我崇明军的职责,我已经派人把消息送往靖江,只要刘镇将的命令一到,我就会出兵和刘镇将里应外合,全歼了刘良佐部!”沙千里慨然道。

    得到沙千里的答复之后,陈明遇忧心忡忡的回到了县衙,召集都司周瑞珑,邵康公等人商议御敌之策。

    周瑞珑属下有士兵五百人,邵康公也招募了数百勇士,二人是江阴城守城的主力。

    “我等属下都是匆匆从军的百姓,远非精悍的绿营兵对手。要想打败清兵,还得请崇明军出手才是。”邵康公刚刚经了一场大败,他率领着千余义军属下向刚到江阴的刘良佐部发起了进攻,却被打的大败,死伤二百余人,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自然不肯再出兵城外。

    “邵兄说得对,此次前来的清军是远比以前精锐的多,其中竟然有马兵一千多,不是咱们能对付的,咱们只要保住城门不失即可。至于灭敌,还是留给崇明军吧。”都司周瑞珑在数日前曾经率领属下士兵击败了一千清军水军,取得了一场大胜。现在连他都这么说,陈明遇知道主动出兵是真的不可取,还是老老实实守城吧。

    “报,伯爷,江阴城四门紧闭,一直没有出兵的迹象。”手下探马向刘良佐报告着江阴城内的动静。

    刘良佐长叹口气,他四处分兵强掠就是引诱江阴城出兵,好借机攻下江阴,既然江阴不上当不肯出兵,这诱敌之策也就失去了效果。

    “传令下去,撤回各部。”刘良佐命令道。

    看来只能强行攻城了!刘良佐心中暗道,提起攻城,他就头疼无比,因为扬州城下的那场惨烈的攻城战现在还是他的噩梦。

    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