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

第507章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第507章

小说: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年后,市场上的各种商品已经能够满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电视机能够买到;洗衣机能够买到;电冰箱能够买到,要是有钱的话,空调也能买到,十年前年轻人结婚要配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又称“三大件”,能够凑齐这三件物品的人家也是少之又少,刘琅的父母就是在那个时代结婚的,家里只买了一台自行车,勉强凑齐了“一大件”,缝纫机还是结婚后一家人凑钱买的。

    而十年后呢,年轻人结婚也要有“三大件”,不过此时已经换成了冰箱、电视机、洗衣机,为了区别两者,很多人称呼前者为“老三件”,后者为“新三件”,看看两者之间的价值就能看出时代的变化了,“老三件”加起来也就是四五百块钱而已,而要凑齐这“新三件”,没有个三四千块钱是别想了。

    十年前,阜城的道路还都是土路,路上最多的是自行车,其次就是马车,至于说汽车,你站在路边可能半个多小时都看不到一辆,而现在呢,已经变成了柏油路,而且道路加宽了很多,中间特意给机动车留出车道,路上偶尔还会出现岛国和美国的进口车。

    这些都是普通眼中的变化,而对于刘琅来说,他的目光是放在了国家对资金和技术的需求方面,这种变化才是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发展。

    十年前,国家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用于增加自己的外汇储备,有了钱,国家才能购买大量的物资,于是国外的大量企业进驻国内,同时也制定了很多政策,比如允许国外企业购买内地土地等等。

    而十年后,近千家国际大公司在内地设立了工厂,国家的外汇储备已经不再捉襟见肘,但总是依靠外国企业也不是长久之计,国家发展最大的动力还是要靠自己,国家又把目光投到内部,技术升级改造成了这一时间的主要方式,于是国内企业开始在技术上下功夫,想要提升自己的产能,但现实是很残酷的,国家在技术层面上还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只能通过招标的方式引入国外的技术。

    没办法呀!要是国家有相应的技术也不会用国外的,这就是现状。

    国家在几年前的工业发展规划中已经将这一段时期写了出来,先引进国外先进的工业技术,然后逐渐消化这些技术,慢慢的把技术变成自己的,再在其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技术,这个过程是没有问题的,也应该是这么发展,但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谁主导这项工作,国家是希望企业和国家一起来做这项工作,国家来引导,企业才是主体,毕竟企业有资金有人才,做起来方便。

    但从前世来看,这种方式有些不理想,并不是这种方式本身存在问题,而是那些企业没有按照国家的思维来发展。

    即便是国企,在市场经济浪潮下也是要以盈利为目的的,国家也是这么想,就像阜城的那些制造企业,很多都无法盈利,国家现在也管不了,虽然还没有公开宣城让他们自生自灭,但也只能勉强维持,工人连工资都开不足额,只有一些关系到民生大计的企业国家才会力保他们。

    是企业就要追求利润,这是任何企业不变的准则,那一个企业的利润是如何构成的?大体上就是总收入减去成本,所以企业一方面要提高总收入,一方面也要降低成本,提高总收入自然是很好理解,扩大销售,提高产品质量,那么如何降低成本呢?

    国家的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做得很不好,国外的企业倒是很简单,比如裁员就是一种方式,国内现阶段还是国企,裁员是不可能了,那就只能在其他方面想办法,提高生产效率就是方法之一,很多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也是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质量。

    但是成本里面还有一个最最关键的一项,那就是研发费用,其实这才是成本构成中的大头,为了降低成本,国内的企业就把研发费用给降到了最低,甚至根本就不设研发部门。

    如果是做进出口贸易,那没有研发部门也无所谓,但是制造产品的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没有研发部门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可是现阶段就是有很多企业处于这个状态,为了降低成本根本就不考虑研发自己的产品,当然,他们也有依仗,觉得既然能从国外购买的资金和技术,用得着自己花大价钱去搞研发吗?

    说到底,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核心科技对企业的价值,只有掌握了自己的核心科技,才能把利润最大化。

    改革开发已经十年了,说实话,国家工业方面的技术还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这次改革开发十年庆祝活动中,国家自主生产的芯片是一个亮点,这项技术不说达到了世界一流,起码二流水平是没问题的,而且现在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制造自己的光刻机,只要这项技术实现突破,那么国家的芯片产业将会实现真正的崛起,再加上这一世有万安公司相助,国家不会再像前世那样在芯片上受制于人。

    可是除了这芯片产业外,其他方面就差强人意了,也不能说没有成绩,当年大众汽车国产化的过程中促进了很多制造企业的提升,但也是靠着德国安德鲁斯公司的机床完成的,不过有很多机床厂也发现了这个机会,买进德国安德鲁斯的机床进行仿造,几年下来也有了一些成绩,虽然不能说完全仿造成功,可也算是模仿了八成左右,算是一些成绩了。

    

第八百七十五章 咱们可以尝试一下这个项目() 
实际上在国内,对机床研发最成功的是华夏工业科技有限公司,一年前就已经制造出了性能不亚于德国安德鲁斯公司的机床,只是这些技术并没有完全公开,因为华夏工业科技不差钱,每年光是从变形金刚模型的销售中就能获得数百万美元,而且熊教授他们也不觉得这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你仿制的不过是国外三流产品,拿出来都丢人现眼,现在华夏工业科技已经开始研发二代机床,而且有了很大的突破,这才是能拿得出手的产品。

    当然,若论技术,刘琅脑子里的东西才是顶尖科技,这些技术只要全部都变成现实,那么国家的工业水平一定会提升一大块,如果在全国企业中普及,不说跟美国、岛国和德国这样的一流制造业国家相比,那也能跟欧洲其他发达国家掰掰手腕了。

    刘琅看到这些招标资料,心中也是一动,这些企业想引进国外的技术,可是论技术,自己手里现在就有一些呀!

    “这里面有没有咱们能做的技术?”

    刘琅一边翻着资料一边问道。

    “刘总,您看看粤省电力厅的那个招标项目,我看咱们可以试一试!”

    一旁的陈伟从资料中找出一份递给刘琅。

    “吉北省四十万千瓦机组招标项目……!”

    这些资料是很详细的,甚至都有每个项目的招标计划,类似于标书了,要不是王振东的关系,普通企业是得不到的。

    “刘总,这个项目很大,有一些我们暂时还做不到,但是你看看这个!”

    “直径七百五十公分高强度管件制造和焊接工程!”

    看到这一招标项目,刘琅眼睛一亮。

    火电站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管件,主要的分类是弯头、三通、异径管和堵头这四大类,而每一类又有很多品种,比如弯头就分为热压弯头、推制弯头、焊制弯头、模锻弯头和冷压弯头等,还有三通,有锻制三通、锻焊三通、焊制三通、球形三通和热压、冷压三通等等。

    做为火电站的管件,尤其是发电核心处的管件,要承受高温高压,对管件的质量和要求比其他行业要高的多。

    现阶段国家最大的火电站都是三十万千瓦,当年阜城电厂最高输出功率就是三十万千瓦,不过那是最高设计输出功率,平常工作状态下要远小于这个标准。

    现在吉北省要上一个输出功率四十万千瓦的火电站,当然,不能说是新建,他们可能是在原有的火电站基础上重新改造升级,但这种一下子提升十万千瓦的工程可不只是把相应的管件变大变粗那么简单,首先在材质上就要有变化,原先的材质很可能无法适应新的压力温度条件,这标书里说得也很清楚,管件的材料要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碳素结构钢或者符合标准的合金钢。

    光是这两种钢材国家现阶段就很少,然后还要对钢材进行重新设计模具进行锻造,最后还要焊接成型,这一系列的工作对于现阶段的国家来说基本上是无法完成。

    但是刘琅可以呀!起码在焊接阶段能够用国内最先进的增强焊接技术对其加固焊接。

    刘琅估计了一下这个项目大概需要有几十个三通和弯头吧,只是这些三通和弯头都是巨型的,最大的可能都得有近一米的直径,光是冲压技术国内现阶段就没有哪家企业能够完成的,因为这需要用至少五千吨以上的油压机,这种油压机的价钱都得近千万人民币,这部分最后得交给国外企业去做。

    另外国内能够完成的这么粗管径焊接工作的人至少也得是七级焊工,而且由于材料材质的强度非常高,焊接难度自然更大,能够完成这些工作的工人恐怕不多。

    显然吉北省也没想过国内企业能够完成这项工作,他们面对的应该就是国外的企业,尤其是岛国企业,因为岛国的电力技术非常发达。

    “唉,如果我们把新一代的不锈钢冶炼炉给造出来,这个活就可以全部接下来了!”

    刘琅叹了口道。

    熊教授等几名专家一愣,他们觉得北方工业可以在焊接这一块考虑一下,可刘琅怎么突然说到了材料问题。

    “教授,这个火电厂需要的管材材料tb/1184…1996碳素结构钢就可以,华夏工业科技现阶段正在研发的新一代不锈钢冶炼炉其实就可以锻造这种钢材,只需要做一下小改动即可,只是新一代的冶炼炉还处在试验阶段,没有工业化量产,要是能够量产,我就可以直接拿过来冶炼这些材料了,而且成本至少比国外要少百分之三十左右,可惜呀!可惜这个吉北省火电站没这个命了!”

    刘琅笑了笑说道。

    不过,刘琅说得还是很对的,一年前刘琅从美国回来,把最新型的不锈钢冶炼炉的图纸也带了回来,这种新型的冶炼炉除了可以降低能耗百分之三十外,还可以冶炼出更优良的不锈钢,当时国家也很重视,为此还给华夏大学拨了两百万元的专款。

    事实上,这一年时间华夏大学已经制造出了一台样机,完全可以投入到生产当中,只是还没有正式工业化生产而已。

    不是不想,而是找了几家工厂没有人愿意花这笔钱,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第一代的冶炼炉两年前刚刚实现产业化,为此沈城制造厂和沪市制造厂投入了将近两千万元,每年制造近百台冶炼炉,实现年产数百万吨304型号不锈钢的目标。

    这么多钱砸了进去终于将不锈钢冶炼炉产业化,而且304型号不锈钢是能够满足国内需求的,现在他们只需要增产即可赚取大量的利润,在这种形式下,谁还会去投入大资金去制造新一代的不锈钢冶炼炉?

    制造厂不愿意投入资金,再加上华夏工业科技把精力又放在了新一代机床的身上,所以最新型冶炼炉就被搁置在了一旁。

    现在刘琅提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