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

第633章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第633章

小说: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人可能会改变国家的互联网时代,因为在前世,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企业的诞生都是那批此时身处国外,接受更为先进的互联网知识的留学时,这一世对于互联网知识的了解,国内的学生未必就比国外差,但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有实物才能学以致用,在校园里打造一个小型网络也是让他们更深刻的了解这门学问。

    刘琅做事当然雷厉风行,第二天就带着任为天到了港岛,然后直接划拨一千万美金到对方账户,同时又给了火天霆划过去一亿美金,托付他们购买物业楼盘,同时有和国为签署了协议,国为公司将百分之五的股权转让给刘琅,当然,国为百分之五的股权现在不值什么钱,甚至如今的国为公司还没有实行股份制改革,属于任为天一人所有,这份合同也只是一份两人之间的协议罢了,要等到以后国为公司股份制改革之后才能生效。

    任为天没有想到刘琅这么信任他,一千万美元片刻工夫就打到了他的账户上,这可是一千万美元呀!人民币差不多是八千万,他两天前还为了贷款一个亿而烦恼,转眼之间这个大问题就解决了。

    有了钱就好办了,任为天已经决定先到美国去一趟………。

    他当然不是去游玩,而是去招聘员工,就到硅谷找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

    国为公司当然没有高通、德州仪器这些公司有名,但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道理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能用。

    美国同行业的薪酬是税后四万美金,这还是资深员工,如果是刚毕业的学生还到不了这个标准,我直接给刚毕业大学生每年六万美金,就不信他不来…………。

    不行,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工作可以,但是深一些的工作恐怕不能胜任,还得招聘一两位专家工程师,那就每年十万美金的年薪,实在不行也跟他一些股份。

    先招聘十几位大学生,一两位工程师,这每年就得支付将近百万美金,我还得购买设备,高通不知道能不能卖给我………不行我就提出和他们合作一同开发国内市场,只要弄到设备就好办了。

    

第一千一百章 举国之力发展的中芯科技() 
刘琅替任为天解决了一个最大的难题,所以他马上就开始考虑下一步公司的打算。

    任为天是一个实干家,现在有了钱,剩下的就得靠自己去争取,他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要么不做,要么就百分百尽力,总之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能想到的一切办法都要尝试。

    刘琅对国为公司上了心,和孙虎从深市飞到了沪市,来到了中芯科技。

    刘琅每年都要到中芯科技来一两趟,生怕它们走“走弯路”,好在中芯科技的管理者还是黄坤、谢喜德和周明三人,虽然他们三个年纪都快七十岁了,但精力还好,其实他们这么大岁数的人精力再好体力也不行了,可能一场大病就会让他们倒下,就像熊怀志教授那样。

    但他们不敢退休,因为国家下一代半导体工作者还没有真正培养起来,他们要看到这些年轻人能够担起重任才肯放手,要不然他们死都不会闭眼。

    好在这几年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们正以飞快的速度成长,尤其是从岛国留学归来的王海军更是独当一面成为光刻机项目的总工程师,年轻人的进步让几位老教授感到欣慰,或许再过几年他们就能安心的退休了。

    现在的中芯科技已经跟初建时大不一样,占地七公顷的厂区里建有三座总面积四千多平方米的厂房,一栋四层办公楼,一栋供一百人居住的宿舍楼,职工食堂、活动室,另外还有精密仪器研发楼,可谓是设施齐全。

    这样齐全的工厂整个国家也没有几个,当然,这都是拿钱砸出来的,这几年国家总共在中芯科技身上砸下五亿人民币,这还是直接投资,不算间接的支持,要是再把间接的投入算上,总投资必定超过十亿人民币。

    十亿人民币跟刘琅的十亿美金相比差的有点远,可能有人会认为国家对中芯科技的投入很少。

    事实上并非如此,现在是九零年,国家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部门都需要钱,国家的重点其实还是在钢材和电力方面的投入,毕竟这两个都是基础,没有钢材,任何建设都无法进行,没有电力还搞得屁?

    钢材和电力是优先行业,其他行业要么你“听天由命”,国家给你多少就是多少,要么你就自力更生。

    当然,国家对教育和现代化工业的投入比例要比其他行业大得多,比如筹建阜城工业特区一次性就给了两亿人民币,这两亿不知道让多少部委的领导眼红。

    可国家即便如此困难还是把中芯科技当成了心头肉,每年都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硬是把这家公司在短短五年内做成了前几名的央企。

    这就是举全国之力发展某个行业的优势,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将一个产业发展起来,同时做大做强。

    当然,中芯科技的壮大不能完全称之为举全国之力,毕竟五年十个亿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多,只能算是过得去而已。

    举全国之力发展芯片产业最成功的国家还是韩国,他们的三星电子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三星电子在二十年后成为了足以和美国苹果、英特尔平起平坐的超级企业,论综合实力甚至都超过了这两家公司,三星电子的发展历程就处处体现国家资本。

    拥有这样的企业对国家来说是一件幸事,但同时也是不幸,三星公司一年的产值相当于整个韩国gdp五分只一,韩国民间有一句流传的谚语,叫做出生、死亡和三星,寓意韩国人的一生根本离不开这家公司。

    三星集团渗透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渗透到韩国政府的各个角落,每一任总统都要面对这个庞然大物,他们的职业生涯甚至斗受到对方的摆布,所以这些人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走,或是卑躬屈膝或是强烈打压,前者还可以让他们苟延残喘,如果是后者,那不好意思,只有灭亡这一条路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那位被誉为平民总统的隆五玄,他任内极力消除对方的势利,看上去取得了成效,但刚一卸任就被泼了一身脏水,最后跳落悬崖自杀身亡,以亲身经历告诫后来者万万不要“以下犯上”。

    中国不是韩国那种弹丸之地,大国有大国的壮志,断不能在某个行业上倾注所有精力,所以也不会出现这种局面,中芯科技自然也比不得三星电子。

    中芯科技走的还是产业链的方式,也就是“风田”模式,以中芯科技为龙头,其他企业为其配套,进而带动大多数企业共同成长,最后行程一个产业链。

    这几年来中芯科技也的确带动了一大批企业,什么半导体加工企业、电子元件企业、光学仪器等企业,这些企业经过不断整合与完善已经形成了规模,在刘琅看来,半导体企业的改革要比工业企业的改革成功的多。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国家的半导体企业原本就零零散散,对国家的贡献同工业企业相比差的太远,规模小的企业大多数都可有可无,平时也没有人重视,同样,这样的企业改革的难度也小的多。

    总之一句话,中芯科技的成长已经超出了刘琅最早的逾期,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未来互联网时代的ip芯片市场绝对有中国一席之地,不会再有前世那样国家每年要拿出数千亿美金进口芯片的局面发生。

    刘琅和王海军两人走在科研楼里面,这里拥有四间国内一流的实验室,实验员大部分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另外还有从各地抽调来的行业精英。

    国内半导体企业不少,但是优秀的人才却不多,第一批职工就是从全国范围内选拔上来的,后来中芯科技又进行了两次人才选拔,通过“大比武”挖出了一百多名优秀职工调入中芯科技,沪市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后顾之忧,特意为他们在沪市附近修建了职工宿舍,另外户口什么的也都全部解决,从三线小城搬到沪市这样的一线城市可是很多人的梦想。

    

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黄坤方程() 
王海军一边带着刘琅参观一边感慨地说道。

    “刘总,想不到中芯科技发展的如此迅速,两年前我到这里时,一切还不是这个样子,现在的我都有些舍不得这里了!”

    当年王海军从岛国学成归来是希望到刘琅那里做事,不过刘琅如今正在发展北方工业集团,根本没有精力去搞半导体,所以推荐他到中芯科技,当时王海军是很不情愿的,他觉得国家的管理体系很臃肿,对这种新兴产业反应太慢,自己这样的人会很不适合这种体系。

    中芯科技对芯片的反应速度的确不快,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国家对中芯科技的重视程度是王海军没有想到的,大量资金和设备的投入让芯片产业以一种在他看来都惊讶的速度发展起来。

    当然,国家的半导体产业原本就不差,在刚刚建国时一些技术就处于世界前列,但六七十年的国家进入混乱时期,相关产业也就落后了,好在在这个时间段内世界的半导体产业发展也不是很快,双方的差距虽然很大,但不是不可逾越,只要国家下大力气在短时间内是可以追赶上来的。

    如今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就格外重视,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再加上中芯科技的管理层有几位真正的专家坐镇,他们明白如何发展,同时也抵挡住不少来自上面的压力,这让王海军看到了希望。

    “王大哥,国家的力量是无穷的,你在岛国留学,应该知道三星电子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他们不就是举全国之力在短短十年时间内就从一穷二白成为了现在这样的吗?我们的中芯科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走了三星公司的路子,这是咱们的榜样,一定不能放过这次大好机会。”

    “没错,不过两者之间还是有差距的,三星公司现在的芯片技术更新非常快,ibm、苹果公司都有部分订单,万安公司也准备把订单给他们一部分,咱们的速度是跟不上他们的。”

    王海军依旧是有些不满意。

    “那倒也是,三星公司毕竟是韩国的支柱企业,中芯科技虽然利润非常高,但产值还是太小,两家公司在国民产值中的比例根本无法相提并论,韩国人敢拿出一年产值的百分之一投入到三星集团,我们国家能吗?要是那样的话,恐怕其他产业就得完蛋,这是客观原因,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就是我们这些人,只要我们坚持建国时的那种激情,奋不顾身的投身到事业中去,我相信伟大领袖那句话,就是人定胜天。”

    “人定胜天………!”

    王海军默默的咀嚼这句话,在经历过岛国的学习后,他一直觉得科技在于基础和投入,基础雄厚自然发展就要顺利一些,投入巨大发展就快一些,但中国这两方面都很欠缺,倒是大家充满了激情,在黄坤、谢喜德和周明这些老一辈的科学家带领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有些难关在他看来根本就无法解决,因为国家的基础制造水平太低,最简单的来说,没有仪器那些精密光学元件你怎么打磨?用人吗?

    还真是用人手一点点的打磨出来的,尤其是黄坤这位元老级的专家,他的成就其实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

    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