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祚高门 >

第601章

汉祚高门-第601章

小说: 汉祚高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淮南的军备情况非常好,这一点众人早知。因为有了江东大量资财民货的投入,加上沈哲子灵活的经略地方,并没有因为冒进而有虚浮。所以这个问题也没有经过太长时间的讨论,便就停止下来。

    待到李充汇报完毕淮南事务、告退之后,王导才又说道:“如此看来,淮南已经可以暂时放心。至于徐地事态,不知诸位又是何看法?”

    听到王导的问题,众人又都皱眉沉思起来。羯奴南来,所攻者无非三点,一在汉沔襄阳,此地既有陶侃宿将坐镇,又是荆镇分陕重地,即便不能守住年前成果,也不会有大败亏输,因此反倒不怎么值得讨论。

    第二个地点便是寿春,这里本来是台辅们最担心的所在,但是沈哲子已经如此表态,加之淮南军备也确是优于其他边镇,说无可说,只能静待结果。

    第三个地点则是淮阴,徐州所在。其实这一路战事如何,从南北对峙整体格局来看,最不必担心。

    哪怕羯奴一路打到了广陵,大江天谴横阔四十里,哪怕是早年三国分立曹魏国主曹丕至此,也只能感慨天限南北而不能渡江。如此天险,更非羯奴促临之众能够突破。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东线就完全没有一点忧虑,即便不必担心羯奴大举渡江,可是广陵周遭那些军头流民帅呢?

    诚然,郗鉴也是高望大臣,从稳定人心而言要比弱冠之年的沈维周还要可靠几分。但是徐地情况较之豫州、淮南复杂的多,哪怕是郗鉴,也不能说能够统御上下,使人无异心。

    今次羯奴近百万之众南来,乃是南渡以来未有之严峻考验,江北那些军头们能不能安守地方?会不会仓皇南渡?南渡之后,又会不会听命于台中?又或者会不会聚啸为乱?

    这都是需要提防考虑的问题,所以,台中即便不干涉徐州方面的军务,也一定要派大臣镇守京府,避免那些桀骜不驯的江北军头过江为乱!

    淮南问题说无可说,众人的注意力自然集中至此。刘超旧镇京府,他在这方面自然颇有发言权。

    如今的京府,已成江表最繁华之都邑,较之建康都不遑多让。所以选择何人入镇,不只要考虑到军事的一面,人事方面同样值得深思。

    如果就任者不能稳定地方人心,即便是那些军头们不过江,但地方人心却因江北兵事而有所动荡,这对于整个江东的局势稳定都非常不利。

    所以在人选方面,众人也是各抒己见。京府虽无前线之凶险,但若将人心都考虑其中,那么此任也的确是重要到了极点。

    众人各提举人选,但却都不能完全符合众情。比如蔡谟、王彬、诸葛恢、虞潭等人,俱都在选中,但却各自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蔡谟未有方伯履历,王彬则时誉太低,诸葛恢少有军功,虞潭太老,温峤疾病缠身等等,一时间迟疑难决。

    争执到了最激烈的时候,甚至于就连王导都毛遂自荐,然而却招致众口一辞的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王导南渡以来便是坐镇中枢,几无外镇经历,乃至于可称为镇国之选,眼下也需要他在台内稳定各方。

    另一方面自然也是各人私心,如今时局中,王导虽然担任丞相,但各方也已经达成共识,尊其位而虚其权。尤其眼下未到万不得已的时刻,所以便都不愿打破这种默契。

    到了最后,一个人选呼之欲出,那就是吴兴沈充!

    沈充乃是方伯之中唯一闲身,而且尚有未及解散归耕的东扬军数万精锐,只要直接调到京府,那么京府便会稳如磐石!

    但是如此一来,沈氏父子一守于淮上重镇,一守于京畿腹心,权位之盛,几乎直追中兴之初的琅琊王氏!

    而且,京府距离建康实在太近,彼此之间在陆上虽然有早年修建的大业关,但水上却是完全畅通无阻,顷刻之间便可直叩覆舟山!

    如果沈充调任京府,其人若稍有异念,在江北诸镇皆受牵制的情况下,建康已经是不设防的存在!

    所以,在座之众,不乏人声色俱厉的表示反对,甚至直言绝不将性命寄于貉子之手,要知道京府立镇最初,便是防备吴人所在!可是这话就太严重了,要知道眼下台辅之中便不乏吴人,包括统率畿内宿卫的护军将军虞潭在内。

    当有人喊出这话的时候,让不让沈充率部入镇京府,已经不是就事论事的问题,而是南北积怨矛盾顷刻爆发!

    席中包括虞潭在内,顷刻间便有数人请辞。怀疑吴人不可信?以沈氏为首的吴中门户,可谓倾尽家财付于江北,为晋祚收复失土,而南人表率的驸马沈维周,此时正在淮上重镇血肉为防!

    讨论就此打住,一时间陷入僵局。彼此都是底线之争,面对这个局面,一时间就连王导都不知该要怎么缓和众情,于是只能不欢而散。

    “世儒能否留步一谈?”

    席散之后,王导亲自行至王彬面前,开口说道。

    然而王彬只是乜斜了王导一眼,冷笑一声,继而便扬长而去,留下王导脸色铁青站在原地。

0706 以攻代守() 
    建康城的人事纠纷,沈哲子根本无暇去关注。归镇之后,他很快便陷入了紧张的忙碌之中。

    虽然大战在即,但整个寿春城气氛保持却还不错。类似寿春这种重镇要塞,有一桩好处,那就是无论军民俱不怯战。而在动荡最剧烈的年月里,战事频频反而已成常态。

    而且如今的寿春,情况又有极大的好转,广积谷而重兵甲,态势较之往年要好得多。随着航道开运,资货大量集入镇内,沈哲子此前的承诺也在一一兑现。

    如今在淮南境内,水道津渡处多设仓储。尤其在芍陂南岸临近合肥的区域内,单单积粮便已经超过五十万斛,同时江东货船仍在经过巢湖络绎不绝的向此驶来。

    而这一区域,便是整个淮南军补给重地,由移镇合肥的庾怿亲自镇守。有淮水和芍陂层层阻隔,基本上就废了奴骑远奔杀断粮道的可能!

    而对于镇中游食民户的赈济,也并不只是直接予其钱粮耗用,而是半以招募,半以工给。

    沈哲子归镇之后,杜赫便前来汇报内务。大概是境中民众饥渴良久,立仓赈济的收效较之预期中还要好得多。

    此前镇中经过军事肃清,秩序已经初步建立起来。淮南境内绝大多数坞壁,除了少数几个地处偏远或是自恃实力,仍然保持着相对的独立之外,其他的已经多受郡府直接的管辖。

    这些坞壁虽然被解除了军事自卫的权力,但是生活和生产组织还是得以保留下来,坞壁主们仍然保持着对民众的人身控制。

    可是随着赈济开始,这种脆弱的平衡便被打破。堆积如山的盐米,是比任何花言巧语都更具说服力和诱惑力。所以一时之间境中之民争相入籍,乃至于出现大股的合族归治,一时间令得郡府都猝不及防。

    尤其主持内政的杜赫,近来更是忙得昼夜颠倒,整个人都消瘦许多。而籍上之民,早已经临近二十万大关。此前这些人虽受郡府管束,但中间还隔了一层坞壁主,入籍之后,便成了镇中实实在在掌握的人力。

    “这段时间,实在是辛苦道晖了。”

    看到杜赫满脸倦色,在汇报过程中都哈欠连连,沈哲子也有几分不忍:“眼下操劳,还要持续一段时日。郭侯过江募众,想必来日淮北还会有大量游食涌入,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安置妥当,切勿使之流落地方。人若衣食无继,必将戾气横生。”

    杜赫饮一口浓茶,这才揉着疲惫的眉心叹息道:“淮南渐趋大治,我是身有疲惫,心实振奋,些许劳碌,倒不算什么。只是镇中吏用实在太少,许多时候难免要有心无力。”

    沈哲子闻言后,也是有些忧虑。吏治建设,绝非朝夕之功,留给他准备的时间实在是太少。

    这也是为何他此前多留余地,不愿将坞壁主们逼至绝处,一方面是维持一个大概的平稳,另一方面这些坞壁主乡宗们,本身也是基层吏治的人选。

    他们兼具乡土人情和组织力,是维持地方秩序的重要力量。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或许面貌名目会有不同,但却始终不曾缺席。

    沈哲子不是没想过征辟人才以分劳内政,但一来时间上不允许,二来名位尚有不顺。

    如果沿袭江东旧俗,直接将世家子弟招揽安插在地方上,他们各自都有大量门生义从跟随,很容易就形成了对地方的把持。而地方上这些乡宗,也是良莠不齐,审辨不易。

    沈哲子不是没有想过,由郡府出面组织一些面向基层的吏治考察和改革,设想倒是不少,但也只能留待战后再去逐步实现。

    而且此战若能得胜,未来他所掌控的地方肯定不独只是一地,就算沈家这些年一直在培养储备庶务上的人才,可是单凭他一家之力肯定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

    而且就算是尽用自家人,也必须要制定一个明确且高执行力的标准,否则家奴乱国未远。

    其实这些基层吏治的改革,已经相当于从头开始构建统治秩序,绝非短期之功,也不是一拍脑门确立乡中三长就能直接施行起来。

    五胡乱华虽然有一个“乱”字,但并不意味着就全无秩序,且不说江东的世族高门,北地众多的坞壁主本身便代表着这个时代底层人力、物力的组织形式,而且较之江东高门要更加顽固和危险的多。

    在淮南一地的经营,以及与坞壁主争夺人口的较量中,看似沈哲子大占上风,而那些坞壁主们则无力制约。那是因为沈哲子掌握着军队、财力和大义三个大优势,双方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较量。

    但若是放之整个天下,淮南这种模式只是特例。而且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中,为了能够争取更多助力,无论愿不愿意,沈哲子都要有所妥协。

    当然这些都言之过早,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守住淮南。

    大量人口的入籍,所带来的并不只是行政管理的压力,组织生产和安置问题同样很重要。否则就算是入籍百万,但只能瞪眼吃干饭,却不能有效的投入到生产中,反而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大战在即,自然不可能再尽付屯田。而且,沈哲子也必须要考虑到,要给在战乱中南逃来的流民们留下足够的安置空间。所以这一部分人口,稍后还要大规模的往南迁移,而这也是沈哲子此前与江东人家商谈交易的内容之一。

    “稍后还要有劳道晖,组织征集五千户丁,届时梁郡会派人入镇引领南徙。”

    淮南之地民众大多流民游食,倒也无所谓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的考虑。这些人口一旦去了梁郡,便能投入到江东的生态圈子中,较之留在淮南所能创造的价值要大得多。

    当然这些人口只是租工形势,不只在籍,而且郡府还要征抽赋税。

    除了这些之外,沈哲子又叮嘱杜赫另编匠籍。匠户是较之寻常丁户更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关系到冶铸等军用方面的。

    别的且不说,单单沈哲子封国中的冶铸大基地,再多匠户都不嫌多。而且这些产业,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容旁人染指。

    听到沈哲子更加细致的指示,杜赫脸色不禁更苦,一句话的工夫,而他的任务又艰巨数倍。如果不是这种忙碌能够带来十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