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

第39章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第39章

小说: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他这个影响力太大了,几千年之后那个地方寺庙都没有了,还有人到这个古迹的墙角里去拜一拜,你们想想这个影响力有多大!今人没有这个耐心,喜欢今天跑这个地方,明天跑那个地方,心都跑散乱,纵有一点成就,那个成就是很有限。佛知道众生的根性,所以对二乘人,不得已而说化城。这个前面几句我们念一念:
  【化城不实。宝所非真。为显二非故说此喻。】
  这两种都不实在,所以佛才说这「化城喻品」,就是说这章经。
  【前品中许三与一。】
  这个『三』就是三乘法,『一』是一乘法。
  【将谓三假而一真。宁知一亦非实。一若是真。何云等赐。】
  这个几句话,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诸位要记住,这是说功夫到了家的人,根熟的众生。绝不是我们现前这个程度,我们现前这个程度来讲,不但一真是实在的,三乘也是实在的,这是诸位要晓得的。所以学大乘经典,古人常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道理就在此地。最怕的是恶取空,一看到三乘是假的,一乘也不是真的,那我学个什么?算了,我不学了。这就堕在恶取空里头,佛法里头最忌讳的就是这个。这个法是对什么人说?是对般若已经毕了业的人,入到法华会上。你们要想想看,我们今天连阿含也没有毕业,所以大家要记住,我们还是要老实从根本上来修学。这些都是真理,真理我们可以闻,可得而闻,难解,甚深难解。我们今天信这是信圣言量,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证得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禅家所谓百尺竿头上做的事,已经到百尺竿头,听了这个开示之后就更进一步,就成佛了。这个佛是圆教的佛;换句话说,这是最高的境界。底下讲:
  【三一俱亡。指归自心也。夫自心无朕无相。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这个两句话很要紧,我们讲见性,我们要见性,大家晓得,用识心不能见性。为什么?识心是迷,所以叫你说离心意识。好,识心不能见性,转八识成四智,智能不能见性?智能见性。但是诸位要晓得,智只能够分破无明,不能够把无明断尽;换句话说,你用般若正智你可以到等觉菩萨。你要是用八识你可以到阿罗汉,阿罗汉上去用识就达不到。你舍识用智,转识成智,你可以到等觉菩萨,不能成佛,成佛怎么样?智也不能要。你要不相信,你们天天念《心经》,你想到没有?「无智亦无得」。所以有智也不行,不但说有识不行,有智也不行。可是大家要记清楚这是向上最后一著,我们现在还没有到等觉菩萨,你能够用智那就很不错,你要是能够用智的话,在念佛法门里面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那个连智也不用,那是到了西方世界之后,阿弥陀佛那才去证去,我们现在距离还是太远,我们晓得这些事情。经里面讲的「大通智胜如来」也是我们自性佛,在此地把大、通、智、胜这些意思,都简单扼要的给我们解释出来,诸位自己细细的去看。在这一页最后一个字:
  【枣柏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於毫端。】
  这个两句话是李通玄长者说的,说起这位长者那也真正是了不起,他是唐朝时候人。大家晓得,《华严经》自古至今只有两个注解,经太大了没有人敢注,只有两个人注。第一个注解就是李长者,『枣柏』大师李长者,这是第一部,第二部是清凉大师,他在清凉之前。两个人注解的方式不一样,李长者注解的叫《华严经合论》,现在我们台湾有单行本流通,好像是新文风出版的,它是精装十六开两大册,这是《华严经合论》。清凉大师的叫《华严经疏钞》,所以在体裁上不一样,《合论》是不解经文,不是一句一句怎么讲法,一章或者是一大段,后面总论这一大段的意思,所以是用论的体裁。清凉大师的注解是《疏钞》,《疏钞》什么?一句一句的解释,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所以诸位要学《华严》,要从《疏钞》入手,《疏钞》通了之后,再去看《合论》,那就很有受用。所以《合论》是接上根的人,《疏钞》三根普被,中下根的人都可以得利益。这几句话就是《华严合论》里面,这是《合论》里面。
  清朝道霈法师这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把这个《论》跟《疏》合起来,会合在一起,这在我们台湾现在有单行本,就是《华严经疏论纂要》,就是这两样东西合起来。但是它合起来并不完全,摘要,所以不是个完全。实在讲《疏论纂要》要是在教学里面,做教科书非常理想。因为原书实在部头太大,它等於提要,《论》里头是提要,《疏》里头也是提要,编的一部书,对於初级教学很适用。但是有这个基础之后,还必须要看全部的《疏钞》跟《合论》,读《华严》才能够透彻的了解。《华严》教义跟《法华》完全一样,我今天在此地跟大家讲《法华经》,我能够有点心得,得力於《华严》,它这个教义是相通的,都是圆顿大法,都是一乘真实法。
  这个两句就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这真正的入一真法界,一乘示现,不但识不用,智也不用,就《心经》里面讲的「无智亦无得」。《心经》你看看两百多字,那么简单,《心经》里面所讲的,也是把一乘法讲得圆圆满满,所以那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华。《心经》你不要看很短,《心经》难懂,你要不懂六百卷《大般若》,你怎么会懂得《心经》?那是六百卷《大般若》的心,那是般若中心,得到那个,六百卷《大般若》都得到。《心经》一开端「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与我们的缘分实在太深。今天如虚法师也跟我谈到,学要专攻,跟我的看法是一样,要学一样。自古以来,这些有成就的、对於历史有影响的,不但对当代有影响,影响到千年万世都是一样东西,专攻一样东西。我们从近代两个居士,一个是江味农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你们在《金刚经讲义》序文里面去看,他在《金刚经》上差不多用四十年的功夫,写成这部《金刚经讲义》。今天我们谈到《金刚经》,他的《讲义》真的没有话说,权威,念他这个《讲义》就够了。他把古今的这些《金刚经》注解统统都看遍,四十年时间就用在一部《金刚经》上,成为《金刚经》的专家。
  今天如虚法师非常感慨,讲佛学院,谈到佛学院老师的问题。他的见解跟我见解完全一样,我上一次给洗尘法师谈也是谈这个问题,就是希望这些佛学的老师专攻,一个人专一样。佛学院与佛学院要联合起来,聘请老师联合起来,譬如说专门讲《金刚经》,这一个星期在我这里讲,下一个星期在别的佛学院讲,全台湾佛学院讲《金刚经》,就请他一个人,他轮流去讲。他自己是《金刚经》专家,当然有心得,学生也很能得受用。讲《法华》的专门讲《法华》,讲《弥陀经》的专门讲《弥陀经》。教学的专门管教学,什么事情也不要叫他去干,这个星期甲佛学院,那个星期在乙佛学院,再下个星期到丙佛学院,他一个佛学院去住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课统统集中,都上他一个人的课。这个方法好,实在是好,他自己也能够专也成就,也不至於那么辛苦。他现在到福严精舍去教书,一个星期去一趟,很苦,他告诉我,苦得很!他是福严精舍毕业的,找他去上课,他不去也不好意思,他在那里住那么多年,那个地方与他有恩。所以说这是制度上的问题,能够说所有佛学院的主持人大家能开个会,我们聘请老师商量这个办法,老师也自在,不用一个礼拜,又要跑这里、跑那里,辛苦得不得了!他也希望一个礼拜住一个地方,住在那里自自在在的住一个星期,好好的自己教学、读书。否则的话,师资永远是个大问题,师资有问题,我们的教育不会成就,就办不好,我们的光阴也就会空过。所以这桩事情,真正是要认真来考虑。这也是我给诸位劝勉,功夫将来要用在一部经上,譬如现在佛学院样样都学,这是基础常识,佛学院毕业出去之后专攻一部。
  李长者注《华严合论》,有一段不可思议的神迹,他注《华严合论》的时候年岁已经很大,《华严经》没注解,他想给它做个注解,找不到适当的环境。他到山上想去找个地方,山上碰到一只老虎,别人看到老虎吓死了,他看到这个老虎,他不但不害怕不走,他把老虎叫到旁边来,「我现在要给《华严经》写个注解,没地方,你替我找个地方去。」那个老虎点点头摇摇尾巴,好像意思讲你跟我来,老虎前面带路,长者就跟它一道去。结果走到深山里面一个石头洞,那个洞就是老虎窝,里面有好几头老虎都在里面。李长者到那边去,老虎搬家,搬走了,把那个洞让给他,他就在那个地方进行。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就很奇妙,就有两个年轻的女孩子到那里来问讯,以后就照顾他,每天到时候给他送饭,给他送菜,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他所需要用的纸张笔墨统统都给他预备好,就来了这么两个人,来供养他,经注完了之后,这两个人就不见。问附近村庄上都没有,都不知道,都没有见过这两个人,天人来供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李长者住的那个山洞,那个古迹至今还在。以后有人说那两个女子大概是龙女,前面有个小池子,她们进出都是在那个池子里,这是龙女来护法、来护持。这是在《神僧传》里面有这么记载,他是示现的在家居士身;清凉大师则示现的是出家身,一生讲《华严经》五十遍,实在是了不起。
  《华严经》我讲过一次没讲完,我差不多讲了将近一千六百个小时,一千五百多个小时,不到六百小时,差不多要讲到一千六百个小时,《华严经》大概讲了五分之三。所以我估计这一部经讲下来,至少要二千五百个小时。你们想想看,你们这个佛学院三年课程总共有多少小时?我那个讲法还不是很详细的讲。像我过去讲《弥陀经疏钞》讲过一遍,四年讲下来,也不是详细的讲。我那个时候给他们说,我如果要详细讲的话,我有能力讲八年。但是时间太长,我们跟日本人打仗才八年抗战,怎么八年讲一部《弥陀经》,这是太不像话,四年就很快。这次我们图书馆讲的是《弥陀经疏钞演义》,我们是每天讲,我希望一年能够讲圆满。但是现在看这个样子圆满不了,恐怕得要两年,每天讲一个半钟点,大概两年才能够讲完,这一部《弥陀经疏钞演义》。经义完全通达了,修行就没有障碍,这个时间值得,就是花上四年,听一部《弥陀经疏钞演义》,值得,为什么?我净土的理论通达,我念佛障碍就少;路子不明修行就发生了障碍,就得不到力量。
  所以我们看看古人,看看今人,一生专攻一部经。小部经的也有,像周止庵居士这也是民国初年人,他一生就搞《般若心经》,你看《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你们今天看看周止庵居士的《心经诠注》。他的注解这么厚,十六开的大本子,字不大,没我们这个讲义字大,他用了多少年时间?也是四十年。初稿初版写成之后,是二十年写成,以后又加以修订,最后出版又隔了二十年,四十年的功夫用在一部《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