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

第40章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第40章

小说: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年。初稿初版写成之后,是二十年写成,以后又加以修订,最后出版又隔了二十年,四十年的功夫用在一部《般若心经》上。我们今天谈到《心经》,它是权威的书,功夫不深哪来的成就?你看世间学问,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你们看看刘宝楠父子两代七十年,完成一部《论语》的注解;焦循的《孟子正义》也是父子两代,也大概差不多有六、七十年完成。所以他们这个注解就是权威性、代表性,你要想以后读《论语》,就不能不读刘宝楠的注解;你要读《金刚经》,就不能不看江味农的《讲义》。
  好高骛远,拉拉杂杂搞了一大堆,搞了一大堆在一生当中没有什么成就。你们看圆瑛法师的法汇有那么多,但是你要晓得,圆瑛法师真正的东西就是两样。他一生当中《楞严经》、《圆觉经》,那是他真正的东西;其余那些小部经,都是人家请他讲经,随便写的讲记。圆瑛法师二十几岁出家的时候听《楞严》,功夫就用在《楞严》上,一直到七十几岁的时候才写成讲义,你想想看,他这个功夫用得多深!他在上海那个时候办的佛学院,就是楞严专宗学院,白圣法师就是那个学院的学生。他那个学院可想而知,就是一部《楞严经》,专宗,楞严专宗学院。他自己是个专门研究《楞严》,又办楞严专宗学院,每天给学生们讲学,这个功力多深,到晚年写成《讲义》。所以我们今天读《楞严经》,那你就没有办法,你不能不读圆瑛法师《讲义》。《法华经》也给诸位介绍一位大德,那也是一生的精力用在《法华》上,把各家各派的,天台的、贤首所讲的《法华》,甚至於禅宗里面讲《法华经》都参遍了,最后写成这部讲义叫《法华经大成》,意思是集《法华经》注解的大成。所以像这些注解都变成了权威性、代表性。
  我听说你们学院里面,有不少同学都是想学《法华》,也来问我怎么个学法。如果说真正学《法华经》,给诸位说,不但那个经要背,《法华经大成》要背。你不要一听说吓倒了,你要想做一代祖师将来弘扬大经,你连这点能力都没有,你还搞什么?你什么都不要搞!你今天遇不到知识指引,扎根打基础就是背诵大经,基础深厚了,遇到善知识几句话给你一点豁然大悟。你们看《六祖坛经》这里一个例子,法达禅师诵经三千部,诸位要知道,诵是背诵,不是看著本子,看著本子叫读。你们现在叫诵经哪里是诵经?是看著本子在念,那是读经不是诵;诵是不要本子,背诵。法达禅师你看人家《法华经》多熟,他已经背了三千遍。从读,读到背这个阶段不算,全经都背下来,从这个时候才开始算,一天背一部,一天背一遍,把全经背一遍。三千遍你们想想,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三千六百天,三千部是十年的功夫。有这样的基础见六祖,六祖轻描淡写几句话,他就恍然大悟,开悟。如果他没有三千部《法华》的底子,六祖怎么给他说他也不会开悟!所以诸位是不怕不遇善知识,怕的是遇到善知识自己肚子里什么都没有,空过了。
  我在前面提示过诸位,李老师古文好,诗做得好,有些学生想跟他学古文、学诗,他就问他,「你来学古文,你这古文能背几篇?」这一问就问住了。李老师说「你肚子里头要不能熟背五十篇古文,你没有资格学古文。」见到他也枉然,他没有办法教。你想学做诗,你肚子里头要没有三百首唐诗,你也没有资格谈诗。这样一问,大家都傻了,就没有办法。所以这个不背行吗?世出世间法一样的。诸位背诵的年龄过去,现在再干的,亡羊补牢还来得及。你肯花上个两年到三年时间来得及,背一部《法华经》,真正学《法华经大成》的话,三年完成,是可以做得到。你看海仁和尚教学,背《楞严经文句》,就是蕅益大师的注解《楞严经文句》,连经文带注解统统要背,这是你真正学《楞严经》。不过我们的看法,跟老和尚看法不一样,我们要背的话,宁愿背交光法师的《楞严经正脉》。蕅益大师确实是不错,你看《弥陀要解》,那真是《弥陀经》注解是第一把手,可是他的《楞严经》,里面不晓得他怎么搞的,他好像还是有点天台宗的成见。所以我们客观的看法,《楞严经》的注解还是交光大师,那是个标准注解,是个好注解。可是古人的注解都深,你看圆瑛法师的《讲义》深入浅出,对於我们现在初学的人来讲,那是再好不过。所以你学东西,不背注解那怎么行的?要吃苦头、要下苦功。跟我来的,也有几个人学《法华经》的,你看他每天在外面一天念一部,一天念一部《法华经》,那是在家居士一天念一部《法华经》。所以我们看看别人,想想自己,我们怎么个学法?这些地方不可不知!我们自己是不是甘心情愿,这一生就这么样空过了?还是要发愤图强出人头地。这一品的大意,诸位自己去研究。末后说出来:
  【大通智胜。一心也。十六王子。八识也。识本唯八。各具事理。】
  理八识、事八识,所以有十六。我特别把这些字句念出来,就是告诉诸位,一切佛经无不是表法的,无不是说我们自家心性的。你要不懂这个意思,那你就没有门可入了,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就不解如来真实义。处处都是讲的我们心性。末后讲:
  【智积。心本无为。识则无所不为。】
  理体上是无为,体上是无为,从体起用则无所不为。体是理,用是事,事者理之事,理者事之理,理事不二,这就是一心。底下提出两种修行两句,修行必要,一个就是以识观心,一个就是以心转识。这两句话,可以说把我们做功夫的要领,完全说出来,既简单又明了。那末后有几句:
  【如来权说宝所。】
  著重在『权说』。
  【破彼执情。】
  这是权说的义趣。
  【化城若出。宝所无方。但曰在近。若悟自心。成佛尚不可得。何声闻菩萨之可分哉。】
  这是把真实的情况,全给我们显露出来。成佛是对未成佛说,就是我们从比喻上来说,譬如我们有病,健康是对於病痛来说。如果说病没有了,没有了那个健康也没有意思,健康也没有了,健康是对病相对而建立,没有病怎么显得有健康,没有健康怎么会显得有病,互相显现的。佛与众生也是互相显现的,因为有众生才显示出有佛,有了佛才显示出众生,众生没有了佛到哪里去找?佛也没有。这是禅家所谓是「两头坐断」,是达到了这个境界,这是完全真实的利益。所以说你要真正悟了自性,大彻大悟之后,佛都不可得。《心经》后面讲「无智亦无得」,智是能证之智,得是所证之果。无上菩提,到这个境界能证之智没有,所证的无上菩提也没有,这个我们叫做究竟证。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第一句告诉你圆满菩提,第二句接著归无所得,为什么?本来如是。所以经文一开端「如是我闻」那个如字,是真正是妙极了,到你到如来地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这个如是妙!一个字,就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说的妙法,统统都包尽。一个字,放在经的前端,我们哪里晓得这个用意?放在这个前面,佛所说一切言语,与这个如都相应,都是通达这个如,如就是自性。下课了。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二十三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23
  接著我们看下面一品,「五百弟子授记品」:
  【前品喻明远因。则知声闻皆是菩萨。满慈由此开悟。是故经家连叙三事。】
  『经家』就是结集经的人。
  【以见其意。既知影响。故心净踊跃。赞佛希有。复作念云。佛德无量。我等言不能宣。我等内秘外现。深心本愿。佛所备知。当为宣说。故世尊称其三世佛所说法。皆为第一。】
  『满慈』是说法第一,他代表的说法第一。这些虽然看起来都是声闻弟子,这个地方已经把他的本地风光泄露出来,都是『内秘外现』,内秘是什么?都是菩萨再来,外面示现的是声闻身。实际上不但里面有许多大菩萨再来的,还有诸佛再来的,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跟我们现在人不一样,你看我们现在人谁去拥护谁?若没有嫉妒、障碍就算是不错了,还谈得上什么拥护?佛法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出现於世,等於唱戏他唱主角。诸位要晓得,唱戏如果没有配角,这个戏唱不来的,他一个人没有办法,必须要有配角。而且配角还要内行,要不内行不能把这个主角衬出来,谁来唱配角?诸大菩萨与古佛再来。你们要晓得舍利弗跟目犍连是早已成佛,都是古佛再来,来在这里故意装作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还是声闻弟子,这就是「内秘外现」。唯有这样的行持,才能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诸位千万,脑子里头不要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什么?我一定要在别人之上,我要做个领袖人物,我才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你有这个观点错误。譬如这一个手表,手表你看表面上看两根针,它在那里指时间,实际上里面每个螺丝、每个齿轮,少一个它都不能动,它就会有偏差发生错误。所以这个功德,里头每个小螺丝,跟这个指针是同样的功德,不能说哪个功德大,哪个功德小,同样同等的。
  所以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佛的功德很大,佛的所有弟子都唱配角的,都是他的螺丝钉,少一个也不行,佛的功德也不能够显现出来。不但是这些声闻弟子、菩萨弟子,佛菩萨再来,大家同唱这台戏,连当时的护法也不例外。你们看看经里面所记载的,舍卫国的国王,这是大护法波斯匿王,四地菩萨再来的,现的国王身,在家身分,来护法。你看看内护、外护都是佛与大菩萨们再来的,来唱这台戏。不但连这些正面的是佛菩萨是再来的,连唱反调的、唱丑角的,故意在里面捣蛋找麻烦的,提婆达多也是菩萨再来,所以才叫圆满的功德。我们几个人晓得这个道理?这是我们要记住,将来在我们同参道友里面,哪一个法缘殊胜,我们就要把哪个人抬起来,不要去跟人家争去,要晓得功德是一样的。哪个法缘殊胜,等於说这个表一样,他来做指针,我们在里面做齿轮,我们在里面做螺丝钉,我们来拥护他。领袖只能有一个,不能有两个,大家懂得这个道理,要来拥护他,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个道理!所以说决定不可以生嫉妒、障碍。你想拥护一个人,有的时候跟那个人没有缘分,你是真心真意想帮助他,他还不要你。不要我们怎么办?也能拥护,我们随时随处赞叹他,替他宣扬。他在某个地方讲经,我们处处赞叹,劝别人到那里去听,他在哪个地方有道场,我们劝人家去参学。我们跟他不见面,跟他不往来,拥护了,拥护的真正做到。万万不可这个有德的高僧,他有什么了不起,不能跟他学,他邪知邪见你跟他干什么?那就到处破坏,那这不叫拥护。
  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中国人从前的道场确实是僧赞僧,譬如我这个地方是讲《法华经》的,《法华经》道场,你到我这个地方学《法华》,我很喜欢你来跟我学。如果你的机缘在《华严》,你不想学《法华》,在《华严》,这个老师一定会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