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哈佛经典职业经理人培训 全套教 >

第57章

哈佛经典职业经理人培训 全套教-第57章

小说: 哈佛经典职业经理人培训 全套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要爱惜商品更胜于金钱;
   (2)顾客至上;
   (3)不要把整堆鸡蛋盛在同一个篮子里因为一旦失手掉下去便会全部破掉,商品构成以4∶3∶3为适当;
   (4)No。1主义是求生存及获得利益的条件(在量及质方面要具备许多NO。1要素);
   (5)攻击是最佳的防御;
   (6)好店不改变客人,好客人不改变店;
   (7)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8)战略8分,战术2分;
    ①厂商      制造何种商品?
    ②公司      有多少的销售量?
    ③零售店     在何处营销?
   (9)营销时,物的重要性占30%,人的重要性占70%;
   (10)没有营销就没有事业,没有回收就没有营销。
□ 自我认识

   人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行为反应是有次序性且相当连贯的。这使得我们封自己的风格有脉络可循。

   自古以来,便有将人划分成几种不同类型的企图,希望找出一种简单且经济的方法来分析个性,所以不断有骨相学、人相学及近代的拆字相学产生不一而足。

   1。心理类型论

   对人类行为认识的最大的难题是分类的标准问题,心理学家荣格(C。G。Jang)的〃心理类型论〃,提出一套十分周严密的概念。荣格本人在从事此分类研究时,也不免遭到前述的难题,因此,在他发表了有关类型的研究之后,又持续做了许多修订,因为他发现,简单地把人划分成内向及外向,实在无法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完全包含在里面,因而,又费了近十年的功夫,将其类型理论予以扩充。他在新建立的类型理论中,以他的临床观察所得,化成日常口语的观念,而形成四个区分标准,即:内向性…外向性、辨认性…直觉性、感性…理性、熟思性…果断性。

   荣格所完成的新类型理论,其要点是:人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行为反应是有次序性且相当连贯的。这使得我们对自己的风格有脉络可循。

   2。荣格的理论由来

   我们所着重的世界
   —E外向型(EXTROVERCY)着重外在的世界。
   —I内向型(INTROVERCY)着重内在的世界。

   我们认识外在世界的方法S辨识型(SENSING)重实际、具体、事实的看法。
   —N直觉性(INTUITION)着重事件的可能性及关系

   我们如何下结论、作决定T理智型(THINKING)较客观、分析、公平。
   —F感性型(FEELING)较主观、重视价值。

   我们处理事情的态度J决断型(JUDGING)重次序、有计划性。
   —熟思型(PERCEIVING)重突发灵感及弹性处事。

   3。个人风格的形成

   为了找出个人一致反应形态,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荣格以〃个人对外在世界的看法〃为中心论点而完成他的理论。

   个人对外在世界的看法,可能是以直觉的方法,或是以辨识的方法来看这世界。前者可能只看到整体性,而后者较着重基本的事实。

   个人对一事件背后的意义,可以内向性、外向性来作分界。内向性风格强的人,较注重事情的内在变化;外向性强的人,则注重外在环境因素。

   而做决定时,个人可能依理智或情感来下判断,前者注重公平、客观及事情结果的圆满;相反的,若偏向依情感来作决定,则较重视主观的价值及人际情感。

   个人处理事情的方法,又可分为果断性与熟思性的特质。前者做任何事情均有一定的步骤及计划;后者较注重突发的灵感及弹性的作法。

   由此可以看出个人的反应形态是依一定的模式而行,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独特而可预测的模式,这就是个人的风格。凭着这些不同的风格组合,每个人有其独特的反应形态,这种反应倾向不仅支配个人外在的行为,也塑造个人特有的经验。于是因为某一类行为的反应,导出了某一类的结果,而个人对此结果的看法及解释,又形成了影响行为反应的经验,如此完成个人风格的循环,荣格的八种不同风格每二个相对应的倾向,可看成是连续线上的两端,而不是相对的,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两种风格,但通常有较偏重的一端,这一端就突出了个人风格的面貌。
二、自我超越艺术

□ 自我激励

   一般人都喜欢把目标订得很高,目标是个人的愿望,也是梦想。所以为了让它具体化,自己就必须不断的付出努力与接受挑战,而这也就是对自己的极限挑战。

   在此之前,不妨先看看自己现在是处于怎样的状况下。
   (1)体力与气力都十分强的状态;
   (2)体力已经到了极限,但气力还很强;
   (3)气力已经到了极限,但体力还很强;
   (4)体力与气力都已到了极限。

   大致的情况是以上四种状态中的一种,但是大多数的人会呈现第四种状态,要如何才能使〃气力充实〃呢?首先,请检查下列三种状况。
   (1)是否很渴望?
   (2)是否有竟争意识?
   (3)人生目标是否订得太高?

   其次,再检查〃体力充实〃的评分。
   (1)是否以自我为中心?
   (2)是否感觉到自己已有迟钝的地方?
   (3)成功的经验是否浮现在脑海里?
   不知你个人的情况如何?
   根据实际经验显示,大部分的情形是渴望度不够,而且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出现了迟钝现象却没发觉到。
   (1)意欲渴望、希望、愿望;
   (2)能力达成力、持续力、创造发展力;
   (3)运气有所谓一提拔二运气三能力的说法。只要有能力,好运一定跟着来。
   这三项的组合,是决定事情成功的要素。此外还必须加上气力与体力,这样才能达到人生的目标。
   每个人都有其幸运或倒霉的事,虽然也有与生俱来的幸运,但是命运终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神话中有一位专门为人们带来幸运的〃幸运女神〃,虽然她是位女神,但是她的头发只长在前额,后脑勺是不长头发的。所以只要她一从你眼前经过,你再怎样想尽法子把她拉回来,那都不可能的事,因此幸运也是一种机遇(CHANCE)。
   由此得知,你必须养精蓄锐地等待幸运、机遇,当好运经过你身边时,就应该一把抓住它。所以你必须经常保持充裕的气力与体力。而且必须要有确确实实的时间管理与健康管理。
   〃是否已决定在某些时间里,做点有益身体的事?〃
   〃一天二十四小时是否随便一晃就过了?〃
   〃是否一天一天地愈接近自己的梦想或愿望?〃
   该做的事如果确实去做,好运一定会跟着来,而且肯定地说:〃你的人生必定是个充满着:〃GOOD LUCK〃的人生!〃
□ 自我解脱

   当我们觉得自己是个无辜的牺牲者时,我们就无法运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因为我们所谓的〃牺牲者〃意味着自己毫无自主权,只是受控于别人的被动产物。

   1。无力面对现实

   〃自己负责,自我挑战〃,是一项值得倡导的价值观。人们逃避责任,无法真正面对问题的情况时,至少有下列三种反应形态。
   (1)过度顺从型。
   有些人对任何问题或情境不做反应也不做抉择,只是等待别人的指示,依赖他人,对于别人所提出的解决方式毫不考虑地接受,觉得自己能力不如别人,自信心不强,耽心自己犯错,而无法提出主见。
   (2)自灭威风型。
   每个人都有程度不等的无助感,但如果彻头彻尾觉得无助,整个生命被各种困扰所击溃而跌入万丈深渊,则很难自拔于复杂困境。许多人经常使自己陷入被动的情绪中,他们常对自己说:〃我办不到〃、〃我无法应付〃、〃这行不通的〃、〃我试过,没有用的〃、〃太难了,毫无希望〃、〃不可能的事〃等,这种自灭威风的内在谈话,可能来自过去失败的经验,也可能由于观察别人的挫折而阻碍自己的勇气,这种打击自信心的〃台词〃使我们在开始时,便陷入困境,因此无法自我突破。
   (3)火山爆发型。
   还有一部分人发生问题或面临困境时,总认为是别人的过错,经常不分清红皂白,便破口大骂或训诫别人,漫无节制地指责甚至攻击他人,毫无效率又缺乏理性。刚开始时或许想应该抑制自己的情绪,但往往情绪随即像洪水决堤般地爆发出来,无法自我控制,同时伤及他人,最后事情不但没有获得解决反而更加恶化。

   2。自我挑战

   另一种反应方式是〃自我挑战型〃,透过它我们可以发挥〃自我效能〃。
   自我挑战的生活态度具有以下的一些重要假设:
   (1)如我愿意选择,事情就能够改变。
   (2)我在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资源(能力)和发展的机会,多半要大于我自己所假设的程度。 
   (3)我本身和他人常常高估了我自己心理脆弱的程度。
   (4)我的态度和行为在我面对它们之后,都能朝向我想要的方向改变。
   (5)我跟自己说话的方式形成了内在对话的生活剧本,它将导引我的生活方式,因此,改变我跟自己说话的方式,就会改变我的生活方式。

   3。〃概念〃与〃基模〃的重建

   心理学家麦肯鲍认为:一个人若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概念。概念重建(Reconceptualization)的目的,是要让人对事件重新界定,使他从中获得新的了解,并从中一拥有行为改变所必需的可控制感和成功的希望。
   另一位心理学家贝克(BECK)认为:一个人陷于无助或忧郁,是由于他持有负面的认知思考方式。他举出认知三元组的典型症候:
   对外界的负面认知→依赖他人
   对自己的负面认知→企图逃避
   对未来的负面认知→心情忧郁
   意志颓丧→自杀意念
   他认为持有负面认知思考的人,会在情境中选择性地注意某些刺激,将之组成类型,构成 个人对此情境的了解。虽然不同的人会将同一情境构面不同的了解,但特定的一个人往往倾向于对相似的事件做相同的反应。对同类情境规则性做相同的解释。是因为个人拥有相当稳定的认知型态所致,贝克将这些稳定的认知型态称为〃基模〃。

   4。自我改变的方法

   了解自己的〃概念模式〃或〃基模〃,并使它们对事件产生正面意义,提升生活的满意度,下列方式值得尝试:
   (1)减少武断推论(ARBITRARY INFERENCE):就是在没有证据、证据不足或证据予盾的情况下,停止负面的自运化思考。
   (2)减少断章取义(SELECTIVE ABSTRACTION):更正自己的错误认知型态,抓住明显的讯息和情境脉络,忽略微不足道的片段资料。
   (3)减少以偏概全(OVERGENERALIZATION):辨认自己错误的基本假设,并防止过度推论,少数的孤立事件,不能推导出普遍性规则,更不宜将之应用在其他情境中。
   (4)减少错误的重要性评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