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75-医宗金鉴 >

第41章

575-医宗金鉴-第41章

小说: 575-医宗金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二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白头翁汤方
属性:白头翁三两 黄连(去须)三两 黄柏(去皮)三两 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方解】 
三阴俱有下利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惟厥阴下利,属 
于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谷,属于热者,消渴下利,下重便脓血也。此热利下重, 
乃火郁湿蒸,秽气奔逼广肠,魄门重滞而难出,即『内经』所云:暴注下迫者是也。 
君白头翁,寒而苦辛;臣秦皮,寒而苦涩,寒能胜热,苦能燥湿,辛以散火之郁,涩 
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黄连清上焦之火,则渴可止;使黄柏泻下焦之热,则利自除也。 
治厥阴热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之苦以泻火,以苦燥之,以辛散之,以涩固之,是谓以 
寒治热之法;久利则用乌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杂以温补,是谓逆之从之,随 
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 
@@@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注】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正气虚也,其脉当虚,今反实者,邪气盛也。正虚邪盛,故主 
死也。 
【集注】 
成无己曰:下利里虚也,脉当微弱,反实者,病胜藏也,故死。脉不应病,此之谓也 
。 
郑重光曰:脉实则胃气失和缓之状,而真藏之脉独见,邪盛正脱矣。 
@@@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注】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也,厥而不利,是阴邪未盛,若便发热,尚在不死。今 
六、七日不利,忽而下利,发热汗出不止者,是阴盛于中,而阳亡于外,故为有阴无 
阳也,其死可知矣。 
【集注】 
方有执曰:发热而利,里阴内盛也,故曰有阴。汗出不止,表阳外绝也,故曰无阳。 
程知曰:言暴下利汗出,为亡阳死证也,六、七日不利,忽发热而利下,至于汗出不 
止,浑是外阳内阴,真阳顷刻无存矣。 
汪琥曰:寒中厥阴至六、七日,当亦厥六、七日矣,不言厥者,省文也。厥则当利不 
利者,阳气未败,犹能与邪相支吾也,若至发热,即利者亦当止。今则发热与利,骤 
然并至,加之汗出不止,则知其热非阳回而热,乃阳脱而热,故兼下利而汗出不止也 
。 
张令韶曰:厥阴病发热不死,发热亦死者有三证:一在躁不得卧,一在厥不止,一在 
汗出不止。 
@@@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注】 
此详申上条,发热而厥之义也。发热而厥至七日,若厥回利止,则可以自解矣。今发 
热而厥至七日,下利不止者,为难治也。盖上条有阴无阳故主死,此条阴盛而阳不复 
,故为难治也。 
【集注】 
方有执曰:厥七日而下利,阴盛而阳不复也。 
张璐曰:厥利与热不两存之势也。发热而厥七日,是热者自热,厥利者自厥利,阴阳 
两造其偏,漫无相协之期,故虽未见烦躁,已为难治。盖治其热则愈厥愈利,治其厥 
利则愈热,不至阴阳两绝不止耳。 
@@@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 
,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注】 
脉沉而迟,下利清谷,是里有阴寒也,若其人面有少赤色,身有微热,又属表有阳热 
也。夫内有里阴之寒,外有表阳之热,则阴得阳化而解者有之。但其未解之先,病人 
必郁冒汗出而后解。所以然者,面戴之虚阳,与下利之虚阴,两相和顺,故作解也。 
此非在下之阴,格在上之阳,所以病人虽冒而厥必微,必不似不解之冒厥而甚也。 
【集注】 
喻昌曰:下利脉沉迟,里寒也,面少赤有微热,是仍兼外邪,必从汗解。但戴阳之证 
,必见微厥,此中大伏危机,其用法当迥异常法矣。六经皆有下利之证,惟少阴、厥 
阴为难治。盖邪气入里,利深则必致厥,厥深亦必致利,故下利一证,经于少阴、厥 
阴,皆详言之。盖以伤寒下利,则无论少阴、厥阴,其治法皆可会通也。 
汪琥曰:郁冒者,头目之际,郁然昏冒,乃阳气能胜寒邪,里阳回而表和顺,故解。 
汗出而解,是阳回里寒散而荣卫和,故汗出,非攻表而使之汗出也。 
@@@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互详其义,以出其治也。下利清谷,里寒也;身有微热,外热也。上条有无 
汗怫郁面赤之表,尚可期其冒汗而解。此条汗出而厥,则已露亡阳之变矣。故主以通 
脉四逆汤,救阳以胜阴也。 
【集注】 
方有执曰:下利故曰里寒,阴不守也;外热故,汗出,阳不固也。通脉四逆救表里, 
通血气而复阴阳者也。 
喻昌曰:上条辨证,此条用药,互相发明。然不但此也,少阴病下利清谷,面色赤者 
,已用此法矣。 
吴人驹曰:有协热下利者,亦完谷不化,乃邪热不杀谷,其别在脉之阴阳虚实之不同 
。 
@@@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注】 
通身大汗出,热当去矣。热仍不去,而无他证,则为邪未尽而不解也。今大汗出,热 
不去,而更见拘急肢疼,且下利厥逆而恶寒,是阳亡于表,寒盛于里也,故主四逆汤 
,温经以胜寒,回阳而敛汗也。 
【集注】 
方有执曰:大汗出,阳虚而表不固也;热不去,言邪不除也;内拘急四肢疼者,亡津 
液而骨气不利也;下利厥逆,恶寒亡阳,而阴寒内甚也。 
程知曰:言大汗后下利厥逆,急宜回阳也。大汗出而热不去,正恐真阳飞越,若内拘 
急,四肢痛,更加下利,厥逆,恶寒,则在里,纯是阴寒矣。 
程应旄曰:此证大汗出热不去,何为不在亡阳死证之列?不知亡阳由于汗不止而阳亡 
,此证内拘急,四肢疼,是汗已止,阳未亡而恶寒,故可行温法也。 
@@@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注】 
大汗出汗不收者,桂枝加附子汤证也。大下利,利不止者,理中加附子汤证也。今大 
汗出,又大下利不止,而更见厥冷,乃阳亡于外,寒盛于中,非桂枝理中之所能治矣 
,当与四逆汤急回其阳,以胜其阴,使汗利止而厥冷还,则犹可生也。以上三条,皆 
厥阴少阴同病,因少阴寒甚,故俱从少阴主治也。 
【集注】 
喻昌曰:此证无外热相错,其为阴寒易明,然既云大汗大下,则阴津亦亡,但此际不 
得不以救阳为急,阳回方可徐救其阴也。 
@@@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下利后脉绝,手足厥 
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注】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有阴无阳也。虽用附子四逆辈,恐阳不能急回,宜急灸厥阴以 
通其阳。若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者,乃无气以续之喘,是阳气 
上脱也,故主死。 
【集注】 
方有执曰:其喘必息短而声不续,乃阳气衰绝也。 
程知曰:少阴下利,厥逆无脉,服白通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厥阴下利,厥逆 
脉绝,用灸法,晬时脉还者生,不还者死。可见求阳气者,非泛然求之于无何有之乡 
也,必两肾之中有几微可续,然后可藉温灸为鸾胶耳! 
@@@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注】 
伤寒发热下利而厥,反烦躁不得卧者,乃寒盛于中,孤阳扰乱也。或发热下利至甚, 
厥逆不止,即不烦躁,亦为表阳外散,里阳内脱,故均死也。 
【集注】 
成无己曰: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卧,病胜藏也,故死。 
『金匮要略』云: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伤寒发热 
,为邪独甚,下利至甚,厥不止,为府藏气绝,故死。 
程知曰:厥阴病,但发热即不死,以发热则邪出于表,而里证自除。若外发热而内厥 
逆,下利不止,且至烦躁不解,则发热又为阳气外散之候,而主死矣。 
张璐曰:躁不得卧,肾中阳气越绝之象也。大抵下利而手足厥冷者,皆为危候,以四 
肢为诸阳之本故也。加以发热躁不得卧,不但虚阳发露,而真阴亦已消尽无余矣,安 
得不死乎? 
@@@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注】 
厥阴呕而脉弱,大便多利,今小便复利,虽身有微热,而又见厥冷,是邪既上逆,而 
下焦虚寒不固,为阴进阳退之象,故为难治。以四逆汤主之者,急壮其阳也,阳回则 
可望生矣。 
【集注】 
方有执曰:脉弱虽似邪衰,而小便复利,则是里属虚寒也。故曰:见厥者难治。以身 
之有微热,故虽厥犹可以四逆汤救其阳,使之复也。 
程知曰:言呕而厥者,宜温其下也。呕者,邪气上逆也。脉弱小便利,虚寒见于下也 
。身有微热,当为阳邪在表,然见厥逆,则为阴盛于里,而微阳有不能自存之忧也。 
汪琥曰:按诸条厥利证,皆大便利。此条以呕为主病,独小便利而见厥,前后不能关 
锁,用四逆汤以附子散寒,下逆气,助命门之火,上以除呕,下以止小便,外以回厥 
逆也。 
@@@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 
太阴有吐食而无呕也;少阴有欲吐不吐,咳而呕也;厥阴之厥而呕,呕而吐蛔也。今 
干呕者,有声无物之谓也;吐涎沫者,清涎冷沫随呕而出也,此由厥阴之寒,上干于 
胃也。三阳有头痛,必兼身热,至于太阴、少阴二经,皆无头痛,惟厥阴与督脉会于 
巅,故有头痛而无身热也。此少阳不解,传入厥阴,阴邪上逆,故呕而头痛也。以吴 
茱萸汤主之,从厥阴本治也。 
【集注】 
程知曰:此言呕而头痛者,宜温中而降逆也。 
张锡驹曰:呕者,有声有物者也;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今干呕 
吐涎沫者,涎沫随呕而吐出也。 
@@@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注】 
心烦而呕者,内热之呕也;渴而饮水呕者,停水之呕也。今呕而有脓者,此必内有痈 
脓,故曰不可治,但俟呕脓尽自愈也。盖痈脓腐秽欲去而呕,故不当治,若治其呕, 
反逆其机,热邪内壅,阻其出路,使无所泄,必致他变,故不可治呕,脓尽则热随脓 
去,而呕自止矣。 
【集注】 
汪琥曰:肺胃成痈,由风寒蕴于经络,邪郁于肺,或入胃府,变而为热,热甚则气瘀 
血积而为痈。痈者,壅也,言热毒壅聚而成脓也。 
郑重光曰:邪热上逆 ,结为内痈,肺胃之痈是也。 
@@@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注】 
厥阴中风,该伤寒而言也。脉微,厥阴脉也。浮,表阳脉也。厥阴之病,既得阳浮之 
脉,是其邪已还于表,故为欲愈也。不浮则沉,沉,里阴脉也。是其邪仍在于里,故 
为未愈也。 
【集注】 
成无己曰:脉浮,为邪气还表作汗之兆,故云:欲愈。不浮则邪气深入,正多变证, 
故云:未愈。 
方有执曰:风脉当浮,以厥阴本微缓不浮,故微浮则邪见还表,为欲愈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