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走出抑郁 >

第18章

走出抑郁-第18章

小说: 走出抑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现。长大后,我们的父亲、老师、手足以及同伴会给我们贴上各种各样的标识,有时甚至是伤害性的。他们可能说我们是废物,是坏东西,不可爱,愚蠢。过分保护的父母会说我们无法独立决策,无法独自应付。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对自己各种各样的看法一一即是说,我们开始给自己贴标识,用这种方式描述自己。
  举例说明,如果你写信给你的一位笔友——你将如何描述自己?如果你写—封求职信,你将如何描述自己?如果你写信给婚姻介绍所,你将如何描述你自己?如果你写信给牧师或某一个熟悉的人忏悔,你又将如何描述自己?如果你比较以上的信件,很可能每一封信对自己的描述都是不同的。
  其原因在于,人是很复杂的,具有许多不同的品质。抑郁的时候,潜在自我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活力都枯竭了,我们开始用极简单的字眼或标识来描述自己。这些标识可以来源于生活事件,比如你被所爱的人抛弃后,你给自己贴上“不可爱”的标识。或者,你可能在某项重要的任务上失败了,你便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识。消极性的标识常常由消极情感所引发,而消极情感则是由早期经历埋下的。
  设想你被你深爱的恋人抛弃了,便开始认为自己不可爱,而一旦你陷入抑郁,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第二天去上班,你满脑卜都想着这件事。你去看一位同事,但他太忙了,没有时间和你聊天,而且他似乎也有自己的麻烦。这时,你便开始想:“或许我的朋友根本就不太在乎我,也许我与他的关系并不像我想像的那么亲密。”你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吗?我们用这种内部情感以及“不可爱”的标识来判断其他情境与关系。因此,内部标识(即你看待自己的方式)能够影响你对许多问题的感知。
  自我标识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谩骂。抑郁时,我们感到标识(如 软弱、无能、没有价值)似乎概括了我们的实质。整个自我可以 靠标识来识别。
  抑郁是我们关于自己的判断、标识以及情感,全世界都是一 样的。无论我们住在中国、美国、还是欧洲,抑郁的人都以同一口气说话。以下是抑郁症患者用于描述自己的典型词汇:
  坏 无能 局外人 不可爱
  空虚 无用 失败 弱者
  藐小 受害者 可厌 软弱
  无望 废物 没有吸引力 无价值
  要想向自我标识挑战,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正在使用片面的词语描述自己。我们可以努力从抑郁中跳出,这时你会发现,抑郁使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自己下如此鲁莽的判断。但是,我们可以训练自己思维,使之意识到,这仅仅是众多可能性论断之一,其他的还有:诚实、勤奋、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年老/年轻、喜欢音乐。我们的消极判断,尽管看起来很确定,是“全或无”的,但我们可以向它的精确性提出挑战。尽管抑郁将我们推向某些极端判断中,但要记住:这些判断仅是我们的一部分。就像一架钢琴,我们可以弹出不同的音符,我们其实比自己想像中的要复杂。
  向自我挑战的内容如下:
  .作为一个人,我是复杂的,是几万年进化的产物;我的基 因密码极其复杂;大脑中有上亿的脑细胞;从个体角度而 言,我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能够在不同的脑状态下工作, 并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用简单的消极字眼判断自我,判 断自我存在的本质,是将“全或无”的思维方式推向极端的
  做法。
  .抑郁的时候, 自我感觉变得很糟糕,是自然反应,并不说 明我真的变得很糟糕。要确信,这是情绪化的推理方式。我 或许感到自己无价值,但这并不能成为事实。
  .尽管抑郁的时候, 我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消极标识上, 但我应该用其他自我观念抵消这种消极标识。例如,我们 可以告诉自己:我诚实、勤劳、有爱心——至少有时是这 样的,我应当考虑其他可能的标识和内部感觉。
  .我应当查验:我的思维是否过于片面?我是否忽略了生活 中的积极方面?对事物的判断是否过于依赖于自己的情绪 状态?是否使用了过分概括化以及极端的思维方式?
  .不抑郁的时候,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或许没有理想中的 那么好,但至少比现在强。
  .尽管抑郁使我倾向于用简单的思维处理复杂的问题,看事 物非黑即白、非好即坏,但我不是必须这样,我应当努力 向它发出挑战。先考察一下,我是如何用简单粗鲁的标识 进行自我判断的,认真考察我所使用的典型标识,向它发 出挑战。
  空虚的自我
  有些抑郁症患者生活在空虚中。抑郁赶走了我们的积极情绪, 使我们对周围的人丧失了爱。我们感到自己死气沉沉,缺乏生气。 正如一个病人所说的:“我感到自己是一个空壳。”
  要改变这种状态,重要的是认识到这是抑郁的自然反应。抑郁夺走了你的热情,不是你这个人缺乏热情,而是你所处的心理状态使然。一旦情绪改善,你的热情会自然复苏。尽管你可能为此极为难过,但不要因丧失热情而自我攻击。事实上,如果你关注于自己的悲伤情绪,而不是你所处的糟糕状态,你或许发现自己非常想大哭一场。哭往往会成为热情复苏的前兆。
  在一些抑郁个体中,空虚体验并非来自于消极事件,而是源于生活中缺乏积极事件。保拉曾对我解释过这种情感广我从不认为自己很差,从整体上讲,我不认为自己很糟糕,但我觉得自己像‘白开水’。”她感觉自己既不是很可爱也不是不可爱:她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治疗中我们发现,小时候,她常受到父母的忽视。他们从未虐待过她,也没有关注过她。由于生活中没有人在乎过她,使她产生了空虚感。当保拉分析“自己像白开水一样”这一观念的利弊时,她发现,这种观念虽带给她空虚感,但也有它的价值:即,使她避免任何形式的冒险。她有自己的格言:不冒险,就不会失去。
  要克服这种空虚感,保拉需采取如下转变:
  .准备去冒险, 学会应付失败、失望以及被人抛弃。
  ·认真分析,从某种程度上说,空虚感是不是避免了你对某 些事物的恐惧感(例如失败、冒险等)。
  .要认识到,空虚感是一种情绪推理。例如:“我感到空虚, 因此我就是空虚的。”感觉并不能变成现实。
  向内部空虚观念挑战,你首先应认识到,你有自己的偏好、欲望、需要和愿望。你的偏好使你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如果你有偏好、愿望和需要,你就不可能是空虚的,或者说是像白开水一样的人。现在,你或许希望自己的感受马上产生变化,这意味着你渴望达到某种心理状态——例如不再抑郁。
  让我们首先看看你的偏好:你喜欢看哪种电影?不愿意看哪类电影?你喜欢哪类音乐?对哪类音乐无动于衷?你爱吃哪些食物?哪种食物会令你厌恶?你喜欢吃热马铃薯还是蛇或蟑螂?可见你有自己的偏好!你和哪些人呆在——起最愉快?你最喜欢哪一个章节?你爱穿哪种衣服?如果你说你没有偏好,那么你会不会穿橙红色上衣配完全不和谐的艳绿色长裤?
  有空虚感的人需要唤醒内部的某些东西,这些“东西”好像正在睡觉。想像一下,如果这些东西醒来,你活跃起来,形成了门己的偏好,事情会怎么样?想到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偏好,而且要从事它,你或许会感到焦虑,如果是这样,写下你的焦虑观念,并与之对抗——你的恐惧是否被你夸大了?你如何采取步骤战胜焦虑?
  因此,你应当承认,无论你的偏好是怎样的不突出,你的确 有偏好。你不是完全空虚的,你的状况并不是全或无的。你或许 会说:‘‘但是,我身上没有吸引他人的地方。”如果你这样想,你 的空虚感可能更近似于“孤独感”,亦或是自信方面的问题。你是 否将你的偏好告诉了他人?如果没有,原因何在?如果你向其他 人说“我喜欢这或那,你呢?”又会怎么样呢?如果你有这样的 想法:‘‘他们也许不喜欢,或者会认为我很愚蠢,太贪心。”那么 你的问题就出在自信方面,而不是空虚的问题。
  另一种可能就是你太不现实。你希望吸引一些人,还是吸引 所有你遇到的人?你是否过分关注社会比较?你是否认为,因为 父母对我不感兴趣,因此没有人会对我感兴趣?
  你可以从如下方面挑战自己的空虚感:
  ·告诉你自己,“我很空虚”是一种情绪化推理。
  ·我应当学会关注我自己的偏爱,并与他人分享。
  .空虚不是非黑即白、或全或无的问题。
  ·我或许忽视了生活中的积极方面,认为一些事情并不重要, 果真如此的话,这些积极方面是什么?
  ·我或许正在给自己贴标识,没有意识到人是很复杂的。
  ·或许这并不是空虚感,而是孤独感,我与他人交往很困难。
  ·或许在自信方面存在问题,如果我在表现自我方面更加自 信,我还会感到空虚吗?
  ·我没有给人接触的机会,却认为没有人对我感兴趣,这是不 是自我攻击?如果是这样,我将如何给他们机会了解我?
  令人讨厌的人
  几乎所有的人都需要他人的赞赏,这常常意味着我们希望被他人为有可取之处(例如天资或能力)。关注他人比被他人关注要容易些。问题在于,当我们有某种需求,只有通过他人帮忙才能解决时,我们感到自己令人讨厌、不值得关心。人们常为需要他人帮助而感到内疚和羞耻。在生命早期,他们的需要可能从未 被认真对待过。我的一个病人有句格言,“与他人分担问题,一个 问题就会变成两个”。她尽量控制自己,以免成为他人的负担。这 使她感觉很糟糕,充满内疚感,而内疚感使她更进一步地渴望关 心和被爱。
  害怕被人讨厌是非常令人难过的。它意味着这些人无法公开 自己的需要,无法公开向他人求助。他们喜欢“旁敲侧击”,向他 人发出相互冲突的信息。有时,一些病人来治疗,也会感到很尴 尬。他们不是努力分析自己的感觉及其原因,而总是担心麻烦我。 我从很早就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了,我发现,这种担忧有时 是因为羞耻,有时是因为担心他们自己的问题太多、太复杂,我 无法应付。还有的时候是因为缺乏信任感,他们认为,尽管表面 上我对他们很好,内心我会认为他们浪费时间,且向他们隐瞒了 自己的真实感觉。
  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挑战这些观念:
  .任何人都有求靠他人的时候。
  .我是否因为有这种需要而自责,给自己贴标识,而没有面 对它们,更好地理解它们?
  .我的情感性/理性思维会如何看待此事?
  .有什么证据证明, 即使我求靠他人,他人也帮不了我?
  .我是否事先就主观臆测自己将遭到拒绝?
  .我是否在求助于一个不大关心他人或不能理解我感情的人?
  .我是否认为在得到他人帮助之前,我的一切需要都应得到 满足?这是否是全或无的思维方式?我的一些需要比另一 些更重要吗?我自己能解决一些特殊的问题或需要吗?
  .我能否将大需求分解成小的需求,而不是被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