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走出抑郁 >

第5章

走出抑郁-第5章

小说: 走出抑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致我们产生失败感的第二种原因是,我们的目标太高,过十:追求完美。由于设定的目标太高,难以实现,我们也常常会有尖败感。当我们达不到既定的目标时,我们会产生失败感。然而,正是抑郁情绪防止了我们继续走那条成功概率很小的路。
  造成我们产生失败感的第三种原因是,我们在与他人的冲突中,永远扮演失败者的角色。为此,我们常会体验到愤怒(经常是不表现出来),因为,我们总是冲突双方的失败者。以弗兰为例,她的冲突发生在她与母亲之间,无论她做什么,她母亲总是挑她的错,并教导她应当如何去做。弗兰感到无法告诉母亲自己的真实感受,她感觉自己很差,无论做什么,都会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每逢与母亲发生冲突时,她总感到母亲比她更强大并牢牢地控制着地。
  很明显,某些情境会引发我们某种心理状态。我们对此进行探讨还有另外两个原因,其一,它能帮助你理解你所体验到的抑郁;其二,如果你能抓住问题的精髓,你将明白抑郁症状与内部潜在状态的激活密切相关。如果将抑郁看作是体内被激活的一部度,使我们感到羞耻、自卑。
  这种理论还认为:低等动物与高等动物在此方面存在生物学差异。那些被迫顺服的动物,或经常受攻击的动物,会表现出与抑郁个体相同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因此,这一理论认为,一些抑郁与潜在的心理状态有关。该状态能够被失败情境或强制服从的情境(由于恐惧,不得不做奉不喜欢的事)所引发,这也是抑郁个体常感到自卑、无价值、受压抑(社会阶层较低)、缺乏自信的原因。他们认为尝试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因为任何事都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这种想法极易使人放弃理想、降低期望。
  因此,抑郁的人不仅被自己或别人评价为消极和低人一等,而且,在极端情况下,他们真的会被他人排斥,并被冠以“不可爱”、。一钱不值”、“废物”、“坏人”、“无用”等用以描述低等人物的词汇。情绪可以作为一种传递自我信息的能量调节系统,借以向他人表明挑战他人的信心、显示获得重要资源(如朋友、性伙伴或满意的工作等)的能力。
  很多情境都会诱发我们的失败感,有时,我们一想到他人对 自己的态度就会产生失败感。我们想尽全力摆脱这种感觉,但无 济于事;有时,别人苛责我们,我们便逐渐相信了他人对我们的 粗暴评判,以致最后被自己的苛责、挑剔击垮了。我们常常做一 些能贬低自己的社会比较,并由此认为别人比自己强,或比自己 更聪明。抑郁状态下常见的是无价值感、自卑感、不胜任感和无 能感。他人或我们自己传递的信息常常不是关于自己如何可爱、 如何被接纳、有价值,而是批评和贬低性的。
  被迫屈服以及受困的情境常易激活抑郁状态。如果我们婚姻不幸、工作糟糕,或者处在一个我们不喜欢但却摆脱不掉的环境中,我们就会有夹缝中求生、无力自拔的感觉。举两个例子:戴维负有沉重的债务,并且习惯了某种生活风格,他发现自己无法找到另一份工作,感到受困于充满压力与苛责的环境中。凯蒂住在失业率很高的贫民区,丈夫经常打她,她自己没有钱,又要负担两个孩子,便感到自己孤立无援,受困于这样的环境中。
  导致我们产生失败感的第二种原因是,我们的目标太高,过于追求完美。由于设定的目标太高,难以实现,我们也常常会有失败感。当我们达不到既定的目标时,我们会产生失败感。然而,正是抑郁情绪防止了我们继续走那条成功概率很小的路。
  造成我们产生失败感的第三种原因是,我们在与他人的冲突中,永远扮演失败者的角色。为此,我们常会体验到愤怒(经常是不表现出来),因为,我们总是冲突双方的失败者。以弗兰为例,她的冲突发生在她与母亲之间,无论她做什么,她母亲总是挑她的错,并教导她应当如何去做。弗兰感到无法告诉母亲自己的真实感受,她感觉自己很差,无论做什么,都会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每逢与母亲发生冲突时,她总感到母亲比她更强大并牢牢地控制着她。
  很明显,某些情境会引发我们某种心理状态。我们对此进行探讨还有另外两个原因,其一,它能帮助你理解你所体验到的抑抑;其二,如果你能抓住问题的精髓,你将明白抑郁症状与内部潜在状态的激活密切相关。如果将抑郁看作是体内被激活的一部分,你将能更好地对其施加控制。你的抑郁状态是你众多潜在心理状态的一种,它并不比其他心理状态更能代表真实的你。
  人生有如琴弦,你既可以弹奏出美妙的音乐,也可以制造出令人厌烦的噪音。人生的一大任务就是弄懂我们擅长哪些曲调,并学会在需要的时候将它弹奏出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可爱、没有价值、感到自卑,我们就会激活潜在的抑郁状态。因此,想摆脱这种状况首先要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心理学层面
  近年来,我们对抑郁的心理学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许多理论、学说针对思维方式、态度、行为如何提高了我们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性问题进行了论述。早在1917年,弗洛伊德就提出:一个人面对丧失,将愤怒转向自己,就会出现抑郁。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愤怒内化论”。后来,我们的确发现,抑郁的时候,我们经常感到愤怒,有时是针对他人,但更多的时候是针对我们自己。
  最近,一些心理学家就抑郁的行为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抑郁的人,其行为方式无法给自己带来积极的结果或更多的快乐。许多人陷入抑郁不能自拔,因为他们发现,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东西能给他们带来快乐、满足或自信。如果他们没有工作、缺少朋友,而同时又患有社会性焦虑,那么他们会断绝曾给他们带来过快乐的一切社会交往。
  对抑郁研究最多的心理学说是所谓的“认知学说”。这一学说关注于我们理解、认识世界的方式。它最初是由精神病学家贝克和心理学家艾里克森不谋而合提出来的。许多帮助抑郁者自助的小册子使用的都是认知理论和方法。在本书的第二、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摆脱抑郁的建议,其中认知理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认知理论指出了抑郁病人对问题的特殊看法:
  问题
  看法
  惊恐发作
  我即将死于这些焦虑症状。
  社会性焦虑
  我常会做一些看起来非常愚蠢的事情, 遭人排 斥、 受人羞辱。
  抑郁
  我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坏人,前途渺茫。
  妄想
  人们费尽心思打探我的事情。
  愤怒
  别人都很坏或不友善,对我不公平,占我便宜,他们应当受到惩罚。
  对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进行反思,人们能够学会检验自己的看法,并学会以新的方式看问题。认知疗法的主旨,在于教会病人反思自己的态度与观念,帮助病人意识到思维方式是如何使他们陷入沮丧的(特别是造成失败感)。改变他们对自己所面临问题的看法,其病症就能得到缓解。如果他们进一步改变对自己的根本看法,将增强对自己情感的把握能力,从而减小陷入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
  当抑郁的时候,我们常常是内外交困(内部,表现为对自己、对世界、对未来产生悲观看法;外部,表现为贫穷或人际关系差)。学习从新的角度看待内部问题,避免产生消极的自我观念(如,我是个废物),能使我们更好地处理外部问题。
  抑郁的人常用特定的方式思考,这引发了—个问题,即什么因素导致我们产生消极的思维方式?认知理论认为,在儿童时期,我们形成了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后来,这些基本观念开始控制我们对各种事物的情感和态度。例如,如果有人经常说我们不可爱、是个失败者,我们就会形成这样的墓奉观念。再如,如果儿童时期人们常说他不善于运动,后来,这就会成为他对自己的看法,他会进一步减少运动,并且由于这种回避的态度,他可能永远都不会擅长运动。反过来,这又强化厂他不善于运动的自我观念。当他长大后,会继续避免运动,因为一旦他们尝试运动,那种觉得自己不擅长运动,或自己看起来很滑稽可笑的想法就会出现(尽管成年后他的动作看起来很优雅)。因此,早期观念和经历对后来的情感和行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消极的自我看法经常是被压制或是被隐藏的(处于潜在状态)。但当某些重要生活事件发生时(如某重要的人际关系解体了),这种儿童时期形成的观念和想法就会死灰复燃。因此,当我们为某种关系的瓦解而痛苦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根据我们儿童期形成的思想和观念,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释。例如,“导致人际关系破裂的原因是我不可爱”。消极观念影响了我们对事件的理解方式,因此,当我们发生不幸的时候,尤其是不幸事件引发了我们强烈的情绪反应时,我们常把它看作是自己不可爱或是个失败者的明证,而不是将之归咎于运气或生活的本 身。
  举一例说明,莎莉生活在一个缺少爱的家庭中,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母亲告诉她,当年怀她的时候,母亲已经结婚了,不幸的是,婚姻不令人满意,她母亲常想,如果没有怀孕,生活将会是另外一种情形。她经常说,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已经干了哪些哪些事情。莎莉感到母亲认为是她拽了后腿,这没有引起莎莉的愤怒,却引发了她强烈的内疚感。当母亲暗示出有离家出走的念头时,莎莉会将其视为母亲要抛弃她的警报。她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我是个令人讨厌的废物,常影响他人做他们喜欢的事,人们不喜欢我呆在他们周围,我千万不能做那些令他们讨厌的事,因为他们随时都可能离开我。”
  这些基本观念影响了她一生,每当冲突发生时,她就会感到焦虑,认为“或许我是个令人讨厌的家伙”;“我一定让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一旦她觉得自己拒绝了别人,或使他人不快,她就会感到内疚。结果,她发现自己很难自信,经常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是他人的负担。当她与多年的男友分手后,她想,“没有人真正需要我,我是个废物,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念不是冷调的,而是充满了情绪色彩。
  或许你已经猜到了,这些观念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些观念,潜藏着巨大的愤怒。经常性地屈从于他人(使自己服从于他人的需要)会导致不公平感。毕竟,莎莉没有主动要求自己出生,为11。么她必须做那些别人需要的事情呢?为什么她如此不讨人喜欢呢?当然,她认为,自己一旦自信起来,就会面临被抛弃的危险。因此,这些愤怒的观念和想法不得不被“压抑”和“避免”。她感到,既然母亲为她尽了全力,她就没有权利向母亲发怒。否则,自己就是一个坏人,一个背叛者。
  因此,可以说,我们认识,理解事物的方式导致了(至少是维持了)我们的抑郁状态。稍后,我们还将看到,我们的观念能使我们沿着螺旋形轨道下滑到抑郁的漩涡中去:当我们抑郁的时候,我们有较多的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