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长阿含经 林崇安 >

第27章

长阿含经 林崇安-第27章

小说: 长阿含经 林崇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云何四法向惡趣?謂愛語、恚語、怖語、癡語。 
(b)云何四法向善趣?謂不愛語、不恚語、不怖語、不癡語。 
(c)云何四法向涅槃?謂四念處: 
身念處、受念處、意念處、法念處。 
(9)復有五法向惡趣,五法向善趣,五法向涅槃。 
(a)云何五法向惡趣?謂破五戒: 
殺、盜、淫逸、妄語、飲酒。 
(b)云何五法向善趣?謂持五戒: 
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 
(c)云何五法趣向涅槃?謂五根: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136
(10)又有六法向惡趣,六法向善趣,六法向涅槃。 
(a)云何六法向惡趣?謂六不敬: 
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 
(b)云何六法向善趣?謂六敬法: 
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母。 
(c)云何六法向涅槃?謂六思念: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11)又有七法向惡趣,七法向善趣,七法向涅槃。 
(a)云何七法向惡趣?謂殺生、不與取、淫逸、妄語、兩舌、惡口、
綺語。 
(b)云何七法向善趣?謂不殺生、不盜、不淫、不欺、不兩舌、不惡
口、不綺語。 
(c)云何七法向涅槃?謂七覺意: 
念覺意、擇法覺意、精進覺意、猗覺意、定覺意、喜覺意、捨覺意。 
(12)又有八法向惡趣,八法向善趣,八法向涅槃。 
(a)云何八法向惡趣?謂八邪行: 
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b)云何八法向善趣?謂世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
正念、正定。 
(c)云何八法向涅槃?謂八賢拢溃骸
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13)又有九法向惡趣,九法向善趣,九法向涅槃。 
(a)云何九法向惡趣?謂九惱: 
有人已侵惱我,今侵惱我,當侵惱我;我所愛者,已侵惱,今侵惱,
當侵惱;我所憎者,已愛敬,今愛敬,當愛敬。 
(b)云何九法向善趣?謂九無惱: 
彼已侵我,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 
我所愛者,彼已侵惱,我惱何益?已不生惱,今不生惱,當不生惱;
我所憎者,彼已愛敬,我惱何益?已不生惱,當不生惱,今不生惱。 
(c)云何九法向涅槃?謂九善法: 
一喜、二愛、三悅、四樂、五定、六實知、七除捨、八無欲、九解脫。 
(14)又有十法向惡趣,十法向善趣,十法向涅槃。 
(a)云何十法向惡趣?謂十不善: 
身殺、盜、淫,口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貪取、嫉妬、邪見。   137
(b)云何十法向善趣?謂十善行: 
身不殺、盜、淫,口不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不貪取、嫉妬、
邪見。 
(c)云何十法向涅槃?謂十直道: 
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
智。 
(15)諸比丘!如是十法,得至涅槃,是名三聚微妙正法。我為如來、
為眾弟子所應作者,無不周備,憂念汝等,故演經道。汝等亦宜自憂
其身,當處閑居、樹下思惟,勿為懈怠。今不勉力,後悔無益。」 
(16)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38
第一三經   大緣方便經 
(1)如是我聞: 
(2)一時,佛在拘流沙國劫摩沙住處,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3)爾時,阿難在閑靜處,作是念言:「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
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猶如目前,以何為深!」 
(4)於是,阿難卽從靜室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
尊言: 「我向於靜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緣法
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如在目前,以何為深!」 
(5)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止!止!勿作此言!十二因緣法之光明,
甚深難解。阿難!此十二因緣難見難知,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
未見緣者,若欲思量觀察分別其義者,則皆荒迷,無能見者。 
(6)阿難!我今語汝老死有緣: 
若有問言: 『何等是老死緣?』應答彼言: 『生是老死緣。』 
若復問言: 『誰是生緣?』應答彼言:『有是生緣。』 
若復問言: 『誰是有緣?』應答彼言:『取是有緣。』 
若復問言: 『誰是取緣?』應答彼言:『愛是取緣。』 
若復問言: 『誰是愛緣?』應答彼言:『受是愛緣。』 
若復問言: 『誰是受緣?』應答彼言:『樱鞘芫墶!弧
若復問言: 『誰為樱墸俊粦鸨搜裕骸毫胧怯|緣。』 
若復問言: 『誰為六入緣?』應答彼言:『名色是六入緣。』 
若復問言: 『誰為名色緣?』應答彼言:『識是名色緣。』 
若復問言: 『誰為識緣?』應答彼言:『行是識緣。』 
若復問言: 『誰為行緣?』應答彼言:『癡是行緣。』 
(7)阿難!如是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
緣六入有樱売|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
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為此大苦陰。」 
(8a)佛告阿難: 「緣生有老死,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生者,
寧有老死不?」 
(8b)阿難答曰: 「無也。」 
(8c)「是故,阿難!以此緣,知老死由生,緣生有老死。我所說者,
義在於此。」 
(9a)又告阿難: 「緣有有生,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有、色
有、無色有者,寧有生不?」 
(9b)答曰: 「無也。」   139
(9c) 「阿難!我以此緣,知生由有,緣有有生。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10a)又告阿難: 「緣取有有,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取、見
取、戒取、我取者,寧有有不?」 
(10b)答曰: 「無也。」 
(10c)「阿難!我以此緣,知有由取,緣取有有。我所說者,義在於
此。」 
(11a)又告阿難: 「緣愛有取,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愛、有
愛、無有愛者,寧有取不?」 
(11b)答曰: 「無有。」 
(11c)「阿難!我以此緣,知取由愛,緣愛有取。我所說者,義在於
此。」 
(12a)又告阿難: 「緣受有愛,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樂受、苦
受、不苦不樂受者,寧有愛不?」 
(12b)答曰: 「無也。」 
(12c)「阿難!我以此緣,知愛由受,緣受有愛。我所說者,義在於
此。(13)阿難!當知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
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 
(14a)阿難!由有護故,有刀杖、諍訟,作無數惡。 〔我所說者,義在
於此。〕 阿難!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護者,當有刀杖、諍訟,
起無數惡不?」 
(14b)答曰: 「無也。」 
(14c)「是故,阿難!以此因緣,知刀杖、諍訟由護而起,緣護有刀
杖、諍訟。阿難!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15a)又告阿難: 「因守有護,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守者,寧
有護不?」 
(15b)答曰: 「無也。」 
(15c)「阿難!我以此緣,知護由守,因守有護。我所說者,義在於
此。(16a)阿難!因嫉有守,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嫉者,寧
有守不?」 
(16b)答曰: 「無也。」 
(16c)「阿難!我以此緣,知守由嫉,因嫉有守。我所說者,義在於
此。(17a)阿難!因著有嫉,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著者,寧
有嫉不?」 
(17b)答曰: 「無也。」   140
(17c)「阿難!我以此緣,知嫉由著,因著有嫉。我所說者,義在於
此。(18a)阿難!因欲有著,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者,寧
有著不?」 
(18b)答曰: 「無也。」 
(18c)「阿難!我以此緣,知著由欲,因欲有著。我所說者,義在於
此。(19a)阿難!因用有欲,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用者,寧
有欲不?」 
(19b)答曰: 「無也。」 
(19c)「阿難!我以此義,知欲由用,因用有欲。我所說者,義在於
此。(20a)阿難!因利有用,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利者,寧
有用不?」 
(20b)答曰: 「無也。」 
(20c)「阿難!我以此義,知用由利,因利有用。我所說者,義在於
此。(21a)阿難!因求有利,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求者,寧
有利不?」 
(21b)答曰: 「無也。」 
(21c)「阿難!我以此緣,知利由求,因求有利。我所說者,義在於
此。(22a)阿難!因愛有求,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愛者,寧
有求不?」 
(22b)答曰: 「無也。」 
(22c)「阿難!我以此緣,知求由愛,因愛有求。我所說者,義在於
此。」 
(23)又告阿難: 「因愛有求,……至於守護;受亦如是,因受有求,……
至於守護。」 
(24a)佛告阿難: 「緣樱惺埽藶楹瘟x?阿難!若使無眼、無色、無
眼識者,寧有樱唬俊埂
(24b)答曰: 「無也。」 
(25a)「若無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樱
身識,意、法、意識者,寧有樱唬俊埂
(25b)答曰: 「無也。」 
(26a)「阿難!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樱撸瑢幱惺懿唬俊埂
(26b)答曰: 「無也。」 
(26c)「阿難!我以是義,知受由樱売|有受。我所說者,義在於
此。(27a)阿難!緣名色有樱藶楹瘟x?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名色者,  141
寧有心樱唬俊埂
(27b)答曰: 「無也。」 
(27a)「若使一切眾生無形色相貌者,寧有身樱唬俊埂
(27b)答曰: 「無也。」 
(28a)「阿難!若無名色,寧有樱唬俊埂
(28b)答曰: 「無也。」 
(28c)「阿難!我以是緣,知樱擅壝杏|。我所說者,義
在於此。 
(29a)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29b)答曰: 「無也。」 
(30a)「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30b)答曰: 「無也。」 
(31a)「若識出胎,嬰孩敗壞,名色得增長不?」 
(31b)答曰: 「無也。」 
(32a)「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 
(32b)答曰: 「無也。」 
(32c)「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
在於此。 
(33a)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為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
若識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 
(33b)答曰: 「無也。」 
(34a)「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 
(34b)答曰: 「無也。」 
(34c)「阿難!我以是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
在於此。 
(35)阿難!是故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樱⒂|緣
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大苦陰集。 
(36a)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此為演說,齊是為
智觀,齊是為眾生。 
(36b)阿難!諸比丘於此法中,如實正觀,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
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解脫比丘如來終亦知,如來不終亦知,如來終
不終亦知,如來非終非不終亦知。何以故? 
(36c)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  142
智觀,齊是為眾生。 
(36d)如是盡知己,無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見如是知見。 
(37)阿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