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期刊杂志电子书 > 长江文艺 2004年第11期 >

第24章

长江文艺 2004年第11期-第24章

小说: 长江文艺 2004年第11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缘于思想也。所有在人类历史上能经久留下来的文化,归根结底在于它的思想精髓。思想性是艺术的灵魂,是艺术作品生命力的本质反映。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可是受人之托写一篇《岳阳楼记》,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辉煌地位,靠什么?靠思想。所有的思想家艺术家都是如此。没有思想,便没有艺术的魅力。文学作品是这样,绘画、书法作品也是这样。当然,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艺术标准,这是个性,共性的便是思想,不管表达手法如何变幻。《兰亭序》,作为一篇序文,短短几百字,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有景致有对天气心境的素描也有发千古幽思之感慨。作为一幅手稿,具形具意自然自在流利千转秀逸独出气势恢弘雄健奔放,足见作者胸中浩然之气,这都缘于思想。还有,王羲之之所以剔透空灵,之所以踔然不俗,还看他与什么灵物为伍吧!他一爱鹅,爱鹅的什么?爱鹅憨直高傲的性格,爱鹅昂首阔步的姿态,爱鹅的飘逸,爱鹤的阳春白雪。这就是王羲之的天性,也可以表达出王羲之的思想。他在中国的历史上拢起了又一个文化高峰。那《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说到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论及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历史,谁能绕得过王羲之呢?有人说他成就事业,靠天份,我说是,他的天资一定不差。有人说他成就千秋功名靠勤奋,我也说是,他写字所废的残墨能将门前的水池染黑,写废的毛笔埋成笔冢,治学可谓勤苦矣!他能即时即景现场随手写出神品来,会是一日之功么?多少人奋斗一生也无法达到他的境界,能是一日可毕之功么?再请看看他的《奉桔帖》、《十七帖》、《姨母帖》、《初月帖》、《黄庭经》等等,我们就会深刻理解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道理。就会知道后人给他冠以书圣称号的合理性。事物会由量变到质变,思想会由量变到质变,艺术也是由量变的积累才产生质变的呢!凡是艺术上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天资与勤奋同时具备的人,一定是善于思想的人。追求自己认为有意义而且爱好的东西,又不刻意贪求,率真自然,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于是不期哪一天便可以成就在不意之间,果然给后人留下万古生辉的东西,也算人生在世有所贡献了。做人,我看当如王公!
  说到中国的书法,就像中国的文学一样,发展轨迹也明显表现出不同阶段。中国的文学,大致来说,先是《诗经》,诸子百家,接着骈体文、古文、诗词、曲、小说,到现今白话文为主。时期不同,特征各异。而书法,先是甲骨文、钟鼎、石鼓文及秦篆刻石文,到汉代,占主导地位的书法是隶书,草书行书始于汉魏,兴盛于晋唐,正是王羲之,汇集前人书法中的各种优点,融会贯通,创造出更加美妙的书法艺术,独成一家,使行书楷书臻于完善。与文学发展轨迹不同的是,作为艺术,一千多年到如今,除了张旭、怀素的草书,后来不管有多少好的书法作品问世,不管表现方式有多少变化,再没有出现历史性的阶段,人们可以将前人创造的书法艺术成果都兼容起来,不断深化发展。甚至像王维那样,诗书画都达到三佳,可是终于没有再出现实质的新阶段。艺术的高峰的出现需要时间、环境和具备高超综合素质的人。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有成就的书法绘画家看,他们的成就往往不仅仅表现在书法或绘画一个方面。欧颜柳苏也罢,董其昌、郑板桥、文征明也罢,他们要么是文学家、政治家、诗人、画家等等,有的甚至在多个领域都有盖世的成就,所以艺术是相通的。在艺术领域里能有成就的人,必定是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正如王羲之,出世能做官,应题能行文,提笔能做书。做官要做个好官,后来耻于与鸡狗之徒为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干脆辞官不干。官不当了,可是艺术是永存的。所以《增广贤文》上有句话,“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时荣”,人生在世,就要追求永世存在的东西,不能为世俗所累,不能为浮名羁身,不能在追腥逐臭中耗费人生。像陶渊明、孟浩然,失去了他们应该失去的,而得到的却是最宝贵的。假使陶渊明唯唯喏喏当着县令,孟浩“明主不抛弃”他,给他泡个一官半职,我们能读得到他们清新亮丽的田园诗么?陆游空怀报国之心,一生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可他留下来的爱国诗词和报国情愫,永远激励着后人。艺术靠个性踔立于世,艺术的个性靠人的个性而产生。所以艺术史上有成就的人,多有一些曲折的遭遇,这是由艺术家们的个性决定的,是一种必然现象,也是艺术穷而后工的磨练过程吧!
  中国的文字,为艺术性的书写提供了条件,也只有类似中国这样的文字,才可能产生书写艺术。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可以更加生动地烘托书写的内容。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那忧怨哀叹之意跃然字里行间。看毛主席的手稿《沁园春·雪》,那经天纬地气吞山河之势栩栩生动。看王羲之的《兰亭序》,茂林也,修竹也,人们可以感受临曲水而诗而酒而乐的轻快心情。我仿佛也被感染了。书法作品本身,是固态的,具象的,而作品中笔势笔意谋篇布局所开成的灵动意象,是可以表达思想的。书法以及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大象无我,心手相忘,物我俱化,浑然天成。写字,并不觉得是写字,是在写情绪;画画,并不是在画画,是在渲染感触;作文,并不觉得是在作文,是在抒发思想。无为而为,是指不去刻意追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然而举天之下,多急功近利,积不厚而想薄发者,虽碌碌而勤苦,却不能干出卓越的成就来。
  此时天开始完全黑下来。雨,还在下着,落在竹上的水珠滴在伞上,叮叮咚咚作响。我们还要赶一段路呢,我们计划到杭州去夜宿。走走停停,我们与兰亭作别,却别不了对她的不舍之情。
  


梨园深深
■  王仁波
  在我居住的村子的南面,有一片梨园。原先,这里是一片棉田,分田到户的时候,镇上来人说可以自由种植了。又有人从外边探得信息,说种梨树方便、赚钱,不像花那样难种、亏本;又说周围村子里,有好些棉田都改成了梨园。于是,村民们就在这片棉田里栽上了树。很快,梨树长高了。春天到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白色梨花的海洋。一朵朵的梨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既清新,又幽雅;怒放的时候,又宛如村子里少女的笑脸。整个园子沉浸在纯美、恬淡的氛围之中——那是典雅的唐诗,婉约的宋词,散漫的元曲。
  风雨中,那一朵朵美丽的梨花又轻轻飘逸,如满天飞舞的雪花,落入泥土中,若隐若现地,化作春泥,消失了。这情景,令人想到了“梨花一枝春带雨”的诗句。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流行歌词,叫做《梨花开了》,歌词中有“我的小村庄,年年梨花放”,词有点飘逸浪漫,曲有点忧郁委婉。面对这片美丽的梨园,这首美妙歌词,如一道清泉,从遥远的记忆里涌来。那飘漫的旋律和眼前的梨花融为一体,悠悠地弥漫着,在空中,在田野,散发着清幽而又纯美的香味。
  有了梨园,这片田野就热闹了。最先走来的是几个新鲜感极强的人;一个民间艺人,一个业余诗人,还有我——一个棋迷——想在梨园内摆摆棋阵。接着,又来了嗡嗡的蜜蜂、起舞的彩蝶和飘飞的蜻蜓,还有村里村外的那群欢快的儿童。儿童不像蜜蜂、彩蝶和蜻蜓那样彬彬有礼,他们在梨园中乱穿,或攀摘梨花,或采集叶芽,或摇撼树干,于是,村民们便在梨园内盖起了棚子,又在四周扎起了栏杆、篱笆。
  虽然是分给各家各户的,但村民们还是联片管理,并推举田山老汉管理这片梨园。这田山老汉喜欢来几局“汉界楚河”,和我情趣相投,后来我俩便成了棋友。据村民们说,当初,将这片棉田改栽梨树的时候,田山老汉气得把脚跳,他那有力脚趾把田头蹬了一个坑。他发疯似地警告村民:“逢浪头不赶——这么好的棉田怎能改栽梨树?”但梨树毕竟栽起来了,分给田山老汉的那几垅田也栽起来了。梨树像吃了疯长药似的,仿佛从地底呼出一般。不知不觉地,一只只肥大的梨子便挂满了树枝,乐得田山老汉合不拢嘴,再也不说“逢浪头不赶”了,而是改口说“紧随形势走”之类的“新话”了。有了梨子,这片田野就成了集贸市场,买梨的人川流不息,卡车、拖拉机也来“赶场”,不几天,那挂满村头的梨便远走他方了。
  深秋了,梨树上的梨子已摘完,偶有一两棵树梢上还缀着一些瘦小的梨子,摘下来“生啃”,甜甜的,很有滋味。
  梨子卖完了,梨园的日子就寂静多了,梨园的篱笆栏杆也形同虚设,棚子里的人也各自回家。只有田山老汉的棚子上空还冒着缕缕炊烟。园子里有几条小路,悠悠地向外舒展,如一条条美丽的绸缎。清晨在小路上行走,会听见梨树上的露水嘀哒嘀哒地往下掉,清幽和谐,给人以一种悠闲的感觉。这时,常来梨园的只有艺人、诗人和我了。艺人喜欢吊嗓子,常站在梨园深处高调低调地唱,从“包青天”唱到杨子荣,从“天仙配”唱到“白蛇传”。高调时如流水欢歌,低调时如梨花飘落,引来百鸟翱翔,行云也不再飘荡。那位诗人只是在梨园内踱着方步,消瘦的身影。宛如一首幽雅的诗。看着他,常使人想起“郊寒岛瘦”的成语。听说,他要写一首《梨园颂》。我呢,只是到田山老汉的棚子里来几局“汉界楚河”。田山老汉把棋盘擦得干干净净,放在檐下的方桌上。只要我一到,他便放下手中的活儿和我来几局。
  田山老汉怕我负约,还向我读了一首写下棋的小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待我们过完了棋瘾,田山老汉就去拼命干活,简直废寝忘食。他把园内的杂草除得干干净净,田边修得整整齐齐,常对我说:“男人的田边,女人的鞋边。”我听了之后很感动。
  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地,梨子卖不出去了。那一只只硕大的梨子摘下来,堆在田边,烂掉了。村民们“亏干了老本”。听说,是周围梨园增多、梨子生产过剩的缘故。刚好,这一年,棉花价格回升,村民们又议论起来,要把这片梨园砍掉,改种棉花。田山老汉火了,逢人便大声说,但还是那句老话:“逢浪头不赶!”只是后面一句话变了,变成了“这么好的梨园怎能砍平了种棉花?”他建议在梨园东边开拓一片新棉田。在争论的过程中,他还和几个要砍梨树的村民动了手。结果,梨园保存下来了,但村民们都不愿承包这片梨园了,棚子里的人纷纷走了,有的种那片“新棉田”去了,有的外出打工去了。无可奈何,田山老汉只得将这片梨园全部承包下来。第一年:亏本;第二年:平干;第三年:梨价回升,赚了一笔钱。这样一来,村里村外,人们议论开了,都说田山老汉承包梨园发了财,还有人“红了眼”,产生嫉妒之心。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丽的下午,我决定到田山老汉那里去,和他聊聊,顺便下几局棋。走近梨园,只见田山老汉在给梨树培根。园中套种的白菜萝卜疏朗中略显整齐,极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