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正信的佛教 >

第24章

正信的佛教-第24章

小说: 正信的佛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之后,会迷失了他们自己的立场,朱熹看的佛典较多,朱熹就有这样的体验。近 
世以来的中国思想家中,比如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梁启超、胡适、梁敕溟等
,虽然未必信仰佛教,他们却都受了佛教思想的启发。最近(西元一九六四年六月
至八月)在夏威夷召开的第四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中,中国的方东美,也强调大乘 
佛教的精神以及佛教所要建立的宗教世界。史家钱穆,对佛教有极高的敬意。哲学 
家唐君毅,自称受到圆觉经等的启发很多。可见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过去有了那
许多,现在仍然有,未来也将必定有了。其实,佛教不唯对中国是如此,对全人类 
也是如此啊!                                                             
                                                                         
    在民间的风俗方面: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著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 
究生前与死后的问题,所以孔子要说:「未知生焉知死」?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 
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所以要说:「祭神如神在」。纵然讲到善恶的补偿
及惩罚问题,也只寄望于各人的后代子孙,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 
家必有余殃」(易经),就是说的这样的观念;其实,从现实的史实上看,寄望于 
子孙的果报是不可靠的。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 
果观,为中国的民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佛教给我们指出了生死轮回的问 
题,以及善恶报应的问题,告诉了我们,一切行为,均由各自负责,善报属于自己 
,恶果也属于自己,现生不报,来生必报。这一点,鼓励了人们要积极地去恶;这 
一观念,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与影响之大而且深,实在无法估计。 
                                                                         
注十五:通事舍人刘勰雅为(昭明)太子所重,凡寺塔碑碣,皆其所述(石城石像
        碑见存),深大同四年求出家,武帝赐名慧地──佛祖统纪卷三十七(大 
        正藏四十九册三五一页)                                           
                                                                         
§佛教的真理是甚么?                                                     
                                                                         
    「瑜伽真实义品」把真理叫做真实,分为四大类,称为四种真实:           
                                                                         
    一、世间极成真实──是指随类随俗的常识真实,这又分为两类:一是世间非 
人类所以为的真实,二是世间人类从自然及习惯中所幻觉的真实。               
                                                                         
    二、道理极成真实──是指学术家从研究推演中所得的学理真实,这又分为四 
类:一是科学家由实验所得的真实,二是哲学家由思辨所得的真实,三是神教者从 
神契信仰中所得的真实,四是心(定)教者从静坐修养等所得的真实。           
                                                                         
    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是指出世圣者以解脱智所证的真实,这又分为二 
类:一是小乘圣者声闻及缘觉所证的我空真实,二是大乘圣者所证一分我空的真实 
。                                                                       
                                                                         
    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是指大乘圣者正遍知觉所证的法空真实,这又分 
为二类:一是菩萨分证的法空真实,二是佛陀满证的法空真实。                 
                                                                         
    佛教绝不武断,也绝不轻易地否定他人的真理,只是把各种真理,分成了类别 
与等级,各还各的本来地位,各存各的应有价值。有一种外道的神教,动辄就是抹 
煞异己者的一切价值,给予一个魔鬼的帽子戴上,佛教绝不会如此的独断。以上所 
举的四种真实,在佛教徒的心目中,可以承认它们都是真理,只是有著高下轻重的
分别而已。                                                               
                                                                         
    事实上,世间所谓的真理中,常识的真理是最最经不起考验的,古代常识的真 
理,到了后代,往往就成了笑话,甲地常识的真理,到了乙地,往往竟成了趣谈; 
至于学者发明的真理,无论从化验中得来也好,从推理中得来也好,从神契的神秘 
经验中得来也好,从修练身心调息静坐中得来也好,可能有部分是真理,但总是出 
于暂有的、幻有的、局部的、假设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佛教的真理,是我空及法空以后所得的结果,我空了,烦恼障断除,法空了, 
所知障断除。我空之后即解脱生死,法空之后即不住涅盘。「金刚经」所说:「无 
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便是说明我空的境界;「烦恼即菩提(正 
觉),生死即涅盘(寂灭)」,便是说明法空的境界,非空非有,不落两边的中道 
妙理,也只有证了法空之后的人才能亲自实证。                               
                                                                         
    佛教的最后真理──证得二空究竟的真理,不在世间法中,已无名言可说,所 
谓「离名言相,离心缘相」,便是究竟真理,勉强给它标出名目,叫做一真法界或 
真如理体。但是,佛教的究竟真理,虽然无可名状,它却并未离开世间万象,世间 
万象的某一象也都是究竟真理的一部分。因此,禅宗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教的目的讲空,是空去我执的烦恼障 
及法执的所知障,并不是要否定世间的万象。佛教的真理是在一个觉字,唯有自觉 
才能了生死,唯有自觉觉他才能度众生,唯有觉行圆满才能成佛。               

§和尚、尼姑、居士是甚么?
                                                                         
    对于和尚、尼姑、居士,这三种名称的本意,能够清楚的人,恐怕不会太多, 
虽然这已是非常通俗的名词。                                               
                                                                         
    和尚一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正像出家人的身分一样:「上共君王并座,下 
与乞丐同行」。既是尊贵的,也是卑贱的。大丛林的一寺之主,称为方丈和尚,该 
是多么的尊严;乡愚唯恐生儿不育,也给取名叫做和尚,把和尚一词,看作阿毛阿 
狗同例,该是何等的下贱!                                                 
                                                                         
    和尚是甚么意思呢?一般人的解释是「和中最上」,或者是「以和为尚」,因 
为佛教的出家人,要过「六和敬」的僧团生活,那就是: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 
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又称为「六和合」。所以他们的解释 
,似乎也有理由。                                                         
                                                                         
    但是,当我们追根寻源,找出了「和尚」的出发点时,上面这一解释,就要不 
攻自破了。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 
」,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 
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 
五等)。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 
,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 Upadhyaya),「和□」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 
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 
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 
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 
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 
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 
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 
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 
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 
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 
梵语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 
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可见,中国对和尚一词的运用,实在是不伦不类不合佛制的。               
                                                                         
    「尼姑」一词,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谓尼姑,是指佛 
教的出家女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