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清代八股文 >

第26章

清代八股文-第26章

小说: 清代八股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贡匦攵烈恍┨扑问⑹肥椤⒆邮橹嗟氖榧源俳笔狈饨ㄎ幕姆⒄梗┐蟮笔笨凭偈孔拥闹睹妫谙拗仆评硭嘉盗返耐保忠孕蜗笏嘉骷林俳渌嘉钤荆驼庑⌒∈蕴抟墒瞧鸬揭欢ㄗ饔玫摹S腥艘惨蛭蕴拿洌弥泄γW钣忻木褪怯衢小按涸谔谩钡墓适隆!洞涸谔盟姹省返谝辉蚣醇谴耸略疲
  “道光三十年,余中进士,保和殿复试获在第一,人皆疑焉:后得知其由湘乡相公。湘乡得余卷,极赏其文,言于杜文正,必欲置第一。群众聚观,皆曰:文则佳矣,然仓卒中安能办此?殆录旧文耳;湘乡曰:不然,其诗亦相称,岂诗亦旧诗乎?议遂定,由是得入翰林。追念微名所自,每饭不敢忘也。时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余首句云:‘花落春仍在’。湘乡深赏之,曰:此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然余竟沦弃终身……因颜所居曰‘春在堂’。他日见吾师,当请为书此三字也。”
  曲园老人所记,正可作试帖诗的诗话读。按试帖诗的形式,所谓五言八韵,即十六句。形式上是唐人排律的作法,即用律诗的形式写长诗。除起首和结尾外,中间都用对句。而且一韵到底,可以写很多句,很多韵,如《红楼梦》中芦雪亭联句、凹碧馆联句,都是五言排律。而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五言六韵、五言八韵,则是限定字数的排律。这种诗,题目有诗意的,如“淡烟疏雨落花天”、“秋水长天一色”、“绿杨宜作两家春”等等,都还好作,容易展开想像,容易思维组织词句。而一些毫无诗意,或枯燥无味、空洞无物的题目,什么“循名责实”、“整纷剔蠹”等等题目,又如何写呢?现在读者想像起来,实在是很难的。《春在堂随笔》卷十正好有一则例子,可以参看:记云:
  “许氏长外孙女三多,自幼不读书。十龄外读蘅塘退士所选《唐诗三百首》,止读其半,然其后喜观人诗集,不数年,居然能诗矣。于归后,为其婿捉刀,作试帖诗甚工。婿孝亮字咏蓼,王可庄殿撰犹子。女子能诗者多,能为试帖诗者颇少。因录二首。‘重帘不卷留香久’、得‘帘’字,诗云:
  ‘久悟闲中趣,焚香读易兼。欲教留一炷,不使卷重帘。鸡舌熏徐袅,虾须隔漫嫌。浓收银押底,清逗玉钩尖。绣箔低还护,罗衣薄更添。燕归人悄悄,鸭睡篆纤纤。馥爇熬堪驱蠹,光涵未透蟾。御炉烟惹袖,佳句放翁拈。’
  又‘卓荦观群书’,得书字。诗云:
  ‘独具超群志,欣观万卷书。人真称卓荦,时亦爰居诸。掞藻奇才横,探源蓄念摅。每从摊简后,追溯结绳初。放眼空千古,罗胸富五车。误能思虎豕,注定陋虫鱼。执笔删芜秽,开编恣猎渔。喜逢文治盛,珥笔待丹除。’”
  这两首试帖诗,前一首还有话可说,有诗的情趣,后一首就枯燥的多,但其诗照样敷衍成篇,四平八稳,结尾处还颂圣,是脱胎于应制诗的写法。因为试帖诗目的是科举考试能以得中,所以都要有颂圣字眼,前一首的“御炉烟惹袖”,后一首的“喜逢文治盛,珥笔待丹除”都是非常得体的颂圣诗句。写这种试帖诗有两点主要的:一是熟悉五言排律技巧,诗韵背得熟,典故熟;二是能就题面字眼展开思维,知道题目出处固然好,如“重帘不卷留香久”陆放翁名句,较为普通,就好思考一些。如不知道出处,题目意思较枯燥,较狭窄,也要能从题目字面上逐字思维,联系起来,铺展开来,便有话说。如第二题“卓荦”便想到志向超群,“群书”就想到“万卷”,志与才有关,书又与文字有关,又可追述历史、结绳记事。由史又联系胸怀千古、学富五车等典故,进一步到考试等抡才大典来得中,在丹墀之上,接受皇帝除(即委任)官。这种熟练的思维逻辑、思维轨迹,其层次,其细致处,同思考八股文是一致的。据近人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介绍,试帖诗的作法,也有严格的限制,大体如下:
  先是“出题”,也叫点题,题目的字,一定要在首次两联点出。出题不能太缓,首联或直赋题事,或借端引起,第二联要急转到题。如前举例二诗,题字均在第一、二联中写出。即全题字眼,必须在第一、二联出,将要紧字写出表明。三联以后不再见题字,结构与八股文一致。首联如破题,次联如承题,三联如起比,四五联如中比,六七联如后比,结联如束比,第一、二联出题后,中间数联或实作正面,或阐发题意,或用开合,或从题外推开,或在本题映照。结联或勒住本题,或放开一步,或将未点之题字,在此点出。全章布局,由浅入深,由虚及实,有纵有擒,有宾有主,相题立局,不能凌乱,都和八股相似。试帖诗限于科举考试及应制。语言要庄重典雅,儿女私情轻佻语言,羁愁旅况伤感的话,一字不能闯入。以《诗经》之体例比较,只要赋颂,不要比兴。题目到手,先要辨体、次要审题,然后命意、布局、琢句、炼气、炼神。清人李守斋(桢)《分类诗腋》一书中,分为八法。即押韵、诠题、裁对、琢句、字法、诗品、起结、炼格八个步骤。当时人细讲起来,那自然是十分复杂的。
  试帖诗是限韵的,如前举各例,得“帘”字、得“书”字,帘字在下平声“十四盐”,全韵只有六十九个字,是窄韵,而且记得不熟,很容易“一先”的字混淆。书字在上平声“六鱼”韵,八十四字,也非宽韵。用字全要在本韵范围内选择,一错用了其他韵部的字,就叫出了韵,阅卷官是很严的,便会因出韵而考不取,或降等。而且诗韵有宽有窄,如上平声“四支”最宽,有三三三字,而“三江”最窄,只有卅九字。试帖诗是格律诗,用韵最严,“一东”韵和“二冬”韵都不能通押,所以考试时,如遇窄韵,是很困难的。上平声“十三元”韵部,字并不少,只是按常音读,是两种韵母的字,如元、园、源等字,和门、村、魂、屯等字,读音韵尾迥异,可是在一个韵中。因而旧时作律诗的人,用十三元时,常常错误。清代有一名人,朝考时十三元韵错了,为此被列入四等。过了不少年,又遇朝考,又因用错十三元韵,被列入四等。后作诗解嘲,其中有句云:“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这是所谓巧对的对仗极为工稳的一联诗,也是有名的试帖诗故事。
  乾隆时纪晓岚(昀)专讲试律,有《唐人试律说》,选有乾隆时人试帖诗《庚辰集》,编其自作之试帖诗为《我法集》。半世纪前其后人纪庸《谈纪文达公》一文中曾引用其一首,并说“题目看起来都是空空洞洞,叫我们简直无法措手的,而皆可以敷衍成五言八韵,且讲得头头是道,反复生发,足见变化。周知堂先生曾说八比文是中国文体之极致,在技巧上可说是无以复加的。试帖诗何尝不可作如是观,我们不是要作八股文与试帖,但那缜密的方法却可研究……兹以《赋得‘野竹上青霄’》为例,看看古人的水磨工夫。”诗韵“得青字”,诗如下:
  “野竹多年长,丛丛上翠屏,本来低地碧,何亦半天青。藉托陂陀势,延缘迤逦形。渐连斜坂上,直到半峰停。凤尾高峰见,鸾音下界听。扫云牵叆叇,障月隐珑玲。鸟语藏蒙密,樵踪人杳冥。会当凌绝顶,卜筑此君亭。”
  诗后附纪晓岚说明道:
  “此工部何氏园林诗,野竹在地,何以能到青霄?再加一‘上’字,意似连动之物,益不可解。盖山麓土阪坡陀,渐叠渐高,竹延绿滋长,趁斜势行鞭亦步步渐上,长到高处,故自园边水际望之,如在天半也。从此着手,上字方不虚设,否则是赋得山顶竹矣。首二句明点野竹,次二句暗点上青霄。五句至八句,力写上字,九句至十二句,正写上青霄。题无深意,故虚写两句,借此君亭结之。此种是细雕生活,用不得大刀阔斧。然细雕工夫,不始于细雕。大抵欲学纵横,先学谨严。欲学虚浑,先学切实。欲学刻画,先学清楚,方有把鼻。”
  这段“说明”和这首诗合起来看,可看出对题目的针对性如何强,如何逐层细入毫发地来写明题目。谨严、切实、清楚三个步骤作到了,才能明确“上”字如何表现,是“上”而不单纯是“高”,不是“顶端”等等。这样思维才能准确无误地认识题目的中心。像打靶一样,靶靶打中红心,不但能中红心,而且能中活靶猎物。纪晓岚所说先谨严、切实、清楚,后纵横、虚浑、刻画的辩证关系,正是大运动量限制思维的严格锻炼,最后达到思维自由王国的必然途径。
  在近人商衍鎏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中,也有两则试帖诗例子,转录于下,供参看研究。其一:
  “《赋得‘一树百获’》,得年字。(题目出于《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树人同树木,百倍得英贤。当此吟其获,何须计以年。无双桢干出,拔十栋梁全。妇子欢迎室,文章富纳川。疆宜勤迺亩,禄自受于天。得谷车堪载,还金镒早捐。本支培孔厚,朝暮取应先。圣代师师庆,重赓朴棫篇。’
  此题题面说树获,题情是树人。又切‘一’字‘百’字,须要照应‘树,字、‘获’字而关合‘人’字,否则失题首矣。题得‘年’字,是题外得字,兹分释之,一二联题解了然,点题清楚,并出官韵年字。三联‘无双’切合‘一’字,而国土无双,桢干栋梁语意,仍绾合到‘人’字。四五联用百室、百川、百亩、百禄意,切定‘百’字,实作‘树’、‘获’正面。六七联用《说苑》淳于髡得谷百车,《韩诗外传》田子相齐,得金百镒,《诗经》本支百世,韩愈《送温处士序》:‘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从‘百’字‘一’字收清全题,不脱‘人’字。八联颂扬双抬,用‘百僚师师’切百字、人字,朴棫切‘人’不脱‘树’字,全首局格,若不将其用典说明之,当不知其语意之所在。
  其二:《赋得‘万户擣衣声’》,得‘声’字。(题目出于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东西深不辨,空外但闻声。共擣三更月,谁知万户情。寒衣新澣出,密线旧缝成。远近惊秋早,光阴入夜争。力微拼用尽,辛苦说分明。凉意生双杵,繁音满一城。深闺今日寄,绝塞几人征。露布频闻捷,饶歌报太平。’
  此题题情,须从闻此声者落想,若就擣衣着笔,不惟万户字不能照管,即声字亦隔膜矣。凡有情之题,宜以不沾之笔写之,不沾而切,题情乃真,与一树百获作法迥乎不同。题得‘声’字,是题中得字,分释如下。
  一联空际着笔,确是擣衣声,随出官韵声字,二联点题浑成。三联意在题前。四联不沾万户字,却是万户捣衣之神,五六联摹写题情虽空而切。七联收到题首。八联颂单抬,将题翻转推开,措语得体,全首不用擣衣万户典故。一片空灵。
  举此两首,一虚一实,首联、末联可以不对,中间各联须工对……”
  商衍鎏先生是清末科举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