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快感制造-a级传播 >

第3章

快感制造-a级传播-第3章

小说: 快感制造-a级传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存在于工作中的迷惑,根源是我们从事营销传播工作以前,看了太多的传播理论。一个人要去喝水,如果每个矿泉水厂家都把自己的产品当做水的标准,那么在渴死之前,他早已因为迷惑而矛盾致死了。    
    水就是用来喝的,这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符合毛泽东思想,符合儒家思想,符合道家思想,符合佛家思想,但就是不符合有些人的思想,他们认为水至清则无鱼,所以一定要把你的头脑搞坏,使你认不清汽油、尿液和水之间的差别,然后再高价卖给你。    
    企业里的人埋头做事,不知道一些理论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品牌形象论”的各种著作是随奥美的生意发行的; “定位理论”,是随着“特劳特中国公司”开业而进入中国的;而“麦肯锡思想库”系列你可以在中国买得到,是因为他们在这里有分公司,并且做了实达、联通、娃哈哈、康佳等案例,实达已经倒下了,联通的大区制夭折了,可怜娃哈哈还在挣扎。    
    传播在人类欢场里的身份    
    所以,请忘记你所拜读过关于传播的大作,以及传播工作者对你的洗脑,请进入 “PLAY” 的游戏精神中,在英文里,除了玩乐、游戏,“PLAY”还有一层意义,那就是“戏剧”。    
    人生如戏,戏剧里最重要的就是“角色”,马克思把人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个人非常赞同马克思忽略了生理、个性、智慧等个体成分从关联角度来定义人,相应的,把大智大慧的孔明先生放到黑屋子里生活,他就只是微生物,连动物都不是。人这种高级动物以及人间这个复杂欢场,是不能从生理角度来解释的。人只有和其他人以及人与人组织出来的团体发生关系时,人才是人,而角色,正是“关系”的产物。    
    在传播世界里,没有“人”,只有“角色”。    
    传播一直在人类欢场里,它是“角色”的工具。要认识工具,首先得认识它的使用者,如同你要了解锄头的作用,必须先知道农民一样。    
    认识“角色”以及游戏,必须知道这个欢场的一些规则:    
    1、 在游戏中,只有存在于关系的“角色”,生物属性的“人”这个词语一点儿意义都没有。    
    2、 商品只对“角色”有价值,商品对“人”没有意义,当某人购买某种商品时,那么他(她)一定进入某种PLAY,扮演了某种角色。    
    3、 品牌(非品牌形象,指产品传播的符号),我更愿意将其称之为符号,是在为消费者提供某种公认优秀的角色符号。比如,女人购买“尿不湿”时,一定想扮演对子女充满深情的“现代母亲”角色符号,否则会随便找一块布代替,而中国男人购买奔驰车,也是为了扮演受人尊重的“成功人士”角色符号,否则,就可能买个奥拓。    
    所以,请你在做企划报告时,把“目标客户群分析”这个词语作一修改,因为这个词语指向性太含混,把它改为“角色分析”。要寻找到有价值的线索,你必须从他们的角色幻想去入手。如果你误入了“目标客户群”的生理属性,相信你得到的只是痛苦,人是非常复杂的动物,连研究肉体都是医学界发展了几千年都无法搞清楚的大问题;但在具体的戏剧场景里,某人对某产品只有一种“角色”欲望,很简单,也很容易分辨。    
    人类欢场是一场永不落幕的PLAY,而商品及其符号,正是扮演“角色”需要的道具。成功人士、智慧者、母亲、父亲、权力者、朋友、情人、探险家、性开放者、白领、小资,等等,都是欢场里的人想扮演的“角色符号”;而汽车、洗发水、球鞋、西装、房子、电视机、手机、电脑、牛肉干、牛奶,这些正是为了扮演角色需要的道具;类似于奔驰、海飞丝、城市花园、诺基亚、IBM、耐克、奥美等正是满足角色欲望的符号,也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品牌。    
    关于“角色符号”,还有一些最基本的规则:    
    1。一个人同时扮演着若干种角色,对孩子是“父亲”,对下属是“领袖”,对妻子是“丈夫”,任何一种角色都需要相应的道具,所以商品世界如此繁荣。    
    2。另外,人也不断扮演新的“角色”,当实现了某个“角色”后,又展开了对新的更高的“角色”追求,同时需要新的道具,抛弃旧的道具,这也解析了人为什么总是对得到的不珍惜,喜新厌旧,贪得无厌。    
    并不是“营销传播”才遵循这个规律,人类欢场所有层面无不渗透着它的血脉,“人贩子”“美伊战争”都遵循着“PLAY”逻辑,被贩卖的山村少女和支持美伊战争的人都有一种角色渴望,前者是“生活得更美好”,后者是“安全感”,而产品的提供者给出了“外出赚钱”和“萨达姆危险”的种种特性,并总结成为“赚钱”和“反恐”的符号,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和产品营销传播本质相同。    
    人类一切目的的功利性联系都是“营销传播”,所不同的是,有的推销产品,有的推广自己的文章,有的推销自己的个人魅力,有的推销自己的施政纲要。但是,请别忘了,营销传播就是这样简单。    
    


第二部分 快感制造的企划模式第4章 “PLAY”理论

    “PLAY”理论的定义:    
    “PLAY”理论的中文名称叫“快感制造”,指以各种手段满足人的角色欲望,包括制造产品特性、符号等,从而让受众产生快感,产生消费欲望的行为。    
    “PLAY”理论的药理:    
    满足受众欲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传播过程。它服务于角色,而非生物意义的人。需要强调的是,制造出的产品特性和符号不是让消费者购买的理由,而是购买的对象。在消费心理学里,商品是表象,产品特性和符号才是真相。没有人为作为洗发水的“海飞丝”买单,人们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选择这个品牌的原因是它能 “去头屑”和能带来“自信”。    
    除了“PLAY”理论,史上没有一种理论真正从消费者角色欲望出发。    
    USP理论侧重于寻找产品卖点,忽略了对受众角色欲望的研究;品牌形象论则是要通过制造虚拟特性以实现差异性;而定位理论过于重视符号之间的对比,同样忽略消费者需求。这些理论可以说都是强奸犯的理论,一个重视产品差异性,一个重视虚拟特性,一个重视消费者认识阶梯,没有一个理会过消费者到底愿不愿意,快不快乐。    
    “PLAY”――以传播眼光看世界的理论:    
    世界本无色无味,我们的眼睛给了它情绪。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都是不同的,生产人员看待产品是技术角度,比较各自的配方差别;政治人看待人,只有斗争和非斗争;而把美女放到智力在5岁水平的弱智面前,他会跑过去把美女的衣服扒掉,把内裤脱下来,扯出橡皮筋做弹弓,去打人家玻璃,因为他的眼里只有玩。    
    准确地说,“PLAY”理论是号召以“传播”的角度看世界的理论,它不局限于广告传播,还指导如何把生产过程变成传播,而前面批驳过的“品牌形象论”则不能。差别点在于,“品牌形象论”制造虚拟特性以销售,生产、销售和传播被割裂开,而在“PLAY”理论里则是个有机整体,产品制造的过程就开始了传播,传播的产物同样可能被卖掉。     
    一般人接受这一点会比较困难,因为接受了西方营销理论把企划分成“产品制造、营销企划、宣传推广、销售”的观点,会把传播局限于“宣传推广”。但在“PLAY”观念里,事物像硬币一样只有两面,一面是“做”,一面是“说”。“做”是务实的,比如组建售后服务团队、科研创新,做的精神融合在“产品制造、营销企划、宣传推广、销售”每一个环节里,包括宣传推广环节里请明星做形象代言人,所有做的目的都是为了“说”,“说”同样存在于产品制造这个过程里。    
    有“房地产明星”之称的潘石屹同志就深谙“PLAY”之道,每一个产品在规划时一定要制造争议点以供传播,而常规思维是先做好产品再去做广告,他的SOHO系列从现代城到物流港无不如此,“长城脚下的公社”更是做成了建筑师作品博物馆,引得房地产业外人士都侧目不止。只有那些深受西方正统传播理论毒害的开发商们,才为了产品而产品,为了广告而广告,他们的房子不是消费者主动买去的,而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被迫行为。    
    有“造星机器”之称的娱乐界的做法也证明了这一观点,明星是他们的产品,每个产品都有符号,如 “情歌王子”“忧郁王子”“喜剧之王”“天王”“天后”等。但是“造星机器”并没有把产品特性和符号分开,在“忧郁王子”的专辑里,嗓音、歌词、表情、发型、服装、场景、故事,无不指向于符号,服务于传播;反过来,“忧郁王子”这个符号与“情歌王子”要划开距离,以利于销售。    
    如果有人要否定“PLAY”理论,请先反对以下观点,这几乎就是一个纯种传播人的全部世界观:    
    1、社会是一场“PLAY”。    
    2、人与社会其他组成体发生关系产生价值时,超越生物,变成“角色”。    
    3、事物只有“做”和“说”两面性。    
    4、“做”是为了“说”,“说”以促使“做”。    
    5、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传播,人的任何“角色”意义的行为,都是为了被人知道。    
    社会的本质就是这样,在“PLAY”里,人只有切断与外界一切联系,包括思想后,才属于自己,真正到了这个时候,这个人活着和死了差不多。而“角色”是一个公共的东西,PLAY之中的任何角色,是为别的角色而存在,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当人只属于自己时,正是社会消失、经济崩溃之日,但这一天似乎永不会来,从石器时代开始,社会一直欣欣向荣,没有一点要萧条的迹象。    
    


第二部分 快感制造的企划模式第5章 “PLAY”理论的性感三点式

    如果还是想继续寻找理论的漏洞,也可以从批判 “PLAY”理论的企划三要素下手:“角色欲望(wish of role)、产品特性(characteristic)和符号(character)”。它们是“PLAY理论”的基本工具,如果把受众的欲望比成是性欲,那么这三要素无疑是性感三点式,以它可以很快找到满足欲望的办法。     
    2。1角色欲望(wish of role)    
    角色欲望是最重要的内容,是特性和符号的根本。分析消费者情况,不在于获得他(她)全天活动的录像,调查他(她)银行的存款以及购买意向,与寻找他(她)在PLAY中渴望扮演的角色相比,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    
    角色欲望决定消费者的行为和对产品的态度,要知道,消费者为了内心中的角色,是不惜付出代价的,他们的付出甚至可以远远超出自己收入的承受能力。大量的城市人口为了成为幸福家庭的某个角色,可以借80%的款来购房、买车,很多女孩子只吃1元钱的方便面也要消费1000元的化妆品,年轻的白领节衣缩食因为要去购买PORTS。没办法啊,这些商品承载着消费者的角色满足,无所谓暴利或非暴利,正如同聪明孩子向母亲要玩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